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造型设计与加工 周树礼//曾伟来//何涛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玉雕造型设计与加工 周树礼//曾伟来//何涛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树礼 著
图书标签:
  • 玉雕
  • 造型设计
  • 雕刻艺术
  • 工艺美术
  • 中国传统工艺
  • 玉器
  • 设计
  • 加工
  • 艺术设计
  • 地质大学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环球视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522713
商品编码:1451615753

具体描述

详情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玉雕造型设计与加工(高等学校宝石及材料工艺学系列教材)
作者: 周树礼//曾伟来//何涛 开本: 16开
原价: 65
页数: 269
现价: 55 出版时间 2009-07-01
ISBN号: 9787562522713 印刷时间: 2009-07-01
出版社: 中国地质大学 版次: 1
商品类型: 图书 印次: 1
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为10章,其内容包括中国传统玉文化的介绍、宝石、玉石、玉器的分类,中国传统玉雕发展概况,现代玉雕概述,其中重点叙述了中国玉雕的造型设计中所涉及的不同题材玉器不同的设计思路、不同玉器设计的不同比例关系、玉器设计与构图关系、以及玉色运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设计中的运用等内容。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玉器加工的基本程序与基本技法,对玉器进行了综合评价,探讨了玉器的市场、玉器的鉴赏、收藏与投资。作为教材,本书力图使教材内容层次分明、概念清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直观形象,理论和实践并重,普及与提高兼顾,但略侧重于设计及艺术鉴赏。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宝玉石专业及职业学校的教材,也可作为玉雕设计制作持业以及热爱玉器艺术的业余爱好者参考书和工具书。 作者简介 周树礼,男,广西南宁人,生于1950年12月。大学本科毕业,现为桂林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系高级实验师、GAC(中国宝石协会)宝石鉴定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宝玉石矿物的研究与开发。主要从事珠宝工艺设计及加工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近二十年的教学科研工作中,长期致力于科技理论的研究与发明创造,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完成横向、纵向科研课题2项,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拥有国家发明专利3项,多次荣获不同级别的奖项与荣誉。 通讯地址:桂林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97050 E-mail:jade-carve@163.com 曾伟来,男,湖南邵阳人,生于1971年9月。2006年获桂林工学院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研究方向:宝石的开发与利用)专业硕士学位,现为桂林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系教师,从事首饰工艺学、宝石工艺学、玉雕的设计与加工等课程的教学及实践。之前,在珠宝公司曾具体负责过首饰、宝石、玉雕生产的管理与指导,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经验,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通讯地址:桂林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97050 E-mail:jade-carve@163.com 何涛,男,河北沧州人,生于1982年11月。2009年获桂林理工大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研究方向:宝玉石矿物的研究与开发)专业硕士学位。现为天津职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方面的教学及实践工作。目前,已在本专业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4篇。 通讯地址:天津职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 邮编:300410 电话:022—60586083 目录 第一章 中国玉文化概述 第一节 古人对玉的认识 第二节 玉器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节 玉石情缘 第四节 玉器的历史 第五节 玉器的功能 第六节 中国玉器生肖文化 第七节 中国玉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第二章 中国现代玉、石雕简介 第一节 我国不同种类的民间雕刻 第二节 玉雕的定义属性、特点与创作程序 第三节 现代玉雕门派及艺术风格 第四节 中国玉雕、玉石雕主要生产销售地概况 第五节 中国玉雕前辈北京“四杰一魔”及现代、当代玉雕名家简介 第六节 中国现代玉雕行业基本现状 第七节 对目前我国玉雕行业基本现状的思考第三章 中国玉器发展的基本概况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玉器 第二节 奴隶社会的玉器 第三节 封建社会的玉器 第四节 玉器艺术走向世界第四章 玉雕的分类、设计构图及俏色运用 第一节 玉雕工艺题材的分类 第二节 