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史:从柏拉图到现在

文学批评史:从柏拉图到现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学批评
  • 文学史
  • 西方文学
  • 批评理论
  • 文化研究
  • 哲学
  • 思想史
  • 经典
  • 学术著作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人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162879
商品编码:22450998694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文学批评史:从柏拉图到现在
作者:者 [美]M.A.R.哈比布,译者 阎嘉
定价:188.0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305162879
印次: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从古代到现在的文学批评史指南。它不仅提供了文学批评的主要运动、人物和文本的概览,也提供了能使学生们在语境之中去了解的文化、历史和哲学背景。 本书的结构大体上按年代顺序编排。它从对古典文学批评的理解出发,揭示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重要哲学思想的基础和范畴。同样,就以后的各个时期而言,本书提供了各种背景性信息,无论是关于洛克的哲学、法国大的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理论,还是弗洛伊德对文明的看法,本书将这些信息与文学批评思想的重要人物和文本结合了起来。




  目录

1 / 致谢

1 / 经常援引的著作缩略语表

1 / 导言

5部分古代希腊的批评

7 / 古典文学批评:知识与政治背景

16章柏拉图(公元前428—约公元前347年)

37 / 第二章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

57 / 第二部分修辞学的传统

59 / 第三章希腊的修辞学

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安提丰,吕西阿斯,伊索克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72 / 第四章希腊化时期与罗马的修辞学

修辞学,西塞罗,昆体良

93 /  第三部分罗马帝国时期的希腊语和拉丁语批评

95 / 第五章贺拉斯(公元前65—公元前8年)

108 / 第六章朗吉努斯(公元1世纪)

118 / 第七章新柏拉图主义

普罗提诺,马克罗比乌斯,波伊提乌

137 / 第四部分中世纪

139 / 第八章中世纪早期

圣奥古斯丁

153 / 第九章中世纪晚期

圣维克托隐修院的于格,索尔兹伯里的约翰,但丁·阿利吉耶里,文绍夫的杰弗里,伊本·路世德(阿维罗伊),圣托马斯·阿奎那

198 / 第十章转折:中世纪的人本主义

乔万尼·薄伽丘,克里斯蒂娜·德·皮桑

211 / 第五部分现代早期到启蒙运动

213 / 第十一章现代早期

詹巴蒂斯塔·吉拉尔迪,罗多维科·卡斯特尔维屈罗,雅各布·马佐尼,托尔夸托·塔索,约阿基姆·杜·贝莱,皮埃尔·德·龙萨,菲利普·锡德尼爵士,乔治·盖斯科因,乔治·普登汉姆

253 / 第十二章新古典主义文学批评

皮埃尔·高乃依,尼古拉·布瓦洛,约翰·德莱顿,亚历山大·蒲柏,阿弗拉·贝恩,塞缪尔·约翰逊

288 / 第十三章启蒙运动

约翰·洛克,约瑟夫·艾迪生,詹巴蒂斯塔·维柯,大卫·休谟,埃德蒙·博克,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

文学批评史:从柏拉图到现在目录321 / 第六部分19世纪早期和浪漫主义

323 / 现代导论

330 / 第十四章康德式的体系与康德的美学

352 / 第十五章G.W.F.黑格尔(1770—1831年)

375 / 第十六章浪漫主义(1):德国和法国

弗里德里希·冯·席勒,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热尔曼娜·德·斯塔尔

393 / 第十七章浪漫主义(2):英国和美国

威廉·华兹华斯,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埃德加·爱伦·坡

429 / 第七部分19世纪晚期

431 / 第十八章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

乔治·艾略特,埃米尔·左拉,威廉·迪安·豪威尔斯,亨利·詹姆斯

450 / 第十九章象征主义与唯美主义

查尔斯·波德莱尔,沃尔特·佩特,奥斯卡·王尔德

462 / 第二十章异端思想家

阿瑟·叔本华,弗里德里希·尼采,亨利·柏格森,马修·阿诺德

484 / 第二十一章马克思主义

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乔治·卢卡奇,特里·伊格尔顿

511 / 第八部分20世纪

513 / 20世纪:背景与概观

525 / 第二十二章精神分析批评

弗洛伊德和拉康

552 / 第二十三章形式主义

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鲍里斯·埃亨鲍姆,米哈伊尔·巴赫金,罗曼·雅各布森,约翰·克罗·兰色姆,威廉·K.威姆萨特,门罗·C.比尔兹利,T.S.艾略特

