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續資治通鑒(全12冊 精裝) | 齣版社: 綫裝書局 | 齣版時間:2009-12-1 |
| 作者: (清)畢沅 編著 | 開本: 16開 | 印刷時間:2009-12-1 |
| 定價: 1995 | 頁數: 6796 | 版次印次:第1版第1次 |
| ISBN號: 9787512000445 | 紙張: 膠版紙 | 字數:10170000 |
作為一個中國人,不可不讀中國曆史;讀中國曆史,不可不讀《資治通鑒》;讀《資治通鑒》又不可不讀《續資治通鑒》。為瞭滿足讀者的需要,弘揚祖國曆史文化,我們在參閱藉鑒前人成果基礎上,編譯瞭這本《文白對照全注全譯<續資治通鑒>》,以饗讀者。本書既譯又注,同時,譯文力求通俗易讀,使其既適閤於工作者,又適閤於普通大眾讀者。
本書在內容安排上,剋服瞭以往史書詳於宋而略於遼、金、元之弊,對宋、遼、金、元四朝史事,同樣重視,這也是本書一大特色。本書沿襲《資治通鑒》之義例,“摺衷諸說異同,明其去取之故以為考異。”另參照鬍三省注《資治通鑒》之義例,所作考異,“不彆為書,注於本文之下以便省覽。”這也是可取之處。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載史論二百零九篇,其中選錄前人之作計九十五篇,其本人撰寫一百一十四篇,冠以“臣光日”。徐乾學在《通鑒後編》中亦仿著“臣乾學”。《續資治通鑒》則不用此例。畢沅認為:“據事直書、善惡自見。史文評論,苟無卓見特識,發前人所未發,開後學所未聞,而漫為頌堯非桀,老生常談,或有意騁奇,轉入迂僻,前人謂如釋氏說法,語盡而繼之以偈;文士撰碑,事具而韻之以銘,斯為贅也。”所以本書不載史論,而寓褒貶於敘事之中,亦可由讀者自己評論。
據章學誠《邵與桐彆傳》稱,《續資治通鑒》成稿後,復經邵晉涵審閱修訂,“即大改觀”。時畢沅“方用兵,書寄軍營,讀之,公大悅服,手書報謝,謂迥齣諸傢《續鑒》上也。”但不久,畢沅死於軍中,其傢很快被抄,邵氏之修訂本,下落不明。“其傢所刻《續鑒》,乃賓客初定之本”。此亦為一憾事。
本書為清代學者續纂,其下限年代理應延至明末。但因當時清統治者大興文字獄,對明代史事之記敘,易觸犯文網,引火燒身,編纂者隻得付之闕如,留待後人補纂。此亦為文人學者不得已之苦衷也。
此外,《續資治通鑒》之文字,似稍遜於《資治通鑒》,其原因是由於照錄舊史原文較多,未加裁煉,以至通暢流利不夠。
總之,《續資治通鑒》就其質量來看,的確達到瞭“後來居上”的地步,水平確已超過以前同類著作,對於瞭解我國曆史上在政治、經濟、軍事、民族關係、文化、科技等方麵有瞭很大發展的兩宋、遼、夏、金、元各個王朝這一時期的史實來說,確實是一大曆史貢獻。
冊
捲 宋紀太祖建隆元年庚申(960)正月至十二月
捲第二 太祖建隆二年辛酉(961)正月至三年壬戌(962)十二月
捲第三 太祖乾德元年癸亥(963)正月至二年甲子(964)三月
捲第四 太祖乾德二年甲子(964)四月至四年丙寅(966)十二月
捲第五 太祖乾德五年丁卯(967)正月至開寶二年己巳(969)六月
捲第六 太祖開寶二年己巳(969)七月至四年辛未(971)九月
捲第七 太祖開寶四年辛未(971)十月至七年甲戌(974)八月
捲第八太祖開寶七年甲戌(974)九月至九年丙子(976)十一月
捲第九 太宗太平興國元年丙子(976)十二月至四年已卯(979)二月
捲第十 太宗太平興國四年己卯(979)三月至六年辛巳(981)九月
捲第十一 太宗太平興國六年辛巳(981)十月至八年癸未(983)九月
捲第十二 太宗太平興國八年癸未(983)十月至雍熙二年乙酉(985)十二月
捲第十三 太宗 雍熙三年丙戌(986)正月至四年丁亥(987)十二月
捲第十四 太宗端拱元年戊子(988)正月至二年己醜(989)三月
捲第十五 太宗端拱二年已醜(989)四月至淳化二年辛卯(991)八月
捲第十六 太宗淳化二年辛卯(991)九月至四年癸巳(993)九月
捲第十七 太宗淳化四年癸巳(993)十月至五年甲午(994)六月
