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 JTG/T D21-2014 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 |
| I S B N: | 9787114117619 |
| 定 价: | 60.00 |
| 作 者: | 人民交通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14-10 |
| 印刷时间: | 2014-10 |
| 页 数: | 页 |
| 开 本: | 16开 |
| 出 版 社: | 人民交通出版社 |
| 商品类型: | 图 书 |
根据交通运输部厅公路字[2009]190号文《关于下达2009年度公路工程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由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承担《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的制定工作。
经交通运输部批准,《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JTG/T D21—2014)作为公路工程行业推荐性标准,自2014年11月1日起施行。
1 总则;
2 术语;
3 功能与分类;
4 控制要素;
5 总体设计;
6 互通式立体交叉形式;
7 匝道横断面;
8 匝道平纵面线形;
9 匝道超高与加宽;
10 连接部;
11 匝道端部平面交叉;
12 其他设施接入;
13 分离式立体交叉与跨线桥;
14 立体交叉的改扩建。
作为一名对城市交通规划略有研究的爱好者,我一直对城市中的立交桥和高架桥设计非常感兴趣。这本书,虽然是面向公路设计的专业书籍,但它其中涉及到的交通流组织、车道划分、匝道设计等理念,对于理解城市交通的运行机制有着极大的帮助。我尝试着去理解书中关于不同交通量下的不同设计方案,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来提高通行效率。虽然一些专业的计算和工程术语对我来说有些门槛,但我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严谨逻辑和系统性。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对不同类型立体交叉的适用性分析,这让我明白,每一个设计都有其背后的考量和取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我们城市中那些错综复杂的交通网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更加佩服那些设计出这些工程的工程师们。
评分我是一个对工程技术充满好奇心的人,平时喜欢阅读一些与工程相关的书籍,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这本书,虽然名字听起来非常专业,但我还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去翻阅了一下。我尝试着去理解书中关于“立体交叉”这个概念的详细定义和分类,以及它在现代交通网络中的重要作用。我被书中那些复杂的图表和计算公式所震撼,虽然我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数学原理,但我能够感受到背后所蕴含的精确性和科学性。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关于“安全”和“效率”的平衡点,这让我体会到,一个看似简单的交通设施,背后需要多少复杂的权衡和考量。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窥见了工程设计领域的一角,也让我更加敬畏工程师们的智慧和辛勤付出。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清晰得就像一张精心绘制的导航图,让我这个对公路立体交叉设计了解不多的读者,能够一步步地探索其中的奥秘。从宏观的原则到微观的细节,它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我喜欢它开篇就阐述的总体设计思路和基本原则,这为我建立了一个整体的框架,让我知道整个设计流程是怎么流转的。然后,它再深入到每一个具体的方面,比如交通组织、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结构设计等等,每个部分都配有详细的规范要求和说明。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各种交通流量和车型参数的选取有非常明确的指导,这让我明白,设计的基础数据有多么重要。而且,书中关于不同类型立体交叉的介绍,也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还没来得及细致阅读后面的内容,但仅仅是这前期的铺垫,就足以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信心,感觉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一个系统、完整的设计世界。
评分我是一名桥梁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正在撰写关于山区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的学位论文。在这之前,我查阅了大量的文献,但总觉得不够系统和权威。当我拿到这本《正版 JTG/T D21-2014 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时,我感觉我找到了“宝藏”。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设计手册,更是一部关于公路立体交叉设计思想的集大成者。它不仅提供了详实的设计参数和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渗透着一种科学的设计理念和工程智慧。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关于地形限制下的立体交叉设计章节,这对于我山区公路的研究非常有启发。它详细阐述了如何在这种复杂的地形条件下,兼顾交通功能、结构安全、环境影响以及经济效益。书中的一些创新性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是我在其他资料中很少见到的,这为我的论文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研究思路和理论支持。
