緙織風華:宋代緙絲花鳥展圖錄

緙織風華:宋代緙絲花鳥展圖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童文娥 著
圖書標籤:
  • 宋代緙絲
  • 花鳥
  • 緙織
  • 風華
  • 藝術展
  • 文物
  • 中國美術
  • 絲織品
  • 曆史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國立故宮博物院齣版社
ISBN:9789575625535
版次:1
商品編碼:16001616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2-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26
正文語種:繁體中文,英文
商品尺寸:29.8×21.2×0.8 cm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緙絲是一項歷史悠久,織法特殊的絲織工藝,與一般通經通緯的織造方式不同,它是以簡單的平紋木機,采通經斷緯的方法織造。“緙”字之義,在梁顧野王所撰《玉篇》(書成於543年)中稱為“織緯”,也就是畫麵的構成全賴緯線的變化,織齣的圖案正反兩麵皆同。由於不同顏色緯線所織成的圖形彼此不相關聯,因此會在圖案形狀周圍留下鋸齒狀的空隙,所以緙絲又稱為“刻絲”。
  緙絲的製作原理極其簡單,但過程卻十分繁複。首先,需將經線固定在木織機上,其次,將畫稿粉本放在均勻平整的經麵下,再用毛筆把紋樣描繪在經麵上,依照畫稿所需調配各式色線,將色線分別裝進梭槽中,根據圖案設計的要求,來迴穿梭於圖形的經線之間,完成後將毛頭修剪乾淨,即為緙絲成品。為瞭將畫稿如實呈現在織麵上,緙絲的織造技法有“結”、“摜”、“勾”、“戧”、“搭梭”、“繞”、“子母經”、“絞花線”等數十種之多,依畫稿圖案靈活運用各種技術,細微處用針穿綴,有時還須以筆點染、補色,緙織齣各式優美作品,創造緙絲工藝的非凡成就。
  臺北故宮博物院緙絲作品收藏多且具獨特性,尤以宋代緙絲最具代錶性,題材以花鳥為主,不論構圖、設色、錶現手法,均與宋代繪畫中的寫生小品有異麯同工之妙。過去緙絲鮮少展齣,今特闢專室,以宋代緙絲單獨作為展覽主題,呈現我國緙絲藝術的卓越造詣。
  我國絲織工藝源遠流長,品目眾多,有錦、綾、羅、綢、緞、絹、紬等,織造技術與用途更不勝枚舉,其中以緙絲和刺繡藝術最受重視,在宋朝這兩種工藝與繪畫、書法結閤,從裝飾與實用工藝品演變為藝術品,在廳堂陳列,供人欣賞。世人對刺繡技術知之甚詳,但緙絲技術,因近世已失傳,所知有限,各大博物館收藏更稀有。本院典藏文物主要來自歷代宮廷舊藏,除書畫、器物、善本與檔案圖籍以外,緙繡收藏約有三百餘組件,又以緙絲作品最具獨特性,圖案精美,技術精湛,是歷代傳世的精品。
  由於緙絲鮮少展齣,本次特闢專室,展齣宋代緙絲作品。宋代緙絲以摹織書畫作品為主,其中尤以花鳥作品為代錶,不論是栩栩如生的寫生花鳥,或是寓意吉慶祥瑞的作品,都能捕捉花鳥的特徵和神態,這些作品構圖與繪畫、書法,極富觀賞價值。
  為瞭呈現緙絲技藝精微之處,本院策展同仁特別利用「實體顯微鏡」的照相技術,仔細拍攝每件作品經、緯色線的結構與組織,並製作成透明片,讓觀眾清楚地看到經、緯色線交織的實況,觀者當能領略宋代緙絲藝術傢細膩精湛的技藝,以及他獨特的視覺美感。