579 / 第二十四章结构主义

斐迪南·德·索绪尔,罗兰·巴特

595 / 第二十五章解构

雅克·德里达

611 / 第二十六章女性主义批评

弗吉妮亚·伍尔夫,西




文学批评史:从柏拉图到现在 目录 导言 文学批评的定义与意义 文学批评史的考察范围与方法 本书结构与主旨 第一部分:西方文学批评的滥觞与早期发展 第一章:古希腊的哲学与文学理论 柏拉图的洞见与批判 “理念论”与艺术的摹仿(Mimesis):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审美品格 《理想国》中的诗歌贬斥:情感的危险与真理的追求 对悲剧与史诗的早期评价:哲学家的伦理考量 亚里士多德的体系化构建 《诗学》:开创性的文学理论文献 悲剧的定义与构成要素:情节、人物、思想、语言、歌唱、场面 “净化”(Catharsis):情感的宣泄与道德的升华 “摹仿”的再理解:艺术的普遍性与历史性 喜剧理论的初步探讨 赫勒尼主义与修辞学 后期希腊哲学思潮中的文学观念 修辞学在文学阐释中的地位 第二章:古罗马的文学批评实践 贺拉斯的《诗艺》 “效仿”与“创新”:希腊精神的继承与本土化 诗歌的社会功能与道德导向 风格、体裁与创作的实践性建议 西塞罗与昆体良 修辞学的成熟与文学批评的结合 演说家与文体范例的构建 普洛提诺与新柏拉图主义 精神的上升与美的超越性 对文学的灵性解读 第三章: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与文学阐释 宗教语境下的文学解读 寓言(Allegory)的盛行:经文与世俗文学的双重解读 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与《上帝之城》中的美学思考 象征主义(Symbolism)的运用 经院哲学的逻辑与方法 托马斯·阿奎那与亚里士多德哲学在神学中的应用 对文学作品的理性分析与道德评判 第二部分:欧洲文学批评的复兴与启蒙 第四章: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潮 人文主义的文学复兴 古典文学的重新发现与模仿 对人类价值与潜能的肯定 意大利的文学批评 阿里奥斯托与塔索的史诗创作与理论争论 卡斯蒂廖内《廷臣论》中的理想人格与审美趣味 法国的文学批评 拉·普莱亚德(La Pléiade)运动的语言革新与文学主张 第五章:古典主义与十七世纪的理性主义 法国古典主义的准则 波舒哀、拉辛等戏剧家的创作与理论实践 “三一律”(Unity of Time, Place, and Action)的强调 理性、秩序与和谐的审美追求 布瓦洛《诗的艺术》:古典主义的法典 英国的早期新古典主义 约翰·德莱顿的文学评论:文学的社会功能与风格的辨析 第六章:启蒙运动的理性与批判 英国启蒙运动的文学批评 约翰·洛克与经验主义对文学感知的影响 约瑟夫·艾迪生与理查德·斯蒂尔的《旁观者》:通俗文学批评的兴起 塞缪尔·约翰逊的《英语词典》与《诗人传》:百科全书式的文学评价 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潮 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的文学观念 对文学的社会责任与启蒙功能的强调 百科全书派的文学思想 第三部分:浪漫主义的觉醒与现代文学批评的萌芽 第七章:浪漫主义的革命与情感的回归 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与早期浪漫主义 歌德、席勒的文学创作与理论探索 “天才”(Genius)概念的兴起 英国浪漫主义的文学批评 威廉·布莱克的诗歌与革命性艺术观念 柯勒律治的《文学批评讲稿》:想象力、同情与有机性 华兹华斯《序言》:诗歌的自然与情感 雪莱的《诗的辩护》:想象力与社会变革 济慈的“美的真理”与“负面能力”(Negative Capability) 法国浪漫主义的文学批评 维克多·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对古典主义的挑战 斯塔尔夫人的文学研究 第八章: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康德的美学理论 《判断力批判》:美与崇高的无利害性判断 “审美判断”的普遍性与主观性 黑格尔的体系化美学 《美学原理》:绝对精神的显现与艺术的历史发展 体裁的演变与“美的形式” 费希特与谢林 自我意识与艺术创造力 第四部分:现实主义、象征主义与现代批评的多元化 第九章: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社会关怀 现实主义文学批评 对现实生活的忠实描摹与社会批判 福楼拜、巴尔扎克等的创作实践 自然主义文学批评 科学方法在文学中的应用 爱弥尔·左拉的《实验小说》:文学作为社会实验 英国的维多利亚时期文学批评 马修·阿诺德的“客观性”与“卓越”(High Seriousness) 对文学的道德与文化功能强调 第十章:象征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兴起 象征主义文学批评 对暗示、朦胧与音乐性的追求 波德莱尔、马拉美、魏尔伦等的诗歌与理论 瓦莱里的诗学思想 俄国形式主义(Russian Formalism) 雅各布森、什克洛夫斯基等 “文学性”(Literariness)的考察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理论 叙事学(Narratology)的早期探索 第十一章:二十世纪初期的文学批评流派 新批评(New Criticism) 艾略特、瑞恰兹、布鲁克斯、沃伦等 “文本中心主义”(Textualism) “意象”(Imagery)、“张力”(Tension)、“反讽”(Irony)等概念 对作者意图与读者反应的排斥 精神分析批评(Psychoanalytic Criticism) 弗洛伊德理论在文学中的应用 潜意识、梦、俄狄浦斯情结等 拉康的符号学与精神分析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马克思、恩格斯、卢卡奇、葛兰西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Ideology)与文学的社会经济背景 “总体性”(Totality)与“陌生化”的另一维度 第五部分:当代文学批评的多元探索 第十二章:结构主义与符号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 索绪尔的语言理论 “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 罗兰·巴特、格雷马斯、列维-斯特劳斯等 叙事结构、神话分析 “作者之死” 符号学(Semiotics) 对文学作品作为符号系统的分析 