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耗热量;4.供热介质;5.供热管网形式;6.供热调节;7.水力计算;8.管网布置与敷设;9.管道应力计算与作用力计算;10.中继泵站与热力站;11.保温与防腐涂层;12.供配电与照明;13.热工检测与控制;14.街区热水供热管网。 本规范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公告第703号批准、发布,自2011年1月1日起实施。原《城市热力网设计规程》CJJ 34-2002同时废止。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3 耗热量;
4 供热介质;
5 供热管网形式;
6 供热调节;
7 水力计算;
8 管网布置与敷设;
9 管道应力计算与作用力计算;
10 中继泵站与热力站;
11 保温与防腐涂层;
12 供配电与照明;
13 热工检测与控制;
14 街区热水供热管网。
本规范用词说明。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这本书我翻了半天,说实话,内容上确实有点让我摸不着头脑。我本来是抱着学习城镇供热管网设计相关知识的目的来的,尤其是对CJJ34-2010这个规范有一些期待,想看看它到底能带来哪些实际的指导和帮助。但读下来之后,感觉很多地方都讲得比较笼统,缺乏具体的案例分析或者操作流程的细化。比如在管网布局这块,虽然提到了几种常见的方案,但对于不同地形、不同负荷密度的情况下,哪种方案更优,或者在实际施工中需要注意哪些细节,书里并没有给出足够深入的探讨。我觉得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很难将书本上的理论直接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去。另外,关于一些关键参数的选取,比如管径计算、水力损失计算等,虽然有公式和表格,但缺乏对这些参数影响因素的详细解释,比如水温变化、压力波动对管径选择的影响,或者在特殊工况下如何调整计算方法等。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基础的条文汇编,而非一份能够指导具体设计实践的宝典。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具操作性的书籍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能让读者在阅读后,能够胸有成竹地应对实际的设计挑战。
评分作为一个经常需要查阅相关资料的设计人员,我发现这本书在一些细节的严谨性上还有待提高。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管网水力计算部分,虽然提供了基本的公式和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很多因素会影响到计算的精度,比如管道的粗糙度系数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而变化,而书中似乎并没有对此进行特别说明。另外,在关于管道支吊架的设计部分,虽然提到了相关规范,但对于不同类型的管道、不同温度应变下的支吊架选型和布置,书中的指导性不够强。我需要的是更具体、更明确的指导,能够帮助我在实际设计中避免出现遗漏或者错误。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提供了一个框架,但很多填充的内容,需要读者自己去经验和摸索。我希望未来能够看到更加细致、更加完善的设计规范,能够真正成为我们工程师手中的利器,而不是仅仅作为一本参考资料,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解读和补充。
评分坦白讲,我在这本书里寻找的是一些更具前瞻性的内容,一些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设计思路。我一直对智能化的供热管网系统很感兴趣,比如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来优化运行,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来实现远程监控和故障预警。然而,这本书似乎更多地停留在传统的供热管网设计层面,对于这些前沿技术和应用,几乎没有提及。它所涵盖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基于几十年前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虽然基础的东西很重要,但作为一个读者,我希望能够从书中看到一些新的亮点,一些能够启发我思考未来供热管网发展方向的内容。例如,书中在提到管网的防腐蚀措施时,虽然列举了一些方法,但并没有深入探讨新型环保防腐材料的应用,也没有对长效防腐技术的经济性进行评估。我感觉这本书的内容有些陈旧,可能更适合于对基础知识进行初步了解的读者,而对于有一定经验的设计师来说,它提供的价值有限。
评分我尝试着从一个实际工程的角度来审视这本书,发现它在理论深度上或许有所欠缺,但作为一本规范性的参考资料,它还是有一定价值的。书中的一些章节,特别是关于材料选用、施工质量控制以及安全技术要求的部分,还是比较扎实的。例如,在管道连接方式的介绍中,它列举了多种常见的连接技术,并对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简要说明,这对于指导现场施工人员选择合适的连接方法还是有一定帮助的。同时,书中对保温材料的要求也比较明确,这在北方严寒地区尤为重要。但是,我总觉得在数据支持和实证研究方面,这本书显得不够充分。很多规范条文的背后,并没有给出足够的研究数据来支撑其合理性,或者说,对于一些新兴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书中似乎没有及时更新。我期待的是,一本好的设计规范,不仅要有条文,更要有“为什么”的解释,要有理论的支撑,要有案例的佐证。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让人感觉它更像是一份规则的陈述,而非一份深入的分析报告。
评分从一个希望提升自身技术水平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内容给我带来了一些启发,但也留下了一些遗憾。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技术书籍,应该能够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设计背后的原理,并且能够指导读者在复杂情况下做出最优决策。在这本书中,我确实学到了一些关于热力计算、水力计算的基本方法,也了解了管网水质控制的重要性。但是,在一些关键的设计环节,比如如何处理管网的水锤问题,或者在复杂地形下如何进行管道坡度设计,书中的讲解相对比较简略,缺乏详细的计算步骤和处理方案。我希望能够看到更多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难题,以及如何通过书中介绍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同时,我也注意到书中对一些设备选型和布置的建议,虽然有参考价值,但并未充分考虑到不同品牌、不同型号设备的差异性,以及它们在实际运行中的性能表现。总而言之,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是什么”的介绍,而非“怎么样做”的指南。
评分工作需要,送的很快很好
评分东西不错 送货也很快
评分不错
评分东西不错,很实用,发货也特别快!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好。。。。。。。。。
评分质量挺好的
评分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