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的足跡:打開生活工藝地圖/港台繁体中文图书

器物的足跡:打開生活工藝地圖/港台繁体中文图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瀨戶內生活工藝祭實行委員會 著,楊明綺 译
图书标签:
  • 生活工藝
  • 物件故事
  • 文化觀察
  • 設計
  • 台灣
  • 香港
  • 民俗
  • 日常
  • 手作
  • 器物誌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善本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一起來出版
ISBN:9789869093446
商品编码:1726946364
包装:平装
开本:14.8cm X 21cm
出版时间:2015-07-15
页数:168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作者:瀨戶內生活工藝祭實行委員會
譯者:楊明綺
出版社:一起來出版
書系:好
出版日期:2015-07-15
ISBN:9789869093446
城邦書號:A1590042
規格:平裝 / 全彩 / 168頁 / 14.8cm×21cm

一件物品蘊含著創作者的故事,也有著使用者的故事。

探索「器物的足跡」,傾聽關於物品的故事,無論是手作、機械製品、殘留在家中的可愛痕跡,或是帶點哲理的事情,你將發現,這裡、那裡,生活工藝意外的與我們的生活緊緊相繫。

「瀨戶內生活工藝祭」匯集了一群生活工藝創作者以及愛用者,每年秋天在日本四國地區的高松舉行為期兩天的活動。會場不但有街頭藝人表演、美食,還設有音樂表演舞台,不單純只是買買工藝品的場合,而是有著高度慶典歡樂,讓參加的人都能感到開心的活動,而這也是「瀨戶內生活工藝祭」的zuida宗旨:和認識的人聚在一起,用讓人喜悅的器具同桌吃美食,一起歡慶生活之美好,這就是生活工藝。

本書由「瀨戶內生活工藝祭實行委員會」所編,獻給所有不想要只追求便利,希望為生活添加色彩、塑造個人風格的人,特別是手作工藝、藝術創作者。

皆川明、深澤直人、大西靜二、堀井和子、三谷龍二、安藤雅信……

多位藝術工作者將引領你一同遨遊生活器物的發展之旅,挖掘出屬於你自己的生活美學。
瀨戶內生活工藝祭實行委員會
由一群生活工藝創作者以及愛用者所組成,每年的秋天在日本四國地區的高松舉行為期兩天,名為「瀨戶內生活工藝祭」的活動。

「瀨戶內生活工藝祭」的會場不但有街頭藝人表演、美食,還設有音樂表演舞台,不單純只是買買工藝品的場合,而是有著高度慶典歡樂,讓參加的人都能感到開心的活動,而這也是「瀨戶內生活工藝祭」的zuida宗旨:和認識的人聚在一起,用讓人喜悅的器具同桌吃美食,一起歡慶生活之美好,這就是生活工藝。
◎序幕——風/川上弘美

◎代序——器皿創作者和使用者和鳴的協奏曲/三谷龍二

◎專訪
請教深澤直人先生/
關於民藝、工藝與設計

請教堀井和子女士/
我挑選東西的眼光是從餐桌上磨練出來的

請教大西靜二先生/
用「大人玩辦家家酒」的心情,培養生活品質

請教皆川明先生/
加法能發揮的可能性,就是與使用者的想法結合

請教「櫻製作所」會長 永見真一先生/
在高松萌芽的創作之心及「櫻製作所」一路走來的歷程

◎圖片剪輯
探訪「生活工藝」之鄉.高松
瀨戶內的海、島與市街,沒有界線。

◎專欄
專訪草創成員 小川熙先生
「讚岐民具連」是個什麼樣的組織?

◎三方對談
攤開生活思想的地圖
三谷龍二(木工設計師)× 鞍田崇(哲學家)× 石倉敏明(人類學家、神話學家)

◎生活工藝 五種形體
孤獨的石頭 或 器皿│黑漆湯碗/赤木明登
讓我愛不釋手的盤子│有刻痕的高腳盤/安藤雅信
不太顯眼的器皿│白瓷飯碗/內田鋼一
普通的杯子│普通的杯子/辻和美
木製托盤│生活中的木製器皿/三谷龍二

◎探討生活工藝的參考書單
代序

器皿創作者和使用者和鳴的協奏曲

◎文/三谷龍二

我感覺日常使用的生活器物,講求的不是設計精美,或是非常有特色的東西,而是毫不矯飾,能與生活融合一體、功能性強、造型耐看又實用的器物。

日本有許多從事手作、自由創作的人,打造著心中理想的生活器物,而且有不少人支持這些創作者,也就是說很多人正使用著手作的生活器物,我想這在高度工業化的先進國家中是極為罕見的現象,可說是日本的特色吧!這完全是因為日本人執著於素材的細緻感,以及對於傾注心力打造細工的職人精神所抱持的強烈熱愛與信賴,是從古至今不變的堅持。