第十三章:后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的批判 德里达的解构(Deconstruction) “延异”(Différance)、“文本”(Text)的开放性 对二元对立的挑战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与谱系学 权力、话语与主体 利奥塔的后现代状况 第十四章:女性主义批评、后殖民批评与读者反应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西蒙·德·波伏娃、伊莱恩·肖瓦尔特、朱莉娅·克里斯特瓦等 性别、身体、父权制 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与叙事 后殖民批评 爱德华·萨义德、霍米·巴巴、加亚特里·斯皮瓦克等 东方主义(Orientalism)、混杂性(Hybridity)、他者(Other) 对殖民历史与文化的影响 读者反应批评(Reader-Response Criticism) 伊瑟尔、鲁宾斯基等 读者在文本意义生成中的作用 “蕴含读者”(Implied Reader) 第十五章:当代文学批评的新动向 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 对大众文化、媒介与日常生活的分析 酷儿理论(Queer Theory) 对性别与性取向身份的解构 生态批评(Ecocriticism) 环境与文学的关联 计算文学批评(Digital Humanities) 运用计算方法分析文学 结论 文学批评史的连续性与断裂性 文学批评的未来展望 理解文学批评史的意义 索引 --- 导言 文学批评,作为人类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判断、理论阐释和价值评估的活动,其历史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源远流长,波澜壮阔。它不仅是理解文学作品本身不可或缺的维度,更是映照人类思想史、文化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独特棱镜。《文学批评史:从柏拉图到现在》一书,旨在系统梳理这条长河的脉络,展现西方文学批评思想从古至今的演进历程,揭示其背后深刻的哲学、社会与文化语境。 本书的考察范围,将涵盖从古希腊先哲对诗歌的初步论述,到中世纪神学语境下的寓言解读,再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复兴,启蒙运动的理性精神,浪漫主义的情感觉醒,以及二十世纪以来文学批评的多元化发展,直至当下方兴未艾的各类新兴批评理论。我们不仅关注批评家的思想体系,更注重其思想在具体文学实践中的体现,以及不同批评思潮之间的对话、碰撞与传承。 本书的考察方法,将秉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将文学批评置于其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之中,考察其思想渊源、理论贡献、局限性及其社会文化影响。同时,我们也关注文学批评内部的逻辑发展,梳理不同流派的理论资源、核心概念与方法论,力求呈现文学批评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演进轨迹。 本书的主旨在于,通过对文学批评史的全面回顾,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宏观的文学批评知识体系,理解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文学批评思想,认识到文学批评的动态性与复杂性,从而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展现文学批评的演变,折射出人类理性、情感、想象力与社会变革的深刻关系,为理解人类文明的进程提供有益的视角。 第一部分:西方文学批评的滥觞与早期发展 第一章:古希腊的哲学与文学理论 人类对文学的自觉反思,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在那个思想璀璨的时代,哲学家们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开启了对文学本质、功能及其价值的初步探索。 柏拉图的洞见与批判:作为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在其著作,特别是《理想国》中,对文学,尤其是诗歌,提出了深刻的批评。他基于自己的“理念论”(Theory of Forms),认为我们所感知到的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摹本,而艺术,特别是诗歌,则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属于“摹仿的摹仿”,因而距离真理更为遥远。在柏拉图看来,诗歌的摹仿(Mimesis)之所以有问题,还在于它诉诸情感,容易煽动非理性,扰乱灵魂的秩序,败坏城邦的风气。因此,在理想的城邦中,他主张对诗歌进行严格的审查,甚至驱逐那些“不合时宜”的诗人。尽管柏拉图的批评看似严苛,但他的论述却揭示了艺术与真理、情感与理性的关系,以及文学的伦理维度,为后世文学批评留下了重要的讨论空间。 亚里士多德的体系化构建: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诗学》(Poetics)中,对文学,特别是悲剧,进行了开创性的体系化阐述。他继承了“摹仿”的概念,但将其理解为一种自然的本能,并认为艺术的摹仿比历史更为哲学,因为它能揭示事物的普遍性。亚里士多德详细分析了悲剧的构成要素,包括情节、人物、思想、语言、歌唱和场面,并强调了情节的重要性,认为它是“悲剧的灵魂”。他提出了“净化”(Catharsis)的概念,认为悲剧通过引起观众的怜悯与恐惧,最终达到情感的宣泄与净化,从而获得一种愉悦感。这一理论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戏剧理论和美学批评。此外,亚里士多德还对史诗进行了分析,并初步探讨了喜剧的性质,为西方文学批评奠定了理论基础。 赫勒尼主义与修辞学:在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之后,希腊文化传播到地中海各地,形成了赫勒尼主义文化。在此期间,文学批评虽然不如之前活跃,但修辞学(Rhetoric)在文学阐释和创作中的地位却日益突出,成为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工具。 