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七十二堂写作课》是夏丏尊和叶圣陶合著的一部讲述文章作法的书籍。《七十二堂写作课》书中的文章均选自二人合编的《国文百八课》, 
《七十二堂写作课》是一本侧重文章形式的书,所选取的文章虽也顾到内容的纯正和性质的变化,但文章的处置全从形式上着眼。全书一共七十二讲,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文章及文学体裁,记叙、说明、议论、应用,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每一类别都有十分精到又浅显易懂的见解与指导,是人们学习写作、提高写作技能的不可不读的好书。 
作者简介
夏丏尊,浙江绍兴上虞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语文学家、出版家和翻译家,毕生致力于我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发展。著有《文章作法》《阅读与写作》《夏丏尊教育名篇》等,与叶圣陶合著《七十二堂写作课》《文心》。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作家、文学出版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毕生致力于我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发展。著有《好读书而求甚解——叶圣陶谈阅读》《落花书面皆文章——叶圣陶谈写作》《文章例话》等,与夏丏尊合著《七十二堂写作课》《文心》。 
目录
目 录 
Contents 
第1讲 文章面面观 / 001 第二讲 文言体和语体(一) / 004 
第三讲 文言体和语体(二) / 006 第四讲 作者意见的有无 / 009 
第五讲 文章的分类 / 011 第六讲 应用文 / 014 
第七讲 书信的体式 / 016 第八讲 书信与礼仪 / 018 
第九讲 书信和诸文体 / 020 第十讲 记述和叙述 / 022 
第十一讲 记述的顺序 / 024 第十二讲 叙述的顺序 / 026 
第十三讲 记叙的题材 / 028 第十四讲 材料的判别和取舍 / 030 
第十五讲 叙述的快慢 / 032 第十六讲 叙述的倒错 / 034 
第十七讲 过去的现在化 / 036 第十八讲 观点的一致与移动 / 039 
第十九讲 日记 / 041 第二十讲 游记 / 043 
第二十一讲 随笔 / 046 第二十二讲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 048 
第二十三讲 间接经验的证明 / 050 第二十四讲 第1人称的立脚点 / 052 
第二十五讲 第二人称的立脚点 / 054 第二十六讲 第三人称的立脚点 / 056 
第二十七讲 叙述的场面 / 058 第二十八讲 事物与心情 / 060 
第二十九讲 情感的流露 / 063 第三十讲 抒情的方式 / 065 
第三十一讲 情绪与情操 / 068 第三十二讲 记叙与描写 / 071 
第三十三讲 印象 / 074 第三十四讲 景物描写 / 076 
第三十五讲 人物描写 / 079 第三十六讲 背景 / 082 
第三十七讲 记叙文与小说 / 084 第三十八讲 小说的真实性 / 086 
第三十九讲 韵文和散文 / 089 第四十讲  诗的本质 / 093 
第四十一讲 暗示 / 097 第四十二讲 报告书 / 101 
第四十三讲 说明书 / 103 第四十四讲 说明和记述 / 105 
第四十五讲 说明和叙述 / 108 第四十六讲 说明和议论 / 110 
第四十七讲 说明的方法 / 112 第四十八讲 类型的事物 / 115 
第四十九讲 抽象的事理 / 117 第五十讲 事物的异同 / 119 
第五十一讲 事物间的关系 / 121 第五十二讲 事物的处理法 / 123 
第五十三讲 话义的诠释 / 125 第五十四讲 独语式和问答式 / 127 
第五十五讲 知的文和情的文 / 129 第五十六讲 学术文 / 132 
第五十七讲 对话 / 135 第五十八讲 戏剧 / 138 
第五十九讲 文章中的会话 / 141 第六十讲 抒情诗 / 144 
第六十一讲 叙事诗 / 147 第六十二讲 律诗 / 150 
第六十三讲 仪式文(一) / 152 第六十四讲 仪式文(二) / 154 
第六十五讲 宣言 / 156 第六十六讲 意的文 / 158 
第六十七讲 议论文的主旨 / 160 第六十八讲 立论和驳论 / 162 
第六十九讲 议论文的变装 / 164 
第七十讲 推理方式(一) —— 演绎 / 166 
第七十一讲 推理方式(二)—— 归纳 / 169 
第七十二讲 推理方式(三)—— 辩证 / 172 
附录 