「瀨戶內生活工藝祭」就匯集了這麼一群生活工藝創作者以及愛用者,於每年秋天在四國高松舉行為期兩天的活動。工藝聖地香川縣,不但擁有漆藝與茶道等傳統文化,還設有縣立工藝學校。戰後地方政府亦大量推動設計文化,由流政之、中島喬治等工藝家領頭的「讚岐民具連」活動,邊吸收來自外地的新風潮,邊琢磨自己的設計風格,發展出當地才有的特色。

因為「瀨戶內生活工藝祭」讓我想要寫一本有關工藝的書。於是,我訪談了幾位創作者,再匯整成文。

雖然有人說工藝界是「不動口,只動手」的世界,但我想,思考器物與人、器物與生活之間有何關聯時,還是得用言語來表達。

一件物品蘊含著創作者的故事,也有著使用者的故事。探索「器物的足跡」,傾聽關於物品的故事,無論是手作、機械製品、殘留在家中的可愛足跡,還是帶點哲理的事,生活器物的前景意外的廣闊。

邀請大家一起用心傾聽本書記錄的器物旅行過的世界,這個小小的故事。
1.代序——器皿創作者和使用者和鳴的協奏曲/三谷龍二

我感覺日常使用的生活器物,講求的不是設計精美,或是非常有特色的東西,而是毫不矯飾,能與生活融合一體、功能性強、造型耐看又實用的器物。

日本有許多從事手作、自由創作的人,打造著心中理想的生活器物,而且有不少人支持這些創作者,也就是說很多人正使用著手作的生活器物,我想這在高度工業化的先進國家中是極為罕見的現象,可說是日本的特色吧!這完全是因為日本人執著於素材的細緻感,以及對於傾注心力打造細工的職人精神所抱持的強烈熱愛與信賴,是從古至今不變的堅持。

「瀨戶內生活工藝祭」就匯集了這麼一群生活工藝創作者以及愛用者,於每年秋天在四國高松舉行為期兩天的活動。工藝聖地香川縣,不但擁有漆藝與茶道等傳統文化,還設有縣立工藝學校。戰後地方政府亦大量推動設計文化,由流政之、中島喬治等工藝家領頭的「讚岐民具連」活動,邊吸收來自外地的新風潮,邊琢磨自己的設計風格,發展出當地才有的特色。

因為「瀨戶內生活工藝祭」讓我想要寫一本有關工藝的書。於是,我訪談了幾位創作者,再匯整成文。

雖然有人說工藝界是「不動口,只動手」的世界,但我想,思考器物與人、器物與生活之間有何關聯時,還是得用言語來表達。

一件物品蘊含著創作者的故事,也有著使用者的故事。探索「器物的足跡」,傾聽關於物品的故事,無論是手作、機械製品、殘留在家中的可愛足跡,還是帶點哲理的事,生活器物的前景意外的廣闊。

邀請大家一起用心傾聽本書記錄的器物旅行過的世界,這個小小的故事。

2.專訪——請教深澤直人先生

關於民藝、工藝與設計

深澤直人

工業設計師,一九六五年出生於山梨縣。二○○三年成立NAOTO FUKASAWA DESIGN,以卓越的造型之美與一貫的簡約設計風格,經手無數個國際性設計案,二○一二年就任日本民藝館館長。

三谷:首先,恭喜深澤先生就任日本民藝館館長。

深澤:謝謝。前天看了倉庫裡的一部分收藏品,真的都是非常棒的作品。雖然我還在思索身為館長該做些什麼?但是光想到能夠隨時看到這些東西,就覺得很幸福(笑)。zui近拜訪民藝館的年輕人變多了,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 !

三谷:感覺大家對於民藝的認知正逐漸改變中。

深澤:是啊 !也許是因為日本當前有不少創作人才往外發展,讓打從心底喜歡手工製品的國民心裡有點不是滋味,更加重視起民藝的價值,我想這是很自然的現象。雖然時代與產業瞬息萬變,但對我來說,無論是民藝還是設計並無二致,但我發現一般人的觀念是有隔閡的,所以由設計師的我出任館長,或許可以打破這道藩籬。

三谷:就算是機器製作的商品,其中仍有需要專業師傅手工製作的部分,這一點是不變的。

深澤:沒錯 !我覺得沒必要刻意區別這是機器做的,或這是大量製作的商品。不管製作過程如何?如果沒有投注對生活的想法、抱著為別人而做的心意來釋放魅力的話,我想做什麼都一樣。

三谷:那麼,zui近有看到什麼讓深澤先生感興趣的工藝嗎?