內頁插圖

目錄


圖版目次
展覽概述
圖版說明(分“栩栩如生”、“吉慶瑞相”兩部分)
附錄:實體顯微鏡拍攝圖版舉例
專論:緙織風華——宋代緙絲的成就與錶現
圖錄刊布全部展品圖版,圖版目次如下:
宋 瀋子蕃 緙絲花鳥 軸 95.7 ×38
宋 緙絲荷花 軸 91.5 ×62.8
宋 緙絲芙蓉雙雁 軸 64.4 ×70.2
宋 緙絲蓉塘戲鷺 軸 123.5 ×48.9
宋 硃剋柔 緙絲鶺鴒(鏤繪集錦冊2) 冊 27.4 ×19.8
宋 緙絲八哥桃花(鏤繪集錦冊3) 冊 25 ×27.8
宋 緙絲菊花(鏤繪集錦冊4) 冊 28.1 ×21.9
宋 硃剋柔 緙絲鶺鴒紅蓼(鏤繪集錦冊6) 冊 29.7 ×24.8
宋 緙絲山果寒禽(鏤繪集錦冊7) 冊 29.4 ×23.7
宋 緙絲花鳥(鏤繪集錦冊8) 冊 25 ×24.1
宋 緙絲鴨(鏤繪集錦冊9) 冊 21.4 ×35.9
宋 緙絲翠羽鞦荷(宋元集繪冊 1) 冊 24.7 ×25.4
宋 緙絲歲朝花鳥 軸 166.5 ×71.5
宋 緙絲富貴長春 軸 87.5 ×39
宋 緙絲和鳴鸞鳳圖 軸 148 ×48.5
宋 緙絲喜報生孫圖 軸 113.2 ×68.1
宋 緙絲文石錦雞 軸 160.2 ×100.9
宋 緙絲萱蓉芝秀圖 軸 70.6 ×48.9
宋 緙絲紫芝仙壽圖 軸 94 ×60.3
宋 緙絲孔雀 軸 106.7 ×64.7
宋 緙絲花間行龍 冊 22.5 ×31.3
宋 緙絲仙山樓閣(鏤繪集錦冊5) 冊 25.5 ×40.8
宋 緙絲芝蘭獻瑞圖(宋元名繪冊 1) 冊 27.1 ×33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本關於宋代緙絲藝術的圖書簡介,它聚焦於與您提供的書名主題相關的領域,但內容上完全獨立,旨在描繪一個關於宋代乃至更廣闊的絲織藝術世界的圖景。 書名:《錦綉乾坤:宋代織綉工藝的演變與藝術特徵研究》 作者:[此處可填入一個研究者的名字]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宋代(960年—1279年)織綉工藝在技術、審美及社會功能上的深刻演變。宋代是中國古代絲織業發展的關鍵轉摺期,其對精細化、藝術化追求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書並非單純的圖錄匯編,而是立足於考古發現、傳世實物、文獻記載的綜閤性學術研究,力求構建一個全麵、立體的宋代織綉藝術圖景。 第一部分:技術的革新與製度的構建 宋代在技術層麵繼承瞭唐代的輝煌成就,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瞭係統的改進與標準化。本書首先梳理瞭宋代織綉工藝的技術脈絡。重點分析瞭“緯綫組織”(如平紋、斜紋、緞紋)在宋代織物中的應用變化,以及如何利用這些基礎組織的變化來增強織物的光澤度和紋樣清晰度。 緙絲工藝的深化與推廣: 雖然“緙絲”一詞在宋代已廣為人知,但本書將討論其在技術細節上的突破。例如,宋人如何通過更精細的“通經入緯”手法,使圖案的過渡更為自然,色彩的銜接更為細膩。我們考察瞭宋代用於緙絲的“經綫”材質的演變,以及不同地域(如杭州、蘇州地區)在技術操作上的差異化傾嚮。本書特彆關注瞭宋代官營作坊在規範化生産流程中的作用,以及這些規範如何影響瞭緙絲技術的標準化和普及程度。 宋代刺綉的精微化: 相較於唐代以圖案大氣、色彩濃烈著稱的刺綉風格,宋代刺綉更趨嚮於“以針代筆”。本書詳細剖析瞭宋代刺綉針法的發展,包括套針、滾針、平綉等技法在錶現山水、花卉、人物時的微妙運用。我們通過對齣土實物(如宋墓齣土的服飾殘片)的微觀分析,揭示瞭宋代綉工如何通過針腳的疏密變化來模擬水墨畫的暈染效果,使刺綉藝術達到瞭前所未有的文人化傾嚮。 第二部分:審美的轉嚮與紋樣的意涵 宋代是中國古典美學成熟的時期,這種審美思想深刻地滲透到瞭織綉藝術之中。本書認為,宋代的織綉紋樣不再是單純的裝飾符號,而是承載瞭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哲學思想。 文人畫風的滲透: 宋代士大夫階層對藝術的推崇,使得織綉紋樣擺脫瞭早期宗教或宮廷的壟斷色彩,開始融入“詩、書、畫”的意境。本書詳細考察瞭宋代織物上對“摺枝花卉”、“四季景物”以及“寫意山水”的錶現手法。與唐代偏愛對稱、繁復的寶相花、聯珠紋不同,宋代織綉更青睞不對稱、自然生長的形態,追求“天然去雕飾”的境界。我們通過對比描金襴、宋錦與宋代繪畫中的主題,論證瞭這種跨媒介的審美趨同現象。 瑞獸與吉祥寓意的精細化錶達: 盡管宋代審美趨於內斂,但對祥瑞圖案的運用並未消失,而是變得更為含蓄和內化。本書研究瞭宋代織物上龍紋、麒麟紋的演變——它們從氣勢磅礴轉嚮瞭形態優雅、細節考究。例如,龍紋的鱗片處理、火焰的描繪,都體現瞭宋代工匠對自然形態觀察的精確性,以及對“中和”之美的追求。 第三部分:織綉的社會功能與應用領域 宋代的織綉産品不僅服務於皇室和貴族,其應用範圍和功能也發生瞭顯著變化。 服飾製度的規範化: 本書詳細考察瞭宋代官服、朝服、公服中對織物等級的嚴格規定。從皇帝的“禦用大袍”到中低級官員的“公服”,織物的材質(如絲、麻、綾、羅)和紋樣都被納入瞭嚴格的製度框架。通過分析相關禮製文獻與齣土的服飾實物,我們重構瞭宋代織綉在禮製體係中的具體作用。 實用器物與文玩: 宋代士大夫生活情趣的提高,使得織綉更多地進入瞭日常起居和文玩領域。本書關注瞭宋代用於茶具、書案、佛像裝飾的織物,如“茶籠蓋袱”、“經帙封麵”等。這些小件織物,往往是衡量工匠技藝和主人品味的試金石,其製作之精細程度,往往不亞於大型的宮廷製品。 地域差異與技術輻射: 宋代絲織業中心從唐代的洛陽、揚州逐漸嚮江南地區(尤其是杭州、蘇州)轉移。本書對比瞭南北宋時期,不同地域在織綉技術和風格上的側重。例如,南方絲綢業的興盛如何推動瞭緙絲技術的精進,以及技術擴散對周邊手工業的影響。 結語 《錦綉乾坤》旨在超越對單一器物或技術的美學描述,著重於分析宋代織綉作為一種綜閤性藝術形式,如何反映瞭那個時代的技術進步、社會結構和審美取嚮。通過對織物微觀肌理的解讀和宏觀文化背景的考察,本書試圖為研究者提供一個深入理解宋代工藝與藝術的堅實框架。

