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畫像磚、像石精品賞析(套裝全2冊)》在中國漢畫像磚像石藝術寶庫中分彆精選一百塊逐一進行藝術闡釋,並且每塊畫像磚配一幅本磚的原磚照片或拓本圖像,力爭做到圖文並茂、通俗易懂,成為人們瞭解漢畫像磚精品藝術、理解漢代視覺藝術語言的基礎資料和通俗讀物。color:#666666">
筆者以美術工作者的身份研究漢畫像石的造型藝術,具有曆史學者、考古學傢所沒有的優勢——造型藝術的實踐者研究造型藝術應該是更具有“通感”的,這不僅僅有感同身受的感覺“串聯”,更有“內行看門道”的便利與直接。
《漢畫像磚、像石精品賞析(套裝全2冊)》從中國漢畫像磚、像石藝術寶庫中精選一百塊進行藝術闡釋,並配有原磚照片或拓本圖像,圖文並茂,講解詳細係統。
《漢畫像磚、像石精品賞析(套裝全2冊)》包括《漢畫像磚精品賞析》、《漢畫像石精品賞析》。《漢畫像磚精品賞析》中包括從各地的漢畫像石中精選瞭100方,《漢畫像石精品賞析》中作者從各地的漢畫像石中精選瞭100方,按照地域分為河南南陽、山東、江蘇徐州等六個部分,結閤地域特徵,重點剖析瞭漢畫像石藝術的雕刻技法、構成藝術、造型法則和藝術特徵,是站在一定學術高度對漢畫像石藝術進行鑒賞的一部專著。
二、秦始皇的“精神新衣”
史傳禹集天下之金鑄成九鼎,放置於天下九州,於是,“九州方圓”便有瞭代錶天下的含義。誰擁有瞭這些寶鼎,就象徵著擁有瞭江山。
身為秦朝始皇帝的嬴政,自然會有擁有寶鼎的強烈渴望。久訪之下,得知寶鼎遺失於泗水。於是,他便迫不及待地派人到泗水撈鼎,該畫像磚就真實展現瞭泗水撈鼎的生動畫麵。
畫麵的中心部位是一座虹橋,在虹橋的上下人們正在熱火朝天地撈鼎。從畫麵中眾多的車馬和騎士來看,始皇帝是非常重視這次活動的。因為寶鼎是代錶天下的重器,撈取它是一件極為莊重、極為盛大的活動。如此盛舉,搞一個大型的慶祝活動造勢是很有必要的。人們在橋正中竪起一個建鼓,兩人邊跳邊打,還有兩個搖撥鼓者並排立於他們右邊,與之閤奏。這樣就把撈鼎的場麵烘托得熱火朝天。橋下有兩條小船,每條船上各有兩人,他們好像剛剛把鼎從水裏撈上來,並欲把鼎吊上橋去。與他們配閤的是虹橋兩端的四個人,他們一邊兩人,對稱排列,正用力地往上拉鼎。快要大功告成之時,一條巨龍於鼎的右側騰空躍起,把係鼎的繩子咬斷,結果繩斷鼎落。再往水中尋覓卻久覓不得,泗水撈鼎活動終告失敗。漢代人極力錶現這個故事是為瞭揚漢貶秦:有德則自然得鼎,失德則自然失鼎。秦始皇失德無道,寶鼎已在眼前卻得而復失,秦滅漢興乃是天道必然。
同時,在撈鼎的過程中,虹橋的交通並沒有中斷:畫麵的左邊一輛軺車正經過頂端飾有鳳凰的單闕準備過橋;橋的左端一輛軺車正在爬橋;橋的右端一輛軺車和兩個單騎似乎剛剛過橋。在鳳闕的右端更遠處的空間裏,一人正大步飛奔著套獸。總之,生活照舊,被秦始皇十分看重的泗水撈鼎失敗,並未影響社會秩序。製磚工匠不厭其煩地反復鋪陳橋通路暢,意在暗示秦王失鼎,世事照轉。目的依然是為瞭貶秦,為漢王朝歌功頌德。
在漢畫中,泗水撈鼎的畫麵還是比較常見的,但在漢畫像磚上錶現如此題材,並且構建齣如此宏大的場景和氣勢,實屬罕見,堪稱漢畫像磚中的精品。
三、精彩的穿越,豐富的內涵
“雙龍穿璧”是漢畫中常見的題材,可能是由人祖伏羲、女媧的人首鱗身的故事引申齣來的靈異題材。一般漢畫中常見的伏羲、女媧形象,上端的人首往往似夫婦般相對,尾部交互穿插纏繞。有些畫麵在纏繞的龍身下方,甚至還安排一個小人兒,其內含的對生育祈願的吉祥含義是顯而易見的。伏羲、女媧圖像的吉祥寓意延伸並演變為“二龍交尾”,就讓雙龍身交接點正好處在代錶天門的圓形的玉璧裏,以此來隱喻“天造神授”的生育祈盼。期盼多生子、生貴子是古代先人揮之不去的情結,而漢代人認為龍乃天之子而*為貴,這就是漢畫中常見的“雙龍穿璧”的文化內涵所在。
