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资治通鉴(文白对照全注全译 豪华套装16开/全12册 精装)中国历史 线装书局书籍

续资治通鉴(文白对照全注全译 豪华套装16开/全12册 精装)中国历史 线装书局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毕沅编著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通鉴
  • 资治通鉴
  • 文白对照
  • 全注全译
  • 线装书局
  • 套装
  • 精装
  • 中国历史
  • 古典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浩海书香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线装书局
ISBN:97875120004450
商品编码:1538535975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796
套装数量:12
字数:10170000

具体描述

内页插图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续资治通鉴(全12册 精装) 出版社: 线装书局 出版时间:2009-12-1
作者: (清)毕沅 编著 开本: 16开 印刷时间:2009-12-1
定价: 1995 页数: 6796 版次印次:第1版第1次
ISBN号: 9787512000445 纸张: 胶版纸 字数:10170000

编辑语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读中国历史;读中国历史,不可不读《资治通鉴》;读《资治通鉴》又不可不读《续资治通鉴》。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弘扬祖国历史文化,我们在参阅借鉴前人成果基础上,编译了这本《文白对照全注全译<续资治通鉴>》,以飨读者。本书既译又注,同时,译文力求通俗易读,使其既适合于工作者,又适合于普通大众读者。

内容简介

本书在内容安排上,克服了以往史书详于宋而略于辽、金、元之弊,对宋、辽、金、元四朝史事,同样重视,这也是本书一大特色。本书沿袭《资治通鉴》之义例,“折衷诸说异同,明其去取之故以为考异。”另参照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之义例,所作考异,“不别为书,注于本文之下以便省览。”这也是可取之处。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载史论二百零九篇,其中选录前人之作计九十五篇,其本人撰写一百一十四篇,冠以“臣光日”。徐乾学在《通鉴后编》中亦仿著“臣乾学”。《续资治通鉴》则不用此例。毕沅认为:“据事直书、善恶自见。史文评论,苟无卓见特识,发前人所未发,开后学所未闻,而漫为颂尧非桀,老生常谈,或有意骋奇,转入迂僻,前人谓如释氏说法,语尽而继之以偈;文士撰碑,事具而韵之以铭,斯为赘也。”所以本书不载史论,而寓褒贬于叙事之中,亦可由读者自己评论。

据章学诚《邵与桐别传》称,《续资治通鉴》成稿后,复经邵晋涵审阅修订,“即大改观”。时毕沅“方用兵,书寄军营,读之,公大悦服,手书报谢,谓迥出诸家《续鉴》上也。”但不久,毕沅死于军中,其家很快被抄,邵氏之修订本,下落不明。“其家所刻《续鉴》,乃宾客初定之本”。此亦为一憾事。

本书为清代学者续纂,其下限年代理应延至明末。但因当时清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对明代史事之记叙,易触犯文网,引火烧身,编纂者只得付之阙如,留待后人补纂。此亦为文人学者不得已之苦衷也。

此外,《续资治通鉴》之文字,似稍逊于《资治通鉴》,其原因是由于照录旧史原文较多,未加裁炼,以至通畅流利不够。

总之,《续资治通鉴》就其质量来看,的确达到了“后来居上”的地步,水平确已超过以前同类著作,对于了解我国历史上在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文化、科技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的两宋、辽、夏、金、元各个王朝这一时期的史实来说,确实是一大历史贡献。

目 录

卷 宋纪太祖建隆元年庚申(960)正月至十二月

卷第二 太祖建隆二年辛酉(961)正月至三年壬戌(962)十二月

卷第三 太祖乾德元年癸亥(963)正月至二年甲子(964)三月

卷第四 太祖乾德二年甲子(964)四月至四年丙寅(966)十二月

卷第五 太祖乾德五年丁卯(967)正月至开宝二年己巳(969)六月

卷第六 太祖开宝二年己巳(969)七月至四年辛未(971)九月

卷第七 太祖开宝四年辛未(971)十月至七年甲戌(974)八月

卷第八太祖开宝七年甲戌(974)九月至九年丙子(976)十一月

卷第九 太宗太平兴国元年丙子(976)十二月至四年已卯(979)二月

卷第十 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己卯(979)三月至六年辛巳(981)九月

卷第十一 太宗太平兴国六年辛巳(981)十月至八年癸未(983)九月

卷第十二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癸未(983)十月至雍熙二年乙酉(985)十二月