捲第十八太宗淳化五年甲午(994)七月至至道二年丙申(996)六月
捲第十九 太宗 至道二年丙申(996)七月至三年丁酉(997)十二月
捲第二十 真宗 成平元年戊戌(998)正月至二年己亥(999)五月
第二冊
捲第二十一 真宗成平二年己亥(999)六月至三年庚子(1000)三月
……
第三冊
第四冊
第五冊
第六冊
第七冊
第八冊
第九冊
第十冊
第十一冊
第十二冊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北宋司馬光編纂瞭我國部編年體通史巨著《資治通鑒》,被公認為是一部規模宏偉、成就空前的史學名著。但由於年代所限,這部著作隻記錄瞭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共計一韆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對後人來說,它隻能算得上半部中國通史,誠為憾事。所以自《資治通鑒》問世後就有人紛紛續纂史籍。其續作到明清則更有數傢,其中較有名的有:明人陳檉的《通鑒續編》,清人王宗沐、薛應祐兩傢的《宋元資治通鑒》,徐乾學主編的《資治通鑒後編》。乾隆末年,畢沅組織門客在徐乾學《資治通鑒後編》的基礎上重新編纂,曆時二十餘年,編成《續資治通鑒》,於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全部刊印。在明清兩代的《資治通鑒》續作中,畢沅的《續資治通鑒》被公認為是好的一部。
畢沅(1730—1797年)江蘇鎮洋(今太倉)人,字蘅,一字鞦帆,自號靈岩山人,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進士,纍官至兵部尚書、湖廣總督。他博學好讀,除在公暇之餘從事著述外,並聘請一批名流學者進行撰著,《續資治通鑒》即係畢沅幕府中的學者們編纂而成。
《續資治通鑒》上承《資治通鑒》,起自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迄於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以編年體形式記載宋、遼、金、元(包括當時境內其它各種勢力、民族建立的政權)的曆史,前後四百零九年。全書二百二十捲,又形成瞭一部規模宏偉,汲取各傢之長,彌補各傢之短的史學巨著。《續資治通鑒》的取材,以徐乾學《通鑒後編》為底本,加以損益增刪。徐氏《通鑒後編》共一百八十四捲,清代史學名傢萬斯同、閻若璩、鬍德清均參與撰寫,堪稱善本,同時畢沅又處於乾隆盛世,根據當時修定的《四庫全書》發現瞭許多新史料,所參閱的著作,總計達一百一十種之多,保存史料之豐富,大大超過瞭前人的同類著作,也大大提高瞭這部《續資治通鑒》的史學價值。該書在內容上與《資治通鑒》相銜接,體例也與《資治通鑒》相同,它全麵、地據事直書、善惡自見,寓褒貶於敘事之中,以此形成自身的一大特色。清人馮集梧在初刻序中介紹說:“以宋、遼、金、元四朝正史為經,而參以《續資治通鑒長編》、《契丹國誌》等書,以及各傢說部、文集,約百十餘種。仿《通鑒考異》之例,著有《考異》,並依鬍氏三省分注各正文下。”總的來說,本書具有取材廣泛,編排有序、條理清晰,敘事詳明等優點。
本書在內容安排上,剋服瞭以往史書詳於宋而略於遼、金、元之弊,對宋、遼、金、元四朝史事,同樣重視,這也是本書一大特色。本書沿襲《資治通鑒》之義例,“摺衷諸說異同,明其去取之故以為考異。”另參照鬍三省注《資治通鑒》之義例,所作考異,“不彆為書,注於本文之下以便省覽。”這也是可取之處。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載史論二百零九篇,其中選錄前人之作計九十五篇,其本人撰寫一百一十四篇,冠以“臣光曰”。徐乾學在《通鑒後編》中亦仿著“臣乾學”。《續資治通鑒》則不用此例。畢沅認為:“據事直書、善惡自見。史文評論,苟無卓見特識,發前人所未發,開後學所未聞,而漫為頌堯非桀,老生常談,或有意騁奇,轉入迂僻,前人謂如釋氏說法,語盡而繼之以偈;文士撰碑,事具而韻之以銘,斯為贅也。”所以本書不載史論,而寓褒貶於敘事之中,亦可由讀者自己評論。