深澤:我正在進行西班牙方面的工作;有一位名叫約瑟夫?馬利亞?喬傑爾(Josep Maria Jujol Gibert)的藝術家,傳承了高第的創作風格,算是高第的門生。他不只參與聖家堂的工程,也設計公寓之類的建築物,還會雕刻、設計窗框裝飾,也留下不少出色的玻璃器皿,巧妙的結合有機體與幾何學,雖然看起來像是隨興而做,卻又能感受到其中的邏輯性,將機能美、裝飾性與創意合而為一,多少改變了我們對於玻璃飾品的看法,更讓人深刻感受到造型美的獨到之處。

三谷:就像用慣了沒有裝飾的白色器皿,也會想換換帶點花樣的,人就是有這種心態,是吧?

深澤:人的心態隨時都在改變,我想兩種都需要,若只求樸素,總覺得少了點什麼。我去韓國和台灣看過不少白瓷和青瓷、宋代器物、李朝器物等,令人嘆服。雖然樸素的造型很美,但綴點花樣也很美,釉藥的絕妙豔麗感也很棒,展現出庶民的創作力。若以設計民藝與工藝的源起來思考,就是不驕不躁地一路切磋琢磨所留下的痕跡吧。

三谷:像是傳統民族服裝一定綴有花紋?

深澤:花紋展現的不只是一個人的畫工品味,也代表一個民族的歷史演進吧 !正因為流經悠久的歲月,而且深刻著生活感,才能蘊育出如此的花紋。我想這和創作者經過一點一滴的改變所粹練出來的技巧並不一樣,所以才能不被時代淘汰,留存至今並且普及化。

三谷:人類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追求沒有花紋的東西呢?

深澤:縱觀中國歷史,相較於其他朝代,宋代zui講求簡約之美,為何宋代會著眼於這項特色呢?我對於這個問題很感興趣。美學反映時代的思想,無論是講究華麗裝飾的時代,還是主張極簡的時代都有波折起伏的時候,或許人類的心就像鐘擺一樣搖擺不定。就像是十九世紀的藝術家拉斯金(John Ruskin)和墨里斯(Willian Morris),活在工業化潮流席捲,瞬息萬變的時代,又好比維也納的工坊有講究邏輯性的設計,也有偏重情感的裝飾性設計,嗅得到試圖以邏輯來思考裝飾的時代氛圍。我感覺今後這股風潮還會捲土重來,就像配合人心的搖擺不定般,「使用」這項機能的另一面與「裝飾」、「欣賞」等情緒的另一面,本來就是渾然一體。民藝chaoyue這種區別,再度喚醒我們內心的情感。相較於東西的種類、機能多到令人生厭的十幾年前,近來除了趨向保留必要機能外,也不拘泥於形體,感覺身邊、生活周遭變得清爽許多,講求「稍微沉靜一下」的時代風潮越來越盛行。生活型態改變了,三一一大海嘯帶來的衝擊改變了人們的價值觀,當各種東西逐一被淘汰後,大家開始思考:「接下來要擁有的是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這麼一來,或許人們想要的不再只是簡單,而是有著讓人「眷戀的造型」,帶點個性的東西。

創作者容易帶著主觀意識創作,其實如何以一般人的觀點,客觀看待自己一手催生的作品是很重要的。要是缺乏這樣的自覺,就會過度暴露自我意識,淪為孤芳自賞。因此,無法同時具有「創作之手」與「判斷之眼」,便無法做出好東西。

民藝館首任館長柳宗悅觀察事物的眼力是公認的好,我想這是一種天賦的感受性,也是稀世的才能吧 !柳宗悅對於「民藝」一詞的解釋,尤其著眼於「民」這個字眼,他認為民藝是因為,過去「美學」與「藝術」多附庸權貴與財富,並不存在於民眾的生活裡,是在這種背景下才發展出來的。正因為進貢文化、高尚的興趣與嗜好是特別的東西,所以柳宗悅覺得「不應該只是這樣」,從而注意到民眾孕育出來的樸素之美,並深深的被吸引吧 !民藝運動是要讓世人了解大眾之美的價值,開拓民眾眼界的啟蒙運動,這也是一種設計吧。當時因為尚未出現設計一詞,所以才號召已注意到民眾藝術或是日常生活器物、生活美學的夥伴們對此價值達成共識,而成立「民藝館」。

柳宗悅發現「民」這字眼,能夠擴及到「人」這般沒有差別的美學境界,意即「美學是為人們而存在」的意思。

三谷:也就是大眾的意思。

深澤:應該是「人」的意思吧 !

