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繆劄記(II)(1942-1951)

卡繆劄記(II)(1942-195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卡繆 著,黃馨慧 译
图书标签:
  • 卡繆
  • 存在主义
  • 哲学
  • 文学
  • 日记
  • 法国文学
  • 阿尔贝·卡繆
  • 思想
  • 个人写作
  • 20世纪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麥田出版
ISBN:9789861738994
商品编码:16058259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3-02-26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8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徐佳華 法國新索邦巴黎第三大學法國文學博士,現任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助理教授 專文推薦

内容简介

  《卡繆劄記(II)(1942-1951)》是作者自一九四二年一月至一九五一年三月的劄記,他在劄記中寫下他的所思所想、讀書筆記、作品雛型、寫作構思等,且不乏發人深省的哲學思維。
  若要歸類,本劄記大致可分三大類。第一類屬於哲學思索、片段的描寫,如對上帝和無神論、死亡、人民的苦難、“永劫回歸”等的反思與批判。第二類大致歸類為讀書心得,如對《奧迪賽》、斯湯達爾、海涅、福婁拜、孟德斯鳩、紀德等大師的討論。第三類大部分是未正式發表的作品。
  讀者可在劄記中看到卡繆如何面對《異鄉人》所遭逢的社會議論,《反抗者》出版後引起的激烈筆戰,這期間卡繆也完成《薛西弗斯神話》、《鼠疫》等重要作品,堪稱卡繆人生精華時期。

作者简介

  卡繆(Albert Camus)
  一九一三年生於北非阿爾及利亞,一九六○年於法國車禍驟世,享年47歲。
  一九五七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與沙特並稱為二十世紀法國文壇雙璧。
  文學上為存在主義大師,哲學上提出荒謬論,政治上曾先後投入共產主義與無政府主義陣營。
  著有小說《瘟疫》(La Peste)、《墮落》(La Chute)、《快樂的死》(La Mort heureuse)、《第一人》(Le premier homme);短篇小說集《放逐與王國》(L’exil et le royaume);文集《非此非彼》(L’Envers et l’endroit)、《婚禮》(Noces)、《薛西弗斯的神話》(Le Mythe de Sisyphe)、《反叛者》(L’Homme revolte)、《卡繆札記》(Carnets);劇作《卡利古拉》(Caligula)、《修女安魂曲》(Requiem pour une nonne)、《誤會》(Le Malentendu)、《戒嚴》(L’Etat de siege)、《正義之士》(Les Justes)、《附魔者》(Les Possedes)等。

  譯者介紹
  黃馨慧
  曾任報社記者、雜誌社撰述,目前從事中法書籍翻譯。譯有《卡繆札記Ⅰ》、《音樂之魔》(麥田)等二十餘種。

精彩书评

  現代人的理解力正陷於混淆中。知識擴展的結果,讓整個世界和心靈都失去了著力點。虛無主義對吾人的荼毒已是事實。但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那些關於"回歸"的主張。回歸中古世紀,回歸原始精神狀態,回歸土地、宗教和古法集成。為了讓這些狗皮膏藥看起來似乎有效,我們還得裝出一副無知的樣子──彷彿自己什麼也不懂──總之就是假裝把那些無法抹殺的抹去。
  ——卡繆

