动物与人类行为研究第1卷

动物与人类行为研究第1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奥] 康拉德·洛伦茨(KonradLorenz)著 著
图书标签:
  • 动物行为学
  • 人类行为学
  • 比较心理学
  • 动物与人类
  • 行为研究
  • 心理学
  • 生物学
  • 动物学
  • 社会行为
  • 认知行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2858986
商品编码:14843409106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作  者:(奥)康拉德·洛伦茨(Konrad Lorenz) 著;李必成 译 定  价:57 出 版 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5月01日 页  数:371 装  帧:平装 ISBN:9787542858986 绪论
论社会性鸦科鸟类的行为(1931)
对鸟类中物种特异性本能行为模式识别方法的思考(1932)
鸟类生活环境中伙伴关系的影响:同种动物作为
社会行为模式的诱因(1935)
关于“本能”概念的建立(1937)
灰雁翻卵行为中的趋性和本能行为模式(1938)
归纳和目的论心理学(1942)
注释
参考文献

内容简介

康拉德·洛伦茨著李必成译的《动物与人类行为研究(靠前卷)/动物行为学大师佳作书系》是奥地利有名动物学家洛伦茨的一本论文合集,主要收录了他1931-1942年间的5篇论文,它们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有关洛伦茨早期研究的资料。这些早期论文充满创新的观点和大家感兴趣的评论,论及了鸟类的特异性本能行为模式、不同的鸟类伙伴形式(父母伙伴、婴儿伙伴、性伙伴、社会性伙伴、同胞伙伴)等有趣的话题。即使对非专业读者来说,这些文章也是很好有趣且值得一读的。 (奥)康拉德·洛伦茨(Konrad Lorenz) 著;李必成 译 康拉德·洛伦茨,奥地利有名动物学家,被称为“现代动物行为学之父”,德国《明镜》周刊评论他是“动物灵魂方面的爱因斯坦”。他提出了行为科学中的多个重要概念,如印记现象和先天释放机制。由于动物行为研究方面的开拓性成就,洛伦茨与弗里施、廷贝亨共获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进化之舞:跨物种交流与认知图谱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索了动物界与人类世界之间复杂而迷人的交流模式与认知结构,聚焦于那些跨越物种界限的信息传递机制、心智的底层逻辑及其在自然选择压力下的演化路径。我们不再将动物视为纯粹的生物学实体,而是将其视为拥有独特信息处理系统和文化载体的“他者”,致力于揭示人类心智的独特性与普遍性。 第一部分:符号的起源与非言语的智慧 本部分首先考察了动物社群中信息交流的基本单位。这不仅仅关乎声音或肢体语言的简单解读,而是对“意图”和“语境”的深度剖析。我们详细考察了灵长目动物复杂的面部表情系统,展示了其与人类情绪表达在神经基础上的惊人相似性,并探讨了这些表情在群体等级维护和冲突降级中的核心作用。 随后,本书将目光投向了海洋生物的“声景”。鲸豚类,尤其是虎鲸和抹香鲸,展现出高度特化的方言和文化群落结构。我们利用先进的水下声学技术,分析了这些方言的句法复杂性,以及它们如何用于世代间的知识传递和狩猎策略的协同演化。研究指出,某些鲸类鸣叫中包含的重复性模式,可能代表着一种比传统语言学定义更为原始但同样高效的符号系统。 此外,我们还关注了昆虫世界中精妙的化学信号传递——信息素。这部分将信息素的生物化学作用提升到信息论的高度,分析了蚂蚁通过复杂的信息素路径建立动态导航网络、实现大规模资源调度的机制。这揭示了即使在缺乏中枢神经系统优势的情况下,高度组织化的群体行为如何通过化学“编程”实现最优解。 第二部分:心智的结构:比较认知学的前沿 理解动物行为的关键在于洞察其内在的认知结构。本卷的第二部分挑战了传统上以人类为中心的认知模型,引入了“生态认知”的概念。认知不再被视为纯粹的内部表征,而是适应特定生存环境的工具集。 我们对鸟类的空间记忆和导航能力进行了细致的比较研究。以鸽子和渡鸦为例,分析了它们如何整合地磁场、太阳方位和地标信息构建多模态地图。研究发现,渡鸦在解决新型物理谜题时表现出的洞察力(Insight),并非简单的试错学习,而是涉及到对工具属性的内隐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我们对非人灵长类心智优势的传统看法。 另一个焦点是“自我意识”的边界。除了经典的镜子测试之外,本书引入了对“社会比较”和“未来规划”的跨物种评估。例如,某些乌鸦会囤积工具以备将来之需,而章鱼则表现出对环境变化的预测性反应。我们探讨了这些行为背后是否存在一种对自身状态和时间维度的基础感知,以及这种感知在物种间的演化差异。 第三部分:合作、竞争与道德的胚胎 人类社会复杂的道德和合作体系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社会性动物祖先的行为模式之中。本部分深入研究了动物社会中的利他行为、互惠机制以及社会等级的动态平衡。 对灵长类群体内部的“政治行为”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从黑猩猩的联盟构建到卷尾猴的“和解”仪式,我们分析了社会关系的维护成本与收益。特别关注了“惩罚行为”——个体如何自发地制止不合作者,即使自身没有直接受益。这表明,维护社会契约的倾向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早地在演化树上出现。 同时,本书也探讨了动物间的“共情”与“情感污染”。通过分析老鼠在目睹同伴遭受痛苦时的生理反应,以及大象对死去的同伴表现出的复杂行为模式,我们试图勾勒出跨物种情感连接的神经生物学基础。这部分强调,道德行为的萌芽需要建立在对他人状态的某种程度的敏感性之上。 第四部分:人机交互的生物学回响 最后,本书将视角转向人类自身——作为自然界中的一个物种,我们如何利用进化而来的心智去设计和适应技术环境。这部分将动物行为研究的发现应用于理解当代人类的认知偏误和技术依赖。 我们分析了人类对“拟人化”倾向的普遍性,这源于我们大脑中快速识别和预测“行动者意图”的进化优势。了解动物如何构建世界,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的沟通障碍、信息过载以及对社交媒体的结构性依赖。例如,社交媒体的即时反馈机制,可能激活了与群体接纳和排斥相关的古老神经回路。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去中心化的人类行为模型。通过理解那些与我们共享地球的生物如何感知、沟通和决策,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类行为的限制、潜力以及我们与自然界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不是一本关于“驯化”的书,而是一部关于“共享心智疆域”的探险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是顶级的,但这绝非我推荐它的主要原因。真正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在探讨“文化传播”与“模仿学习”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书中特别对比了不同灵长类群体中工具使用技能的代际传递效率,并引入了博弈论的模型来解释某些群体中“利他行为”的稳定机制。那些图表设计得非常清晰,但关键在于它们不仅仅是数据的可视化,更是论证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模因”(Meme)概念在动物行为学中应用的批判性考察——它没有盲目套用社会科学的框架,而是审慎地讨论了哪些行为模式真正具备了自我复制和变异的能力。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习惯性的行为,是否也带有某种“被学习”的印记。这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动物学范畴,触及到了关于信息如何在生命系统中流动和固化的哲学层面。