三谷:也含有生活之意。

深澤:是的,生活中也有美學。人們總是從名氣與等級來判斷一件東西的價值,深信「因為創作者很有名,所以這東西很棒」,或是覺得「好厲害喔 !」

柳宗悅認為「好棒喔 !」這種感覺很重要,就像三谷先生在松本舉辦工藝展;柳宗悅也有過一段感受到「不行再這樣下去了。要是無法與大家一起純粹地感受,便無法溝通」,因而發起「運動」的時期。

三谷:這時期(從大正到昭和初期)有不少美術團體成立,可說是從封建體制邁向自由的時期。

深澤:沒錯,雖然興起像是白樺派、民藝運動等有關美學的運動,但過了一陣子之後都逐漸歸於「特殊之美」。雖然柳宗悅zui初用了「粗品之美」這樣的字眼,但這是為了找出沒有偏見的美,而發想出來的偏激反義詞。聽說骨董店、民藝店也是從那時興起,鑑賞力成了一門生意。柳宗悅也用了「正常之美」、「健全之美」之類的字眼,感覺很不錯。這是一般人不太會用到的字眼,因為沒有扭曲、不帶偏見、也不會過於自我。

三谷:重視zui純粹的生命力。

深澤:這不就是想純粹創作什麼的人的力量嗎?不過,還是看得到蘊藏其中的意圖……一旦有了想這麼做、想這麼表現的念頭,就會表現在作品上,無論是誰都能從作品中感受到創作者的自我意識,這就是不健全。畢竟用隱匿的方式只會失去一般的美,失去普遍性。

三谷:深澤先生常在著作中提到「普通的設計」,是指抹去創作者的意圖,與留下手作的溫暖感,兩者並存的意思嗎?

深澤:我們做不到抹去個人的意志地動手去做,創作時仍會思考怎麼做。但之後在評估時,要盡量去除個人風格過於強烈的部分,就像是消除自己走過的足跡……。我一直抱著「無論誰來做,總有一天會走到這裡吧 !」的觀點來創作。就算不是我來做,所有東西也會被自然淘汰,留下值得留下的東西,這是必然的道理。以酒杯為例,因為是這樣喝,所以杯身做成這種大小,鼻子可塞進去,杯口微翹,同時追求機能與造型美。若是平常喝咖啡用的杯子,用的是比較厚的玻璃材質,軸心比較粗,杯身較小,自認功能性完備,還得意地說:「我就是想做出這樣的設計。」真的很可恥。所謂「普通」的意思,就是自己無法刻意改變眾人決定的事,但又jueduibuneng抹殺個人的特色,個人特色也一定會從某個地方冒出來。也就是說,不會有一定要做出和別人不一樣的東西這種幹勁。

三谷:以前有不少這樣的創作者吧 !

深澤:是啊 !八○年代、九○年代有很多這樣的創作者,但這些人都已經退出這圈子了。就某種意義來說,我主張的「普通」與特殊的設計理念是對照的。若是用壓倒性主義、主張創作東西的話,社會將失序。身為設計師的我們不會接那種只有玩家會賞玩的設計案,這種案子屬於會設法將賞玩的東西設計得更漂亮的設計者。所以強調背景,配合這樣的特殊性所設計出來的東西只會失去協調感,因為必須展現個人特色。我只想設計那種正因為想讓它看起來漂亮,所以造型很簡單的桌子,這種協調性佳的作品。基本上,我會根據物品來思考自己應該怎麼做。

三谷:認知自己的工作在社會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這一點很重要吧 !但對於設計師來說,似乎很難做到這一點。

深澤:尤其日本的設計與產業緊密結合,設計成了產業的一步棋。特別是工業設計師,因為大多都是企業的編制人員,所以不得不按照企業的意思來設計,抱著「為了社會與生活而設計」的想法,設計公司的品牌……就算具有成為設計師的才能,也只能順應產業的需求。正因為現在許多製造業都移往海外發展,反而是個能將目標著眼於真正的設計,為了社會而設計的大好機會也說不一定。為了社會與大眾,如何善用己力,催生魅力?也能成為讓自己重拾「想嘗試做些什麼」,提升心中那分純粹熱情的契機,不是嗎?