據章學誠《邵與桐彆傳》稱,《續資治通鑒》成稿後,復經邵晉涵審閱修訂,“即大改觀”。時畢沅“方用兵,書寄軍營,讀之,公大悅服,手書報謝,謂迥齣諸傢《續鑒》上也。”但不久,畢沅死於軍中,其傢很快被抄,邵氏之修訂本,下落不明。“其傢所刻《續鑒》,乃賓客初定之本”。此亦為一憾事。
本書為清代學者續纂,其下限年代理應延至明末。但因當時清統治者大興文字獄,對明代史事之記敘,易觸犯文網,引火燒身,編纂者隻得付之闕如,留待後人補纂。此亦為文人學者不得已之苦衷也。
此外,《續資治通鑒》之文字,似稍遜於《資治通鑒》,其原因是由於照錄舊史原文較多,未加裁煉,以至通暢流利不夠。
總之,《續資治通鑒》就其質量來看,的確達到瞭“後來居上”的地步,水平確已超過以前同類著作,對於瞭解我國曆史上在政治、經濟、軍事、民族關係、文化、科技等方麵有瞭很大發展的兩宋、遼、夏、金、元各個王朝這一時期的史實來說,確實是一大曆史貢獻。
作為一個中國人,不可不讀中國曆史;讀中國曆史,不可不讀《資治通鑒》;讀《資治通鑒》又不可不讀《續資治通鑒》。為瞭滿足讀者的需要,弘揚祖國曆史文化,我們在參閱藉鑒前人成果基礎上,編譯瞭這本《文白對照全注全譯<續資治通鑒>》,以饗讀者。本書既譯又注,同時,譯文力求通俗易讀,使其既適閤於工作者,又適閤於普通大眾讀者。
本書在譯注點校過程中參考瞭各種版本,《續資治通鑒》原文主要依據中華書局1964年版。譯文和注釋中古代紀年加注公元紀年,地名加今地名,官名直錄不譯,以免造成理解偏差。本書集數十位文史學界同仁閤力共同完成。
我一直對中國古代史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能夠係統梳理和解釋曆史進程的大部頭著作。這套《續資治通鑒》豪華套裝,完全滿足瞭我對一本史學巨著的想象。我尤其欣賞它“全注全譯”的設計。我曾嘗試閱讀過一些古籍,但往往因為文言文的生澀和背景知識的匱乏而半途而廢。而這套書的齣現,徹底解決瞭我的睏擾。注釋詳盡,不僅解釋瞭字詞,還深入剖析瞭當時的社會製度、政治格局,甚至是一些文化習俗,讓我能更深入地理解曆史事件的來龍去脈。白話翻譯更是貼切,讓我能夠毫不費力地理解原文的意思,仿佛作者就在我耳邊娓娓道來。我最看重的是,這本書的齣版並沒有因為追求“全”而犧牲“精”。每一處注解都經過瞭仔細的考量,翻譯也力求還原原文的神韻,而非生硬的直譯。這套書讓我看到瞭齣版方在史學研究和齣版工作上的嚴謹與投入,這對於我們讀者來說,是極大的福音。
評分我一直覺得,真正的經典,是能夠跨越時代,在不同人群中引起共鳴的。而《續資治通鑒》,在我看來,便是這樣一部巨著。這套書的“文白對照全注全譯”,對我這種既想感受原文古韻,又苦於古文功底不足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它不僅提供瞭原文,更重要的是,它有詳盡的注釋和白話翻譯,讓我能夠真正理解原文的含義,體會作者的遣詞造句,品味其中的深意。很多人可能覺得,全譯本就失去瞭閱讀的樂趣,但我覺得,對於《資治通鑒》這樣宏大的曆史著作,深入的理解纔是最重要的。這套書就像一位耐心循循善誘的老師,它不會讓你望而卻步,而是循序漸進地引導你走進曆史的殿堂。我特彆喜歡它注釋的深度和廣度,很多地方不僅僅是字詞的解釋,更涉及到當時的社會背景、人物關係、典章製度,甚至是一些相關的曆史典故,這使得閱讀體驗更加立體和豐富。翻譯的語言也力求貼近原文的精髓,既保留瞭文言文的莊重,又具備瞭現代漢語的流暢,不生澀,不拗口,真正做到瞭“信、達、雅”。
評分我一直認為,閱讀曆史,不僅僅是為瞭瞭解過去,更是為瞭審視當下,預見未來。《續資治通鑒》作為一部重要的史書,其價值不言而喻。而這套豪華精裝版的齣現,更是讓我感受到瞭齣版方對於這部巨著的敬意和對讀者的誠意。我最看重的是這套書的“全注全譯”模式。作為一名普通讀者,我可能沒有深厚的古文功底,但又渴望能夠深入瞭解這部史書的精髓。這套書正是為我們這類讀者量身打造的。每一個字詞,每一個句子,都有詳細的注釋和通俗易懂的白話翻譯,讓我能夠輕鬆地跨越語言的障礙,直接觸及曆史的真實麵貌。我尤其喜歡它注釋的深度,不僅僅是對字詞的簡單解釋,更是對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麵麵的深入解讀,這使得閱讀體驗更加飽滿和充實。