玉雕创作设计中的构图 第三节 玉雕造型设计中的俏色运用第五章 玉器的设计与创作 第一节 玉器的造型设计 第二节 不同题材玉器的设计 第三节 玉器造型设计中的比例关系第六章 玉雕设备、基本技巧及工艺实例 第一节 玉雕设备、工具及辅助材料 第二节 玉雕工艺及制作基本程序 第三节 玉雕的基本琢磨技巧及工艺制作实例第七章 玉器的后续处理及综合评价 第一节 玉器的抛光和装璜 第二节 玉器的综合评价第八章 中国玉器的投资收藏与市场概况 第一节 中国玉器的投资与收藏 第二节 中国玉器市场概况第九章 玉雕常用原料的主要品种 第一节 我国玉石、彩石的主要产地 第二节 翡翠(硬玉) 第三节 和田五(软玉) 第四节 蛇纹石玉石 第五节 玛瑙 第六节 绿松石 第七节 青金石 第八节 水晶 第九节 独山玉 第十节 蔷薇辉石(桃花石) 第十一节 芙蓉石 第十二节 孔雀石 第十三节 常见石英岩类玉石 第十四节 萤石 第十五节 印章石 第十六节 常用的有机玉雕原料第十章 玉雕工艺基本技能训练 实验一 熟悉玉雕实验设备 实验二 玉雕工具(玉雕针)的使用方法 实验三 切块分面 实验四 出粗坯 实验五 减地出层次 实验六 线刻工艺 实验七 阳雕工艺 实验八 浅浮雕工艺 实验十 立体圆雕工艺 实验十一 动物雕刻 实验十二 花卉雕刻 实验十三 细工工艺 实验十四 精细修饰 实验十五 抛光实验国家职业标准主要参考文献彩色图版 精彩导读

雕塑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古代玉器造型研究 作者: 李明 出版社: 故宫博物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11月 书籍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玉器造型艺术的发展脉络、审美特征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不同于侧重于玉料特性或具体工艺技法的著作,本书将焦点完全置于“造型”本身——玉器如何通过其形态、比例、线条和主题,来表达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观念、宗教信仰和审美趣味。 第一部分:史前至夏商——造型的原始力量与神性表达 本部分追溯了玉器造型艺术的源头。从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到夏商时期的玉器,造型的变化清晰地反映了社会结构的演进和精神世界的复杂化。 1. 史前玉器的“符号”与“意象”: 详细分析了以玉琮、玉璧、玉鹰、玉猪龙等为代表的典型器型。重点阐述了这些器物在几何形体上的抽象化处理,例如良渚玉琮方圆结合的结构,如何象征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对于动物造型,如猪龙的形态,探讨其在原始巫术和生殖崇拜中的造型语言,强调其原始的生命力和神秘感。 2. 商代玉器的“威严”与“叙事”: 考察商代玉器在造型上从抽象向具象过渡的趋势。器型如玉戈、玉璜、玉人、玉兽的造型特点被细致剖析。商代造型的显著特征是其强烈的威慑感和装饰性。例如,鸮形、凤鸟形的造型,其眼睛的夸张、羽毛的程式化处理,无不服务于礼仪和权力展示的功能。我们着重分析了商代玉人造型中,头部、肢体比例的夸张手法,如何塑造出神祇或贵族的权威形象。 第二部分:周代至春秋战国——礼制规范下的造型演变 周代确立的宗法礼制体系,对玉器造型产生了决定性的约束和规范作用。本部分聚焦于礼器造型的“序列化”与“伦理化”。 1. 西周玉器的“秩序”与“规范”: 分析了周代玉璧、玉璜、玉簋等礼器造型的严格标准。造型不再追求个体差异的发挥,而是强调中正平和的审美取向。器物边框的线条处理趋于圆润、内敛,与西周“克己复礼”的思想高度契合。对玉佩饰中“组玉佩”的结构分析表明,造型的组合方式本身就是一种身份和等级的无声语言。 2. 春秋战国的“写实”与“世俗化”: 随着礼崩乐坏,玉器造型开始突破周制的束缚,展现出更强的地域性和世俗趣味。造型题材转向生活场景、神话故事和动物搏斗。重点研究了“谷纹”、“蒲纹”等传统装饰母题在器物表面的布局变化。战国玉器的造型特点在于其立体透雕技术的成熟,使得原本扁平的造型获得了极强的动感和空间层次感。特别是楚系玉器,其蟠螭、虺龙造型的“S”形卷曲和夸张的眼部处理,形成了与中原地区截然不同的浪漫主义造型风格。 第三部分:秦汉至魏晋南北朝——融合与神游的造型探索 这一时期,玉器造型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开始展现出对外部文化和哲学思潮的吸收,尤其在丧葬用玉和陈设用玉方面出现了造型上的重大创新。 1. 秦汉玉器的“汉风”与“永生主题”: 汉代玉器造型的宏大叙事色彩显著。玉衣、玉枕等大型器物的造型,体现了统治者对“事死如事生”观念的极致追求。对玉人、玉兽造型的分析显示出更贴近自然的比例回归,但同时,对神仙世界的描绘,如“升仙图”的造型布局,则充满了奇幻色彩。例如,汉代玉熊、玉虎的造型,其体量感和肌肉线条的刻画,体现了汉代强健的审美取向。 2. 魏晋南北朝的“清瘦”与“意境表达”: 佛教的兴盛深刻影响了玉器造型。本部分探讨了这一时期玉器造型的“瘦骨清像”倾向。人物造型趋于颀长、清癯,衣袂飘飘,造型语言开始注重表达人物的内在气质而非外在的权力象征。陈设类玉器(如仿古鼎、仿古彝)的造型虽然承袭周汉形制,但在细节处理上融入了更多的文人趣味和装饰笔触。 第四部分:隋唐宋元明清——世俗化、程式化与复古的造型交响 唐宋以后,玉器造型的审美重心逐渐从礼仪器转向日用器和玩赏器。 1. 唐宋玉器的“雍容”与“写实”: 唐代玉器造型受盛唐气象影响,显得丰腴饱满、大气磅礴。花鸟、人物、山水题材的造型更加精细,特别是玉带板和玉梳的造型,显示出生活器物造型的精致化趋势。宋代玉器造型则趋向于文雅秀丽,多有模仿青铜器和宋瓷造型的痕迹,体现了宋人对“雅”的极致追求。 2. 元明清的“繁复”与“学院化”: 元代造型受到蒙古游牧文化的影响,器物造型趋向于厚重、浑圆。明清两代,玉雕造型进入高度程式化和集大成的阶段。清代玉器造型的特点是“繁缛富丽”,大量采用多层次透雕、高浮雕等技法,使得原本简单的器型被复杂的装饰元素所充斥。本部分将重点分析明代“仿古”造型与清代“新意”造型的差异,揭示其在审美取向上的微妙变化,例如,明代对宋代风格的继承与创新,以及清代乾隆时期对中外造型元素的吸收与融合。 结语: 本书通过对历代玉器造型的梳理,旨在提供一个理解中国古代艺术史的独特视角。造型是凝固的历史,是审美观念的最佳载体。通过对这些“无声的语言”的解读,读者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华文明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出的精神风貌与艺术成就。