三谷:一直以來的做法都是藉由不斷改款,刺激消費欲吧 !

深澤:是的。就算東西再好,也不得不否定、創新,一旦習慣這樣的模式就很無趣了。因為只著眼於新與舊的論點,反而忽略創作的本質。

三谷:要是一直都採用這樣的方式,產業也會面臨瓶頸吧?

深澤:就會變成誰都做得來,不是嗎?好比工藝家再怎麼自我鍛鍊,機械都能輕易做出同一精確度,那麼,工藝家追求的魅力又在哪裡?這麼一想,就覺得果然要抱著投注什麼的心意,才能催生出什麼。

三谷:好比攝影,相機功能性越來越強,設計也是,使用Mac之類的工具就能做到某種程度(笑)。

深澤:工具進化的速度真的很驚人,但這不是創作,而是重組一些既定的要素催生出來的新東西。

三谷:這麼說來,大家都認知有誤囉?

深澤:伊勢神宮每二十年會做一次式年遷宮的儀式,也就是重新製作五百件寶物,其目的在於口傳、傳承給下一個世代。好比用鋸子鋸出梳子縫隙的技法,竟然能做出間距分寸不差的梳子,當然現在只要用機器就能做出這種品質,但是製作者認為用手工鋸出絲毫不差的間距是一項值得誇耀的技術,所以一直磨練自己的技藝。見識到這種如機械製造般完美,不完全的手工技法中潛藏的美學,讓我感受到日本人真的很喜歡製作東西,想要做出比別人好的東西的念頭非常強烈,也許是出於自尊心吧 !

三谷:前幾天我去了一趟台灣,台灣好像沒有像日本這樣的年輕創作者,雖然有國寶級名人,但製作一般生活用品的工藝界完全沒有。相較於此,日本在這方面有很多年輕創作者,而且支持手作,「想買、想用」的人也很多。

深澤:我想日本有很多人都有「想親手做些什麼」的念頭,當然製作出來的品質落差也很大,從只是對手作感興趣的人,到國寶級名師,涵蓋的範圍相當廣。

三谷:這情形在世界上也算是少見吧?

深澤:我想是吧。不過,因為想自己親手做做看,不委託專業的結果,也會產生因為大家的隨興導致社會失序的弊害吧 !在國外,會從文化、歷史、個人的技術與品味等整體協調性觀點來考量,所以整頓出來的街景十分美觀。日本的話,大概就是「交由町內會來做吧。」(笑),結果就是你一言、我一句,遲遲無法做出任何決定。「一切就交由這個人的美學素養來決定吧 !」會有這種文化的地方大概就是歐洲了。義大利的zhiming品牌往往是小小的家族在經營,雖然品牌的名氣很大,但負責經營的都是小公司,我覺得這樣的經營方式也是一種工藝。其實溝通如何設計的過程也是一種手工藝,在原型上面直接用鉛筆畫線,進行修改,或是當場坐下來,將東西擺在面前重新畫線,畢竟要是不這麼做就無法得到對方的信賴,就是以這樣的方式讓彼此達到共識。其實創作這件事,基本上並沒有什麼改變,都是要親臨現場,根據現況來製作,我想日本也是自古就很重視這種精神的國家。

無論是企業經營、品牌經營、還是政治都需要設計。一旦將思考具象化,大家的意見必然會往好的方向發展,引導出正確答案。因為無法以經濟價值來衡量感覺與美學,所以人們不相信無法計算的東西,覺得有風險。正因為社會有太多複雜的問題待解決,所以擅長解決問題的經營者壓倒性的多,感覺與夢想也就被拋在後面了。「真正的社會與幸福就該如此」抱持這般理念的革新者也就不得不變少。

三谷:像我這樣活在自己小天地裡的創作者,雖然知道還有其他很多人擁有各自的小天地,卻不知道彼此的共通點在哪裡?會以整體角度來看待這一點的人,可說少之又少。

深澤:我認為懂得以整體角度來看待的大概是dingjian的鑑賞家,也就是一般大眾。如果每個人用各自的標準來看,要製作出雙方都認為好的東西是相當困難的。譬如很多時候,某些特定的人說好,一般大眾卻不懂好在哪裡。因此,即使多少加入個人喜好,但讓人覺得「這個真不錯」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就算不是「我好喜歡這個」,至少也要做到「這個還不賴」的程度。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讓人覺得「我應該會選這個吧 !」即使每個人各有差異,我認為必須透過這樣來擴展往後選擇的視野才行。