本书提到的选文选辑 
寄小读者·通讯七 冰心 / 174 三弦 沈尹默 / 178 
一个小农家的暮 刘半农 / 179 卢参 朱自清 / 180 
五四事件 周予同 / 183 梧桐 李渔 / 186 
朋友 巴金 / 187 书叶机 龚自珍 / 190 
养蚕 丰子恺 / 192 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 叶圣陶 / 194 
先妣事略 归有光 / 197 闲情记趣 沈复 / 199 
画家 周作人 / 206 新教师的第1堂课 [日本]田山花袋 
夏丏尊译 / 208 词四首 李煜 / 211 
丛书集成凡例 / 212 图画 蔡元培 / 213 
关于《国文百八课》 夏丏尊  叶圣陶 / 215 
精彩书摘
第1讲 
文章面面观 
文章是记载世间事物、事理和抒述作者意思、情感的东西。每一篇文章有着内容与形式的两方面,某篇文章记载着什么事物、事理或抒述着什么意思、情感,那事物是什么样子,事理是否真确,意思是否正当,情感是否真挚,又,那些事物、事理或意思、情感对于世间有什么关系,对于我们有什么益处:诸如此类是内容上的探究。同是记载事物、事理或抒述意思、情感,在文章上有多少方式,怎样说起,怎样接说下去,什么地方说得简单,什么地方说得繁复,到末了又怎样收场,以及怎样用词,怎样造句,怎样分段落,怎样定题目、加标点:诸如此类是形式上的探究。 
每读一篇文章该作内容的与形式的两种探究。文章的内容包括世间一切,它的来源是实际的生活经验,不但在文章上。至于文章的形式纯是语言、文字的普通法式,除日常的言语以外,*便利的探究材料就是所读的文章。 
中学里国文科的目的,说起来很多,可是*重要的目的只有两个,就是阅读的学习和写作的学习。这两种学习,彼此的关系很密切,都非从形式的探究着手不可。 
从古到今,文章不知有多少,读也读不尽这许多。取少数的文章来精读,学得文章学上的一切,这才是经济的办法。你读一篇文章的时候,除内容的领受以外,有许多形式上的项目应当留意;对于各个项目能够逐一留意到,结果就会得到文章学的各部门的知识。 
一、这篇文章属于哪一类?和哪一篇性质相似或互异?这类文章有什么特性和共通式样?(文章的体制) 
二、文章里用着的词类,有否你所未见的或和你所知道的某词大同小异的?(语汇的搜集) 
三、文章里词和词或句和句的结合方式有否特别的地方?你能否一一辨认,并且说出所以然的缘故?(文法) 
四、文章里对于某一个意思用着怎样的说法?那种说法有什么效力?和别种说法又有什么不同?(修辞) 
五、文章里有什么好的部分?好在哪一点?有什么坏的部分?坏在哪一点?(鉴赏与批评) 
六、这篇文章和别人所写的同类的东西有什么不同?你读了起什么感觉?(风格) 
七、从开端到结尾有什么脉络可寻?有否前后相关联的部分?哪一部分是主干?哪些部分是旁枝?(章法布局) 
别的项目当然还有,以上所举的是*重要的几个,每个项目代表文章的探究的一个方面。能从多方面切实留意,才会得到文章上的真实知识,有益于阅读和写作。 
第二讲 
文言体和语体(一) 
现在我国的文章有文言体和语体两种。小学里读的都是语体文,一到中学校,就要兼读文言体的文章了。 
文章本是代替言语的东西,凡是文章,应该就是言语,不过不用声音说出来而用文字写出来罢了;言语以外决不会另有文章。所谓文言,其实就是古代的言语。 
言语是会变迁的。古代的人依了当时的言语写成文章,留传下来,后代的人依样模仿,不管言语的变迁不变迁;于是言语自言语,文章自文章,明明是后代人,写文章的时候偏不依当时的言语,定要依古人的言语才算合式。因而就有了文言体。这情形各国从前也曾有过,不但我国如此。 
我国现在行用语体文了,但年数还不长久,从前传下来的书籍都是用文言体写的,社会上有一部分的文章也还沿用着文言体。所以,我们自己尽可以不再写文言体的文章,但为了要阅读一般书籍和其他用文言体写的文章,仍非知道文言体不可。 
文言体和语体的划分,越到近代越严密,这显然和科举的考试制度有关。古人所写的文章时时流露着当时言语的分子,近代的文章,只要是与科举考试无关的,也常常可以在文言里看出言语的成分来。文言体、语体混合的文章,自古就很多。 
举一个例说,曲剧里的词曲大都是文言体,而说白却大都是语体,白话的“白”字就是从这里来的。这显然是文言体和语体混合的明证。此外如演义体的小说,如宋元以来的语录,如寻常家书等类的文章,里边都保存着许多言语的原样子。 
这文言体和语体的混合,可以看作从文言体改革到语体的桥梁。 
第三十讲 
抒情的方式 
抒情大概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明显的;又一种是含蓄的。作者在记叙事物之后,情不自禁,附带写一些“快活极了”“好不悲伤啊”一类的话,教人一望而知作者在那里发抒他的感情,这是明显的方式。作者在记叙了事物之后,不再多说别的话,但读者只要能够吟味作者的记叙,也就会领悟作者所要发抒的感情,这是含蓄的方式。 