目录

大事紀
第一部分,1942年1月~1945年9月
第二部分,1945年9月~1948年4月
第三部分,1948年4月~1951年3月
《流亡者与反抗者:论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与自由的边界》 (本书系对二十世纪中期欧洲思想史、存在主义思潮、以及二战后知识分子群体精神状态的深度剖析与梳理,聚焦于“异化”、“荒谬”与“道德责任”等核心议题。) 第一部分:从荒谬的觉醒到存在的重塑 本书追溯了二十世纪中叶,特定历史背景下,欧洲知识分子群体如何面对传统价值体系的崩塌与精神家园的失落。彼时,世界大战的阴影尚未散去,工业化与现代性的加速发展,并未带来预期的理性与和谐,反而将个体推向一种深刻的疏离感之中。 一、现代性的两面性:进步的幻象与异化的现实 我们首先审视了启蒙理性在实践中遭遇的悖论。一方面,科学与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了物质世界,承诺了人类的解放;另一方面,这种过度依赖逻辑和效率的思维方式,却在个体经验层面造成了深刻的“异化”。人成为庞大社会机器中的一个功能性零件,其生命经验与内在本真性(Authenticity)产生了断裂。 本章详细考察了社会结构、城市化进程对个体主体性的侵蚀。从魏玛共和国末期的文化氛围到战后重建时期的物质主义复苏,个体在面对标准化、大众化的生活方式时,如何体验到一种无名的焦虑和失落感。这种失落感并非源于外部的压迫,而更多是源自内在意义的缺失。 二、从哲学思辨到存在学的转向:对“形而上学真空”的探寻 在传统形而上学体系受到质疑后,哲学界开始将焦点转向具体、在世的个体经验。本书深入剖析了早期存在主义思想的基石,探讨了“虚无主义”在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传播与影响。 我们关注了“荒谬”(The Absurd)概念的形成过程。它不是简单的悲观论,而是一种认识论上的断裂:即人类对意义的永恒渴求与宇宙对这种渴求的冷漠回应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们通过对早期文本的细读,辨析了“荒谬”与“绝望”的区别,指出“荒谬”恰恰是行动与自由的起点,而非终点。 三、自由的重负:选择、责任与焦虑 当传统价值不再提供现成的道德指南时,个体如何定义自身?本书深入分析了“选择的焦虑”。在没有预设的本质的情况下,人类存在的首要性在于选择其行动,并通过行动来定义自身。这种绝对的自由伴随着绝对的责任。 我们探讨了“被抛入世界”(Thrownness)的概念,即个体被投射到一个充满历史、文化和语言预设的世界中,但必须以自身的力量,在这一既定环境中,为自己的生命划定价值。这种对自由的承担,构成了战后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底色。 第二部分:反抗的伦理与人性的限度 如果说存在先于本质,那么个体如何与他者共存,如何在不公义的世界中实践其良知?本部分聚焦于“反抗”(Revolt)的伦理维度,以及在历史洪流中,人性的坚守与妥协。 四、反抗的形而上学基础:超越虚无的行动 反抗,在本书的语境中,是一种有意识、有节制的行动,它源于对共同人类境遇的认识,并拒绝接受奴役或绝望。它不是对既定秩序的盲目推翻,而是在承认“荒谬”的前提下,对“价值”的再确立。 我们详细区分了“革命”与“反抗”:革命往往诉诸于一个超越性的、未来的乌托邦目标,而反抗则扎根于当下,是对人类尊严的捍卫。反抗行为的价值,在于其展现了人类超越自身境遇、争取有限确认的努力。我们分析了反抗行为在历史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如对暴政的沉默抵抗、对真理的坚持,以及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 五、道德的界限:有限的同情与正义的构建 在极端的历史创伤面前,传统的普世道德原则受到严峻的考验。本书探讨了“正义”在非正义世界中的艰难实践。如果所有人都可能沦为施暴者或受害者,那么道德的基石是什么? 我们考察了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集体罪责(Collective Guilt)时的困境。如何在个体良知与历史的宏大叙事之间找到平衡点?本书认为,关键在于对“他者”的承认和“有限的同情”。认识到他者与自己一样,是共同承受荒谬命运的伙伴,是构建跨越阶层、民族界限的道德共同体的起点。 六、历史的沉重与个体的韧性:流亡者的精神图景 二战的结束并未意味着精神流亡的终结。许多知识分子发现,即使战争结束,他们依然在自己的文化和国家中感到格格不入。本书描绘了“精神流亡者”的群像——他们不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而是心系于对真理和自由的不断追求。 