蘋果電腦的史帝夫.賈伯斯開發電腦和手機時,他認為對人們來說,用起來zui方便的東西一定要很單純,於是依據人類行為開發出圖形化使用介面的OS電腦作業系統,現今全世界好幾億人以同樣的操作模式使用著同樣的東西。反觀日本人的思考卻恰恰相反,日本製造者往往是基於某個群體喜歡這樣的東西,所以著手製作,於是發展出許多定義。蘋果只做出一種設計,當然全世界的人都使用相同的東西,每個人也都自豪地覺得「你看,很棒吧 !」我認為這一點真的很厲害。

我很尊敬這樣的賈伯斯。前幾天,我和前百靈牌設計師,可說是工業設計之父的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見面。據說蘋果的產品也深受迪特.拉姆斯理念的影響,不過他製作的東西與蘋果製作的東西相比,蘋果給人的感覺比較酷,而百靈的產品較為人性化、有溫度。正因為蘋果有著juejia的精密度,所以有點酷。但百靈的收音機讓人打從心底覺得「好想要」,「可愛」的感覺凌駕機能美。我覺得迪特.拉姆斯的設計並不是只有酷,已經近乎工藝品,不會讓人產生距離感。

我一向都告訴自己,要去蕪存菁做出簡潔的東西,但我現在認為光這樣並不夠。可能是年紀大了吧(笑)。保留彈性,也已逐漸形成一股潮流。完美中不失人情味。我們一定要有一個觀念,「完美是不存在的」。

三谷:話說回來,深澤先生是基於什麼樣的動機,舉辦「東北的TEMAHIMA展(東北的食與住)」呢?

深澤:我想當時全國上下每個人都想盡一己之力。三宅一生先生提出以東北的衣食住三項元素舉辦展覽會,於是由佐藤卓先生負責食,我負責物品。我們先著手調查,發現東北準備過冬時有一定的生活節奏,譬如蘿蔔乾和蘋果箱。說是一種自然循環嗎?!從中了解到對於居住在東北的人們來說,製作已是生活的一部分。這是一件非常有魅力的事。因為有食物,周邊工具才會跟著演進,如蘋果箱和蘋果的修枝剪都是為了蘋果而打造出來的。以修枝剪來說,聽說果農會傳真給工匠:「請幫我把這裡彎成這樣。」工匠們就會按照要求,根據使用者的手形來製作。

倉庫裡堆放著幾萬個蘋果空箱,到了收穫期就會全部清空,隔年又重新製作。調查期間,我不只一次覺得「好厲害喔 !」

平時如果有人對我說:「展覽會辦得很精采喔 !」我都會搔搔頭謙虛地說:「沒有啦,過獎了。」但這次要是有人說:「很精采喔 !」我就會回答:「真的很精采呢 !」(笑)。因為我只是和大家並肩站在同樣的感動立場而已(笑)。我認為這就是工藝的精髓,而且不只在東北。

前幾天,我去看了春慶塗(注:高山地區的傳統工藝)漆器。木材加工與上漆是分開作業,但兩邊工匠都說光靠這個無法糊口。雖然漆器木盒非常漂亮,但聽他們說,現代人不會買,這不是工匠的錯,而是我們不知道該怎麼在生活中運用這種漆器盒。因此,我認為一定要有人告訴他們,否則產地無法繁榮。

三谷:你從以前就經常探訪這些鄉間製作的物品,或是古老的民間工藝品嗎?

深澤:沒有,但我今後會常去。姑且不論民藝館,我大概從三年前開始會到中國和台灣去看各種物品。我現在在收集石獅子,因為每個國家的石獅子造型都不同,非常有趣。在中國、韓國和台灣,石獅子的臉也完全不同。由於石獅子是保護家宅的守護神,所以由當地大叔製作的石獅子也特別有味道。

我這次之所以接下民藝館的工作,是因為我認為自己應該投注心力在民藝品、工藝、設計這一塊「製造」的領域。柳宗悅不是都會用手指著說:「這個很不錯喔 !」所以我想,如果我也依樣畫葫蘆地說:「這個很不錯喔 !」不也挺好嗎(笑)?因為有時藉著某人之口清楚說出來之後,大家才會開始慢慢注意到。

三谷:你有想過要一點一滴拓展民藝的領域嗎?