我们试取归有光的文章作为例子。归有光作《先妣事略》,琐琐屑屑叙述了一些关于他的母亲的事情,末了说:“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这明明是感情极端激动时所说的话。不然,若就母亲生子的关系说,世界上哪一个人没有母亲?若就母亲死了以后的时期说,哪一个人死了母亲还会有母亲?“世乃有无母之人”岂不是一句毫无意义的话?唯其在感情极端激动的时候,才会有这种痴绝的想头;就把这痴绝的想头写出来,更号呼着天诉说自己的哀痛,才见得怀念母亲的感情尤其切挚。这是明显的抒情方式的例子。再看《项脊轩志》,归有光在跋尾里叙述了他的夫人和项脊轩的关系,末了说:“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骤然看去,这一句只是记叙庭中的那棵枇杷树罢了,但是仔细吟味起来,这里头有人亡物在的感慨,有死者渺远的怅惘,意味很是深长。如果那棵枇杷树不是他夫人死的那一年所种下的,虽然“今已亭亭如盖”,也只是无用的材料,就不会被写入文章里了。这是含蓄的抒情方式的例 子。 
以上所说两种方式并没有优劣的分别,采用哪一种,全凭作者的自由。不过,如果采用明显的方式而只写一两句感情激动的话,如作《先妣事略》只说:“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而前面并没有琐屑的叙述,那是没有用的,因为人家不能明白你为什么要说这种痴绝的话。如果采用含蓄的方式,而所取的材料与发抒的感情没有关系,如作《项脊轩志》的跋尾而说起庭中的几丛小草,那也是没有效果的,因为人家从这几丛小草上吟味不出什么来。所以,选取适宜的事物,好好地着笔记叙,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都是必要的。 
从情味说,两种方式却有点儿不同,明显方式比较强烈,好像一阵急风猛雨,逼得读者没有法子不立刻感受。含蓄的方式比较柔和,好像风中的柳丝或者月光下的池塘,读者要慢慢地凝想,才能辨出它的情味来。 
还有一层,作者在一篇抒情文里头兼用着两种方式也是常见的事。 
前言/序言
序 
商金林 
1935年至1937年,叶圣陶和夏丏尊本着以“学生”和“学科”为本位的理念,出自要给语文科以“科学性”定位和改革旧的教育方法的考量,精心编撰了一部极具创意的初中语文课本——《国文百八课》。 
“这是一部侧重文章形式的书”,共六册,每册是十八课,合计共一百零八课,所以叫作《国文百八课》。他们认为文章的知识有一百零八个方面,就将每个知识精心地设计为一课,“每课为一单元,有一定的目标,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各项打成一片”。文话是编排的纲领,文选配合文话,文法修辞又取材于文选,这样不但让每一课成为一个单元,并且让全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六册供初级中学三年之用,一个学期用一册;一个星期教一单元,即一篇文话、两篇文选、一篇文法或修辞。《国文百八课》1936年6月起由开明书店陆续出版,原定出六册,因全面抗战爆发,只出了四册,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国文百八课》只有一至四册,共七十二课,第五、六两册未能出版。 
《国文百八课》一反常规,自建体系,标新立异,把文选、文法以及作文教学融为一体,改变了文选、文法、作文教学各行其是、互不连络的积弊。当时,有的学校,甲教师教授文选,乙教师讲授文法,甲乙两教师的教材和进程互不通气。甲教师在讲记叙文的性质,而乙教师却在讲议论文的文法;国文教材是小说,作文练习是散文,学生应接不暇,用非所学,结果事倍功半。《国文百八课》每课均以讲授文章理法的文话为主体,按文话之题材而配以范文之文选,再就文选中取例,来阐述文法与修辞,各方面都能够连络。每课都有独自的体系,而全书各课,又按着次序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新颖实用。前有文话,讲述文章理法,后有练习,可以将所学复习检验,用来自修国文,因而被推崇为“比任何国文教本都好”的一部教材。 
第1册从“文章面面观”开始,这是这部教材的导论,重在阐释中学国文科的目的*重要的只有两个,“就是阅读的学习和写作的学习”,“这两种学习,彼此的关系很密切,都非从形式的探究着手不可”。接着讲“文言体和语体”,因为“一到中学校,就要兼读文言体的文章了”。讲完文章的分类后,讲应用文、书信和记叙文,着重讲“记述和叙述”、记述的顺序、叙述的顺序、记叙的题材、材料的判别和取舍、叙述的快慢、叙述的倒错、过去的现在化、观点的一致与移动,紧扣的都是应用文和记叙文的“形式”。 
第二册侧重讲日记、游记、随笔、记叙文。讲得*深入的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第1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的立足点,以及记叙文中的感情抒发、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等。 