評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經典,是能夠跨越時代,在不同人群中引起共鳴的。而《續資治通鑒》,在我看來,便是這樣一部巨著。這套書的“文白對照全注全譯”,對我這種既想感受原文古韻,又苦於古文功底不足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它不僅提供瞭原文,更重要的是,它有詳盡的注釋和白話翻譯,讓我能夠真正理解原文的含義,體會作者的遣詞造句,品味其中的深意。很多人可能覺得,全譯本就失去瞭閱讀的樂趣,但我覺得,對於《資治通治》這樣宏大的曆史著作,深入的理解纔是最重要的。這套書就像一位耐心循循善誘的老師,它不會讓你望而卻步,而是循序漸進地引導你走進曆史的殿堂。我特彆喜歡它注釋的深度和廣度,很多地方不僅僅是字詞的解釋,更涉及到當時的社會背景、人物關係、典章製度,甚至是一些相關的曆史典故,這使得閱讀體驗更加立體和豐富。翻譯的語言也力求貼近原文的精髓,既保留瞭文言文的莊重,又具備瞭現代漢語的流暢,不生澀,不拗口,真正做到瞭“信、達、雅”。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史抱著一種虔誠的態度,認為瞭解曆史是認識我們民族根脈的重要途徑。而《續資治通鑒》無疑是這條道路上的重要基石。這套《續資治通鑒》豪華套裝,首先在視覺上就給我帶來瞭極大的震撼。16開的尺寸,精裝的十二冊,紙張的質感,都透著一股莊重和考究。但真正讓我愛不釋手的,還是它“文白對照全注全譯”的內在品質。我曾多次嘗試閱讀一些古籍,但往往因為文言文的障礙而感到力不從心,常常需要對照著厚重的工具書纔能勉強理解。這套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閱讀體驗。它將原文和白話文並置,大大提高瞭閱讀效率,同時,詳實的注釋更是猶如一座座燈塔,照亮瞭曆史的迷霧。我尤其喜歡它注釋的深度,不僅僅是字詞的解釋,更深入地解讀瞭當時的社會背景、政治格局、人物關係,甚至是一些文化習俗,這使得閱讀不再是簡單的文字堆砌,而是對曆史本身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評分作為一名曆史愛好者,我一直渴望能夠擁有一套權威、詳實、易於理解的《資治通鑒》版本。這套《續資治通鑒》豪華套裝,從包裝到內容,都讓我驚喜不已。我特彆喜歡它的“文白對照”形式。這種方式,既能讓我領略到古人嚴謹的文字錶達,又能通過白話文的對照,快速理解原文的含義。這對於我這樣古文基礎相對薄弱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學習和研究曆史的絕佳工具。我之前也嘗試過閱讀一些版本的《資治通鑒》,但往往因為文言文的難度而止步。這套書的齣現,真正地打通瞭我和古代曆史之間的隔閡。我尤其欣賞它的注釋,非常詳盡,對於一些曆史事件、人物關係、官職製度等都有清晰的解釋,這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曆史的背景,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文字錶麵。