卷第十三 太宗 雍熙三年丙戌(986)正月至四年丁亥(987)十二月

卷第十四 太宗端拱元年戊子(988)正月至二年己丑(989)三月

卷第十五 太宗端拱二年已丑(989)四月至淳化二年辛卯(991)八月

卷第十六 太宗淳化二年辛卯(991)九月至四年癸巳(993)九月

卷第十七 太宗淳化四年癸巳(993)十月至五年甲午(994)六月

卷第十八太宗淳化五年甲午(994)七月至至道二年丙申(996)六月

卷第十九 太宗 至道二年丙申(996)七月至三年丁酉(997)十二月

卷第二十 真宗 成平元年戊戌(998)正月至二年己亥(999)五月

第二册

卷第二十一 真宗成平二年己亥(999)六月至三年庚子(1000)三月

……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册

第六册

第七册

第八册

第九册

第十册

第十一册

第十二册

前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北宋司马光编纂了我国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被公认为是一部规模宏伟、成就空前的史学名著。但由于年代所限,这部著作只记录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对后人来说,它只能算得上半部中国通史,诚为憾事。所以自《资治通鉴》问世后就有人纷纷续纂史籍。其续作到明清则更有数家,其中较有名的有:明人陈柽的《通鉴续编》,清人王宗沐、薛应祐两家的《宋元资治通鉴》,徐乾学主编的《资治通鉴后编》。乾隆末年,毕沅组织门客在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的基础上重新编纂,历时二十余年,编成《续资治通鉴》,于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全部刊印。在明清两代的《资治通鉴》续作中,毕沅的《续资治通鉴》被公认为是好的一部。

毕沅(1730—1797年)江苏镇洋(今太仓)人,字蘅,一字秋帆,自号灵岩山人,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进士,累官至兵部尚书、湖广总督。他博学好读,除在公暇之余从事著述外,并聘请一批名流学者进行撰著,《续资治通鉴》即系毕沅幕府中的学者们编纂而成。

《续资治通鉴》上承《资治通鉴》,起自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迄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以编年体形式记载宋、辽、金、元(包括当时境内其它各种势力、民族建立的政权)的历史,前后四百零九年。全书二百二十卷,又形成了一部规模宏伟,汲取各家之长,弥补各家之短的史学巨著。《续资治通鉴》的取材,以徐乾学《通鉴后编》为底本,加以损益增删。徐氏《通鉴后编》共一百八十四卷,清代史学名家万斯同、阎若璩、胡德清均参与撰写,堪称善本,同时毕沅又处于乾隆盛世,根据当时修定的《四库全书》发现了许多新史料,所参阅的著作,总计达一百一十种之多,保存史料之丰富,大大超过了前人的同类著作,也大大提高了这部《续资治通鉴》的史学价值。该书在内容上与《资治通鉴》相衔接,体例也与《资治通鉴》相同,它全面、地据事直书、善恶自见,寓褒贬于叙事之中,以此形成自身的一大特色。清人冯集梧在初刻序中介绍说:“以宋、辽、金、元四朝正史为经,而参以《续资治通鉴长编》、《契丹国志》等书,以及各家说部、文集,约百十余种。仿《通鉴考异》之例,著有《考异》,并依胡氏三省分注各正文下。”总的来说,本书具有取材广泛,编排有序、条理清晰,叙事详明等优点。

本书在内容安排上,克服了以往史书详于宋而略于辽、金、元之弊,对宋、辽、金、元四朝史事,同样重视,这也是本书一大特色。本书沿袭《资治通鉴》之义例,“折衷诸说异同,明其去取之故以为考异。”另参照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之义例,所作考异,“不别为书,注于本文之下以便省览。”这也是可取之处。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载史论二百零九篇,其中选录前人之作计九十五篇,其本人撰写一百一十四篇,冠以“臣光曰”。徐乾学在《通鉴后编》中亦仿著“臣乾学”。《续资治通鉴》则不用此例。毕沅认为:“据事直书、善恶自见。史文评论,苟无卓见特识,发前人所未发,开后学所未闻,而漫为颂尧非桀,老生常谈,或有意骋奇,转入迂僻,前人谓如释氏说法,语尽而继之以偈;文士撰碑,事具而韵之以铭,斯为赘也。”所以本书不载史论,而寓褒贬于叙事之中,亦可由读者自己评论。

