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自传(徐梵澄著译选集,精装护封彩插) 湖北新华书店

尼采自传(徐梵澄著译选集,精装护封彩插) 湖北新华书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尼采,徐梵澄 著
图书标签:
  • 尼采
  • 哲学
  • 自传
  • 徐梵澄
  • 西方哲学
  • 思想史
  • 传记
  • 文学
  • 精装
  • 湖北新华书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北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崇文书局(原湖北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40345198
商品编码:16183952672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尼采自传(徐梵澄著译选集,精装护封彩插) 作者 尼采,徐梵澄
定价 52.00元 出版社 崇文书局(原湖北辞书出版社)
ISBN 9787540345198 出版日期 2017-08-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尼采自传》,良友公司可以接收,好极。但我看*好是能够给他独立出版,因为此公颇有点尼采气,不喜欢混入任何“丛”中,销路多少,倒在所不问。但如良友公司一定要归入丛书,则我当于见面时与之商洽,不过回信迟早不定。】

这是鲁迅先生1934年12月25日写给出版家赵家璧的一封信。信中,这位“颇有点尼采气”的“此公”,即是徐梵澄。1935年3月16日,鲁迅给赵家璧的另一封信中写道:

【《尼采自传》的翻译者至今未来,又失去通信地址,只得为之代校。顷已校毕,将原稿及排印稿各一份,一并奉还。又书一本,内有尼采像(系铜刻版),可用于《自传》上。】

《尼采自传》于当年5月上旬出版。这是中国首本从德文迻译的尼采原著,其中凝结了师生二人共同的心血。鲁迅向出版界推荐青年梵澄,并包揽了校对和提供尼采像等辅助性的工作。


   作者简介
徐梵澄(1909—2000)
年轻时游学于鲁迅门下,一生践行先生的“精神事业”;

1929年至1932年,留学德国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

回国后寄寓上海,受鲁迅之嘱系统地翻译尼采著作;

1945年赴印度,先后任教于泰戈尔国际大学和室利阿罗频多学院;

徐梵澄(1909—2000)

  • 年轻时游学于鲁迅门下,一生践行先生的“精神事业”;

  • 1929年至1932年,留学德国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

  • 回国后寄寓上海,受鲁迅之嘱系统地翻译尼采著作;

  • 1945年赴印度,先后任教于泰戈尔国际大学和室利阿罗频多学院;

  • 1978年底回国,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 先生精通多种古今语言,贯通中、西、印三大文化,在诗歌、书画、文艺评论上造诣精深,学术贡献主要有四:

    • 一、中国之早具规模地翻译尼采著作,如《尼采自传》《苏鲁支语录》等;

    • 二、系统地翻译印度韦檀多一系古今经典,如《薄伽梵歌》《五十奥义书》等;

    • 三、以英文完整地介绍中国传统学术精华,如《孔学古微》《唯识菁华》等;

