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琴律学是专门研究七弦琴律制的一门学科,它既是琴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律学的一个分支。琴律学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但要成为现代音乐学中一门完备的学科,还只是在初创阶段。陈应时所著的《琴律学》从琴律学的基本知识写起,然后分别论证中国琴律在明末清初前后两种不同律制的转变过程。 陈应时 著 陈应时,男。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国音乐史学会、*国乐律学学会顾问。1959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作曲专业,1964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理论专业,后留校任教。1989年1月应邀任英国女皇大学访问学者,1990年1月应聘任英国剑桥大学基兹学院访问教授,1994年9月,应邀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国立音乐大学、大阪大学、庆应义塾大学、武藏野音乐大学、日本音乐学会和东洋音乐学联席例会巡回讲学。第五段评价 (意境描绘,带有画面感与联想) 《琴律学》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它所营造的那种悠远而清幽的意境。它不像一本教材,枯燥地讲解知识点;也不像一本小说,用情节吸引人。它更像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雅致生活,听到了他们与自然对话的声音。书中的文字,仿佛被注入了音乐的灵魂,每一个词语都带着旋律感。当读到关于“五音”的阐述时,我仿佛能听到那清越的宫音,悠扬的商音,沉稳的角音,明亮的徵音,以及深沉的羽音,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流动的音画。那些关于“调式”的解释,让我联想到了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心境,时而春风和煦,时而秋意渐浓。书中对古琴演奏技巧的描述,更是让我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指尖轻柔地拂过琴弦,发出如水滴落入幽潭般的清音;或是沉沉下键,激荡出如山泉奔涌般的有力节奏。这本书让我感觉,音乐不仅仅是声音,它是一种空气,一种光线,一种弥漫在空间中的情感。它让我愿意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事物中的韵律与和谐。
评分第一段评价 (文艺青年,带有感悟与共鸣) 拿到《琴律学》这本书,说实话,最初是带着点好奇,又有点莫名的期待。我一直觉得,音乐这东西,不仅仅是耳朵里的声音,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一种精神的寄托。而“琴律”,这两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古朴而深邃的气息,仿佛能穿越时空,触碰到那些古人抚琴弄弦时的心境。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沉静而考究的文字风格,没有那些花哨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是娓娓道来,如同品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我尤其喜欢书里关于“律”的探讨,它不仅仅是科学的音高划分,更蕴含着古人对宇宙、对自然、对人生规律的理解。那些关于宫、商、角、徵、羽的讲解,不再是枯燥的音阶理论,而是被赋予了生命和情感,仿佛它们本身就带着一种独特的性格和意境。读到书中描述古琴的构造和演奏技巧时,我仿佛能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智者,手指在丝弦上轻柔地滑过,发出清澈而悠远的声响,那声音,穿透了世俗的喧嚣,直抵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音乐,不仅仅是将它作为一种娱乐,更是将其视为一种与自我对话、与天地沟通的桥梁。它教会我,在浮躁的世界里,如何去寻找那份内心的宁静,如何在每一个音符中,品味生活的真谛。
评分第二段评价 (理性分析,侧重理论与知识) 《琴律学》这本书,从内容构成上看,无疑是一部严谨而系统的学术专著。作者在处理“琴”与“律”这两个核心概念时,表现出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深厚的学识积累。书中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梳理,尤其是在音律体系的演变、各个朝代的特点以及其背后的哲学思想阐释方面,可谓是鞭辟入里。例如,作者对十二律的形成、计算方法以及不同律制的优劣对比,进行了一一剖析,并结合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乐谱资料进行佐证,使得这些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清晰易懂。同时,本书对“琴”的工艺、形制、材质的探讨,也展现了作者跨学科的视野,将音乐理论与物质文化相结合,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为立体的认识视角。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古代琴谱的解读,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乐谱,而是深入分析了其中蕴含的音乐结构、表现手法以及演奏者可能的情感处理,这对于理解古琴音乐的艺术内涵至关重要。尽管书中涉及到不少专业术语,但作者的讲解逻辑清晰,循序渐进,能够引导读者逐步掌握相关知识。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特别是对古琴艺术有系统性研究兴趣的读者来说,《琴律学》无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平台。
评分第四段评价 (质疑与探索,带有批判性思维) 在阅读《琴律学》的过程中,我产生了一些思考,并且试图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书中所阐述的观点。首先,作者在论述某些理论时,是否过度依赖于某些既定的学说,而忽略了可能存在的其他学术争鸣?例如,在关于某个特定音律体系的起源问题上,如果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书中是否充分地呈现并进行了比较分析?其次,对于“琴律”的解读,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现代观念的影响?换言之,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琴律”,与古代人实际的理解和运用,是否存在偏差?书中是否足够清晰地界定了其研究的时代背景和视角?再者,尽管本书在理论阐述上相当详尽,但对于实践层面的指导,是否还有提升的空间?例如,对于一些抽象的音乐理论,如果能结合更具体的音乐实践案例,或者提供一些示范性的演奏讲解,想必会更有助于读者理解。当然,这并非否定本书的价值,而是希望在肯定其学术贡献的同时,也能看到进一步拓展的可能性。一本优秀的著作,或许就应该能够激发读者的独立思考和更深层次的探索,而《琴律学》在这方面,无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起点。
评分第三段评价 (情感共鸣,带有个人体验与感悟) 掩卷而思,《琴律学》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与古老文化之间的联系,是通过那些静默的艺术形式来维系的。而古琴,作为一种承载着千年历史的乐器,它的每一个音符,仿佛都诉说着一个故事,流淌着一份情感。读这本书,我不再是那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读者,而是仿佛穿越回了某个遥远的时代,亲眼目睹了古人在松下抚琴,在月下品茗的场景。书中所描绘的“琴道”,让我感受到一种超越技艺本身的追求,那是一种对内心平和、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与感悟。那些关于“徽位”的讲解,不再是单纯的音位标记,而是一种对于空间、对于意境的想象。我仿佛能听到,在指尖的每一次触碰下,不仅仅是发出一个音,更是勾勒出了一幅幅的山水画卷,或是抒发了一腔深沉的思绪。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唤醒我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它让我明白了,原来我们追求的“静”和“雅”,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隐藏在每一个细微的音律之中,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体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