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影理论与批评
:35.00元
作者:戴锦华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8-01
ISBN:9787301116319
字数:350000
页码:36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重点介绍和示范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影评写作,而是基于现代电影理论基础和背景的影片精读和分析,每一章节重点介绍一种电影理论流派的主要特征,并通过对一部影片的细读来展示对这一理论方法的运用,旨在通过理论化影评写作的介绍,让大家了解现代电影理论的主要脉络,在批评实践中获得对电影叙事、电影语言的深入了解和把握。”
作者简介:
戴锦华,北京人。曾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现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系教授。曾在美国、欧洲,日本,中国香港、台湾等数十所大学任客座教授。从事电影史论、女性文学及大众文化领域的研究。著有《浮出历史地表——现代中国妇女文学研究》,《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镜与世俗神话——影片精读十八例》,《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电影批评》,Cinema and Desire:A Feminist Maxism and Cultral Politics in Dai Jinhua's works等专著10余卷。
目录
绪论 电影文本的策略
Ⅰ.概述
Ⅱ.凝视、缝合与叙
Ⅲ.文本中的观众
Ⅳ.文本内外
Ⅴ.文化研究与电影
Ⅵ.结语
章 电影语言分析:《小鞋子》
节 电影语言与叙事组合段理论
第二节 伊朗电影与《小鞋子》的叙事结构
第三节 叙事·表意·修辞
第二章 电影作者论与文本细读:《蓝色》
节 “电影作者论”及其矛盾
第二节 电影作者:基耶斯洛夫斯基
第三节 《蓝色》:主题与色彩
第四节 生命与死亡的变奏
第三章 叙事学理论与世俗神话:《第五元素》
节 叙事学的基本分析类型
第二节 叙事范式与批评实践
第三节 类型的变奏与类型的意义
第四章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与银幕之梦:《香草天空》
节 梦·释梦与电影
第二节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的电影理论
第三节 《香草天空》与梦的套层结构
第四节 男性的噩梦与成长故事
第五章 精神分析的视野与现代人的自我寓言:《情书》
节 “镜像”理论与第二电影符号学
第二节 爱情故事或自我寓言
第三节 记忆的葬埋与钩沉
第四节 结局与结语
第六章 意识形态批评:《阿甘正传》
节 意识形态·政治·社会
第二节 《阿甘正传》:成功而及时的神话
第三节 重写的历史与讲述神话的年代
第七章 后现代主义理论与实践:《高跟鞋》
节 后现代主义线索
第二节 阿尔莫多瓦与他的后现代“NN”
第三节 《高跟鞋》的戏仿与解构
第八章 第三世界寓言与荒诞诗行:《黑板》
节 “第三世界理论”的前提
第二节 《黑板》的寓言
第三节 寓言的寓言
第九章 文化研究视野中的电影批评:《夏日暖洋洋》
节 电影与社会
第二节 城与人
第三节 阶级与性别
写在后面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沉浸式的智力探险。作者在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极为巧妙,很少有那种生硬的“承接”感。相反,每一章的结尾似乎都自然而然地导向下一章要探讨的核心问题,仿佛是通过一条条精心编织的线索,将原本分散的概念串联成了一张宏大且精密的网络。我特别喜欢它引用的案例和文献支持,它们不仅提供了理论的佐证,更重要的是,这些案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跨文化特征,这使得抽象的理论不再是孤立的空中楼阁,而是与鲜活的现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案例的丰富性,极大地帮助我将复杂的理论模型具象化,避免了陷入纯粹的文字游戏。每一次阅读体验都是一次发现,总有新的关联点被激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质感就不同凡响。封面选用了一种非常沉稳的深蓝色调,配合着烫金的标题字体,散发着一种低调而又厚重的学术气息。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考究,不是那种泛白的廉价纸,而是带有轻微米黄色的哑光纸,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使长时间盯着看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而且,排版布局非常清晰,章节之间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整体视觉感受非常舒服。看到目录时,我就知道这是一本下了大功夫的书,它不仅仅是罗列知识点,更像是在构建一个知识体系的地图。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章节开头和结尾处的引言和总结部分,往往能用几句精炼的话语概括出本章的核心要义,这种对信息结构的处理能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光是翻阅这些物理细节,就已经能感受到作者对“内容呈现”这件事的重视程度,这对于一本严肃的论述性读物来说,是建立读者信任感的第一步。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人对内在的内容质量也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精准、有力,且极富逻辑性。它不像有些理论著作那样故作高深,堆砌晦涩难懂的术语,反而是在复杂概念的阐释上展现出惊人的清晰度。我发现作者在面对那些公认的、绕口的哲学流派观点时,总能找到一个绝佳的切入点,用日常生活中的类比或者非常直观的结构分解,将理论的“骨架”首先搭建起来,然后再往上填充血肉。尤其是对某些特定概念的定义部分,简直可以单独拿出来作为写作范例。每一个限定词的使用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没有丝毫的冗余或模糊地带。读起来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向导,在迷宫中行走,他每一步都为你指明了方向,让你始终清楚自己身处何地,以及接下来的目的地是什么。这种高密度的信息传递效率,在学术阅读中是极其珍贵的。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深度和广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多层次的。它并非停留在对既有理论的简单梳理和复述,而是明显带着一种强烈的批判性反思精神。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成为知识的搬运工,而是致力于成为思想的催化剂。在讨论某些经典理论的局限性时,他表现出的那种审慎和不偏不倚的态度非常值得称道。他既没有全盘否定前辈的贡献,也没有盲目追捧新的思潮,而是像一位经验老到的手术医生,精准地剖析了理论体系中的“病灶”或“未竟之处”。这种平衡的、辩证的视角,极大地拓展了我对该领域进行深度思考的边界。很多我原本以为是“定论”的观点,在读完相关章节后,都开始产生新的疑问和联想。这种“激发思考”的能力,远比直接灌输结论要更有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后世影响的追踪和梳理上。作者没有将视角仅仅局限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理论本身,而是将视野拉长,去考察这些理论在后续的学术流变和文化实践中扮演了何种角色,又经历了何种形态的变异和重塑。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让阅读体验变得立体起来。它不是一本静态的“知识存货清单”,而是一部动态的“思想演化史”。尤其是在梳理某一学派的内部争论和代际传承时,作者的洞察力令人叹服,他能精准地捕捉到那些看似微小却决定了方向的理念差异。这种对知识谱系的精细描绘,对于任何想要在这个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或系统性学习的人来说,都是一份无价的地图。它提供了一个俯瞰全局的制高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