第二章:古罗马的文学批评实践 古罗马继承了古希腊的文学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具有罗马民族特色的文学批评。 贺拉斯的《诗艺》:罗马诗人贺拉斯在他的《诗艺》(Ars Poetica)中,借鉴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并结合罗马的文学实践,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文学批评观点。他强调“效仿”(imitation)古希腊大师的典范,但也主张“创新”(invention),将希腊的精神与罗马的语言相结合。贺拉斯认为,诗歌应该具有“效用”(utile)和“愉悦”(dulce)的功能,即既能教育人,又能娱乐人。他在书中对诗歌的体裁、风格、语言、创作原则等都给出了切实的建议,使《诗艺》成为一部重要的文学创作指南和批评文献。 西塞罗与昆体良:罗马的修辞学大师西塞罗和昆体良,将修辞学推向了新的高度。他们的著作不仅是关于演讲术的指南,更蕴含了对语言艺术、文体风格以及文学作品评价的深刻见解。他们强调清晰、生动、有力地表达思想,并将这种能力视为衡量优秀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 普洛提诺与新柏拉图主义: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普洛提诺的美学思想,将文学的审美价值提升到了精神的层面。他认为美是“流溢”(emanation)于万物的“太一”(The One)的显现,文学作品的美在于其能够唤醒人对更高精神世界的向往,引导灵魂回归至善。这种将文学与精神超越性相结合的观点,对后来的宗教文学和神秘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章: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与文学阐释 中世纪欧洲文学批评的主导力量是基督教神学。在宗教的框架下,文学作品的解读呈现出不同于古典时期的特点。 宗教语境下的文学解读:由于基督教的教义是当时的普遍信仰,文学作品的意义很大程度上被置于宗教的语境中进行理解。寓言(Allegory)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解读方式,无论是圣经文本还是世俗文学,都被赋予了多层象征意义。圣奥古斯丁在其著作中,虽然强调了精神的虔诚,但也对美的形式和音乐的吸引力有所论述,并对文学的真理性和道德性进行了辨析。象征主义(Symbolism)在文学中被广泛运用,以含蓄的方式表达深刻的宗教内涵。 经院哲学的逻辑与方法: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试图用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来系统阐释基督教教义。托马斯·阿奎那等哲学家,在他们的神学著作中,也间接涉及了对艺术形式、和谐以及真理的看法。经院哲学的严谨逻辑和对概念的精确分析,对当时的文学阐释方法产生了影响,尽管这种影响更多体现在对文本的逻辑梳理和道德评判上,而非纯粹的审美分析。 第二部分:欧洲文学批评的复兴与启蒙 第四章: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潮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重新发现与热情拥抱,人文主义(Humanism)思潮成为推动文学批评发展的重要动力。 人文主义的文学复兴: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价值、尊严与创造力,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不仅是对文本的模仿,更是对其中蕴含的人性精神的复苏。对古代文献的校勘、翻译与注释,构成了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 意大利的文学批评:在意大利,对史诗的创作与评论尤为活跃。例如,对阿里奥斯托《疯狂的奥兰多》和塔索《解放的耶路撒冷》的讨论,体现了当时在体裁、英雄主义以及现实与想象的结合等方面的争论。卡斯蒂廖内在其《廷臣论》(The Book of the Courtier)中,勾勒了理想的宫廷贵族形象,并对优雅、风度和社交艺术进行了阐述,这些也构成了对特定文学风格与行为模式的评价。 法国的文学批评:拉·普莱亚德(La Pléiade)诗人群体,在倡导法语文学的独立与革新时,也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强调运用丰富的法语词汇和表达方式,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高雅诗歌,这也包含了对文学语言和风格的自觉追求。 第五章:古典主义与十七世纪的理性主义 17世纪是欧洲古典主义(Classicism)文学风格占据主导的时代,理性、秩序和规范成为审美的重要原则。 法国古典主义的准则:以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等为代表的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其创作本身就遵循着一套严格的准则。对“三一律”(Unity of Time, Place, and Action)的遵守,对清晰、和谐、比例的追求,以及对“合乎情理”(vraisemblance)和“合乎自然”(nature)的强调,都体现了理性主义的审美倾向。这些原则不仅指导创作,也构成了当时文学批评的核心内容。 布瓦洛《诗的艺术》:尼古拉·布瓦洛(Nicolas Boileau-Despréaux)的《诗的艺术》(L'Art poétique)被誉为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圣经”。布瓦洛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古典主义的文学理论,强调理性的主导作用,推崇模仿古典大师,并为各种诗歌体裁制定了严格的规范。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规范性与教导性,对后世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英国的早期新古典主义:在英国,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作为17世纪最重要的作家和批评家之一,他的文学评论,如《论戏剧诗》(Of Dramatic Poesy),探讨了悲剧的起源、戏剧的风格以及古今戏剧的优劣,展现了新古典主义的理性与批判精神。 