第三册侧重讲小说、诗歌、散文、报告书、说明文,其中对“说明文”的剖析*为周致。既讲单纯的说明文以及说明和记述、叙述、议论的异同分合,又讲“说明”的方法、对象及抽象的事理、动物的运动、事物的异同、事物间的关系、事物的处理法、说明文的“体式”等。这一册十八篇文话中,有十三篇是讲说明文的。 
第四册侧重讲学术文、诗歌、仪式文、宣言、议论文。其中“议论文”分列六课,内容涉及议论文的主旨、立论和驳论、议论文的变装,以及“议论文”的三种推理方式,即演绎、归纳和辩证。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小学语文教材繁荣的时代,仅开明书店编写出版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就多达二十余种。《国文百八课》堪称开明系列精品教材中的范本,至今仍为语文教学界所器重。 
叶圣陶和夏丏尊学识渊博,志趣相投,又都以教育为己任,且都在大中小学做过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其教学经验用于撰写语文教学论著可以说是顺理成章、得心应手。二人又同在开明书店共事,合作出版过多本有关写作及语文教学的专著和教材,从现代文章读写的视角,全方位地探索和总结当时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他们将探索和研究的问题贯通起来,加以甄别、精选和深化,系列化地呈现在《国文百八课》中,这七十二篇极易感悟和濡化的“文话”(又叫七十二个“文章的知识”),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章学”和极具规范意义的“写作指导”。 
开明出版社现将七十二篇“文话”抽出来,汇编成这本《七十二堂写作课——夏丏尊、叶圣陶教你写文章》,生动而形象地告诉我们作文是一门科学,贵在创新,但“作文”又有共性,具有共同的规律可循。读者朋友一旦分享了这七十二篇“文话”,写作的思路就会豁然开朗,写作的兴趣和悟性也会得到拓展和升华。 
2017年5月5日于北京大学畅春园寓所  
				
 
				
				
					《现代汉语修辞学教程》  引言  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载体,是沟通交流的桥梁,更是文化传承的基因。在日益信息化的时代,高质量的语言表达能力,已成为个人发展、事业成功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学术研究、新闻报道,还是文学创作、商务沟通,精准、生动、有力的语言总是能够脱颖而出,引发共鸣,达成目标。然而,许多人在日常交流中,常常受限于词不达意、语意不清、表达苍白等问题,无法有效传达思想,更谈不上说服和感染。  《现代汉语修辞学教程》正是为了解决这些痛点而诞生的。本书并非泛泛而谈的写作技巧指导,而是深入挖掘语言表达的内在规律,系统阐述现代汉语中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旨在帮助读者构建一套科学、系统、实用的语言修辞理论框架,并将其转化为炉火纯青的语言运用能力。本书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为所有渴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追求语言艺术的读者,提供了一扇通往语言奥秘的大门。  第一章:修辞学的学科定位与基本原理  本章将对修辞学这一学科进行系统的介绍,帮助读者建立清晰的学科认知。我们将探讨修辞学的起源与发展,梳理其在中国古代与现代的演变历程,明确其在语言学中的学科地位,并与其他相关学科(如逻辑学、美学、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核心内容包括:     修辞学的定义与范畴: 什么是修辞学?它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修辞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将从多个维度对修辞学进行界定,揭示其作为一门关于“如何说得更好”的科学的独特价值。    修辞的基本功能: 修辞的存在并非仅仅为了“装饰”,而是承载着更为深刻的功能。本章将深入剖析修辞的功能,包括增强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感染力、说服力,以及促进情感的抒发与思想的表达等。我们将通过大量实例,展示不同修辞手法的具体功能实现。    修辞的基本原理: 理解修辞,需要把握其背后的基本原理。