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電影理論與批評
:35.00元
作者:戴錦華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8-01
ISBN:9787301116319
字數:350000
頁碼:36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64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重點介紹和示範的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影評寫作,而是基於現代電影理論基礎和背景的影片精讀和分析,每一章節重點介紹一種電影理論流派的主要特徵,並通過對一部影片的細讀來展示對這一理論方法的運用,旨在通過理論化影評寫作的介紹,讓大傢瞭解現代電影理論的主要脈絡,在批評實踐中獲得對電影敘事、電影語言的深入瞭解和把握。”
作者簡介:
戴錦華,北京人。曾任教於北京電影學院電影文學係。現任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係教授。曾在美國、歐洲,日本,中國香港、颱灣等數十所大學任客座教授。從事電影史論、女性文學及大眾文化領域的研究。著有《浮齣曆史地錶——現代中國婦女文學研究》,《電影理論與批評手冊》,《鏡與世俗神話——影片精讀十八例》,《隱形書寫——90年代中國文化研究》,《猶在鏡中——戴錦華訪談錄》,《涉渡之舟:新時期中國女性寫作與女性文化》,《電影批評》,Cinema and Desire:A Feminist Maxism and Cultral Politics in Dai Jinhua's works等專著10餘捲。
目錄
緒論 電影文本的策略
Ⅰ.概述
Ⅱ.凝視、縫閤與敘
Ⅲ.文本中的觀眾
Ⅳ.文本內外
Ⅴ.文化研究與電影
Ⅵ.結語
章 電影語言分析:《小鞋子》
節 電影語言與敘事組閤段理論
第二節 伊朗電影與《小鞋子》的敘事結構
第三節 敘事·錶意·修辭
第二章 電影作者論與文本細讀:《藍色》
節 “電影作者論”及其矛盾
第二節 電影作者:基耶斯洛夫斯基
第三節 《藍色》:主題與色彩
第四節 生命與死亡的變奏
第三章 敘事學理論與世俗神話:《第五元素》
節 敘事學的基本分析類型
第二節 敘事範式與批評實踐
第三節 類型的變奏與類型的意義
第四章 精神分析、女性主義與銀幕之夢:《香草天空》
節 夢·釋夢與電影
第二節 精神分析女性主義的電影理論
第三節 《香草天空》與夢的套層結構
第四節 男性的噩夢與成長故事
第五章 精神分析的視野與現代人的自我寓言:《情書》
節 “鏡像”理論與第二電影符號學
第二節 愛情故事或自我寓言
第三節 記憶的葬埋與鈎沉
第四節 結局與結語
第六章 意識形態批評:《阿甘正傳》
節 意識形態·政治·社會
第二節 《阿甘正傳》:成功而及時的神話
第三節 重寫的曆史與講述神話的年代
第七章 後現代主義理論與實踐:《高跟鞋》
節 後現代主義綫索
第二節 阿爾莫多瓦與他的後現代“NN”
第三節 《高跟鞋》的戲仿與解構
第八章 第三世界寓言與荒誕詩行:《黑闆》
節 “第三世界理論”的前提
第二節 《黑闆》的寓言
第三節 寓言的寓言
第九章 文化研究視野中的電影批評:《夏日暖洋洋》
節 電影與社會
第二節 城與人
第三節 階級與性彆
寫在後麵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場沉浸式的智力探險。作者在章節之間的過渡處理得極為巧妙,很少有那種生硬的“承接”感。相反,每一章的結尾似乎都自然而然地導嚮下一章要探討的核心問題,仿佛是通過一條條精心編織的綫索,將原本分散的概念串聯成瞭一張宏大且精密的網絡。我特彆喜歡它引用的案例和文獻支持,它們不僅提供瞭理論的佐證,更重要的是,這些案例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和跨文化特徵,這使得抽象的理論不再是孤立的空中樓閣,而是與鮮活的現實世界緊密聯係在一起。這種案例的豐富性,極大地幫助我將復雜的理論模型具象化,避免瞭陷入純粹的文字遊戲。每一次閱讀體驗都是一次發現,總有新的關聯點被激活。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它對後世影響的追蹤和梳理上。作者沒有將視角僅僅局限在特定曆史時期的理論本身,而是將視野拉長,去考察這些理論在後續的學術流變和文化實踐中扮演瞭何種角色,又經曆瞭何種形態的變異和重塑。這種“曆史的縱深感”讓閱讀體驗變得立體起來。它不是一本靜態的“知識存貨清單”,而是一部動態的“思想演化史”。尤其是在梳理某一學派的內部爭論和代際傳承時,作者的洞察力令人嘆服,他能精準地捕捉到那些看似微小卻決定瞭方嚮的理念差異。這種對知識譜係的精細描繪,對於任何想要在這個領域進行深入研究或係統性學習的人來說,都是一份無價的地圖。它提供瞭一個俯瞰全局的製高點。
評分這本書的論述深度和廣度,給我帶來的震撼是多層次的。它並非停留在對既有理論的簡單梳理和復述,而是明顯帶著一種強烈的批判性反思精神。作者似乎並不滿足於成為知識的搬運工,而是緻力於成為思想的催化劑。在討論某些經典理論的局限性時,他錶現齣的那種審慎和不偏不倚的態度非常值得稱道。他既沒有全盤否定前輩的貢獻,也沒有盲目追捧新的思潮,而是像一位經驗老到的手術醫生,精準地剖析瞭理論體係中的“病竈”或“未竟之處”。這種平衡的、辯證的視角,極大地拓展瞭我對該領域進行深度思考的邊界。很多我原本以為是“定論”的觀點,在讀完相關章節後,都開始産生新的疑問和聯想。這種“激發思考”的能力,遠比直接灌輸結論要更有價值。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的讓人眼前一亮,拿到手裏質感就不同凡響。封麵選用瞭一種非常沉穩的深藍色調,配閤著燙金的標題字體,散發著一種低調而又厚重的學術氣息。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很考究,不是那種泛白的廉價紙,而是帶有輕微米黃色的啞光紙,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即使長時間盯著看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而且,排版布局非常清晰,章節之間的留白處理得恰到好處,使得整體視覺感受非常舒服。看到目錄時,我就知道這是一本下瞭大功夫的書,它不僅僅是羅列知識點,更像是在構建一個知識體係的地圖。我尤其欣賞作者在章節開頭和結尾處的引言和總結部分,往往能用幾句精煉的話語概括齣本章的核心要義,這種對信息結構的處理能力,體現瞭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光是翻閱這些物理細節,就已經能感受到作者對“內容呈現”這件事的重視程度,這對於一本嚴肅的論述性讀物來說,是建立讀者信任感的第一步。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人對內在的內容質量也充滿瞭期待。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精準、有力,且極富邏輯性。它不像有些理論著作那樣故作高深,堆砌晦澀難懂的術語,反而是在復雜概念的闡釋上展現齣驚人的清晰度。我發現作者在麵對那些公認的、繞口的哲學流派觀點時,總能找到一個絕佳的切入點,用日常生活中的類比或者非常直觀的結構分解,將理論的“骨架”首先搭建起來,然後再往上填充血肉。尤其是對某些特定概念的定義部分,簡直可以單獨拿齣來作為寫作範例。每一個限定詞的使用都經過瞭深思熟慮,沒有絲毫的冗餘或模糊地帶。讀起來就像是跟著一位經驗極其豐富的嚮導,在迷宮中行走,他每一步都為你指明瞭方嚮,讓你始終清楚自己身處何地,以及接下來的目的地是什麼。這種高密度的信息傳遞效率,在學術閱讀中是極其珍貴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