第六章:启蒙运动的理性与批判 18世纪的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将理性、科学与进步的精神推向了极致,文学批评也因此注入了新的活力。 英国启蒙运动的文学批评:约翰·洛克(John Locke)的经验主义哲学,影响了人们对文学感知和接受的理解。约瑟夫·艾迪生(Joseph Addison)和理查德·斯蒂尔(Richard Steele)创办的《旁观者》(The Spectator)等杂志,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广大读者介绍了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将文学批评带入了更广阔的公众视野。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的《英语词典》和《诗人传》(Lives of the Poets),以其博学、严谨和深刻的见解,成为18世纪英国文学批评的集大成者,他对诗人的评价,既关注其艺术成就,也考察其人生与性格。 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潮:伏尔泰(Voltaire)、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狄德罗(Denis Diderot)等启蒙思想家,普遍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启蒙作用。他们认为文学应该服务于理性,促进社会进步,批判愚昧与专制。狄德罗更是通过《萨龙》(Salons)等评论,对当时的绘画和雕塑进行了富有洞见的分析,体现了启蒙时代对艺术的关注。 第三部分:浪漫主义的觉醒与现代文学批评的萌芽 第七章:浪漫主义的革命与情感的回归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浪漫主义(Romanticism)运动以其对情感、想象力、个体经验和自然的崇尚,对古典主义的理性与规范发起了挑战,也彻底改变了文学批评的面貌。 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与早期浪漫主义:德国的“狂飙突进”(Sturm und Drang)运动,以及后来的浪漫主义,如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的创作与理论,强调“天才”(Genius)的自由创造,以及情感的奔放与个性的表达。 英国浪漫主义的文学批评:英国浪漫主义批评家们,对诗歌的本质、想象力的作用以及情感的地位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的诗歌及其理论,充满了革命性的艺术观念。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在他的《文学批评讲稿》(Biographia Literaria)中,提出了“想象力”(Imagination)与“幻想”(Fancy)的区别,强调了“同情”(Sympathy)在文学接受中的作用,以及文学作品的“有机性”(Organic Unity)。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在《序言》(Preface to Lyrical Ballads)中,将诗歌定义为“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并强调了诗歌语言的朴素与自然。珀西·比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在《诗的辩护》(A Defence of Poetry)中,将诗人誉为“不承认的立法者”,强调了想象力在社会变革中的强大力量。约翰·济慈(John Keats)则提出了“美的真理”(Beauty is truth, truth beauty)的著名论断,以及“负面能力”(Negative Capability)——即在不确定、神秘和怀疑面前,仍能安然处处地存在的能力,这深刻地揭示了艺术创作的非理性与包容性。 法国浪漫主义的文学批评: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在其著名的《克伦威尔序言》(Preface to Cromwell)中,对古典主义的戏剧理论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主张打破舞台的僵化规则,强调艺术的自由、多样与进步,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八章: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特别是康德和黑格尔的美学理论,对西方文学批评产生了奠基性的影响。 康德的美学理论: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在他的《判断力批判》(Critique of Judgment)中,将美学置于哲学体系的核心位置。他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无利害性的愉悦”,它既是普遍的,又是主观的。他对“崇高”(the Sublime)的探讨,进一步拓展了审美的范畴,使其不仅限于和谐与优美,也包含了宏伟、强大所带来的敬畏与震撼。 黑格尔的体系化美学: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在他的《美学原理》(Lectures on Aesthetics)中,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系统的美学理论。他将艺术视为“绝对精神”在感性形式中的显现,并考察了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从象征主义艺术、古典艺术到浪漫主义艺术,认为每一种艺术形式都代表了精神自我认识的某一阶段。他提出的“美的形式”概念,以及对体裁演变的分析,对后来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四部分:现实主义、象征主义与现代批评的多元化 第九章: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社会关怀 19世纪中叶,随着社会工业化的进程和社会矛盾的加剧,现实主义(Realism)与自然主义(Naturalism)文学思潮兴起,文学批评也更加关注作品的社会性与真实性。 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忠实描摹,关注社会底层,揭露社会不公。