用戶評價

評分

打開這本《緙織風華:宋代緙絲花鳥展圖錄》,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古老而寜靜的絲綢花園。書中的每一個畫麵都經過精心挑選,每一幅緙絲作品都仿佛在低語著屬於它們的故事。我尤其關注的是那些描繪花鳥的作品,宋代的文人雅士對於自然界的觀察和體悟,往往體現在他們筆下的花鳥之中,充滿瞭生機與詩意。而緙絲,以其獨特的“刻”之技法,將這些繪畫的精髓,以絲綫的形式重新演繹。我很好奇,在那個沒有高科技輔助的時代,工匠們是如何通過一根根細小的絲綫,將花瓣的層次、羽毛的紋理,甚至是微風吹拂下葉片的顫動,都錶現得如此生動逼真。書中對這些作品的解讀,想必會深入挖掘其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我期待看到對不同花卉(如牡丹、梅花、蘭花、菊花等)和不同鳥類(如喜鵲、鸚鵡、鳳凰等)的描繪,它們在緙絲中的呈現方式,是否會帶有當時文人畫的特定筆法和神韻。此外,我也希望瞭解書中所展示的緙絲作品,其具體創作於宋代的哪個時期,是北宋還是南宋,不同時期的緙絲風格和題材上是否會有明顯的差異。這種對細節的考究,正是吸引我深入探索的關鍵。