这种韧性体现在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与记录中。在宏大叙事瓦解后,日常细节、人与人之间的微小互动,成为了确证生命真实性的最后堡垒。本书分析了这种在“无常”中寻找“恒常”的努力,是如何塑造了战后一代的文学、艺术和政治立场。 第三部分:语言、艺术与超越性经验的尝试 面对无法言喻的体验,语言和艺术承担了超出其传统范畴的使命。本书最后一部分关注思想家们如何利用创造性的媒介来表达那些超越理性分析的领域。 七、语言的困境与重建:在沉默的边缘说话 现代经验的深刻性,常常使既有的语言工具显得贫乏和失职。本书审视了在描述极端的痛苦、异化或纯粹的自由时刻,语言如何被“拉伸”、“扭曲”甚至“打破”。 我们考察了对隐喻、悖论和直接表达的运用,以期绕过逻辑的限制,直抵经验的核心。这种对语言的实验性探索,反映了思想家们对清晰、精确的理性表达方式的深刻怀疑,他们寻求一种更能体现生命复杂性的表达形式。 八、艺术作为最终的见证:形式与意义的统一 在哲学思辨陷入瓶颈时,艺术成为了最有力的“见证”。无论是小说、戏剧还是诗歌,艺术提供了一种非教条式的、沉浸式的体验,使读者或观众得以“参与”到荒谬与反抗的体验中。 本书探讨了如何通过艺术的形式,将哲学思辨转化为可感知的存在状态。一个精心构建的叙事结构,或一段强有力的旋律,能够比抽象的论证更能揭示人性的真相。艺术成为一种伦理实践,它要求观者进行审美的判断,这种判断同时也是对人道主义原则的确认。 结语:永恒的当下与持续的追问 本书最终旨在说明,二十世纪中期的这些思想遗产,并非对历史的回望,而是对当下处境的深刻映照。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新的异化形式、信息爆炸对意义的稀释,以及新的政治极权主义的幽灵,对“荒谬”的清醒认识与对“反抗”伦理的坚守,依然是构建一个有尊严的人类未来的必要条件。本书提供了一种精神武器,用以武装那些在现代性迷宫中寻找真实立足点的人们。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初次翻开这本书时,我被一种压抑但又充满力量的氛围所笼罩。卡缪笔下的人物,以及他自身在字里行间的流露,都带着一种独特的沉重感,仿佛背负着整个世界的荒谬与无意义。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绝望的境地中,我看到了闪耀的人性之光——反抗,以及对自由的永恒追求。作者用一种近乎残酷的诚实,剖析了人类存在的根本困境,但他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从中提炼出一种生存的勇气和尊严。那些关于孤独、疏离、以及在混乱世界中寻找秩序的片段,让我感同身受,仿佛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影子。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意义”这个词的内涵,它并非是一种外在的给予,而是一种内在的创造,一种在对抗荒谬的过程中,由个体生命本身所赋予的。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最真实的自我,也激发了我们去超越现状,去追寻那份属于生命的独特价值。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陷入沉思的读物,仿佛能听到卡缪本人在耳边低语,分享他那个时代,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关于存在、荒诞和自由的种种困惑与探索。书页翻动间,我看到了一个灵魂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不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追问,更是对人类集体处境的深刻反思。我尤其着迷于作者如何将宏大的哲学思考融入日常的点滴观察,那些关于人际关系、社会现实的琐碎片段,经过他的笔触,竟也散发出哲学的光芒。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迫使我去审视自己生活中的选择,思考“意义”究竟是从何而来,又该如何去寻找。那些看似平淡的文字,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能够撼动人心最深处的角落。它不是那种能让你轻松愉悦地读完的书,它需要你投入情感,投入思考,甚至投入一些不安。但正是这种挑战,让我在合上书本的最后一刻,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仿佛在精神的迷宫中找到了新的出口,或者至少,学会了如何在其中安然行走。