評分這部《續資治通鑒》豪華套裝,光是沉甸甸的16開十二冊精裝本擺在麵前,就足夠讓人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我拿到手的時候,簡直是愛不釋手,從書的裝幀、紙張的質感,到字體的大小排布,都透露著一股不惜成本的認真與考究。綫裝書局的名字,本身就代錶著對傳統工藝的堅守,這套書更是將這種堅守發揮到瞭極緻,每一頁都仿佛帶著古老墨香,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之旅充滿瞭期待。我尤其看重書籍的印刷質量,因為它直接關係到閱讀的舒適度和長時間的沉浸感。這套書的排版清晰,疏朗有緻,既保留瞭古籍的韻味,又考慮到瞭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字跡清晰,墨色濃鬱,即使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我對這種能夠兼顧傳統文化傳承與現代閱讀體驗的齣版物,有著天然的好感。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對中國曆史愛好者的一份厚禮,更是對我們傳承和理解中華文明的寶貴財富。我深信,它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紙張和墨水上,更在於它所承載的韆年智慧和曆史迴響,能夠引領我們穿越時空的界限,去感受那些曾經的風雲變幻,去探尋曆史深處的奧秘。
評分我一直認為,閱讀曆史,不僅僅是為瞭瞭解過去,更是為瞭審視當下,預見未來。《續資治通鑒》作為一部重要的史書,其價值不言而喻。而這套豪華精裝版的齣現,更是讓我感受到瞭齣版方對於這部巨著的敬意和對讀者的誠意。我最看重的是這套書的“全注全譯”模式。作為一名普通讀者,我可能沒有深厚的古文功底,但又渴望能夠深入瞭解這部史書的精髓。這套書正是為我們這類讀者量身打造的。每一個字詞,每一個句子,都有詳細的注釋和通俗易懂的白話翻譯,讓我能夠輕鬆地跨越語言的障礙,直接觸及曆史的真實麵貌。我尤其喜歡它注釋的深度,不僅僅是對字詞的簡單解釋,更是對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麵麵的深入解讀,這使得閱讀體驗更加飽滿和充實。
評分一直以來,我都覺得中國曆史是一部浩瀚的星河,而《資治通鑒》則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顆星。這套《續資治通鑒》豪華套裝,以其精美的裝幀和詳實的注釋,讓我對這部經典有瞭全新的認識。我尤其喜歡它的“文白對照全注全譯”的設計。這是一種非常人性化的齣版方式,它既保留瞭古籍的原文風貌,又通過白話文的對照,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這對於我這樣的業餘曆史愛好者來說,無疑是福音。我曾嘗試閱讀過一些古籍,但往往因為文言文的難度而望而卻步。這套書則讓我能夠輕鬆地沉浸在曆史的長河中,細細品味古人的智慧。我特彆欣賞它的注釋,非常詳盡,涵蓋瞭曆史事件、人物關係、製度沿革等各個方麵,這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曆史的背景,而不僅僅是停留在文字的錶麵。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史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能夠係統梳理和解釋曆史進程的大部頭著作。這套《續資治通鑒》豪華套裝,完全滿足瞭我對一本史學巨著的想象。我尤其欣賞它“全注全譯”的設計。我曾嘗試閱讀過一些古籍,但往往因為文言文的生澀和背景知識的匱乏而半途而廢。而這套書的齣現,徹底解決瞭我的睏擾。注釋詳盡,不僅解釋瞭字詞,還深入剖析瞭當時的社會製度、政治格局,甚至是一些文化習俗,讓我能更深入地理解曆史事件的來龍去脈。白話翻譯更是貼切,讓我能夠毫不費力地理解原文的意思,仿佛作者就在我耳邊娓娓道來。我最看重的是,這本書的齣版並沒有因為追求“全”而犧牲“精”。每一處注解都經過瞭仔細的考量,翻譯也力求還原原文的神韻,而非生硬的直譯。這套書讓我看到瞭齣版方在史學研究和齣版工作上的嚴謹與投入,這對於我們讀者來說,是極大的福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