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物報是全國性的文物專業報紙。國傢文物局主辦。周報,對開,國內外發行。社址在北京。《中國文物報》的前身,是河南省文物局於1985年8月創辦的《文物報》。1987年10月1日,改由國傢文物委員會主辦,更名《中國文物報》。1990年 1月,改為國傢文物局機關報。1990 年 1 月 1 日 ,《中國文物報》在北京首次齣版發行至今。其中經多次改版,擴版形成每期對開 8 版,含《收藏鑒賞周刊》(周三)和《遺産周刊》(周五)的現狀。
《記錄文博事業——中國文物報1985—2015》全文檢索U盤,囊括《中國文物報》自1985年創辦開始,至2015年6月30日逾億文圖,全景記錄瞭30年文物工作和文博事業的發展脈絡。
U盤設置版麵導航、作者清單、欄目清單、書簽標示、打印預覽等多種服務功能,可讓您使用省心、舒心。
檢索功能有標題、日期、作者、關鍵詞,幫您快速、精準找到所需,實現版麵與全文的無縫鏈接。
文檔字體可大可小,確保閱讀無障礙。
您還在為有限的空間及查閱不便而發愁嗎?這個精準、貼心的小小U盤,為您助力、解憂。
U盤定價:480元,限時8摺:384元。
關於發貨:截至2015年9月11日傍晚,店裏現貨還有四個,現貨售罄後的訂單,預計下單後一周內發貨,具體以實際發貨時間為準。總之,我們一定會盡快噠!
操作提示:
如果您計算機的U盤不支持自動播放,請用鼠標雙擊運行光盤根目錄中wenwubao.exe 程序。
使用本光盤對您的計算機軟軟件要求:
1、係統軟件:Windows7或以後的版本
2、分辨率1280x800或以上
最近翻閱的一本關於明清江南士人群體精神世界的專著,真是讓人耳目一新。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過多糾纏於那些大傢耳熟能詳的文學作品和科舉成就,而是將焦點放在瞭“隱逸”與“入世”的哲學拉扯上。作者通過梳理大量地方誌、私人筆記和書信往來,揭示瞭在儒傢正統觀念的重壓下,江南知識分子如何通過園林建造、品茗、戲麯鑒賞等“雅事”來構建一個自我精神的避難所。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某一特定時期士人對“奇石”的癡迷進行瞭深入的社會文化分析,指齣這種對怪異形態的追求,其實是對僵化禮教的一種無聲的反抗和對個體審美的張揚。敘事風格上,這本書的語言非常典雅,充滿瞭古典韻味,但又不失學術的嚴謹性。它成功地將冰冷的社會史與溫暖的個體生命體驗結閤起來,讀完之後,我仿佛能感受到那個時代士人內心的掙紮與優雅,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傳統文人階層的認知。
評分天哪,最近淘到瞭幾本超贊的曆史讀物,簡直是文史愛好者的福音!最近沉迷於一本關於唐代長安城坊市製度演變的書,作者對當時社會結構的剖析簡直是入木三分。他不僅僅停留在對文獻的羅列和翻譯,而是深入挖掘瞭坊市製度背後反映的權力結構和市民生活形態的變遷。比如,書中詳細對比瞭初唐和盛唐時期坊市邊界的模糊化過程,並結閤齣土文物和墓誌銘的記載,論證瞭商業活動的“夜市”化對傳統裏坊秩序的衝擊,這讓原本枯燥的製度史瞬間變得鮮活起來。特彆是關於“夜禁”製度如何一步步鬆動,最終讓唐朝市民獲得瞭更多的經濟自由,那種由製度約束到社會活力迸發的描繪,讀起來酣暢淋灕。這本書的配圖也做得非常考究,不僅有精美的唐代繪畫摹本,還有現代考古學傢復原的長安城復原圖,讓人仿佛真的走進瞭那個輝煌的盛世。對於想瞭解唐代城市管理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案頭必備的精品,知識的密度和解讀的深度都達到瞭一個非常高的水準,絕對值得反復品讀。
評分前段時間入手瞭一本關於中國古代服飾製度變遷的圖冊,說實話,本來抱著“看看漂亮衣服”的心態,結果完全被它的學術深度震撼到瞭。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沒有采用傳統的朝代順序梳理,而是圍繞“禮製對身體的規訓”這一核心主題展開。作者巧妙地將不同曆史時期特定服飾的色彩、紋樣、形製變化,與當時的政治權力等級、祭祀禮儀甚至性彆角色設定緊密掛鈎。比如,書中對宋代“褙子”這一服飾從宮廷走嚮民間,並逐漸成為士人傢常便裝的過程分析,極富洞察力,揭示瞭宋代重文抑武的社會風氣對日常服飾的潛移默化影響。更難得的是,書中的圖解部分極其精細,不僅有復原綫稿,還有不同角度的細節放大圖,對於研究服裝結構和紡織工藝的細節控來說,簡直是寶庫。它讓我深刻體會到,衣冠並非隻是遮體的物件,而是流動的曆史、無聲的宣言。
評分我最近剛讀完的一本關於二十世紀中國考古學發展史的著作,簡直是史詩級的作品!這本書的體量很大,但敘述節奏把握得極好,讀起來完全沒有拖遝感。它不僅僅是簡單地記錄瞭某次重要考古發現的時間和地點,而是將考古學本身作為一種現代性構建和國傢認同塑造的工具來考察。書中詳細描繪瞭早年西方探險傢與本土知識分子在學術理念上的碰撞與融閤,特彆是抗戰時期,文物保護工作如何在極端艱難的環境下艱難維係,那段曆史讀來讓人心潮澎湃,充滿瞭對前輩學者敬意的同時,也對“為民族立身”的學術精神有瞭更深的理解。作者對不同學派之間的論戰也進行瞭客觀公正的梳理,比如關於“中國文明起源地”之爭的來龍去脈,講得清晰透徹。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明白,每一次鏟土發掘背後,都凝聚著復雜的政治、文化和民族情感,是理解近現代中國如何“重塑”自身曆史的必讀之作。
評分最近在為一篇關於宋元之際南方手工業作坊組織形態的小論文做資料搜集時,意外發現瞭一本專注於研究當時漕運體係與商業網絡交織的學術論文集。這本書的視角極其微觀和細緻,完全避開瞭宏大的經濟史敘事,轉而聚焦於那些負責物資轉運的“船戶傢族”和“行會組織”。它通過對地方稅務記錄、族譜和契約文書的細緻比對,重構瞭宋元時期長江中下遊地區商品流通的實際路徑和成本核算模型,這一點對於理解古代商業的脆弱性和韌性非常有啓發性。特彆是其中一篇關於“米價波動與地方官員的倉儲策略”的分析,引用瞭極其罕見的地方衙門檔案,將行政乾預與市場自發調節的邊界勾勒得淋灕盡緻。這本書的特點是數據密集、邏輯嚴密,閱讀門檻略高,但一旦進入狀態,就能感受到那種將曆史細節還原到極緻的成就感,對於想深入瞭解古代具體商業運作的專業人士,無疑是一次寶貴的智力挑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