深澤:嗯─比起做出明確定義,我覺得談論這塊紡織品的花紋為何如此有魅力,這件事更重要。大家動不動就想把類似的物品集結起來加以歸類,但我認為這樣是不對的。如果只是把好東西和無聊的東西都放進框架裡,這麼做只是流於形式罷了。我覺得不該是這樣,即便是完全不同的東西,也都存在著深具魅力這項共通點,如果一直不斷去倡導這一點,也會逐漸提升大家的鑑賞力吧 !不要羞於談論美這件事。我認為今後大家應該要以這種積極而誠實的態度來倡導生活品質。


文物背後的匠心與時代:器物流轉的無聲史詩 一卷穿越時空的工藝圖鑑,一場尋覓失落技藝的文化遠征。 本書並非聚焦於「器物的足跡」在特定地域的展開,而是將視野投向人類文明長河中,那些默默承載著技術革新、社會變遷與審美演繹的物質載體——古老的器物。我們不探討港台繁體中文語境下的特定生活工藝地圖,而是選擇了一條更宏觀、更具普世性的路徑,深入剖析從史前文明到近代的關鍵器物,如何以其獨特的形制、材質與紋飾,記錄下人類不曾言說的歷史。 這是一部關於「人與物」關係的深度考察,試圖從器物的誕生、使用、損耗乃至最終被發現的整個生命週期中,解讀出隱藏在物質表象之下的精神密碼。 第一部:石器時代的餘響與技術的黎明 人類文明的起點,往往鐫刻在最堅硬的物質之上。本書將從舊石器時代的打製石器,探討早期人類如何通過對自然材料的初步理解,實現對生存環境的初步改造。重點分析燧石的選材標準、敲擊技術的演進,以及磨製石器時代出現的精細化趨勢,如何預示著農業文明的到來。 從粗礪到規整: 探討不同文化區域(如舊大陸東西方)在石器工具形態上的差異,這些差異反映了族群間的遷徙路徑與資源利用策略。 黏土的魔術: 陶器的發明是革命性的。我們將深入研究早期彩陶與黑陶的燒製技術,特別是溫度控制與塑形手法的細微變化,如何揭示部落社會的組織結構與宗教信仰的萌芽。不同地域的陶紋,如繩紋、印紋、刻紋,不再僅是裝飾,而是初步的符號系統。 第二部:青銅的權力與禮制的確立 從石器到金屬的飛躍,標誌著人類進入了複雜的社會結構。本書將青銅器置於早期國家形成的核心位置進行剖析。重點不再僅是冶煉技術,而是青銅器如何被納入政治、宗教與禮儀體系之中。 禮器與器皿的區分: 深入解析商周時期鼎、簋、鬲等禮器組成的「列鼎制度」,闡釋其在維繫宗法等級上的功能。我們將比對不同等級墓葬中出土的青銅器組合,來量化權力的分配。 銘文的語言學價值: 剖析金文的載體特性,這些刻鑄在器物上的文字,如何成為校對、補充和修正同期文獻的寶貴依據。重點分析戰爭史、分封制度和宗族關係在銘文中的體現。 技術的擴散與在地化: 探討草原文化與中原文明在青銅器風格上的交流與衝突,如歐亞草原上馬具與武器的技術轉讓,如何影響了早期戰爭形態。 第三部:鐵器時代的普及與生活的重塑 鐵的普及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產力與戰爭模式。本書將鐵器視為一種「民主化」的技術,它如何從貴族的專享,逐漸走入尋常百姓家。 冶煉技術的突破: 聚焦於炒鋼法、百鍊鋼的發展,以及生鐵的鑄造技術,分析這些技術如何反作用於農業工具(如犁、鋤)的改良,推動了人口增長與城鎮的擴張。 日常器物的變革: 考察鐵製炊具、鎖具、刀剪等生活用品的出現,它們如何提高了生活的便利性,並催生了新的手工業分工。 瓷器的崛起: 在鐵器技術成熟的同時,陶瓷藝術走向了高峰。本書將詳細考察早期瓷器(如越窯、邢窯)的釉色、胎土與燒成溫度,強調瓷器如何從實用器皿,逐步蛻變為國際貿易中的奢侈品。 第四部:玻璃、鏡面與知識的折射 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與東西方文明的接觸,一些外來的器物材料和製作工藝,深刻影響了本土的審美與科學認知。 玻璃的透明哲學: 探討羅馬、中亞玻璃工藝傳入後,對中國本土琉璃技術的刺激。玻璃器皿的透明性,在古代社會中象徵著何種精神意涵? 鏡子的功能轉換: 從古代的銅鏡(注重驅邪與儀態)到引進玻璃鏡面的過渡時期,分析反射技術的演進如何改變了個體的自我認知,以及這種技術如何影響了光學的初步探索。 第五部:工藝傳承的斷裂與重構 本書的尾聲將聚焦於近代的轉折點,當工業革命的洪流席捲全球時,傳統的、手作的器物面臨的挑戰。 機器製造與手作精神的辯證: 分析機械化生產如何以效率碾壓傳統工藝,但同時也催生了對「手工溫度」與「原創性」的重新價值判斷。 材質的記憶: 探討竹木、絲綢、紙張等有機材料在歷史中的脆弱性,以及它們如何通過精湛的工藝得以保存,成為後世研究古代生活氣味的重要線索。 總結而言,本書是一部以「物」為切入點,探討人類如何認知世界、改造世界、並最終留下精神印記的史學著作。它邀請讀者,放下對文字記載的唯一依賴,親手撫摸那些經歷了千年時光淬煉的器物,聆聽它們無聲卻有力的時代迴響。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一些古物修复的纪录片,看到那些破损但依旧充满韵味的器物,在修复师的手中重焕生机,真的非常震撼。所以,《器物的足跡》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了一种“复原”和“重现”的过程。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介绍器物的来龙去脉,更有可能深入探讨器物的材质、制作工艺,甚至是它们所代表的某种哲学或生活态度。我希望它能让我理解,一件器物的诞生,背后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和汗水,蕴含了多少关于自然、关于人性的思考。我还在思考,这本书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可持续性”或者“环保”的议题,毕竟很多传统工艺都遵循着就地取材、物尽其用的原则,这在当下尤其具有现实意义。我期待它能让我对“器物”这个概念,有一个更深更广的理解,从而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更加审慎和有意识地选择和使用物品。