我们将重点阐述“恰当性”、“经济性”、“生动性”和“情理兼备”等修辞原则,并探讨这些原则如何在实际运用中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例如,为何有时“多说一句”反而是“不经济”的?为何“恰当”的修辞才能更好地“生动”?    修辞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的表达是思维的反映,而修辞则是思维的升华。本章将重点探讨修辞与思维的内在联系,分析优秀的修辞如何反映和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如何通过掌握修辞来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章:比喻类修辞:开拓想象,丰富联想  比喻是汉语中最常见、最活跃的修辞手法之一,其核心在于通过联想和想象,将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从而大大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本章将对各种比喻形式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  核心内容包括:     明喻: 明确指出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关系。我们将详细讲解明喻的构成要素(本体、喻体、喻词),分析不同喻词的选择对表达效果的影响,并提供大量不同体裁下的明喻实例,如“他像一头愤怒的狮子”、“阳光像金色的丝带”。    暗喻: 本体与喻体之间存在隐蔽的相似关系,常以“是”、“成为”、“化为”等词连接,甚至不出现明显的连接词。我们将探讨暗喻的多种表现形式,以及如何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其深层含义,例如“知识是海洋”、“时间是贼”。    借喻: 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使本体消失,只留下喻体。我们将分析借喻的精炼性和暗示性,以及其在日常口语和文学作品中的广泛应用,如“他真是一只狡猾的狐狸”、“生活是战场”。    博喻: 连续使用多个喻体来描绘一个本体,增强描绘的立体感和丰富性。我们将探讨博喻如何通过多角度的刻画来深化形象,如对月亮的描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借喻,月亮喻指圆满、美好)    拟人: 将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其人的思想、情感、动作。我们将分析拟人化手法的生动性和情感化表达,如“小草探出头来”、“风儿在歌唱”。    拟物: 将人当作物来描写,或将一物当作另一物来描写。我们将探讨拟物手法如何带来反差感和讽刺意味,或产生奇特的效果。    通感(移觉): 将不同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感受相互转移、沟通。我们将分析通感手法的联觉效果,如何突破感官界限,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意境,如“声音甜得像蜜”、“鲜花在微笑”。  第三章:映衬类修辞:增强对比,突出事理  映衬类修辞通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相互对立、对比的事物或概念并列,来突出事物的特征,揭示事理。这种手法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在对比中获得深刻的认识。  核心内容包括:     对比: 将两个性质、特征、情况截然相反或截然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以突出事物的鲜明特征。我们将分析不同程度的对比,如“高尚与卑劣”、“光明与黑暗”,并探讨对比如何增强情感的冲击力。    衬托(反衬): 用一事物来烘托另一事物,衬托的事物通常与被衬托的事物在性质上相反,但两者在语境中又相互依存,共同服务于表达主题。我们将区分“正面衬托”和“反面衬托”,并分析其在刻画人物、渲染气氛等方面的作用,例如用悲伤衬托喜悦,或用平静衬托内心的波澜。    夸张: 对事物的特征、状态、程度等进行言过其实的描写,以达到突出特征、增强语势、引起读者注意的目的。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的夸张(如微夸、大夸、过度夸张)及其适用场合,以及如何避免夸张的失真感,如“眼泪流成了河”、“快如闪电”。    否定: 用否定词语来表达肯定意思,或用双重否定表示加强肯定。