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巴尔扎克(Honoré de Balzac)等作家,他们的创作本身就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而对他们作品的评论,也侧重于其对社会现实的反映程度和批判力度。 自然主义文学批评:自然主义作家,如爱弥尔·左拉(Émile Zola),更是将科学的方法应用于文学创作。左拉在其《实验小说》(Le Roman expérimental)中,提出了文学作为一种社会实验的观点,认为作家应该像科学家一样,观察、记录并分析人类行为的“遗传”与“环境”因素。 英国的维多利亚时期文学批评: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是维多利亚时期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之一。他强调文学的“客观性”(Objectivity)和“卓越”(High Seriousness),认为文学应该承担起教化和塑造国民品格的责任。他对文学的文化功能持有高度的重视。 第十章:象征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兴起 19世纪末,象征主义(Symbolism)的出现,标志着文学批评开始转向对艺术形式、语言和内在体验的关注。 象征主义文学批评:象征主义者,如法国的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魏尔伦(Paul Verlaine)等,他们崇尚暗示、朦胧、音乐性和主观感受。他们的诗歌和理论,探索了语言的象征力量,试图捕捉“存在”的神秘与不可言说。保罗·瓦莱里(Paul Valéry)对诗歌的创造过程进行了精细的分析,强调语言的精炼与形式的完美。 俄国形式主义(Russian Formalism):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如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什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y)等,将文学研究的重心从内容转向形式。他们提出了“文学性”(Literariness)的概念,认为文学作品的独特性在于其语言和结构的运用方式,特别是“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理论,即通过对语言和表现手法的变形,使读者对熟悉的现实产生新的感知。形式主义的研究为后来的结构主义和叙事学奠定了基础。 第十一章:二十世纪初期的文学批评流派 20世纪是文学批评空前繁荣和多元化的时期,各种新理论层出不穷,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理解文学的方式。 新批评(New Criticism):发源于英美的新批评,将文学批评的焦点严格限定在文本本身。艾略特(T.S. Eliot)、瑞恰兹(I.A. Richards)、布鲁克斯(Cleanth Brooks)、沃伦(Robert Penn Warren)等代表人物,强调“文本中心主义”(Textualism),主张通过对诗歌的“细读”(Close Reading),分析其意象(Imagery)、张力(Tension)、反讽(Irony)等内部结构,从而揭示文本的内在意义。新批评家普遍反对考察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情感反应,认为这些会干扰对文本的客观理解。 精神分析批评(Psychoanalytic Criticism):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理论,对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批评家们运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Unconscious)、“梦”(Dream)以及“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等概念,来解读文学作品中隐藏的心理动机和象征意义。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进一步发展了精神分析理论,将其与语言学相结合,对文学分析产生了新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从马克思、恩格斯(Karl Marx & Friedrich Engels)的社会经济理论出发,强调文学作品是特定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是意识形态(Ideology)的体现。卢卡奇(György Lukács)、葛兰西(Antonio Gramsci)等批评家,关注文学的阶级属性、反映现实的深度以及“总体性”(Totality)的理解。 第五部分:当代文学批评的多元探索 第十二章:结构主义与符号学 20世纪下半叶,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和符号学(Semiotics)成为影响广泛的批评理论。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结构主义的兴起,深受费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的语言学理论影响。索绪尔提出的“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的概念,以及语言系统的结构性,为理解文化和文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阿·J·格雷马斯(A.J. Greimas)等结构主义者,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文学研究,试图揭示文学作品背后的普遍结构,如叙事结构、神话结构等。巴特的“作者之死”(The Death of the Author)理论,更是将读者置于意义生成的中心。 符号学(Semiotics):符号学研究符号的意义系统,将文学作品视为一种复杂的符号构建,对其运作机制进行分析。 第十三章:后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 作为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与发展,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和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进一步挑战了既有的意义体系。 