    • 四、以精神哲学的进路重新诠释吾华经典,如《陆王学述》《臆解》等。


       目录

    译者序1

    绪言6

    为什么我这般明哲10

    为什么我这么颖悟26

    为什么我著出这么好的书49

    悲剧之产生61

    非时68

    人间底,极人间底74

    朝霞83

    快乐之科学86

    苏鲁支如是说88

    善与恶之彼面107

    伦理传统说109

    偶像的没落111

    瓦格勒之衰落114

    为什么我便是运命123

    附录一:《人间的,太人间的》(节译)134

    附录二:“超人”论衍215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追寻智慧的漫漫长路:一部关于个体精神觉醒与时代命运的史诗 书名: 尘封的真理:二十世纪初欧洲思想的迷途与重生 作者: [虚构作者姓名] 装帧: 典藏版,布面精装,附送全彩历史地图册 ---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宏大而细致的学术著作,它并非聚焦于单一哲学家或作家的个人叙事,而是对二十世纪初期(约1900年至1930年间)欧洲大陆上爆发的思想、文化与社会剧变进行的一次全景式扫描与深度剖析。它旨在探讨在传统形而上学框架崩塌之后,欧洲知识分子群体如何面对“意义的黄昏”,以及他们试图在科学理性、新兴艺术形式、政治激进主义和传统信仰残余之间构建新世界观的艰辛尝试与最终的幻灭。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这一时期的思想史,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主体性”的危机与重塑的漫长斗争。现代性的诸多承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面前彻底破裂,迫使思想家们转向对根源性生命力、非理性冲动以及语言本质的探索,从而催生了结构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的萌芽,同时也为后来的极权主义思潮提供了思想温床。 --- 第一部分:理性的黄昏与科学的僭越 本部分首先考察了十九世纪末“科学至上论”所遗留下的思想遗产。作者详细梳理了实证主义和技术乐观主义在普鲁士和法兰西教育体系中的根深蒂固,以及它们如何成功地压制了人文科学的传统地位。 量化世界的陷阱: 深入分析了数理逻辑在哲学领域的影响,特别是对弗雷格和罗素早期工作的批判性考察。指出这种对精确性的追求如何导致了对“不可言说之物”的系统性排斥,为后来的语言学转向埋下了伏笔。 生物学决定论的反思: 考察了社会达尔文主义在德意志帝国晚期的泛滥,以及它如何与国家主义意识形态相结合,制造出一种冷酷的“适者生存”的道德观。随后,作者对比了早期生命哲学(如柏格森的“持久流”)如何试图从时间与创新的角度反击这种僵化的自然观,尽管其自身的诗意表达也面临着严谨性的挑战。 艺术作为逃逸的通道: 探讨了“世纪末”的颓废美学与象征主义如何作为对庸俗现实的抗议,但最终又陷入一种自我封闭的精英主义循环。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的兴起,则被视为对传统审美秩序的激进颠覆,其中蕴含着对机械化未来的复杂情感——既向往其力量,又恐惧其非人化倾向。 第二部分:大灾变的前夜——战争与精神的断裂 第一次世界大战被视为理解二十世纪思想格局的决定性转折点。作者摒弃了将战争视为纯粹政治或军事事件的观点,而将其解读为欧洲文化自我意识的“断裂”(Coupure)。 战壕中的形而上学: 考察了战争体验对一代知识分子的塑造。许多曾经坚信进步的知识分子,如受雇于宣传部门的学者,经历了深刻的认知失调。本书详细对比了不同国籍知识分子(如英国的劳伦斯、法国的杜鲁埃)记录下的内心崩溃与道德重建的努力。 对“历史”概念的质疑: 战争的无意义性,使得人们开始怀疑“历史进步”这一启蒙运动的核心叙事。作者重点分析了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出版后引起的巨大反响——并非因为其论证的严密性,而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结构性的、宿命论的框架,允许欧洲人在失败中找到一种悲剧性的尊严。 语言的失信: 战争期间,官方宣传与真实经验之间的巨大鸿沟,使人们对日常语言作为可靠媒介产生了深刻怀疑。这一部分聚焦于早期实验性写作和诗歌如何试图通过碎片化、非线性的结构来捕捉被理性语言所遗漏的经验真相。 第三部分:信仰的替代品——政治狂热与生命的回归 面对旧有信仰体系的崩塌,欧洲知识分子转向了两种主要的“替代性信仰”:极端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对生命本能的非理性崇拜。 革命的乌托邦诱惑: 详细分析了布尔什维克革命对西欧知识界产生的复杂吸引力。对于那些对自由资本主义和社会不公感到绝望的群体,苏联提供了一种清晰、激进的结构性解决方案。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早期西方知识分子对这种新国家形态的浪漫化想象,以及他们对随之而来的恐怖现实的视而不见。 生命意志的重估与滥用: 作者深入探讨了从叔本华那里继承,并在后来的某些理论体系中被扭曲的“生命意志”概念。在艺术界,它表现为对原始艺术和非西方文化的追捧;而在政治领域,它则被极端民族主义者和反启蒙运动思想家所借用,用以合理化对秩序和理性的暴力颠覆。 城市经验与异化: 考察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大都市(柏林、巴黎)作为新的精神景观对思想的影响。现代都市的匿名性、异化感和速度感,催生了对“人群心理学”的关注,以及对个体在巨大社会机器中被磨损、被同质化的深刻焦虑。 结语:未来的幽灵 本书的结论部分指出,1930年代的到来,标志着这一时期思想探索的阶段性终结。早期的探索者们,无论是倾向于结构主义的严谨,还是倾向于现象学的内省,最终都被迫面对一个严酷的现实:他们试图在废墟上重建的意义体系,尚未足够坚固,无法抵御日益逼近的政治暴力的冲击。这本书最终呈现的不是一部胜利的哲学史,而是一部关于如何失败地试图重建意义的深刻记录。 --- 本书特色: 1. 跨学科的综合视野: 本书不仅关注哲学文本,更将社会学、艺术史、早期心理分析以及政治宣传作为同等重要的研究对象,构建了一幅多维度的思想图景。 2. 细致入微的文本辨析: 对如《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早期影响作品的后续解读进行梳理,区分了原作者的意图与后世思想家(如被部分解读为“超人”的政治化运用)的偏差。 3. 珍贵史料的整合: 附录中收录了大量首次被纳入主流学术讨论的私人信件、会议记录和早期学术期刊的节选,为读者提供了第一手的时代氛围感。 本书适合谁读: 本书适合所有对现代欧洲思想史、文化危机、二十世纪政治哲学源头,以及知识分子在社会剧变中的角色感兴趣的读者和专业研究人员。它挑战了线性的进步史观,迫使读者直面现代性带来的深刻困境与未竟的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书虫,对于湖北新华书店出品的书籍,总有一种莫名的信赖感。这不仅仅是地域情结,更多的是基于多年来购买书籍的经验。他们的选书眼光往往很独到,尤其是在引进国外经典著作时,注重的是品质和严肃性。这次选择精装护封彩插的版本,也印证了他们对于经典文本的尊重。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实体书的价值更在于它的“仪式感”和收藏价值。我喜欢那种翻阅实体书时,指尖与纸张摩擦的触感,以及那种油墨散发出的特有气味。这本书无疑将被我郑重地收藏起来,期待着在某个宁静的午后,泡上一杯浓茶,与这位“未来的先知”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这本精装版的《尼采自传》光是捧在手心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质感,那种厚实的纸张和精美的彩插,简直让人爱不释手。虽然我还没来得及仔细品读书中的每一句话,但光是翻阅那些装帧的细节,就已经能感受到译者和出版社对这部作品的敬意。封面设计得非常大气,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美感,预示着里面承载的きっと是思想的重量。我特别喜欢那种老派的装帧风格,让人感觉仿佛在阅读一件艺术品,而不是单纯的文字载体。书脊上的烫金字样在灯光下微微闪烁,每次看到都觉得心情舒畅。这样的书,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装饰,更别提里面蕴含的那些深刻的思想了。对于一个追求阅读体验的人来说,这种级别的装帧绝对是加分项,让人在翻开书页之前,就已经对即将到来的阅读之旅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评分