评分

我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开始阅读这本书的,结果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深夜才合上。它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对“适应性”这个核心概念的动态解读。很多旧的生物学观点认为适应性是静态的、指向完美匹配环境的,但这本书却着重强调了“过度适应”或“延迟适应”的现象——即某些在过去环境中极具优势的特质,在环境突变后反而成为种群生存的负担。这种历史的厚重感贯穿始终,尤其是在对物种起源地环境变迁与行为漂变进行对比分析时,表现得尤为突出。此外,书中对“行为的可塑性”的讨论非常精彩,它提供了一系列跨越不同气候带和资源可获得性的案例,证明了基因蓝图的开放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它让我对生命的韧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将任何一种行为视为理所当然的“设计”,而是不断在生存压力下“协商”出来的临时最优解。这本书读完后,感觉自己看世界的目光都变得更加复杂和细腻了。

评分

这本《动物与人类行为研究第1卷》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硬壳封面上的抽象纹理仿佛在诉说着某种深邃的科学哲思,但内容本身却是我接触到的最接地气、最引人入胜的动物行为学入门读物。作者在第一章就采取了一种非常规的叙事手法,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理论模型,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彩的案例研究,比如关于群居昆虫的社会结构如何微妙地影响个体决策,以及大型食肉动物的领地划分与资源竞争中的非语言交流,迅速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我尤其欣赏它对“观察者效应”在动物行为研究中应用的探讨,那部分内容深入浅出,清晰地阐述了人类的介入如何不可避免地改变了被研究对象的天性,这种诚实的自我反思,在许多同类著作中是极其罕见的。整本书的行文流畅,即使涉及到复杂的生态学或神经生物学概念,也能通过精妙的比喻和清晰的图表得到很好的解释,让人感觉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探索未知世界的冒险,而不是枯燥的学术训练。它成功地架起了科学严谨性与大众可读性之间的桥梁,让我对后续卷册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的“反思性”。作者在讨论“情感的神经基础”时,非常坦诚地承认了当前脑成像技术在解析非人类哺乳动物主观体验时的局限性,这在许多试图“拟人化”研究的著作中是看不到的。它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用一种近乎侦探小说的笔法,去重构实验数据背后的可能解释。例如,关于压力荷尔蒙释放与长期配对关系维持的研究部分,它详细描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是如何在现有数据支持下共存的,并提出了未来研究可以从哪些全新的角度去打破这种僵局。这种严谨的、自我批判的科学态度,让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堂生动的科研方法论课。它教会了我如何批判性地阅读一篇科学论文,如何识别潜在的偏见和过度推断,对于任何想深入研究行为科学的人来说,这是无价的训练。

评分

我带着一种略微怀疑的心态翻开了这本书,毕竟“行为研究”这个标题通常预示着枯燥的数据堆砌和晦涩的术语。然而,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简直像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它没有固守传统的分类学结构,反而选择了一种主题驱动的模式。例如,关于“恐惧的进化起源”那一章节,作者巧妙地穿插了从海星的趋避反应到灵长类动物的群体警报机制的跨物种比较,这种宏大的时间跨度与微观行为细节的交织,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非典型行为”的关注。它没有只关注那些教科书式的标准模式,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解析那些看似“异常”或“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并试图从环境压力或基因突变的角度去解释其潜在的进化优势。这种拥抱复杂性和模糊性的态度,使得整本书充满了生命力,让我不再将动物行为视为一成不变的程序,而是一种持续演化的动态平衡。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敢于提出尚未被完全解答的问题,而不是给人一种“一切都已可知”的错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