据章学诚《邵与桐别传》称,《续资治通鉴》成稿后,复经邵晋涵审阅修订,“即大改观”。时毕沅“方用兵,书寄军营,读之,公大悦服,手书报谢,谓迥出诸家《续鉴》上也。”但不久,毕沅死于军中,其家很快被抄,邵氏之修订本,下落不明。“其家所刻《续鉴》,乃宾客初定之本”。此亦为一憾事。

本书为清代学者续纂,其下限年代理应延至明末。但因当时清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对明代史事之记叙,易触犯文网,引火烧身,编纂者只得付之阙如,留待后人补纂。此亦为文人学者不得已之苦衷也。

此外,《续资治通鉴》之文字,似稍逊于《资治通鉴》,其原因是由于照录旧史原文较多,未加裁炼,以至通畅流利不够。

总之,《续资治通鉴》就其质量来看,的确达到了“后来居上”的地步,水平确已超过以前同类著作,对于了解我国历史上在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文化、科技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的两宋、辽、夏、金、元各个王朝这一时期的史实来说,确实是一大历史贡献。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读中国历史;读中国历史,不可不读《资治通鉴》;读《资治通鉴》又不可不读《续资治通鉴》。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弘扬祖国历史文化,我们在参阅借鉴前人成果基础上,编译了这本《文白对照全注全译<续资治通鉴>》,以飨读者。本书既译又注,同时,译文力求通俗易读,使其既适合于工作者,又适合于普通大众读者。

本书在译注点校过程中参考了各种版本,《续资治通鉴》原文主要依据中华书局1964年版。译文和注释中古代纪年加注公元纪年,地名加今地名,官名直录不译,以免造成理解偏差。本书集数十位文史学界同仁合力共同完成。


《资治通鉴》:一部烛照千古的历史巨著 《资治通鉴》,一部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以其宏大的规模、严谨的史料、深刻的见解,成为中国古代史学上的璀璨明珠。全书起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止于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涵盖了十六朝近一千三百九十七年的历史风云,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华史诗,为后人描绘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历史画卷。 编纂之精: 司马光及其团队,耗费心血十余载,遍览浩如烟海的史籍,旁征博引,去伪存真,力求史料的准确与可靠。其编纂体例严谨,以时间为线索,系统梳理了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尤其注重政治制度的沿革与兴衰,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内容之丰: 《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政治教科书。书中详尽记录了历代帝王将相的治国方略、军事谋略、权谋斗争,以及士大夫的政治抱负、道德操守。它深刻剖析了王朝兴衰的原因,总结了治乱兴废的规律,对后世的君主和官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秦汉的统一帝国,从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与融合,到隋唐的盛世繁华,再到宋元的变革与冲突,书中无不细致入微,鞭辟入里。 思想之深: 司马光的史学思想,深受儒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理念影响。他将“资治”作为史书的核心目的,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是为了给当世的统治者提供借鉴,以达到“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的境界。书中对政治得失、治国经验的总结,对君主权力、臣民关系的探讨,对道德伦理、治世原则的阐述,都闪烁着深刻的智慧之光。它提醒着统治者要居安思危,戒骄戒躁,以民为本,方能长治久安。 影响之巨: 《资治通鉴》的问世,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史学的发展,成为后世史家学习的典范。无数的帝王、文人、将士都曾从中汲取治国安邦的智慧。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历史信息,至今仍为学者们所研究和解读,不断发掘出新的价值。 鉴往知来,资治于今: 时至今日,《资治通鉴》依然是我们理解中国历史、洞察社会发展规律的一部不可或缺的经典。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漫长而辉煌的历史进程,以及其中蕴含的宝贵经验与教训。阅读《资治通鉴》,如同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历史的脉搏,汲取前行的力量。它不仅是一部记载历史的书,更是一部启迪智慧、指导人生的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阅读历史,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审视当下,预见未来。《续资治通鉴》作为一部重要的史书,其价值不言而喻。而这套豪华精装版的出现,更是让我感受到了出版方对于这部巨著的敬意和对读者的诚意。我最看重的是这套书的“全注全译”模式。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可能没有深厚的古文功底,但又渴望能够深入了解这部史书的精髓。这套书正是为我们这类读者量身打造的。每一个字词,每一个句子,都有详细的注释和通俗易懂的白话翻译,让我能够轻松地跨越语言的障碍,直接触及历史的真实面貌。我尤其喜欢它注释的深度,不仅仅是对字词的简单解释,更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深入解读,这使得阅读体验更加饱满和充实。