    最近的生活节奏实在太快了,总觉得需要一些能够让人慢下来,沉下心来思考的东西来平衡一下。我希望这本《尼采自传》能够成为我精神上的一个锚点。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哲学研究者,更多的是一个渴望通过阅读来探索自我、理解世界的普通人。尼采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挑战者”的意味,他似乎总是在质疑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切。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贴近这位思想巨匠的真实心境,了解他是如何在孤独和争议中构建起他的庞大思想体系的。这种对“人”的探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对我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我希望读完后,能够带给我一种破除迷思的力量。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寻找一些能真正触及灵魂深处的哲学读物,而这本书的译者徐梵澄先生的名字,在哲学圈子里是响当当的招牌。他的翻译总有一种独特的韵味,既保留了原著的犀利和深刻,又让中文读者能够毫无障碍地理解那种德式的思辨。虽然我还没有深入到尼采那充满悖论和激情的思想迷宫中去,但仅仅是看到他选择了这个版本,就让我对这次阅读充满了信心。我更看重的是译者对文本的理解深度,一个好的翻译家能让你感觉作者就坐在你面前低语,而不是隔着一层晦涩的语言屏障。我期待着徐先生如何处理尼采那些充满诗意和哲学思辨的句子,那种在挑战读者思维边界的同时,又让人欲罢不能的魔力,才是衡量一部哲学译作优劣的关键。

    评分

    我对这种“自传”性质的作品总是抱有一种特别的好奇心,因为它们往往能揭示出理论家在构建其宏大体系背后的那些人性化的挣扎、痛苦与狂喜。尼采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疾病、孤独、与朋友的决裂,这些经历无疑都深刻地烙印在了他的哲学之中。我设想这本书会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位天才在与世界搏斗时的真实面貌。精装版的厚重感,似乎也暗示着其中记载的经历绝非轻描淡写,而是充满了沉重的分量。我希望透过这些文字,能感受到他创作那些震撼人心的思想时的心路历程,理解那些“超人”哲学背后的个人体验,从而使我对他那些看似冷酷的理论产生更深层次的共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