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亨利·卡提耶-布列松
出版:原點出版
语种:繁体中文
页数:128
装帧:平裝
尺寸:14 cm * 21 cm
ISBN:9789865657000
出版日期: 2014-08-07
Preface:──傑哈馬賽
Part One:
談攝影與繪畫 寫實的幻景 我的熱情 決定性瞬間攝影與素描:比較辯證
Part Two:
見證偉大的歷史 歐洲人 從一個中國到另一個中國莫斯科古巴
Part Three :
談攝影家與友人 當拍攝一幅肖像時 給阿爾貝托·賈克梅第 恩斯特·哈斯 侯寐歐·馬丁內茲 侯貝·杜瓦諾 莎拉·莫恩 安德烈·科爾提茲 尚·雷諾 我的朋友秦 [大衛·西蒙] 安德烈·布賀東,太陽王 羅伯·卡帕 葛奧格·艾斯勒 各位先生 致謝與相關著作布列松迄今唯一攝影精華文字集結
20世紀最偉大報導攝影師、馬格蘭創辦人、現代新聞攝影之父──
布列松逝世十週年,繁體中文版首度問世!
攝影,意味著頭腦、眼睛與心靈都落在同一瞄準線上。
●完整收錄20世紀報導攝影聖經「決定性瞬間」一文,影響世代攝影人的觀念與法則
●動盪時代的第一手採訪經驗,見證中國、古巴、蘇聯??,直抵20世紀重大新聞事件現場
●布列松基金會精選珍貴創作,特別收錄:經典攝影作品、致友人書信與評論、親筆信函及晚年素描繪畫
●忠於原著精神,繁體中文版應布列松基金會(Fondation Henri Cartier-Bresson)要求,翻譯自法國Fata Morgana出版社出版《L'imaginaire d'après nature》(1996)一書,呈現最原味的布列松文字書寫。
有時候不盡滿意,我們便會動也不動,等待什麼事情發生;有時整個畫面都鬆散了,拍不到好照片幾已成為定局,突然有個人從眼前經過,我們透過觀景窗跟隨他的路徑,我們等待、再等待……然後按下快門,至此才帶著背包裡好像裝了一些東西的感覺離開。——亨利?卡提耶-布列松
20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家之一,被譽為「現代新聞攝影之父」的亨利?卡提耶-布列松,他如詩歌般雋永的黑白攝影作品,一幕幕見證著時代重大變革的黃金比例構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攝影人,直至今日。1947年,他與戰地攝影師羅伯?卡帕等人,共同創辦馬格蘭攝影通訊社,透過他最愛的萊卡135旁軸相機與50mm的標準鏡頭,我們跟隨著他的視角,直抵歷史上重大事件與人物現場——西班牙內戰、古巴的卡斯楚與切?格瓦拉、中國共產黨勝利前夕、甘地遇刺前的數個小時,他也是冷戰期間第一位進入蘇聯的西方攝影記者??奠定了這位攝影大師在攝影史上不可抹滅的地位。
本書是布列松迄今唯一攝影精華文字集結,完整收錄他在1952年寫下的經典〈決定性瞬間〉一文,此文當年出版後,儼然成為報導攝影界的BIBLE:從如何透過影像說故事、攝影主題、構圖、色彩、技術、客戶??等全面性思考,今日讀來依然深富啓發性,是布列松留給後代攝影人最偉大的遺產。
在書中,他也回顧了動盪時代的第一手採訪報導:1948年共產黨勝利前夕的中國、1963年第一手採訪古巴革命領袖切˙格瓦拉,以及1954年首度進入蘇聯等歷史片段。書中更收錄他寫給雕塑家賈克梅第、電影導演尚˙雷諾、攝影家安德烈˙科爾提茲、卡帕、恩斯特˙哈斯等友人的短信與評論,溫暖的筆調、機智的思考,是歷史雲煙和時代刻痕環繞下,以心靈之眼緩緩道來的洞見。
【布列松談攝影】
─決定性瞬間─
●攝影,用視覺的方式發問,又同時做出決定。
●那些消失的,就是永遠消失了:而這也是攝影師這份工作的焦慮與主要原創性的來源。
●攝影,要屏氣凝神,把一切的感官都集中在稍縱即逝的現實前,若能成功掌握這瞬間的畫面,無論身心都會深感愉悅。
●攝影是一種由無止盡的視覺吸引力所觸動的自發性衝動,它既捕捉了瞬間,也留下永恆。
●我們會發現在快門擊發的這一刻,我們已經本能地將確切的幾何區域給固定下來,若沒有這些,照片將缺乏個性、沒有生命力。
●我的熱情,從來就不在「攝影」這件事本身,而是為了一種可能性,在忘卻自我的那幾分之一秒裡,因為記錄下某種主題以及形式之美所激盪出的情感,那是一種被眼前送上的東西所喚醒的幾何。
●為了給世界賦予意義,就必須先體驗到自己是置身在透過觀景窗所裁切出來的那個世界裡,這樣的態度需要專注力、心靈的鍛鍊、敏感度、以及幾何感。
─新聞報導攝影─
●從事新聞報導攝影,意味著用一連串的照片來述說一個故事。
●報導是頭腦、眼睛、內心的連續運作,為了表述一個問題,設定一個事件,賦予某些印象。
●有時候,我們認為自己拍了一張最有力量的照片,即使如此,還是會繼續拍下去,只因無法明確預知事件究竟會如何發展。
●要避免掃射似快速而機械的拍攝,才不至於負載太多無用的塗寫把記憶塞滿,妨礙了整體格局的清晰度。
●每張照片的記憶都與事件踩著同樣的步伐奔馳。
