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下)(大學用書)

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下)(大學用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勞思光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史
  • 中国哲学
  • 哲学
  • 历史
  • 教材
  • 大学
  • 新编中国哲学史
  • 思想史
  • 文化
  • 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三民書局
ISBN:9789571456119
版次:3
商品编码:1605319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2
正文语种:中文
商品尺寸:23.2x17.2cm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部哲學史,雖然是「史」,但也必然涉及「哲學」。當一位學人寫哲學史的時候,他不僅要敘述事實,而且要解釋理論。敘述事實是史學的工作,解釋理論則必須有確定的理論基礎與解析方法。而這種基礎與方法就是寫哲學史的必要條件;不能滿足這些條件則寫出來的是「史」,但不算是「哲學史」。──勞思光
  《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下)(大學用書)》是當今哲學泰斗勞思光在中國哲學方面最重要的著作。透過其獨特的「基源問題研究法」,如庖丁解牛般,將上下數千年中國哲學的內涵,條分縷析呈現在您的眼前。本冊主要是介紹明末清初的哲學思想、乾嘉學風與戴震的思想。其中每一章節,皆有深入淺出的說明,其內容正是中國哲學的深層內涵。

内页插图

目录

第六章 明末清初之哲學問題
第七章 明末清初之哲學思想(下)——清初哲學思想之代表人物
第八章 乾嘉學風與戴震之哲學思想
后記
校后記
答友人書——論中國哲學研究之態度

前言/序言


史海钩沉,思想探微:古代世界与近代思潮的宏大叙事 一、 远古回响:文明之源与早期思想的萌芽 本书旨在梳理人类思想史上那些奠定文明基石的早期探索与古老智慧。我们追溯的目光投向了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符号,以及早期中国和印度河流域的文化图景。这些文字和神话,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人类面对自然、死亡与秩序的最初哲学尝试。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与早期宇宙观 在尼罗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滋养下,人类社会初步形成了复杂的结构。本书将深入探讨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等早期王国的神权政治结构与伦理观念。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这些早期的统治者如何通过神谕和法律来维护社会稳定,以及他们对于“天命”与“宇宙秩序”的理解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哲学。 楔形文字中的法律精神: 以《汉谟拉比法典》为例,分析其复仇原则与社会等级观念的关联,并将其置于古代近东法律体系的演变中考察。 埃及的“玛特”(Ma'at)概念: 探讨“真理、正义与宇宙和谐”这一核心概念,如何渗透到法老统治的方方面面,以及它与古希腊“秩序”(Kosmos)思想的潜在共鸣。 第二部分:东方思想的初探 在东方,尤其是在黄河流域与恒河流域,思想的探索以不同的方式展开。这些思想尚未形成我们后世所熟知的“哲学”体系,但其影响却是深远且基础性的。 早期中国的原始信仰与巫术: 考察殷商时期的“卜辞”现象,分析其对“祖先崇拜”和“鬼神干预”观念的塑造,这构成了后来儒家“敬天法祖”的文化底色。 印度河谷的神秘主义残留: 虽早期文字尚未完全释读,但结合考古发现,探讨早期吠陀文化中“祭祀”与“宇宙循环”思想的雏形,为后续的婆罗门教与奥义书奠定基础。 二、 古典时代的思想爆炸:轴心时代的智慧群星 本书将重心转向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这一被卡尔·雅斯贝尔斯誉为“轴心时代”的全球性思想觉醒期。在此时期,不同文明几乎同时对人类存在的终极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拷问。 第三部分:希腊哲学的理性之光 我们从米利都学派开始,追踪理性思辨如何从神话中挣脱出来。 自然哲学的探索: 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美尼的气、赫拉克利特的“流变”与巴门尼德的“永恒存在”之间的辩证张力,构成了西方形而上学讨论的起点。 苏格拉底的伦理转向: 重点分析“认识你自己”的号召,以及他通过“诘问法”(Elenchus)在雅典城邦中进行的道德实践,这是对知识与德性关系的首次系统性哲学追问。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 详述其洞穴寓言及其对“理念论”的构建,探讨这种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如何深刻影响了后来的西方宗教与科学思维。 亚里士多德的百科全书式体系: 分析其对逻辑学、形而上学(关于“实体”与“潜能/实现”)、伦理学(幸福论与中道)的开创性贡献,尤其强调其对经验观察的重视。 第四部分:东方圣者的教诲与社会秩序的重塑 在同一时期,东方的思想家们则更侧重于如何安顿人心、构建理想社会。 儒家思想的奠基: 深入剖析孔子对“仁”与“礼”的阐发,考察其在春秋战乱背景下对恢复周代秩序的政治理想,并辨析“君子”的道德标准。 道家思想的超脱: 探讨老子《道德经》中“道”的本体论意义,以及“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分析其与儒家“有为”思想的互补与张力。 法家与墨家: 对比法家的“法、术、势”与墨家的“兼爱、非攻”,分析战国时期不同学派对国家治理的竞争性方案。 印度奥义书的深化: 考察“梵我同一”的终极洞见,以及对“业报”(Karma)和“解脱”(Moksha)的探讨,这些构成了印度哲学脱离早期吠陀祭祀的关键一步。 三、 帝国余晖与中世纪的思辨:思想的整合与宗教的统治 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古典文明衰落后,思想如何进入一个更注重整合、诠释和维护既有信仰体系的阶段。 第五部分:希腊哲学的继承与伊斯兰世界的保存 在罗马帝国晚期,希腊哲学不再是纯粹的理性探索,而是逐渐与宗教教义相结合。 新柏拉图主义的兴起: 探讨普罗提诺如何将柏拉图的理念论发展为一种神学体系,强调“流溢”(Emanation)的宇宙生成论,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神学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工具。 伊斯兰黄金时代的思想汇流: 重点分析阿维森纳(Ibn Sina)和阿威罗伊(Ibn Rushd)如何继承和诠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他们的工作不仅保存了古典遗产,更在“理智”与“启示”的关系上提出了深刻的挑战,间接影响了后来的欧洲经院哲学。 第六部分:欧洲的经院哲学与中国宋明的理学 在中世纪,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思想的焦点都转向了对既有宗教文本或经典体系的系统化解释。 经院哲学的核心议题: 以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为例,分析其如何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工具来论证基督教教义(如“五路证明”),以及对共相(Universals)问题的处理。 宋明理学的集成: 考察朱熹如何集大成,将儒家伦理与佛学(特别是禅宗的思辨方式)相结合,构建“理气论”的宇宙图景。分析“格物致知”的实践性,及其与西方经验论之间的分野。 王阳明的“心学”: 对比朱熹的客观“理”与王阳明的“心即理”,探讨良知学说对个体主体性的强调,以及这一思潮在明代社会中的实践意义。 四、 启蒙的序曲:近代思潮的酝酿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目光投向十六世纪至十八世纪,这一时期是西方思想从神学主导转向以人为中心、强调科学方法的关键过渡期。 第七部分:科学革命与经验主义的崛起 科学的进步对既有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 笛卡尔的怀疑论与理性主义: 分析“我思故我在”如何确立了现代哲学的主体性,以及他对身心二元论的奠基。 英国经验主义的拓展: 考察洛克对“白板说”的提出,及其对政治哲学(社会契约论)的影响;休谟对因果律的深刻怀疑,为康德的综合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培根的科学方法论: 强调归纳法在知识获取中的核心地位,预示着现代科学哲学的方向。 第八部分:专制王权的挑战与政治哲学的勃兴 思想开始集中于如何构建一个合理且公正的世俗政府。 霍布斯与社会契约: 分析其在“自然状态”下的悲观人性论,以及对绝对主权的辩护。 卢梭对文明的反思: 探讨《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以及“公意”(General Will)的概念,这为后来的民主思潮埋下了伏笔。 通过对以上八个部分的详细梳理,本书力求提供一个宏大而细致的脉络,展示人类思想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是如何围绕着本体、知识、价值这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永无止境的探索与辩驳。本书着重于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历史的传承与断裂,而非对某一特定学派的偏袒,旨在为读者建立起一个清晰、立体的古代至近代世界思想史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作为一名理工科背景的学生,我对哲学一直以来都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直到接触到这本《新编中国哲学史》,我才发现原来中国哲学也可以如此引人入胜。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非常善于“化繁为简”,将那些听起来非常高深的哲学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并且能够将它们与我们日常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比如,在介绍墨家思想时,作者不仅阐述了“兼爱非攻”等核心主张,还生动地描绘了墨家在当时社会中扮演的积极角色,让“非攻”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口号,而是具备了现实意义的社会实践。书中对法家思想的解读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严刑峻法”,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创新之处,以及它对中国政治制度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成功地激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许多我习以为常的观念。

