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7》(中国社会服务统计资料)是一部全面反映2016年中国社会服务发展的资料性年刊。2016年度社会服务统计资料是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民政厅(局)报送的社会服务业统计年报及有关部门的报表编制而成。本书内容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专文,2016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第二部分是社会服务主要数据图表;第三部分是社会服务综合统计资料;第四部分是社会服务历年统计资料;第五部分是社会服务当年分省统计资料;第六部分是附录,
《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7》勘误。本书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从事社会服务研究和教学的人员,以及社会各界了解和研究社会服务发展状况、提高政府管理和决策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对于一个关注社会公平和弱势群体保障的研究者来说,这本年鉴无疑是一座宝库,因为它几乎囊括了所有与民政职能直接相关的基础数据。我曾经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对比了低保家庭的覆盖率和平均救助水平在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巨大差异。这种清晰的数据对比,远比空泛的政策论述更能震撼人心,它直观地揭示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在最基础的社会安全网层面上是如何具体体现的。然而,我必须指出,年鉴在某些“软性”指标的量化上显得力不从心。比如,关于社会工作服务的“质量”评估、志愿者服务的“有效性”衡量,这些数据往往只能以投入(比如持证社工人数)来体现,而缺乏对产出(比如服务对象满意度、干预效果)的深入量化指标。这并非是统计部门的过失,而是社会科学本身的难题,但这确实限制了我们从这份权威报告中全面评估民政工作综合效能的可能性。
评分这本厚重的年鉴,光是掂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一看封面那简洁的“2017中国民政统计年鉴”字样,就知道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我当初拿到它,是想深入了解一下那一年份全国范围内社会救助、婚姻登记、福利机构运营等具体数据的变化趋势。翻开扉页,密密麻麻的表格和图表立刻占据了视野,那些复杂的指标和横向对比,初看之下确实需要花费一番功夫去消化。我记得我首先关注的是关于老年人福利服务的数据,想看看养老床位的使用率和不同地区的投入差异。那些详尽的数字,比如某个省份的日间照料中心数量,或者平均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的社工人数,都以一种极端精确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人不得不承认,这就是官方统计的力量所在,它构建了一个庞大而严谨的社会运行的量化骨架。然而,对于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说,如何从这些冰冷的数字中解读出背后的民生冷暖,如何将“救助对象月均补助标准”与“实际生活水平提高”画上等号,这本身就是一个挑战,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社会学和统计学基础,否则很容易陷入数字的迷宫而忽略了这些数据背后的真实社会意义。
评分说实话,这本年鉴的装帧和排版风格,透露着一股浓浓的“官方出版物”的味道,可以说是极其严谨,但也因此显得有些刻板和缺乏活力。那种标准的宋体、规整的栏目划分,虽然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但对于需要快速浏览或寻找特定信息的人来说,查找效率不算太高。我记得我当时为了找到关于慈善捐赠总额和使用方向的细分数据,几乎要逐页对照目录,然后再去定位具体表格,那感觉就像是在翻阅一本非常庞大但没有太多视觉引导的工具书。我尤其欣赏它在数据口径一致性上的努力,不同章节之间对同一概念的界定保持了高度的统一,这是统计资料最宝贵的地方。但如果能增加一些更具视觉冲击力的信息图或数据故事板来辅助解读那些关键性的年度变化,我想,即便是对普通大众来说,也能更好地理解民政工作在过去一年中取得的进展和面临的挑战,而不是仅仅被一堆数字淹没。
评分深入研究其中的细节时,我发现这本年鉴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国家治理体系中“民政”这一基础板块运行状态的独特窗口。比如,关于基层社会组织的登记和管理数据,我看到了一个非常细微的变化——某些类型的社区服务社团在审批数量上出现了显著的增长,这间接反映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趋势正在加强。但是,年鉴本身是滞后的产物,它所呈现的是一个已经完成的“过去式”。这意味着,当我阅读2017年的数据时,我只能对那一年的情况形成一个历史性的定格。我总是在想,这些数据反映出政策推行后的即时效果,但真正体现出持续影响力的长期趋势,还需要对比前几年甚至后几年的数据才能勾勒出来。因此,要充分发挥其作用,读者必须将其视为一个系列中的一环,而不是孤立的文本,这要求我们在使用时必须带着横向对比的意识,否则很容易得出片面或过时的结论。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2017中国民政统计年鉴(附电子版)》是一份极具专业性和权威性的基础性资料,它构筑了理解2017年中国民政事业发展状况的量化基石。对于政策制定者、学术研究者乃至需要撰写年度社会发展报告的机构而言,它的参考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提供的详实数据是任何定性分析都无法替代的坚实基础。但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它的阅读门槛较高,需要有一定的耐心和专业背景才能从中挖掘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它更像是一部严谨的“社会运行的账本”,而不是一本“普及性的社会读物”。电子版的附带,无疑是极大的便利,使得那些需要进行大数据检索和交叉分析的专业人士能够更加高效地利用这些海量信息,避免了查阅厚重纸质书的繁琐,这体现了出版方在适应时代需求方面所做的努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