后结构主义的批判: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解构理论,通过对文本中二元对立(如生/死,理性/感性)的揭示与颠覆,以及“延异”(Différance)等概念的引入,强调了文本意义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开放性。他认为,“文本”(Text)是永恒流动的意义场域,不存在固定的、唯一的解释。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与谱系学: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通过他的“知识考古学”(Archaeology of Knowledge)和“谱系学”(Genealogy),分析了权力、话语(Discourse)和主体(Subject)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了知识如何被建构,以及话语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 第十四章:女性主义批评、后殖民批评与读者反应批评 20世纪后期,文学批评的视野进一步拓宽,涌现出更多关注边缘群体与社会议题的理论。 女性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如西蒙·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伊莱恩·肖瓦尔特(Elaine Showalter)、朱莉娅·克里斯特瓦(Julia Kristeva)等的理论,聚焦于性别、身体、父权制以及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与叙事。它旨在揭示和批判文学中存在的性别压迫,并重新发掘被压抑的女性文学传统。 后殖民批评:后殖民批评,以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为开端,关注殖民历史对文学、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影响。霍米·巴巴(Homi Bhabha)、加亚特里·斯皮瓦克(Gayatri Spivak)等学者,探讨了“混杂性”(Hybridity)、“他者”(Other)等概念,揭示了后殖民语境下复杂的权力关系与文化交融。 读者反应批评(Reader-Response Criticism):汉斯·罗伯特·约瑟夫·伊瑟尔(Hans Robert Jauss)、沃尔夫冈·鲁宾斯基(Wolfgang Iser)等读者反应批评家,强调读者在文学意义生成中的积极作用。他们认为,文本本身是“有待填补的空缺”(Gaps),读者的阅读经验、期待地平(Horizon of Expectations)等,共同构成了文本的最终意义。 第十五章:当代文学批评的新动向 当代文学批评呈现出更加多元化、跨学科的趋势。 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文化研究吸纳了多种理论资源,将目光投向大众文化、媒介、日常生活的研究,打破了传统学术与大众文化的界限。 酷儿理论(Queer Theory):酷儿理论挑战了固定的性别与性取向身份,强调身份的流动性与建构性。 生态批评(Ecocriticism):生态批评关注文学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以及生态危机等议题。 计算文学批评(Digital Humanities):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文学批评利用大数据、算法等方法,对文学作品进行大规模的文本分析,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视角。 结论 文学批评史,是一部思想的编年史,是人类对自身创造力与认知能力不断探索的记录。从柏拉图对真理的执着,到亚里士多德对艺术功能的理性分析;从中世纪的寓言解读,到文艺复兴的复古与创新;从启蒙的理性之光,到浪漫主义的情感狂潮;从现实主义的社会关怀,到形式主义对语言的精雕细琢;再到后结构主义对意义的解构,以及当代对多元文化、身份认同的关注……文学批评的每一个阶段,都折射出人类思想的演进,以及对文学本体的深刻追问。 理解文学批评史,并非是要掌握一套死的理论,而是要学会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文学。每一个时代的批评理论,都既有其深刻的洞见,也可能受制于其时代的局限。它们相互对话、相互启发,共同推动了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文学批评的未来,必将更加开放与包容,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中,继续探索文学的奥秘,也继续揭示人类的精神世界。通过对这部《文学批评史》的阅读,我们期望能激发起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更敏锐的审美感知,以及更具批判性的阅读能力,在理解文学的无尽宝藏中,也理解我们自身。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开篇,作者对古代文学观念的梳理,简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漫步。他没有将柏拉图的理念世界视为高悬空中的抽象概念,而是细致地剖析了这种形而上学的倾向如何渗透到早期对“美”与“真”的界定中,进而影响了后世对文学功用的根本性认识。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摹仿说”的重新阐释,他强调的不是机械地复制现实,而是一种具有能动性的建构过程。这种解读的细致入微,使得即便是对古典理论耳熟能详的读者,也能从中发掘出新的维度。比如,作者对“净化”(Catharsis)的讨论,他巧妙地将其置于城邦公民道德塑造的脉络下考察,而非仅仅停留在个体情感宣泄层面。这种宏观的视野和微观的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为我们理解西方文学批评的源头活水提供了一个坚实而富有张力的基础。我甚至感觉,阅读的过程就像是站在一个高处,俯瞰了整个西方美学思想的初始布局,清晰地看到了那些奠基性的线条是如何被勾勒出来的。