●攝影時,永遠要對拍攝對象與自己抱持著最高的敬意。
●在攝影時我們必須確定已經表述一切,沒有留下空缺,否則就會為時已晚,而人們無法逆轉事件或重新來過。
●最終,對攝影師來說最擔心的是,當翻閱雜誌的時候,竟然發現他的報導存而未用……
●照相機幫助人們取得某種視覺的編年史。我們這群人跟其他攝影記者,都在為這個運轉快速、俗務纏身、意見傾向分歧、亟需影像作伴的世界提供資訊。
─主題─
●主題並不在於蒐集事件,重要的是從中選擇,在深厚的現實中,掌握出真正的事實。
●從攝影來看,最微小的東西可能會成為偉大的主題,關於人類的枝微末節也可以成為樂章的主旋律。
─構圖─
●攝影對我而言,是從現實當中確認出一種表層的律動、線條的律動、以及價值的律動。
●看待一張照片,就像看待一幅畫,須在一瞬間看到整體;構圖在這邊同步完成,是視覺元素的有機協調。
●構圖不能毫無根據,必須出於必要性,且形式不可與內容分割。
●為了能取得黃金比例構圖,攝影師只能仰賴他眼中的羅盤。
●構圖必須是我們所關切的課題之一,但在拍照的當下它純粹出乎直覺,因為我們面臨的是一切都處於變動關係下稍縱即逝的瞬間。
─攝影與繪畫─
●攝影是立即的行動;繪畫則是默想的結果。
●我們攝影,出於對生命的一種預感。
●攝影也是一種大聲疾呼、追求解放的方法,目的並不在於證明,亦非肯定它獨有的原創性。
●攝影,是一種生活的方式。
●擊發快門,是我諸多素描簿裡的一種。
─技術─
●我們在相機的幫助下觀察現實,將之紀錄下來,不藉由取景方式誤導,或利用暗房裡的小撇步。這些把戲在明眼人面前無所遁形。
●相機對我們而言是一項工具,而不是一個可愛的機械玩具。只要能夠讓人舒服輕鬆地操作,達到我們想做的事就已經足夠。
●相機的持握、光圈、快門等等都必須變成反射動作,就像人們開車換檔變速一樣,所有的操作,即使是最複雜的部份,都不值得大驚小怪。
●某些人對於攝影技巧的看法,亦即毫無節制地去追求影像清晰度的偏好,總是逗得我很樂;這是一種對於精雕細琢的熱情,還是他們希望藉由逼真的錯覺好能更緊抓住現實一些?不管怎樣,這些人都遠離了真正問題的核心,如同另一世代的人嘗試用藝術的朦朧感來包裝自己的軼聞故事。
作者簡介
亨利.卡提耶-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法國攝影大師,生於1908年,卒於2004年,被譽為「現代新聞攝影之父」,為知名馬格蘭攝影通訊社創辦人之一。年少時學習文學與繪畫,一心想成為畫家,卻在1930年意外接觸了攝影,開啟他的報導攝影人生。1947年,與羅伯?卡帕等攝影師成立馬格蘭攝影通訊社,遊歷世界各國,記錄了整個20世紀最動盪不安的一個時代,更提出撼動數個世代的「決定性瞬間」理論。
透過布列松喜愛的萊卡135旁軸相機與50mm標準鏡頭,我們跟隨著他的視角,直抵歷史上重大事件與人物現場——西班牙內戰、古巴的卡斯楚與切?格瓦拉、中國共產黨勝利前夕、甘地遇刺前的數個小時,他也是冷戰期間第一位進入蘇聯的西方攝影記者??,奠定了他在攝影史上不可抹滅的地位。1970年代之後,年事已高的布列松逐漸淡出攝影界,開始重拾年少時的夢想——繪畫,但他那那如詩歌般雋永的黑白照片,刻上時代印記的經典,依舊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攝影人,直至今日。
譯者簡介
張禮豪
1975年出生於台北,淡江大學法文系畢業、輔仁大學法文研究所肄業。長期關注中國近、現代書畫、亞洲當代藝術之發展演變與市場表現。藝術評論相關文章與影像遍見於多種藝術、設計、時尚與財經類刊物。曾先後擔任《Artitude藝外》與《Art Plus》藝術雜誌副總編輯。目前為藝評暨獨立策展人,繭居溫度低迷的淡水。中、台、法、英、俄多聲道發音,但偶有雜響、跳針情形。迷戀旅行、耽溺文字、偏執音樂、沉淪影像、躁鬱在咖啡跟酒精中,未知是否人生之必要,但持續這樣活著。
翻开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由光影构筑的世界。布列松的文字,如同一位老友在与我分享他最宝贵的摄影秘诀。他谈论的“决定性瞬间”,让我明白了摄影的关键不在于后期,而在于前期对瞬间的把握。那种对时间、空间、人物状态的精准判断,是需要长期磨练的直觉和感知力。我一直以为摄影就是按下快门,但他让我看到了摄影更深层的内涵——它是关于观察,关于理解,关于表达。他分享的许多例子,都让我感同身受,那些在生活中擦肩而过的场景,原来都可以成为伟大的摄影作品。我开始尝试着放慢自己的脚步,去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去感受空气中的光线变化,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表情。这本书不仅教会我如何构图,如何运用光线,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如何去“看”,如何去感知这个世界。