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报是全国性的文物专业报纸。国家文物局主办。周报,对开,国内外发行。社址在北京。《中国文物报》的前身,是河南省文物局于1985年8月创办的《文物报》。1987年10月1日,改由国家文物委员会主办,更名《中国文物报》。1990年 1月,改为国家文物局机关报。1990 年 1 月 1 日 ,《中国文物报》在北京首次出版发行至今。其中经多次改版,扩版形成每期对开 8 版,含《收藏鉴赏周刊》(周三)和《遗产周刊》(周五)的现状。
《记录文博事业——中国文物报1985—2015》全文检索U盘,囊括《中国文物报》自1985年创办开始,至2015年6月30日逾亿文图,全景记录了30年文物工作和文博事业的发展脉络。
U盘设置版面导航、作者清单、栏目清单、书签标示、打印预览等多种服务功能,可让您使用省心、舒心。
检索功能有标题、日期、作者、关键词,帮您快速、精准找到所需,实现版面与全文的无缝链接。
文档字体可大可小,确保阅读无障碍。
您还在为有限的空间及查阅不便而发愁吗?这个精准、贴心的小小U盘,为您助力、解忧。
U盘定价:480元,限时8折:384元。
关于发货:截至2015年9月11日傍晚,店里现货还有四个,现货售罄后的订单,预计下单后一周内发货,具体以实际发货时间为准。总之,我们一定会尽快哒!
操作提示:
如果您计算机的U盘不支持自动播放,请用鼠标双击运行光盘根目录中wenwubao.exe 程序。
使用本光盘对您的计算机软软件要求:
1、系统软件:Windows7或以后的版本
2、分辨率1280x800或以上
天哪,最近淘到了几本超赞的历史读物,简直是文史爱好者的福音!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唐代长安城坊市制度演变的书,作者对当时社会结构的剖析简直是入木三分。他不仅仅停留在对文献的罗列和翻译,而是深入挖掘了坊市制度背后反映的权力结构和市民生活形态的变迁。比如,书中详细对比了初唐和盛唐时期坊市边界的模糊化过程,并结合出土文物和墓志铭的记载,论证了商业活动的“夜市”化对传统里坊秩序的冲击,这让原本枯燥的制度史瞬间变得鲜活起来。特别是关于“夜禁”制度如何一步步松动,最终让唐朝市民获得了更多的经济自由,那种由制度约束到社会活力迸发的描绘,读起来酣畅淋漓。这本书的配图也做得非常考究,不仅有精美的唐代绘画摹本,还有现代考古学家复原的长安城复原图,让人仿佛真的走进了那个辉煌的盛世。对于想了解唐代城市管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精品,知识的密度和解读的深度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绝对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前段时间入手了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服饰制度变迁的图册,说实话,本来抱着“看看漂亮衣服”的心态,结果完全被它的学术深度震撼到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朝代顺序梳理,而是围绕“礼制对身体的规训”这一核心主题展开。作者巧妙地将不同历史时期特定服饰的色彩、纹样、形制变化,与当时的政治权力等级、祭祀礼仪甚至性别角色设定紧密挂钩。比如,书中对宋代“褙子”这一服饰从宫廷走向民间,并逐渐成为士人家常便装的过程分析,极富洞察力,揭示了宋代重文抑武的社会风气对日常服饰的潜移默化影响。更难得的是,书中的图解部分极其精细,不仅有复原线稿,还有不同角度的细节放大图,对于研究服装结构和纺织工艺的细节控来说,简直是宝库。它让我深刻体会到,衣冠并非只是遮体的物件,而是流动的历史、无声的宣言。
评分我最近刚读完的一本关于二十世纪中国考古学发展史的著作,简直是史诗级的作品!这本书的体量很大,但叙述节奏把握得极好,读起来完全没有拖沓感。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了某次重要考古发现的时间和地点,而是将考古学本身作为一种现代性构建和国家认同塑造的工具来考察。书中详细描绘了早年西方探险家与本土知识分子在学术理念上的碰撞与融合,特别是抗战时期,文物保护工作如何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下艰难维系,那段历史读来让人心潮澎湃,充满了对前辈学者敬意的同时,也对“为民族立身”的学术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对不同学派之间的论战也进行了客观公正的梳理,比如关于“中国文明起源地”之争的来龙去脉,讲得清晰透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明白,每一次铲土发掘背后,都凝聚着复杂的政治、文化和民族情感,是理解近现代中国如何“重塑”自身历史的必读之作。
评分最近在为一篇关于宋元之际南方手工业作坊组织形态的小论文做资料搜集时,意外发现了一本专注于研究当时漕运体系与商业网络交织的学术论文集。这本书的视角极其微观和细致,完全避开了宏大的经济史叙事,转而聚焦于那些负责物资转运的“船户家族”和“行会组织”。它通过对地方税务记录、族谱和契约文书的细致比对,重构了宋元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商品流通的实际路径和成本核算模型,这一点对于理解古代商业的脆弱性和韧性非常有启发性。特别是其中一篇关于“米价波动与地方官员的仓储策略”的分析,引用了极其罕见的地方衙门档案,将行政干预与市场自发调节的边界勾勒得淋漓尽致。这本书的特点是数据密集、逻辑严密,阅读门槛略高,但一旦进入状态,就能感受到那种将历史细节还原到极致的成就感,对于想深入了解古代具体商业运作的专业人士,无疑是一次宝贵的智力挑战。
评分最近翻阅的一本关于明清江南士人群体精神世界的专著,真是让人耳目一新。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过多纠缠于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和科举成就,而是将焦点放在了“隐逸”与“入世”的哲学拉扯上。作者通过梳理大量地方志、私人笔记和书信往来,揭示了在儒家正统观念的重压下,江南知识分子如何通过园林建造、品茗、戏曲鉴赏等“雅事”来构建一个自我精神的避难所。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某一特定时期士人对“奇石”的痴迷进行了深入的社会文化分析,指出这种对怪异形态的追求,其实是对僵化礼教的一种无声的反抗和对个体审美的张扬。叙事风格上,这本书的语言非常典雅,充满了古典韵味,但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它成功地将冰冷的社会史与温暖的个体生命体验结合起来,读完之后,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士人内心的挣扎与优雅,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传统文人阶层的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