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学大师艾瑞克·霍布斯鲍姆zui重要的代表作,历30余年而成的心血巨著。
  ★从1789年到1991年,从法国大革命到冷战结束,全面展现200多年以来现代世界的巨变进程,被赞誉为一套“无与伦比” “史诗般的” “殿堂级的历史杰作”。
  ★“深入的历史研究和卓越的叙事技巧”完美结合,简洁、生动、优雅并极具洞察力,普通读者了解现代世界史的zui佳入门读物。
  ★翻译成40多种语言,累计销量突破500万册,成为全球持续畅销的经典名著。
  ★入选英国《卫报》“有史以来100部zui伟大的非虚构图书”、中国出版集团“改革开放30年zui具影响力的300本书”。
《资本的年代 : 1848—1875》是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的第二部。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1917—2012)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也是巴尔扎恩奖(Balzan Prize)得主。
  霍布斯鲍姆研究的历史时期以19世纪为主并延伸及17、18和20世纪;研究的地区则从英国、欧洲大陆,扩至拉丁美洲。他一生著作颇丰,在劳工运动、农民叛乱、民族主义和世界史范畴中的研究成果堪居当代史家的顶水准。
  霍布斯鲍姆也是叙事体史学的大家,其宏观通畅的写作风格将叙述史学的魅力扩及大众。zui具代表性便是“年代四部曲”,其结构恢弘,叙事晓畅,成为当代极为流行的历史著作,让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普通读者获得了触摸历史的机会。他还另著有《民族与民族主义》《霍布斯鲍姆自传》《论历史》等书。
“年代四部曲”代表了“二战”后史学写作的高峰。很难想象除了霍布斯鲍姆,还有谁能持续写出如此高水平的著作。别人激动、喧闹,他冷静;别人愤怒、粗心,他讽刺挖苦、不偏不倚;别人求助于陈词滥调或体系时,他明察秋毫。霍布斯鲍姆写出这四本书这一成就zui吸引人之处在于他贯穿始终的泰然自若,既非过于单纯,又不太过世故、愤世嫉俗,他恢复了人们对理性探究的信心。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巧妙,它不仅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历史,更是在不同的主题之间进行穿插和对比,使得叙述更加丰富和引人入胜。例如,在讲述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时,作者会穿插描述工人运动的兴起;在分析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时,也会提及殖民地的争夺。这种“点”与“面”结合的叙述方式,让读者能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性事件的深入解读,比如1848年的欧洲革命,作者将其置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揭示了经济因素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事件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而资本的驱动力,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称道的地方,在于它对“资本”这个概念的深度剖析。作者并没有将资本仅仅视为一种抽象的经济力量,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去考察它如何与技术、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关系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塑造力量。在1848年至1875年间,资本的流动性大大增强,它跨越国界,渗透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书中关于金融体系的演进、股份公司的兴起、以及国际贸易网络的形成等内容的描写,让我对资本的运作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作者也毫不回避地指出了资本扩张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殖民地的剥削、以及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资本的本质和运作规律,对于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就像一本“时代速写”,用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了1848年至1875年间欧洲社会的变迁图景。作者的语言非常具有感染力,他能够用精炼的词语描绘出宏大的历史场景,也能用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感受到了科技进步带来的兴奋,也体会到了社会变革带来的阵痛。书中关于城市化进程的描写,让我看到了乡村人口涌入城市,以及城市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同时,关于教育、媒体、以及文化传播的演进,也展现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是如何被资本所改变的。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资本的扩张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事,它更是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从思想观念到价值取向。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部非常值得推荐的著作。它以宏大的视角、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1848年至1875年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作者对资本的深入剖析,以及对社会变迁的细致描绘,都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不仅填补了我对这段历史的认知空白,更引发了我对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刻思考。我看到了历史的相似性,也看到了人类在追求进步过程中的挑战与机遇。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历史,尤其是经济史,对于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至关重要。它是一本能够启发思考、拓宽视野的优秀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深深吸引了我,那种复古而又充满力量感的风格,仿佛瞬间把我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书名“资本的年代”本身就极具冲击力,而“1848-1875”这个具体的时间跨度,更是让人充满好奇,想知道在这短短的二十几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才足以被冠以“资本的年代”之名。我一直对那个时期欧洲社会的剧变、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以及新兴资本主义的崛起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来深入了解这段历史。中信出版社的书,质量一直有保证,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装帧设计,都显得十分用心,所以我对这本“年代四部曲”的第四部,抱有很高的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感受那个时代经济浪潮的澎湃,去探寻资本如何重塑社会结构、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奥秘。也许,通过这本书,我能更深刻地理解当下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为什么会是今天的样子。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现代化”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1848年至1875年,这段看似短暂的时间,却仿佛浓缩了人类社会一次前所未有的转型。书中所描绘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资本积累和工业扩张,更是思想观念、社会结构、甚至生活方式的全方位变革。我看到了自由主义思潮如何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也看到了社会主义思潮作为对资本主义的制衡力量开始孕育。不同国家在发展模式上的差异,以及它们之间日益增长的联系与竞争,都为我们理解当今世界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根源。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他能够从宏观的经济趋势中捕捉到微观的人物故事,也能从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中折射出时代的宏大变迁。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演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充满了妥协、斗争、以及无数人的努力和牺牲。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越回了十九世纪中叶那个充满活力与冲突的时代。作者的叙述并非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他没有回避那个时代的黑暗面,比如劳工的艰辛、贫富差距的加剧,但也同样不遗余力地展现了科技进步带来的希望,以及社会变革中的积极力量。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工业技术革新如何改变生产方式、交通运输如何拉近世界距离的描写印象深刻。蒸汽机的轰鸣、铁路的延伸、电报的问世,这些曾经让那个时代的人们惊叹不已的科技奇迹,在作者的笔下再次焕发了生命力。同时,他对政治格局的演变、民族主义的兴起、以及殖民扩张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资本的扩张是如何与地缘政治紧密相连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社会在追求进步与财富过程中所经历的辉煌与阵痛,也引发了我对当前全球化进程中相似问题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尽管内容涉及很多历史细节和经济概念,但作者的叙述方式却丝毫不显得枯燥。他擅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理论,并且善于在叙述中穿插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案例。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描写,它让我看到了资本如何跨越国界,将世界连接成一个日益紧密的整体。书中对贸易、投资、以及殖民地经济的分析,都让我对全球化进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作者也没有回避那个时代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比如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社会不平等的加剧、以及工人运动的兴起。这本书让我明白,资本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充满了曲折和反复,而每一次的危机和挑战,都可能成为新的变革的契机。
评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资本的年代”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有了新的认识。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显然做了大量的史料研究,并且能够将这些复杂的史料融会贯通,形成清晰而有逻辑的论述。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描述事实,而是深入分析了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并且能够将不同的历史因素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我尤其喜欢他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多角度解读,他能够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去分析问题,从而使得论述更加全面和深刻。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历史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而理解这些复杂性,需要我们运用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那种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交织的讲述方式。作者在描绘整个资本主义发展的大背景下,并没有忽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推着走的普通人。通过对不同阶层人物的描绘,我仿佛看到了工厂里的工人如何辛勤劳作,小农如何被卷入市场经济的漩涡,新兴的资产阶级又如何在财富的浪潮中崛起。这种多视角的呈现,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情感的起伏。我尤其被书中那些关于创新、竞争、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不平等的故事所触动。资本的逐利本性,在那个时代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它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也可能带来残酷的剥削和无情的淘汰。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每一个时代的经济繁荣,往往都伴随着复杂的社会代价,而这些代价,最终都会落在普通人的身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