评分

我对“工藝”这个词总是情有独钟,它代表着一种踏实、精细和充满生命力的创造过程。而“生活工藝地圖”这个说法,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就像一张藏宝图,等待着我去发掘那些隐藏在生活中的美学与智慧。我设想这本书会以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去展现那些我们可能每天都会接触到的器物,但却从未真正去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例如,一把简单的茶壶,它可能承载着怎样的历史演变?一个碗,它的造型又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寓意?我期待这本书能打开我的视野,让我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去看待我们与器物的关系,去理解它们是如何塑造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又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审美情趣。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能更懂得欣赏那些细微之处的匠心,也能在生活中,尝试着去拥抱更多有温度、有故事的器物,让自己的生活因此变得更加丰盈和有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瞬间吸引了我,那是一种带有历史厚重感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美。纸张的质感很棒,翻阅时手感温润,文字排版也十分考究,不会显得拥挤,读起来眼睛很舒服。虽然我还没有真正深入到书的内容,但仅凭这外在的呈现,就已经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猜这本书可能会带我进入一个充满智慧和美学的世界,也许会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那些被遗忘在时光里的故事,那些曾经承载着我们祖辈生活点滴的器物。我总觉得,很多现代人似乎在追求速度和效率的过程中,丢失了一些与“物”对话的能力,而这本书,或许就是一把钥匙,能够帮助我们重新找回那种与器物连接的温度,去理解它们背后蕴含的匠心和情感。我期待它能是一次关于“慢”生活的邀约,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去感受那些细微之处的精致,去体味那些质朴之中蕴含的深意。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台湾和香港的文化都很有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的书名和“港台繁体中文图书”的标注,立刻就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一直觉得,港台地区在保留和发展传统手工艺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路径和魅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那些藏匿在港台街巷中的手艺人家,去看看他们如何用双手赋予冰冷的材料生命,去听听他们讲述那些关于坚持、创新和传承的故事。我很好奇,那些在繁华都市中,有哪些传统工艺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阵地?它们又如何与现代生活巧妙融合?我期待书中能有丰富的图片,能够直观地展现那些精美的器物,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去感受那份手作的温度和匠人的情怀。也许,这本书还能成为我的“生活工藝地圖”,在我下次去港台旅行时,能指引我找到那些值得寻访的宝藏。

评分

我通常是个对生活细节不太在意的人,对很多器物更是“能用就行”的态度。但最近常常在一些老物件上看到一些独特的纹饰或者巧妙的设计,总觉得背后一定有故事。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器物的足跡》时,就像是被点醒了一样。我设想它会像一个导览图,带领我探索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忽略的器物,揭示它们是如何从最初的构想到最终成型的,它们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随着时间而演变。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探讨一些关于“传承”的概念,比如那些世代相传的工艺,那些承载着家族记忆的器物。有时候,我觉得我们与器物的关系,与其说是使用者和物品,不如说是朋友,甚至像是家人。这本书,也许能帮助我理解这种更深层次的连接,让我对身边的一些平凡之物,也能生出不平凡的敬意和喜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