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怎样学习古文
定价:10.00元
作者:周振甫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4-01-01
ISBN:9787101004656
字数:108000
页码:17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182kg
编辑推荐
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六朝的丰碑巨制、韩柳欧苏的大块文章、明清之际的人生画卷,无不表现了对社会国家的情怀,对宇宙世界的期待。千古人物的搏斗,相互辉映,激荡交融,造成了光华灿烂的中国,博大久远的中华世族传统。这套文库力求以历史的高度,把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化放到整个人类文明的背景中审视,向您菜示五千年文化的各个方面。
内容提要
目录
前言
立体的懂
 一 词的具体解释
 二 术语的理论意义
 三 探索文章用意
“因声求气”说的先行者
 一 苏洵说
 二 韩愈、柳宗元说
因声求气
 一 姚鼐说
 二 梅曾亮说
 三 方东树、张裕钊说
古文的艺术性
 刘大櫆、姚鼐说
六观
 一观字句
 二观宫商
 三观置辞
 四观篇章
 五观体性
 六观通变
比较
 命意同而辞有繁简
 命意同而辞有差异
 命意同而故事不同
 命意相似而有差异
 目的同而命意不同
 事同而所记稍异
 事同而语有复叠与简约
 事同而记有疏密
 事同而记有详略改动
 一事而说有异
 一人而传有同异
 事异而记法同
 内容异而首尾呼应用
 拟分类状物而有变化
 拟对问自解而有创见
 对问与七事分叙的因袭与创新
一家风格
 韩愈
 欧阳修
 苏轼
融会贯通
 柳宗元
流派
 韩门弟子
 李翱
 皇甫*
 孙樵
 桐城派
 方苞
 刘大櫆
 姚鼐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与其说这是一本学习指南,不如说是一份精美的“古代文化阅读地图”。地图绘制者的功力深厚,他知道哪里有迷雾,哪里有捷径,哪里有隐藏的宝藏。我个人最欣赏它对“文化背景”与“文本解读”之间相互作用的阐述。它不是孤立地谈论词汇或句法,而是总能将文本放置在一个更宏大的历史和社会语境中去考察。例如,书中对某一类常用虚词的解析,就巧妙地结合了魏晋玄学的兴起,让人茅塞顿开——原来那些看似随意的用法,背后是整个时代的哲学思潮在涌动。这种将语言学、文学史、哲学史融为一炉的写法,让学习过程变得异常充实,每一次翻阅都有新的发现。它成功地把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考据”工作,变成了一场充满乐趣的“寻根”之旅。
评分坦白讲,我一开始对这类“学习方法论”的书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大多是空谈,不如直接啃原文来得实在。但这部作品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极强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指导意义。书中涉及的那些“阅读框架”和“文本拆解模型”,简直是为现代人量身定做的“古文解码器”。它并没有试图去美化学习的过程,反而坦诚地指出了我们现代人在理解古代语境时容易产生的思维偏差。比如,它深入剖析了“意象”在不同历史时期流变对诗词理解的影响,这比死记硬背“意象表”要有效得多。我发现,自从开始应用书中的方法论,我阅读先秦诸子和唐宋八大家时的“卡顿感”明显减少了,思路更加顺畅。这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个万能钥匙,能够打开不同时代、不同文体的知识宝库,而不是被困在某个单一的、僵化的解读模式里出不来。它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找到答案的逻辑路径,非常扎实。
评分这是一部充满学者气质却又不失亲和力的作品。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克制和精准,没有丝毫哗众取宠的倾向,但字里行间又透着一股对古典文学深沉的热爱。我尤其喜欢它在处理“疑难杂症”时的态度——坦诚相告,不故作高深。它不会告诉你存在一个“万能药方”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而是提供了一系列“诊断工具”,教你如何根据不同的文本特征,选择最合适的“疗法”。比如,对于那些因时代久远而产生的词义漂移现象,书中的分析非常到位,它教会我们如何用“类比推理”和“语境回溯法”去还原词语最本真的意义。读完之后,我不再害怕面对那些看似佶屈聱牙的篇章,因为我拥有了自洽的判断标准和分析框架。这本书给予读者的,是面对未知文本时那种沉着的信心,而非空洞的口号。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思维的冒险,它没有直接教你如何背诵晦涩的词句,而是巧妙地引导你进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和理解古文的“心境”。作者似乎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他没有把古文描绘成一座需要攀登的险峰,反倒像是在为你铺设了一条通往古代智慧园林的曲径通幽小路。我尤其欣赏它在文辞梳理上的匠心独运,它不像传统的教材那样堆砌繁复的语法规则,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案例,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古人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刚学会了某种新的视觉语言,看待古代文献的目光都变得立体而丰富起来。它教会我的不是“记住这个字什么意思”,而是“这个字在这种语境下,能激发出何种情感的共鸣”。那种顿悟的感觉,实在是妙不可言,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拿起手边的古籍再读一遍,去检验一下自己新习得的“内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真正点燃了你对古典文学的渴望,而非仅仅停留在应试技巧的层面。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对“语感”培养的深刻洞察。市面上很多教学习方法的书,往往把重点放在了对外部知识点的系统整理上,而忽略了内在的、潜移默化的“气息”捕捉。但这位作者显然是一个深谙文字之“气”的行家。他没有给我们提供一堆枯燥的口诀,而是通过对节奏、韵律、甚至篇章结构中蕴含的“情感张力”的细致描摹,让我们体会到古文的生命力。读到关于“叙事转折点”的分析时,我仿佛看到了苏轼在黄州雪地里提笔时的那种踌躇满志,那种字里行间流淌出来的洒脱与落寞。这已经超越了语言学习的范畴,更像是一次深度的文化沉浸体验。它要求读者走出书本,去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呼吸和心跳,只有这样,文字才能真正活过来。这种对“体悟”的强调,让这本书显得格外有温度和厚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