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摄影技巧的提升,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布列松对摄影的热爱,以及他对艺术的严谨态度,让我深感敬佩。他不仅仅是一个拍照的人,更是一个生活的观察者,一个时代的记录者。他在书中分享的经验,是他一生摄影实践的结晶,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他对摄影的理解和热爱。我尤其喜欢他谈论摄影师的“眼睛”是如何培养的。这不是天生的才能,而是后天的训练,是无数次的观察、思考和实践。他鼓励我们要“用心去看”,要去感受光影的流动,去捕捉人物的情绪,去理解空间的构成。这些话语,让我意识到摄影的魅力远不止于记录,更在于表达,在于传递情感,在于引发共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摄影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不再仅仅满足于拍出清晰的照片,而是渴望拍出有故事、有灵魂的照片。
评分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场充满惊喜的旅程。布列松以一种极其坦诚的方式,与读者分享了他对摄影的理解和感悟。他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家,而是一位脚踏实地的实践者。他讲述的“决定性瞬间”,并不是某种神秘的魔法,而是摄影师通过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对摄影语言的精通,在无数个瞬间中捕捉到的最佳组合。他强调的“不干预”,更是让我看到了摄影师的谦逊和对被摄者尊重的态度。我一直以为摄影师就是掌控一切的,但布列松让我明白,有时候,最好的摄影作品恰恰是在不打扰、不干预的情况下产生的。他关于摄影师“训练眼睛”的论述,让我意识到,这是一种需要不断练习和自我要求的艺术。这本书不仅提供了摄影的技法,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种对摄影的热爱,一种对生活的热情,以及一种对艺术的追求。
评分我拿起这本书,就像是捧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的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文字,试图去理解布列松那些看似简单却又蕴含深意的阐述。他的话语没有空洞的理论,也没有晦涩的术语,而是充满了实践的智慧和对摄影本质的深刻洞察。他谈论的“决定性瞬间”,并非是那种戏剧性的、转瞬即逝的巧合,而是一种经过长久观察和积累,在恰当的时机,将所有元素——人物、环境、动作——完美融合的瞬间。这种境界,需要的是耐心、敏锐和一种近乎冥想的专注。我开始反思自己拍照时的心态,是不是太过于追求“拍到”,而忽略了“看到”?布列松的教诲,像是一盏明灯,指引我去关注那些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匆匆掠过的细节,去体会那些普通人身上的不普通。他强调的“构图”更是让我茅塞顿开,原来那些看似随意的照片,背后可能蕴含着精妙的几何学原理和对视觉平衡的极致追求。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沉静而深邃的力量,仿佛预示着书中隐藏着大师级的智慧。我一直对摄影充满热情,但常常感觉自己停留在“按下快门”的层面,难以捕捉到真正触动人心的瞬间。每次看到那些经典的照片,总会思考它们是如何被构图,光线是如何被运用,以及最重要的,摄影师的“眼睛”是如何看到那些常人忽略的、具有灵魂的画面。布列松的名字在摄影界如雷贯耳,他开创的“决定性瞬间”理论更是摄影的圣经。我期待在这本书中,不仅仅是看到精美的作品,更能深入理解他那种洞察生活、捕捉本质的思维方式。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视角,让我学会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那个最纯粹、最动人的“决定性瞬间”。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指导,更希望能从中汲取到一种哲学,一种看待世界、感知生命的态度。毕竟,伟大的摄影作品从来不只是技术堆砌,更是摄影师内心世界的投射。读这本书,我更像是跟随一位智者在进行一场关于观察与表达的深度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