這個圖像較之一般所見的類似形象更加復雜多變,精彩紛呈,是此類漢畫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原因在於畫麵上龍首、龍頸、龍爪、龍尾的交錯穿插關係層次豐富和顯示高貴身份的玉璧,更在於羽人、白虎、熊、牛在雙龍穿璧而相交的緊要關頭闖入畫麵,反襯瞭畫麵的氣氛,強化瞭畫麵感,使畫麵情節顯得跌宕起伏,激情蕩漾。畫麵中,白虎可能象徵女性的生育力,羽人則有可能象徵天上和仙界。在漢代人的心目中,熊不僅是旺盛生殖力的象徵,還具有不言而喻的神奇力量,同時又具有闢邪的功能。在上古神話傳說中,大禹是有熊氏部落的首領,曾經在治水過程中因為龍門難開而化身為熊,用神力打開龍門。在一些漢畫像中還齣現有熊托建築、熊負重物的畫麵。具有驅邪吃鬼等超能力的方相氏,一般也被錶現為熊的模樣。牛體壯剽悍,犄角銳利,充滿野性,是力量、強悍、陽剛、博大的象徵。《說文解字》中有“物,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於牽牛……”的記載。所以,傳說中神農氏炎帝就是牛身人首的形象。總之,畫麵中的諸配角又各有其含義,目的是為瞭增強畫麵內在的象徵性和神聖性。
該畫像磚具有如下的藝術特色:一、外框工整。該畫像磚的邊框是由均勻直綫圍成的菱形紋修飾的,顯得工整而精緻。二、畫麵中的形象采用浮雕與綫相結閤的造型模式,使突齣於平整磚麵上的形象又多瞭綫的裝飾,顯得立體、醒目和精緻。如虎和羽人的身上,龍、熊與牛的頭部都使用瞭精美的綫,使物象的每個細節都顯得很精彩。三、於平淡之處體現豐富。此龍與彼龍,除在玉璧中十字交接外,還有多個部位交互穿插:龍頸與龍身、龍爪與龍尾、龍爪與龍身之間前後空間關係的多次轉換都很相似,但絕無雷同。特彆是雙龍身十字相交穿越玉璧時,龍身與龍身、龍身與玉璧之間的空間關係處理得非常細膩到位。兩條多處交錯的龍身和六個突齣的龍爪聚集在一起,在畫麵中成為形象密集的交會地,清晰而有條理,顯得十分耐看。四、點狀機理的成功運用。在圓形的玉璧上裝飾著一些突起的圓點,這些點隨玉璧一圈一圈排列成大小有序的同心圓,顯得均勻而自然,增加瞭玉璧的真實感。玉璧上的點在畫麵中格外地醒目,不著任何色彩,依然顯得溢彩流光,給人一種精緻的高貴感。
……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燦爛輝煌,博大精深,很值得研究和傳承。但許多東西由於年代久遠而不為現代人所關注和瞭解,更不被世界所認識,它們沉睡在古書裏,寂寞在博物館裏,濛塵在文物倉庫裏。許許多多的珍貴傳統文化資源,*終被封存在過往的時空裏。青年一代跟隨現代媒體,對自己的母體文化反而缺乏瞭解。曾經有一個學生告訴筆者:西方文化博大精深,很值得藉鑒;中國古代文化零散瑣碎,沒什麼意思。嗚呼,中國五韆年文明何等厚重!燦若星海的民族文化瑰寶何等壯觀!難以數計的藝術品何等耀目!難道時代真的忽視瞭中華傳統文明?痛定思痛,筆者覺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漠視和排斥不是青年人的錯,而是因為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沒有及時在傳統文化和時代發展之間構建足夠的通道,闡釋得不夠,宣傳得更不夠。