我们将分析否定句式的妙用,如何通过反向思维来增强表达的含蓄和力量,如“不是不明白,只是不想说”、“他这个人,从来没有错”。    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抒发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段落。我们将探讨不同程度的反复(如简单重复、间隔重复)及其对情感的渲染和意义的强化作用,如“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  第四章:辞格类修辞:灵活变化,增添文采  辞格类修辞侧重于语言形式上的变化和组合,通过巧妙的词语运用和句式结构,使语言更具文采和艺术感染力。  核心内容包括:     借代: 不直接说出事物本体,而是借用与本体有密切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我们将分析借代的方法(如特征借代、材质借代、作者借代、具体事物借代抽象概念等),以及其带来的简洁、含蓄或新颖的效果,如“白发”(老人)、“铁饭碗”(稳定的工作)。    移就(拟人移情): 将人的情感、思想、意志移置到非人的事物上,使之具有人的特征,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本章将更深入地探讨移就与拟人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如何通过移情来增强语言的抒情性。    拈连: 将本应属于甲事物的词语,拿到乙事物上使用,产生新颖的联想和意境。我们将分析拈连的“错位”之美,如何打破常规,创造出别致的表达,如“他用一双明亮的眼睛打开了生活的大门”。    顶真(顶针): 前一句的末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句子连接紧密,行文流畅,节奏感强。我们将分析顶真句式在诗歌、散文中的应用,及其带来的回环往复、一气呵成的韵律感,如“春风春雨花相似,‘花’似‘花’,‘春’似‘春’”。    镶嵌: 在一个句子或词语中,插入其他词语,而插入的词语与原句或原词在意义上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为了调整节奏、增强语气或增加色彩。我们将探讨镶嵌句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如“他这个人,真是个‘一肚子坏水’”。    双关: 一句话或一个词语,表面上说的是一件事,实际上包含着两层或多层意思。我们将深入分析双关语的构成方式(如谐音双关、语义双关)及其在幽默、讽刺、含蓄表达中的作用,如“‘海燕’啊,你为什么总是‘飞’得如此‘悲壮’?”    集句: 从不同的诗句中集取词语,组合成一首新的诗。我们将探讨集句的技巧,以及如何通过不同诗句的组合来创造出新的意境和含义。    拆字: 将一个字拆成两个或多个部分,再用这些部分组成新的词语或句子,以达到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我们将分析拆字法的巧妙和趣味性。    排比: 把内容相似、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或词组,排列在一起。我们将分析排比的整齐、有力、富有感染力,以及其在演讲、政论等场合的巨大作用,如“这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呼声,是时代的潮流。”    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句子或词组,并排在一起。我们将分析对偶的整齐、工整、音韵和谐,以及其在诗词、楹联、公文等中的广泛应用,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层递(步进): 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层层递进地叙述。我们将分析层递句式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烘托(映衬): (本章将深入探讨与第二章的衬托概念的联系与区别,侧重于语言层面的烘托技巧。)  第五章:语态类修辞:灵活变换,增强表现力  语态类修辞主要关注句子的结构和主动、被动的转换,通过灵活调整语态,使表达更具针对性和强调性。  核心内容包括:     主动句与被动句的转换: 详细分析在不同语境下,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使用主动句或被动句。我们将探讨被动句在强调承受者、避免明确责任、或使语流更自然等方面的作用,以及主动句的直接和有力。    