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近代工业卷(上、中、下) | 作者 | 李文海 | 
| 定价 | 475.00元 | 出版社 | 福建教育出版社 | 
| ISBN | 9787533464318 | 出版日期 | 2014-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2编近代工业卷珍贵典藏上中下)》为李文海主编的《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系列丛书的其中一部。该书是研究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的重要参考史料,内容全面,资料翔实,史料价值极高。全卷分为上、中、下三册,上卷收录《中国工业调查报告》,中卷主要是京津两地轻工业的调查,下卷涉及江西、云南等地的工业调查报告。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上卷 中国工业调查报告(上册) 中国工业调查报告(中册) 中国工业调查报告(下册) 中卷 外人在华投资统计 七省华商纱厂调查报告 北京地毯业调查记 天津地毯工业 天津针织工业 天津织布工业 天津之粮食业及磨房业 天津市纺纱业调查报告 天津市面粉业调查报告 下卷 天津市火柴业调查报告 江苏省纺织业状况 上海工业化研究 江西萍乡安源煤矿调查报告 嘉陵江区煤矿业 云南个旧锡业调查 南满工场调查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这套《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近代工业卷》无疑是研究民国经济史的“硬通货”。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其收录的文本的广度与权威性。福建教育出版社的版本,似乎在校对和注释上做了细致的工作,使得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历史背景,不至于让非专业读者完全迷失。然而,必须承认,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是高度“专业导向”的。它不像是一本精心编排的“通史读本”,更像是一套结构松散但内容密集的学术资料汇编。例如,关于特定时期各地商会或实业团体的调查报告,其叙事风格高度依赖于当时的公文格式,初读起来枯燥且缺乏连贯性。但正是在这种枯燥的重复和数据的堆砌中,近代中国工业化那种摸索前行、步履维艰的真实状态才得以展现。我花了大量时间去对比不同省份的调查数据,这种跨区域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中央政策与地方实践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这是任何单一作者的论著难以企及的深度。
评分这套丛编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历史的颗粒度”。我们通常在教科书上读到“民国工业薄弱”、“半殖民地经济”等概括性论断,但只有当这些调查报告中的具体案例堆叠起来时,你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种“薄弱”是如何渗透到每一条生产线、每一个地方税收细则中的。比如,下卷中对“公私合营”或“官督商办”企业的考察记录,展示了当时政府干预经济的尝试性与不成熟性。那些关于资本周转、设备折旧的讨论,极其真实地还原了企业家们在动荡环境下如何艰难维持运营的窘境。我最欣赏其中对一些新兴行业——比如化学工业、电气照明——的早期调研,这些片段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技术瓶颈的焦虑,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与实业家精神的缩影。总而言之,这不是一本让人读完后能轻松合上的书,它更像一个需要长期耕耘的知识矿藏,每翻开一页,都可能发现一块需要打磨、需要深入解读的史料原石。它对历史细节的尊重,是对那个逝去时代最严肃的致敬。
评分这本书的体量感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压迫感和吸引力。坦率地说,作为一名普通读者,一开始我对这套丛编是有些畏惧的,它更像是图书馆深处的“镇馆之宝”,而非茶余饭后可以轻松翻阅的读物。然而,一旦沉浸其中,其独特的魅力便会逐渐显现。它最大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多棱镜”的视角来看待民国工业。上卷对轻工业的侧重,像是拉开了那个时代商业活动的序幕,充满了新旧交替的混乱与活力。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小作坊向近代工厂转型的案例分析,那种在传统手工艺与标准化生产之间的拉扯,生动地诠释了工业化并非一蹴而就的线性发展。更令人深思的是,这些调查报告大多是当时官方或半官方机构完成的,它们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和方法论局限性,但这恰恰构成了研究者宝贵的批判性起点。你不能照单全收,但你必须理解他们是如何提问、如何取证的。这套书的价值不在于它给出了标准答案,而在于它系统地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是如何试图理解和管理自身工业困境的尝试。它迫使我走出自己习惯的二元对立思维,去直面历史的复杂性。
评分翻开这本厚重的《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近代工业卷(上、中、下)》,我的心情是极其复杂的。首先,从装帧设计上来说,它朴实无华,但内页的纸张质量和印刷清晰度却让人感到诚意,这对于阅读大量历史文献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于原始材料的忠实呈现,几乎没有进行过度的现代化解读或简化。阅读中,我仿佛能穿越时空,亲身去倾听那些民国时期工厂主的焦虑、工人的汗水和技术人员的挣扎。特别是在中卷部分关于纺织业和煤矿业的调查报告中,那些详实的数据图表,哪怕是今天看来有些过时,却能构建出一个宏大而又微观的工业图景。比如,关于某地纱厂的工时记录,细致到令人咋舌,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生产效率,更折射出劳动法规的缺失与人性的压抑。我尤其关注了关于民族资本与外资竞争的那几篇报告,它们清晰地揭示了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内在力量的崛起是如何与外部环境的挤压相互作用的。这种纯粹的史料堆砌,对于理解民国工业的“体质”远比那些宏观叙事来得更有力量。它不是一本讲故事的书,而是一部可以让你亲手触摸历史脉络的工具箱,需要耐心和细致的梳理,才能从中提炼出真正的历史金块。
评分我购买这套书,是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技术引进和人才培养的具体细节,而这套丛编在这一点上,绝对没有让我失望,只是这份“满意”需要用极大的毅力去挖掘。中下卷对于重工业,尤其是兵工、交通运输领域调查的深度,远超我预期的细腻。比如,有几篇关于铁路材料自制率的报告,其中罗列了从螺栓到车厢木材的进口依赖程度,那份详尽到令人心惊的数字清单,清晰地描绘出中国近代工业在“自主”二字上的沉重代价。阅读这些文本时,我常常需要对照另一本关于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著作,才能将报告中提及的“缺乏熟练技工”的现象与当时的教育体系建立起联系。这套丛编的强项在于其“现场感”,它不是在书房里构建的理论模型,而是田野调查的直接记录。这些记录偶尔会因为调查者的主观判断而略显偏颇,但其背后蕴含的原始信息量,足以让历史学家重新审视那些被主流叙事忽略掉的角落。它像是一座巨大的档案库,等待着有心人去分类、去索引、去重新发掘其潜在的价值链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