评分

翻开这本《新编中国哲学史》,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浩瀚的哲学星空中。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描绘得波澜壮阔。我一直觉得,哲学史的学习不仅仅是记住一个个名字和理论,更重要的是理解思想的传承与演变,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特质。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这一点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例如,在讨论宋明理学时,作者不仅对朱熹和王阳明的学说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还深入探讨了心学与理学的辩论,以及它们对后世中国社会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书中对道家思想的解读更是让我耳目一新,作者跳出了“清静无为”的刻板印象,揭示了道家思想中蕴含的深刻的生命智慧和辩证思维,这对于我理解“道”这一概念的丰富内涵非常有帮助。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其行文流畅、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更让它成为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哲学入门佳作。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大学用书”这几个字还有些顾虑,担心会过于枯燥乏味,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然而,《新编中国哲学史》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作者的讲解方式非常贴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大量运用了图表、案例分析以及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例子,让原本沉闷的哲学理论变得生动有趣。在学习佛教传入中国的那一部分时,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佛教的哲学体系,还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解释了佛教为何能够在中国广为传播,以及它如何与中国本土的哲学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哲学。这种多角度的分析,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哲学史上的小故事和趣闻,为枯燥的学术讨论增添了几分轻松的色彩,极大地减轻了我的学习压力。

评分

这套《新编中国哲学史》真是让人爱不释手!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智慧充满好奇的学生,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既系统严谨又不失趣味性的入门读物。在翻阅了市面上不少教材后,我最终选择了这套书,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明智的。首先,它的编排结构非常清晰,从先秦诸子百家一直讲到近现代哲学思潮,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介绍每一位哲学家时,不仅详细阐述其核心思想,还会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分析,让原本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比如,在讲到儒家思想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仁、义、礼、智、信”等概念,而是深入剖析了孔子、孟子、荀子等人在不同历史阶段如何回应时代挑战,以及他们的思想如何演变和发展。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学习的兴趣和理解深度。而且,书中大量的历史史实引用和文献分析,也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套《新编中国哲学史》着实是一部内容扎实、结构精巧的优秀教材。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哲学史研究方法的介绍,它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是在引导我们如何去思考和分析哲学问题。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常常会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鼓励我们独立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在探讨中国哲学与其他文化交流的部分,比如中西哲学思想的碰撞,作者展现了其广博的学识和独特的见解,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独特价值和发展潜力。书中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活泼,既有学术研究的深度,又不乏人文关怀的温度。我曾反复阅读关于魏晋玄学的章节,作者对于那个时代士人精神的描绘,让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寻求精神的自由和超越。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本能激发我求知欲、启迪我思维的良师益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