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套教材给我的整体感觉,那就是“缺乏温度的教条主义”。讲座的痕迹非常淡薄,我购买的本意是想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感受一下名师是如何构建知识体系、如何引导我们进行批判性思考的。然而,这些讲义更像是将课堂录音整理后,缺乏了情感和语境的文字版本。比如,在阐述“信赖保护原则”时,我期待能读到一些关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哲学思辨,哪怕只是几句点拨,来帮助我理解这个原则在法理上的基石。但它只是机械地列出了适用条件和法律后果,干巴巴的,让人感觉不到任何思想的火花。备考本身已经是一场孤独的煎熬,我需要的辅助材料应该像一位耐心的导师,在关键节点给我鼓励和启发,而不是一本堆砌了海量知识点、却没有任何“人情味”的工具书。它合格地完成了知识的搬运工作,但却彻底失败在“激发学习热情”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
评分关于案例分析的设置,我个人觉得用力过猛且方向有些跑偏。在讲到公司法这一册时,作者似乎非常热衷于引用一些非常晦涩、涉及股权结构复杂到需要画图才能理清的判例。这些案例的专业性毋庸置疑,但对于绝大多数考生而言,这类案例的出镜率极低,属于“偏题怪题”的范畴。我真正需要的是那些能够清晰展示“法条如何应用于常见商业纠纷”的案例,比如股东知情权、公司僵局的解决路径等,这些才是实务和考试中的高频场景。但这套书中的案例分析,更像是一场针对法律专家的“炫技表演”,而不是给考生搭建的阶梯。我花了大量时间去啃读那些复杂的股权转让细节,到头来发现,它并没有真正提升我对基础法条的掌握程度,反而消耗了宝贵的时间去钻研那些看似高深实则低频的知识点。
评分坦白说,我购买这套书是冲着“众合”这个牌子去的,想着它应该能提供一些针对性的、高频考点的精准预测。然而,当我翻阅到刑法分则的部分时,那种期待感开始迅速消退。它罗列了大量的罪名构成要件,这一点无可厚非,但对于那些近年来司法解释变动较大的热点,比如洗钱罪的认定标准,它给出的解释深度明显不够。我对比了一下我之前买的其他辅导资料,人家的讲义会明确指出“此条根据2017年XX号司法解释进行了更新,重点关注其新增的‘明知’要件的界定”,而这套书的表述则显得有些陈旧和笼统,仿佛是沿用了前几年的版本。这种对最新考点动态的敏感度不足,对于分秒必争的法考备考来说,是致命的缺陷。我需要的是能够帮我快速识别“新变化、真考点”的利器,而不是一本面面俱到但又不“尖锐”的旧地图。感觉就像是拿着一本过时的旅游指南去探索一个正在大兴土木的城市,总有些重要的路口是走不通的。
评分这套书的厚度着实让人有些望而生畏,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感觉像是抱了一块砖头。我本来是抱着一种“法考内容博大精深,能帮我梳理一下脉络”的期望打开它的,结果发现,与其说是讲座讲义,不如说是一本本浓缩的法律条文汇编,中间穿插着一些像是被硬塞进去的案例分析。对于一个基础相对薄弱的考生来说,直接面对这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就像是迷失在了一片法条的森林里,根本找不到出口。我花了好大力气去尝试理解其中关于“物权编”和“合同法”交叉部分的论述,但总觉得作者的逻辑链条跳跃得太快,仿佛默认你已经对这些领域有了深刻的认识。例如,在论述善意取得的例外情形时,那段文字读起来就像是绕口令,每一个转折都需要反复揣摩才能勉强捕捉到作者的意图。我期待的是那种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复杂的法律关系抽丝剥茧、形象化的解读,最好能有一些生动的“口诀”或者“图表”来辅助记忆,但这套书在这方面确实做得有些保守了,更像是官方的参考手册,而非贴心的“陪读伙伴”。
评分这八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给我的观感是“效率优先,美观度垫底”。打开任何一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面积的纯黑体字,行距紧凑,几乎没有可供思考和做笔记的留白区域。我习惯在阅读法律文本时,用荧光笔标出关键词,并在一侧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或疑问。但这套书的“吝啬”程度让人难以操作。尤其是涉及程序法(民诉、刑诉)的部分,流程复杂,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思维导图式的梳理,很容易在脑子里打结。我尝试着在书页边缘写下“中止、中断、延期”的区别,但很快发现空间严重不足,写出的笔记都挤在一起,反而影响了整体阅读的连贯性。这套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更适合那种只需要“看”不需要“思考和互动”的阅读方式,与我这种需要深度参与、不断修正自己理解的考生来说,适配度非常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