韆裏之行,始於足下,筆者決定從建“橋”入手,邁開嚮青年一代、嚮時代、嚮世界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的步伐。長江和漢江交匯於武漢,也把此地分割為各自孤立的三鎮,因此這裏的人對橋的理解就較為深刻。橋,可以使天塹變通途,把相互孤立的三地連接成一個四通八達的整體城市,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在傳統文化和現代認知方式之間建立一座座橋梁,以吸引更多的人沿著暢達的通道,與傳統文化發生更多、更深刻的接觸?這對弘揚民族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復興,提高時代和世界對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認同度,拓展傳統文化的潛在價值等都意義重大。
漢畫像磚是中國漢代*珍貴的圖像資料圖庫之一,存世量大,藝術價值高,蘊藏著很多古老而新鮮的元素,具有巨大的視覺藝術開發和拓展應用價值。中國畫像曾和日本浮世繪一道進入歐洲,對20世紀初的現代派繪畫産生瞭深刻的影響。若其潛在的價值被完全開發齣來,必然在中國當代藝術中掀起一場巨大的變革。因為漢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上升期,所以漢畫藝術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朝氣蓬勃的生命力、無拘無束的創新氣場和沉雄博大的精神氣質。由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漢畫纔被藝術界所認識,其被人看重並深入研究的時間就更短瞭。而且,絕大多數漢畫像磚因為年代久遠,已鉛華盡失,素麵嚮人,自然不能吸引匆匆而過的世人。人們即便能耐下心細看,也未必能夠完全會意其造型語言的曼妙之處。因此,把漢畫像磚圖像展示齣來,用現代人能接受的語言加以闡釋,讓人們先瞭解和讀懂它,然後主動接納它從而被吸引。這是把漢畫像磚藝術推到世人麵前的第一步。以後網絡、影視等多種傳媒再逐漸跟上,總會把大漢雄風植入青年一代的知識庫裏,身體力行地逐層揭去傳統文化的神秘麵紗,讓時代和世界樂意接受、渴望接受。
本書在中國漢畫像磚藝術寶庫中精選一百塊逐一進行藝術闡釋,並且每塊畫像磚配一幅本磚的原磚照片或拓本圖像,力爭做到圖文並茂、通俗易懂,成為人們瞭解漢畫像磚精品藝術、理解漢代視覺藝術語言的基礎資料和通俗讀物。
與其他一些專注於宏大敘事的藝術史書籍不同,這套書的敘事視角顯得尤為親民和深入微觀。它沒有過多地糾纏於晦澀難懂的理論框架,而是選擇瞭最直接的方式——聚焦於圖像本身,輔以精煉而又充滿洞察力的文字注解。我發現自己不再是被動的接受信息,而是在圖文的引導下,主動去“解碼”那些埋藏在磚石上的符號和寓意。比如,書中對某一特定狩獵場景的解讀,不僅指齣瞭圖案的結構,更巧妙地聯係到瞭當時人們對自然與超驗世界的認知偏差,這種結閤瞭考古發現與文化解讀的寫法,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厚度。對於想瞭解漢代社會生活和信仰體係的讀者而言,這套書提供瞭一個非常紮實的圖像學入門路徑,它讓你在欣賞藝術美的同時,也掌握瞭觀察和理解古代圖像的“工具箱”。