评分

进入二十世纪,尤其是结构主义、符号学和后结构主义的交锋,对我的智力构成了极大的挑战,但也带来了巨大的满足感。作者在这里的叙述变得更为精确和学术化,如同在进行一场精密的逻辑手术。他梳理了索绪尔语言学如何被利维-斯特劳斯应用于神话分析,再到俄国形式主义如何挑战了既有的文学定义,整个脉络清晰得令人叹服。更重要的是,作者成功地将这些看似相互对立的流派,置于一个宏大的现代性批判的框架下进行考察,揭示了它们共同指向的对“意义”和“权威”的解构过程。我特别欣赏他对巴特“作者之死”的论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接受这一论断,而是将其放在了权力与文本关系的历史演变中进行考察,这种审慎的态度,使得整部著作在处理当代复杂的理论思潮时,依然保持了批判性的距离和深度。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工具书,而非简单的历史罗列。

评分

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部分,仿佛迎来了一场逻辑与理性的盛大庆典,但作者却在这片光明中,敏锐地捕捉到了裂痕。他对十八世纪批评家们对“普遍性”和“规则性”的狂热追求的剖析,既有客观的描述,又不乏批判性的反思。他成功地展示了这种对古典规范的回归,如何在追求清晰和秩序的过程中,无意中压抑了对个体经验和情感复杂性的关注。特别是作者对英国“常识”哲学的引入,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对文学作品“可理解性”的标准,这一点令人耳目一新。这部分内容行文流畅,节奏明快,充满了辩论的张力,让人不禁想立刻拿起一本十八世纪的评论集,对照着书中的观点去重新审视那些被置于“典范”位置的作品。作者对时代精神的把握精准到位,使得我们能够理解,那些看似僵硬的格律和教条,实际上是特定时代社会心理需求的投射。

评分

进入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章节,我几乎能闻到羊皮纸和墨水的味道。作者对神学与俗世文学冲突的描摹,堪称精妙绝伦。他没有简单地将中世纪的批评视为宗教教条的附庸,而是深入挖掘了文本解释权力的转移过程——从教会对《圣经》的垄断性阐释,到人文主义者如何试图从古典文本中夺回解释的主导权。这种权力博弈的动态过程,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而当论述触及文艺复兴时,作者对“复兴”一词的审慎态度尤其值得称道。他指出,这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一场充满矛盾的“再创造”,是对古典形式的自觉挪用与本土化改造。比如,他对但丁和彼特拉克在继承与革新之间的挣扎的描绘,充满了人性的洞察力。读到此处,我仿佛置身于佛罗伦萨的辩论厅,感受着新旧思想碰撞时产生的思想火花。作者的笔力沉稳而富有历史的厚重感,绝非肤浅的年代划分,而是对特定历史情境下思想生态的深层结构分析。

评分

浪漫主义思潮的章节,如同一次情感的喷发,作者的文字风格也随之变得更加富于感染力,仿佛能听到诗人们在山间、在暴风雨中激昂的呼喊。他精彩地描绘了“天才”概念的崛起,以及想象力如何被提升到知识的最高形式。但最吸引我的是,作者没有沉溺于浪漫主义的唯美表象,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对个体内在世界的过度强调,是如何为后来的现代主义对“主体性危机”的关注埋下了伏笔。他将歌德的“未完成性”与柯尔律治的“创造性想象力”放在一起比较,清晰地勾勒出浪漫主义批评内部的张力结构。这种对同一思潮内部异质性的挖掘,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思辨能力。阅读这部分,我感觉自己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被卷入了一场对人类创造力本质的深刻追问之中,充满激情,又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