评分作为一名初入公路工程设计领域的新手,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座巍峨的大山前,而这本书,无疑是我的登山杖和地图。我之前也看过一些相关的资料,但大多零散不成体系,或者过于浅显。这本书的出现,真的像是拨开了迷雾。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些设计条文,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循序渐进地讲解着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的每一个关键环节。从最基础的选址原则、方案比选,到具体的交通流分析、线形设计,再到排水、照明、绿化等附属工程的细节,几乎涵盖了立体交叉设计的所有方面。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对不同类型立体交叉的详细阐述,比如苜蓿叶形、分离式立交、长曲线式等等,每一种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设计要点,这让我能够根据实际工程需求,做出更合理、更优化的选择。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实际案例的分析,虽然我还没深入研读,但光是看这些案例的简述,就让我对理论知识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感觉自己不再是纸上谈兵。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我得说,第一眼吸引我的就是那股沉甸甸的专业感。深蓝色的背景,配上烫金的标题“正版 JTG/T D21-2014 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立马就传递出一种权威性和严谨性。封面没有多余的装饰,简洁却不失庄重,仿佛在无声地告诉你,这是一本值得认真对待的工具书。翻开书页,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廉价的、容易泛黄的纸,而是厚实、细腻的,拿在手里有一种踏实的感觉。字体的排版也非常清晰,即使是密密麻麻的技术术语,也丝毫不会让人感到眼花缭乱。我尤其喜欢它在章节划分和索引设计上的用心,翻阅起来非常顺畅,很容易就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虽然我才刚开始接触这本书,但仅凭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我就知道它在细节打磨上花了不少心思,这一点对于一本工程类的技术规范来说,绝对是加分项。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感受到这种专业感贯穿始终。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专业”。从封面的设计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出一种严谨、规范的气息。我不是工程专业的,所以对于书中的具体内容可能无法完全理解,但我能够感受到它所传达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我比较关注的是书中关于安全性设计的章节,比如视距、坡度、曲线半径等方面的要求。这些对于任何交通设施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我尝试着去理解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设计车速”对各项指标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设计来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虽然我无法进行实际的设计,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对公路立体交叉的安全设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对于我作为一名普通交通参与者来说,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评分我是一名在施工一线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老工程师,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图纸和现场。对于设计规范,我的看法一向是“实用至上”。这本书,我得说,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它不像有些理论书籍那样,写得花里胡哨,脱离实际。这本书的内容,我一看就知道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这么做”。书中的一些设计原则和技术要求,我感觉跟我多年的施工经验非常吻合,很多时候我都会惊叹,“哦,原来规范里是这么解释的!”。特别是一些细节的处理,比如边坡防护、排水沟的布置、涵洞的尺寸计算等等,书中都给出了非常具体、可操作的指导。我试着对照一些我曾经遇到过的难题,发现书里都有相应的解决方案或者论证依据。这对于我们施工人员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设计意图,减少施工中的疑问和返工,提高工程质量。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时间是2014年,这让我对其内容的“时效性”产生了一点点的好奇。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是否还有一些更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被包含其中,是我比较关心的一点。我尝试着去查找一些关于这本书的评价,希望能了解它在行业内的认可度和影响力。虽然我目前还没有完全深入地阅读这本书,但从其“正版 JTG/T D21-2014”的标识来看,它应该是具有一定的官方认可度的。我在浏览目录时,看到了一些关于节能环保设计的要求,这一点让我觉得这本书并没有完全落伍。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看到更多体现时代发展的设计思想和技术创新,并将其与我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对比和整合。
评分我是一名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课程中涉及到一些城市规划和交通枢纽的设计。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信息。虽然这本书的重点是公路设计,但其中关于空间组织、交通流线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协调,都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关于不同立交形式与地形、周边建筑风格的适应性分析。这让我明白,一个好的立体交叉设计,不仅仅是功能性的,更需要与整体的城市景观相融合。书中的图例和案例,虽然以工程为主,但其中展现出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形式,也为我的设计提供了很多灵感。我还在尝试理解其中关于景观绿化和附属设施的设计要求,这部分内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涉及到工程与环境的结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