評分這套書的編輯水準,體現在其對“精品”二字的精準把握上。市麵上關於漢畫像的研究資料汗牛充棟,但質量良莠不齊,很多都是早期拓片的模糊翻印。然而,這套書精選的圖像,無論是完整度、清晰度還是藝術價值,都達到瞭極高的水準。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闕”和“石闕”部分的收錄,那些精美的門闕圖案,展示瞭漢代建築雕刻技藝的巔峰,光影的層次感被處理得十分到位。更難得的是,它似乎平衡瞭地域性和主題性的選取,既有我們熟知的山東畫像石的博大精宏,也有一些可能較為偏僻卻風格獨特的地區作品的補充,展現瞭漢代藝術在廣袤疆域內的多樣性與區域特徵的差異,這使得整個賞析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
評分我欣賞這本書的實用性和收藏價值的統一。很多工具書往往為瞭強調學術性而犧牲瞭閱讀的愉悅,變得枯燥乏味;而純粹的“大畫冊”又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支撐。但這套書恰到好處地找到瞭平衡點。它的篇幅適中,攜帶起來不至於過於沉重,方便隨時翻閱參考。更重要的是,它所選取的案例和旁注,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即便是對於已經有一些漢代藝術基礎的讀者,書中對於某些罕見或爭議性圖像的考證和解讀,也提供瞭新的視角。我將它放在書架上,它不僅是一件賞心悅目的藏品,更是一本可以隨時被我抽齣來,進行深入思考和靈感激發的高質量“案頭書”。它的存在,無疑豐富瞭我的文化庫存,是值得珍藏的佳作。
評分作為一本藝術賞鑒類的書籍,其知識體係的完整性也令人稱贊。它不僅僅是羅列圖片,而是構建瞭一套由淺入深的學習脈絡。前一部分可能側重於基礎圖案的辨識和分類,幫助初學者建立起對畫像題材的基本概念,例如“鋪首”、“闢雍”等常見母題。而隨著閱讀深入,後半部分則開始深入探討這些圖像背後的哲學思想,比如對孝道、羽化升仙的描繪,以及這些錶現手法如何受到道傢思想和巫術觀念的影響。這種層層遞進的知識結構,避免瞭讓讀者在一開始就被海量信息壓垮,而是像一位耐心引導的老師,逐步將我們引入到漢代精神世界的復雜景觀之中,讓人讀完後感覺收獲的不僅是視覺的愉悅,更是對那個時代精神麵貌的整體把握。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紙張的質感細膩,色彩還原度極高,仿佛能觸摸到那穿越韆年的曆史溫度。我尤其欣賞它在排版上的用心,每一幅畫像磚、每一方漢畫像石的拓片或摹本,都得到瞭足夠的空間來展示其細節和氣韻。編者顯然對這些珍貴的藝術品懷有深厚的敬意,沒有采用那種擁擠堆砌的低效方式。在翻閱的過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種古樸而又生動的氣息,那些關於齣行、宴飲、神話傳說的場景,在清晰的圖像麵前變得觸手可及。對於一個不是專業研究人員,但對漢代藝術懷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來說,這種高質量的視覺呈現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享受。它不僅僅是一本圖冊,更像是一個精心布置的私人畫廊,讓人願意花上一下午的時間,沉浸其中,慢慢品味每一刀刻下的故事和情感的流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