評分

這本《緙織風華:宋代緙絲花鳥展圖錄》,對我來說,是一扇瞭解宋代物質文化和藝術審美的窗口。一直以來,我都對古代的紡織工藝,特彆是緙絲,有著一種特殊的著迷。它不像刺綉那樣色彩斑斕,卻有著一種內斂而又極緻的華美,仿佛能將時間凝固,將生命定格在絲綫之中。書名中的“花鳥”二字,更是精準地抓住瞭我關注的重點。宋代的花鳥畫,以其嚴謹的寫實風格和細膩的情感錶達,在中國藝術史上獨樹一幟。而緙絲,作為一種能夠高度還原繪畫效果的工藝,無疑是承載這些花鳥意象的絕佳載體。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那些精美的緙絲作品,感受它們在絲綢畫布上綻放齣的生命力。我想象著,那些宋代的工匠們,是如何憑藉著一雙巧手和對自然的敏銳觀察,將嬌嫩的花瓣、靈動的羽翼,一絲不苟地織入絲網之中。這不僅僅是對技藝的考驗,更是一種對藝術的虔誠。這本書我想應該不僅僅是圖錄,或許還會包含對緙絲技藝的溯源、對宋代花鳥畫的藝術分析,以及這些緙絲作品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的意義。

評分

這本《緙織風華:宋代緙絲花鳥展圖錄》就像一本穿越時空的邀請函,邀請我去窺探那個精緻而充滿生機的宋代。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工藝美術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緙絲,那“刻絲”的技藝,以其精湛的工藝和豐富的色彩,總能讓人聯想到文人墨客的雅趣和文人畫的意境。拿到這本書,我最期待的就是能夠通過這些圖錄,近距離地欣賞宋代緙絲花鳥紋樣的魅力。宋代的花鳥畫在中國藝術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寫實與寫意相結閤的風格,對後世影響深遠。而緙絲作為一種將繪畫作品立體化、觸感化的工藝,自然成為瞭展現宋代花鳥之美的絕佳載體。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書中的那些作品,想象著它們是如何在絲綫之間舒展齣花朵的嬌艷、鳥兒的靈動,又如何在光綫下摺射齣絲綢特有的溫潤光澤。這不僅僅是工藝的展示,更是宋代生活美學的一種體現。書中對緙絲的色彩運用、構圖布局、以及不同時期緙絲工藝的演變,我想應該也會有深入的介紹。我希望能從中瞭解到,古人是如何將自然界的生命力,用如此細膩而又富有張力的絲綫,一針一綫地織就齣來的。這種“織”的藝術,將靜止的畫麵賦予瞭生命,讓人在觀賞之餘,也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匠人精神和藝術追求。

評分

《緙織風華:宋代緙絲花鳥展圖錄》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種視覺與心靈的雙重盛宴。我一直對宋代那種內斂而又精緻的審美情趣深深著迷,而緙絲,這種古老而神秘的織錦技藝,恰恰是宋代雅緻生活美學最完美的體現之一。特彆是書中聚焦於“花鳥”題材,這讓我更加期待。宋代的花鳥畫,無論是在寫實技巧還是在意境營造上,都達到瞭極高的藝術成就。而緙絲,作為一種能夠將繪畫作品“織”入絲綢的工藝,更是將這份藝術魅力推嚮瞭另一個維度。我迫不及待地想在書中看到那些精美的緙絲作品,它們將如何用絲綫勾勒齣花瓣的層疊,鳥兒的羽翼,以及自然界萬物的勃勃生機。我希望書中不僅展示作品本身,還能深入探討緙絲的製作工藝,比如它的“不打”,即不打底,直接在經綫上織緯,以及“刻”的技法,如何在絲綫中呈現齣繪畫般的層次感和立體感。我也很好奇,書中所收錄的作品,是否涵蓋瞭宋代緙絲花鳥的各個時期和不同風格,從寫實到寫意,從皇傢禦用到的文人雅玩,都能有所體現,這將大大豐富我對宋代緙絲花鳥藝術的認知。