本书为研究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工艺美术史及文化史的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了详尽的造型案例与理论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哑光材质,手感沉稳大气,而且那枚小小的玉石纹理图案点缀得恰到好处,既体现了书的主题,又透露出一丝古典韵味。我特别喜欢它在字体选择上的考究,正文字体清晰易读,排版疏密有致,即便是技术性很强的部分,读起来也不会感到费力。很多工艺类的书籍,为了追求信息密度常常把版面挤得满满当当,但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预留了足够的留白,让读者的眼睛得到了充分的休息,这对于需要长时间盯着图文学习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书脊处的装订非常牢固,我翻阅时不用担心书页会松动脱落,这对于一本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环节的用心程度。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封面与封底的内衬纸选择的颜色,都与主色调形成了和谐的搭配,整体给人一种高品质、专业、值得信赖的感觉。光是抱着它翻阅,就能感受到一股对工艺的敬畏之心,远超我预期的精美程度。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手工艺领域研究的人士,我深知理论与实操之间那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很多教材往往理论讲得头头是道,但一旦上手,却发现根本无从下手,或者图示过于简略,无法帮助理解复杂的三维空间操作。这本书的配图质量和详细程度,可以说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标准。那些复杂的造型结构分解图,不仅仅是简单的线条勾勒,而是运用了多角度的透视和爆炸图的方式,将一个复杂的玉雕造型是如何从平面草图过渡到立体形态,再到细节打磨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清晰地展示了出来。我特别留意了关于不同工具在不同材料上产生的痕迹对比,那种微观层面的展示,对于优化我的工具使用习惯非常有帮助。很多复杂的圆雕和浮雕的过渡处理,过去我总是在实际操作中反复试错,现在通过书中的图文对照说明,我能更精确地预判下刀的力度和角度,极大地减少了废料的产生,这对于实践者来说,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关于玉雕设计的书籍时,我最大的期待是它能否提供一些真正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指导性的内容,毕竟市面上的同类书籍很多都停留在基础理论的罗列,缺乏对现代设计思维的引导。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似乎不是简单地教授“如何雕刻一块玉”,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这样设计”。书中对于材料特性的剖析,不是干巴巴的化学成分介绍,而是深入到每一类玉石在光线折射、雕刻难度以及文化寓意上的细微差别,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对玉石材料的理解层次。我尤其欣赏其中几个案例分析,它们并非展示那些已经流传千古的经典作品,而是聚焦于近些年新兴的设计趋势和工艺结合点,这让我感觉这本书紧跟时代脉搏,为我自己的创作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不再固步自封于传统的符号符号的堆砌。

评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作者在叙述中展现出一种近乎苛刻的专业精神,语言虽然平实,但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显得非常精准和负责任。例如,在描述抛光环节时,他对于不同粒度研磨剂的使用时机和手法,描述得极其细致,甚至连环境湿度对抛光效果的影响都被考虑在内,这远超出了普通设计类书籍的范畴,更像是一份资深工匠的私藏笔记。这种深入骨髓的专业性,让读者可以放心地将其视为一个可靠的导师。此外,书中的术语解释也做得非常到位,对于行业内相对晦涩的词汇,都会在旁边做出清晰的注释或者配上直观的图示加以佐证,这极大地降低了专业知识的阅读门槛,让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也能毫无障碍地吸收其中的精髓。整本书读下来,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对玉雕艺术严谨对待的职业素养的熏陶,让人由衷地敬佩作者的扎实功底和教学热情。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编排逻辑严谨得像是一部精密仪器的说明书,层层递进,绝不跳跃。它似乎遵循了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由概念到执行的完整学习路径。开篇从文化背景和设计哲学入手,建立起一个整体的框架,然后才逐步深入到具体的工艺流程和技术难点。这种结构安排,非常适合自学者或者初入行的人士,他们可以先建立起正确的认知体系,避免在细节中迷失方向。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讲解一些传统技法时,并没有完全排斥现代科技的辅助,而是探讨了如何利用现代辅助工具来提升传统工艺的效率和精度,这体现了一种非常开放和务实的态度。这种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叙事风格,使得全书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备面向未来的应用价值,让人读起来既踏实又充满启发性,完全不像某些老旧的工艺书籍那样教条和刻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