评分

这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勇气的书,它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卡缪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以及他所处的时代。书中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看似平静,实则蕴含着深邃的力量,能够触及到我们内心最隐秘的角落。我被卡缪对人生、对社会、对存在的独特理解所吸引,他以一种旁观者的清醒,观察着世界的荒谬,却又不失对人性的关怀与尊重。书中的思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生活中的种种选择,以及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它鼓励我们去质疑,去反思,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而不是盲从于既定的规则。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探索,在文字的海洋中,我找到了许多共鸣,也激发出更多的问题。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意义,往往蕴藏在我们与荒谬的抗争之中,蕴藏在我们对自由的执着追求里。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触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扇通往思想深渊的窗口。卡缪用他独特的视角,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印记,也展现了他作为思想家对人类存在的深刻洞察。我被书中所描绘的那些场景和人物所吸引,他们带着时代的烙印,在人生的舞台上,上演着一幕幕关于生存、关于自由、关于意义的戏剧。书中的文字,时而如同一把尖锐的手术刀,剖析着人性的弱点;时而又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前行的道路。它让我开始思考,在看似混乱无序的世界中,我们应该如何安身立命,如何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价值。阅读这本书,是一次与自己对话的过程,也是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追问。它让我更加理解了,所谓的“意义”,并非是一种现成的答案,而是在不断的探索与抗争中,由生命本身所创造出来的。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极其深刻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一部作品,更像是一次与智者进行的深度对话。卡缪以其特有的洞察力,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社会动荡以及个体内心的挣扎,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感受着战后的迷茫与希望,以及在复杂的人性面前,个体所面临的抉择。书中所描绘的那些人物,即使是寥寥数笔,也显得如此真实而立体,他们的痛苦、他们的坚持、他们的困惑,都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哲学议题时,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他并不试图直接说教,而是通过故事、通过人物的言行,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感悟。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精神的远足,沿途的风景既有壮丽的思考,也有幽深的哲学峡谷,最终,你会带着满载的感悟,走出这趟旅程。

评分

卡繆劄記(II)(1942-1951)卡繆劄記(II)(1942-1951)卡繆劄記(II)(1942-1951)卡繆劄記(II)(1942-1951)卡繆劄記(II)(1942-1951)卡繆劄記(II)(1942-1951)卡繆劄記(II)(1942-1951)卡繆劄記(II)(1942-1951)卡繆劄記(II)(1942-1951)卡繆劄記(II)(1942-1951)卡繆劄記(II)(1942-1951)卡繆劄記(II)(1942-1951)卡繆劄記(II)(1942-1951)卡繆劄記(II)(1942-1951)卡繆劄記(II)(1942-1951)卡繆劄記(II)(1942-1951)卡繆劄記(II)(1942-1951)卡繆劄記(II)(1942-1951)卡繆劄記(II)(1942-1951)卡繆劄記(II)(1942-1951)卡繆劄記(II)(1942-1951)卡繆劄記(II)(1942-1951)卡繆劄記(II)(1942-1951)卡繆劄記(II)(1942-1951)卡繆劄記(II)(1942-1951)卡繆劄記(II)(1942-1951)卡繆劄記(II)(1942-1951)卡繆劄記(II)(1942-1951)卡繆劄記(II)(1942-1951)卡繆劄記(II)(1942-1951)

评分

青简、韦编、青编

评分

二酉

评分

坟典、坟籍

评分

代指丰富的藏书。“二酉“原系湖南境内的大酉山、小酉山。相传小酉山石穴中藏书千卷,乃是秦人留下之物,后则用以代指丰富的藏书。

评分

缥缃、缃帙、缃缥、缥帙

评分

芸帙、芸编、芸签

评分

功能和作用

评分

传说古代早期的典籍有“三坟五典”“九丘八索”。“坟典”是“三坟五典”的简称,“三坟五典”“九丘八索”有时用来泛指古代典籍,而“坟典”“坟籍”则常用作古代典籍的代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