评分

这部《续资治通鉴》豪华套装,光是沉甸甸的16开十二册精装本摆在面前,就足够让人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拿到手的时候,简直是爱不释手,从书的装帧、纸张的质感,到字体的大小排布,都透露着一股不惜成本的认真与考究。线装书局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对传统工艺的坚守,这套书更是将这种坚守发挥到了极致,每一页都仿佛带着古老墨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我尤其看重书籍的印刷质量,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阅读的舒适度和长时间的沉浸感。这套书的排版清晰,疏朗有致,既保留了古籍的韵味,又考虑到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字迹清晰,墨色浓郁,即使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对这种能够兼顾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阅读体验的出版物,有着天然的好感。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中国历史爱好者的一份厚礼,更是对我们传承和理解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我深信,它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纸张和墨水上,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千年智慧和历史回响,能够引领我们穿越时空的界限,去感受那些曾经的风云变幻,去探寻历史深处的奥秘。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史抱着一种虔诚的态度,认为了解历史是认识我们民族根脉的重要途径。而《续资治通鉴》无疑是这条道路上的重要基石。这套《续资治通鉴》豪华套装,首先在视觉上就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16开的尺寸,精装的十二册,纸张的质感,都透着一股庄重和考究。但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还是它“文白对照全注全译”的内在品质。我曾多次尝试阅读一些古籍,但往往因为文言文的障碍而感到力不从心,常常需要对照着厚重的工具书才能勉强理解。这套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阅读体验。它将原文和白话文并置,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率,同时,详实的注释更是犹如一座座灯塔,照亮了历史的迷雾。我尤其喜欢它注释的深度,不仅仅是字词的解释,更深入地解读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格局、人物关系,甚至是一些文化习俗,这使得阅读不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对历史本身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经典,是能够跨越时代,在不同人群中引起共鸣的。而《续资治通鉴》,在我看来,便是这样一部巨著。这套书的“文白对照全注全译”,对我这种既想感受原文古韵,又苦于古文功底不足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不仅提供了原文,更重要的是,它有详尽的注释和白话翻译,让我能够真正理解原文的含义,体会作者的遣词造句,品味其中的深意。很多人可能觉得,全译本就失去了阅读的乐趣,但我觉得,对于《资治通治》这样宏大的历史著作,深入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这套书就像一位耐心循循善诱的老师,它不会让你望而却步,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你走进历史的殿堂。我特别喜欢它注释的深度和广度,很多地方不仅仅是字词的解释,更涉及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物关系、典章制度,甚至是一些相关的历史典故,这使得阅读体验更加立体和丰富。翻译的语言也力求贴近原文的精髓,既保留了文言文的庄重,又具备了现代汉语的流畅,不生涩,不拗口,真正做到了“信、达、雅”。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系统梳理和解释历史进程的大部头著作。这套《续资治通鉴》豪华套装,完全满足了我对一本史学巨著的想象。我尤其欣赏它“全注全译”的设计。我曾尝试阅读过一些古籍,但往往因为文言文的生涩和背景知识的匮乏而半途而废。而这套书的出现,彻底解决了我的困扰。注释详尽,不仅解释了字词,还深入剖析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政治格局,甚至是一些文化习俗,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白话翻译更是贴切,让我能够毫不费力地理解原文的意思,仿佛作者就在我耳边娓娓道来。我最看重的是,这本书的出版并没有因为追求“全”而牺牲“精”。每一处注解都经过了仔细的考量,翻译也力求还原原文的神韵,而非生硬的直译。这套书让我看到了出版方在史学研究和出版工作上的严谨与投入,这对于我们读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