特殊语态形式: 介绍汉语中一些特殊的语态表达方式,如“把”字句、“被”字句等,并分析其在表达上的特点和应用。  第六章:疑问与应答类修辞: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疑问句和应答句的巧妙运用,能够有效地吸引读者注意力,引发读者思考,使表达更具互动性和启发性。  核心内容包括:     设问: 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后又自己回答。我们将分析设问如何吸引读者,设置悬念,引导读者进入作者的思路。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显而易见,旨在加强语气,增强说服力。我们将探讨反问句的强烈情感色彩和逻辑力量。    提问: 直接向读者或他人提出问题,引发对方思考或回应。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提问,及其在交流和讨论中的作用。    肯定应答与否定应答: 分析不同应答方式在特定语境下的含义和效果,以及如何通过应答来强化或反驳观点。  第七章:修辞在不同文体中的运用  本章将把前面所学的修辞理论应用于具体的文体实践,使读者更直观地理解修辞的实际价值。  核心内容包括:     议论文中的修辞: 如何运用排比、对偶、反问、引用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论点的说服力,使论证更有力、更有感染力。    记叙文中的修辞: 如何运用比喻、拟人、描写、渲染等修辞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描绘场景,抒发情感,使文章更生动、更具画面感。    说明文中的修辞: 如何运用比喻、类比、对比等修辞手法来解释复杂的概念,使说明更清晰、更易懂。    新闻报道中的修辞: 如何在保持客观性的前提下,运用简洁、有力的语言,通过恰当的修辞来吸引读者,突出新闻重点。    演讲与口语表达中的修辞: 如何运用设问、反问、排比、呼告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演讲的感染力,与听众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文学创作中的修辞: 深入探讨文学作品中各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以及如何通过创新的修辞来营造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八章:修辞的创新与发展  修辞学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中的动态学科。本章将关注修辞的创新趋势。  核心内容包括:     网络语言中的修辞: 分析网络语言中出现的各种新颖的修辞现象,如表情包、网络流行语、梗等,探讨其形成机制和传播规律。    跨文化修辞的比较: 简要介绍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修辞特点,拓宽读者的修辞视野。    修辞的未来发展趋势: 展望修辞学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环境下的发展方向。  结论  《现代汉语修辞学教程》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把解锁语言潜能的金钥匙。通过系统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     精准理解: 深刻把握词语的细微差别和句子间的逻辑联系,避免歧义,准确表达思想。    生动表达: 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充满画面感、动感和情感色彩,赋予语言以生命。    有力说服: 掌握逻辑严谨、情感充沛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让自己的观点深入人心。    提升思维: 学习如何用更具创造性和洞察力的方式来组织语言,从而促进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享受语言: 体验语言的魅力,感受文字之美,将写作和表达变成一种愉悦的创造过程。  本书适合所有对语言表达有追求的读者,包括在校学生、教师、科研人员、新闻工作者、作家、编辑、商务人士,以及任何希望提升个人沟通与表达能力的普通大众。让我们一起踏上这场探索语言奥秘的精彩旅程,用精准而富有魅力的语言,去描绘我们的世界,去影响我们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