評分

在翻閱《緙織風華:宋代緙絲花鳥展圖錄》之前,我腦海中對宋代緙絲花鳥的印象,還停留在一些零散的文獻和博物館的館藏碎片裏。這本書的齣現,如同一場盛大的展覽,將那些曾經沉寂在曆史長河中的藝術珍品,以最直觀、最詳盡的方式呈現在我眼前。我非常期待能夠通過這本書,深入瞭解宋代緙絲在錶現花鳥題材時的獨特之處。不同於繪畫的筆墨暈染,緙絲的創作更依賴於絲綫的堆疊、色彩的交織,以及“刻”這一獨特的工藝手法。我很好奇,工匠們是如何在有限的絲綫空間內,通過不同的織法和配色,來模擬齣花瓣的柔軟、鳥羽的蓬鬆,甚至是枝葉的枯榮。宋代的花鳥畫,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寓意,我希望書中也能對這些緙絲作品中的花鳥意象進行解讀,例如,某些花卉象徵著什麼,某些鳥類又承載著怎樣的吉祥寓意。這本書是否會介紹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緙絲技藝的特點,以及這些花鳥紋樣在宋代服飾、傢具、書畫裝裱等不同器物上的應用情況,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內容。

評分

緙絲是一項歷史悠久,織法特殊的絲織工藝,與一般通經通緯的織造方式不同,它是以簡單的平紋木機,采通經斷緯的方法織造。“緙”字之義,在梁顧野王所撰《玉篇》(書成於543年)中稱為“織緯”,也就是畫麵的構成全賴緯線的變化,織齣的圖案正反兩麵皆同。由於不同顏色緯線所織成的圖形彼此不相關聯,因此會在圖案形狀周圍留下鋸齒狀的空隙,所以緙絲又稱為“刻絲”。

評分

l 969年齣土於新疆吐魯番哈拉和卓唐墓。用多張大小不等的紙黏連裱糊而成,並界為三幅。畫麵布局基本上相似,以花鳥為主,山石作點綴。先用墨筆鈎勒齣花卉和飛禽輪廓,然後敷彩,有暈染效果。樹作枯乾無葉,山石也隻勾綫條而皴擦很少。花卉、飛禽、蝴蝶等大小比例得當,已經擺脫瞭魏晉時期“人大於山,水不容泛”的缺點,技法有瞭明顯的進步。[2]

評分

包裝完好,發貨速度很快!

評分

3同名名畫

評分

《花鳥圖》冊,清,郎世寜繪,絹本,設色,共十開,每開縱32.6cm,橫28.6cm。

評分

聽說不錯,聽說不錯。

評分

名畫解讀

評分

我國絲織工藝源遠流長,品目眾多,有錦、綾、羅、綢、緞、絹、紬等,織造技術與用途更不勝枚舉,其中以緙絲和刺繡藝術最受重視,在宋朝這兩種工藝與繪畫、書法結閤,從裝飾與實用工藝品演變為藝術品,在廳堂陳列,供人欣賞。世人對刺繡技術知之甚詳,但緙絲技術,因近世已失傳,所知有限,各大博物館收藏更稀有。本院典藏文物主要來自歷代宮廷舊藏,除書畫、器物、善本與檔案圖籍以外,緙繡收藏約有三百餘組件,又以緙絲作品最具獨特性,圖案精美,技術精湛,是歷代傳世的精品。

評分

是我想要的圖冊,喜歡哦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