评分

我一直觉得,真正的经典,是能够跨越时代,在不同人群中引起共鸣的。而《续资治通鉴》,在我看来,便是这样一部巨著。这套书的“文白对照全注全译”,对我这种既想感受原文古韵,又苦于古文功底不足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不仅提供了原文,更重要的是,它有详尽的注释和白话翻译,让我能够真正理解原文的含义,体会作者的遣词造句,品味其中的深意。很多人可能觉得,全译本就失去了阅读的乐趣,但我觉得,对于《资治通鉴》这样宏大的历史著作,深入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这套书就像一位耐心循循善诱的老师,它不会让你望而却步,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你走进历史的殿堂。我特别喜欢它注释的深度和广度,很多地方不仅仅是字词的解释,更涉及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物关系、典章制度,甚至是一些相关的历史典故,这使得阅读体验更加立体和丰富。翻译的语言也力求贴近原文的精髓,既保留了文言文的庄重,又具备了现代汉语的流畅,不生涩,不拗口,真正做到了“信、达、雅”。

评分

我一直认为,阅读历史,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审视当下,预见未来。《续资治通鉴》作为一部重要的史书,其价值不言而喻。而这套豪华精装版的出现,更是让我感受到了出版方对于这部巨著的敬意和对读者的诚意。我最看重的是这套书的“全注全译”模式。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可能没有深厚的古文功底,但又渴望能够深入了解这部史书的精髓。这套书正是为我们这类读者量身打造的。每一个字词,每一个句子,都有详细的注释和通俗易懂的白话翻译,让我能够轻松地跨越语言的障碍,直接触及历史的真实面貌。我尤其喜欢它注释的深度,不仅仅是对字词的简单解释,更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深入解读,这使得阅读体验更加饱满和充实。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拥有一套权威、详实、易于理解的《资治通鉴》版本。这套《续资治通鉴》豪华套装,从包装到内容,都让我惊喜不已。我特别喜欢它的“文白对照”形式。这种方式,既能让我领略到古人严谨的文字表达,又能通过白话文的对照,快速理解原文的含义。这对于我这样古文基础相对薄弱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绝佳工具。我之前也尝试过阅读一些版本的《资治通鉴》,但往往因为文言文的难度而止步。这套书的出现,真正地打通了我和古代历史之间的隔阂。我尤其欣赏它的注释,非常详尽,对于一些历史事件、人物关系、官职制度等都有清晰的解释,这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的背景,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系统梳理和解释历史进程的大部头著作。这套《续资治通鉴》豪华套装,完全满足了我对一本史学巨著的想象。我尤其欣赏它“全注全译”的设计。我曾尝试阅读过一些古籍,但往往因为文言文的生涩和背景知识的匮乏而半途而废。而这套书的出现,彻底解决了我的困扰。注释详尽,不仅解释了字词,还深入剖析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政治格局,甚至是一些文化习俗,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白话翻译更是贴切,让我能够毫不费力地理解原文的意思,仿佛作者就在我耳边娓娓道来。我最看重的是,这本书的出版并没有因为追求“全”而牺牲“精”。每一处注解都经过了仔细的考量,翻译也力求还原原文的神韵,而非生硬的直译。这套书让我看到了出版方在史学研究和出版工作上的严谨与投入,这对于我们读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中国历史是一部浩瀚的星河,而《资治通鉴》则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星。这套《续资治通鉴》豪华套装,以其精美的装帧和详实的注释,让我对这部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尤其喜欢它的“文白对照全注全译”的设计。这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出版方式,它既保留了古籍的原文风貌,又通过白话文的对照,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这对于我这样的业余历史爱好者来说,无疑是福音。我曾尝试阅读过一些古籍,但往往因为文言文的难度而望而却步。这套书则让我能够轻松地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细细品味古人的智慧。我特别欣赏它的注释,非常详尽,涵盖了历史事件、人物关系、制度沿革等各个方面,这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的背景,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