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慈悲与玫瑰 《自由在高处》作者熊培云2017年重磅新作 | 作者 | 熊培云 |
| 定价 | 59.00元 |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
| ISBN | 9787513328166 | 出版日期 | 2017-09-01 |
| 字数 | 230000 | 页码 | 368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把空间留给世界,把时间留给自己。 这是一本写给孤军奋战者的书。它着重从个体的角度探讨美好人生与美好社会的可能性。 面对来自国家与社会的双重重轧,作者分析了“无私心即无公德”“悲观的理性”“不完整的慈悲”“半数人”,并对时兴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等概念提出批评。 作者相信美的激情是人神性的基础。在有关苦难与荒诞的态度上,本书对个体的境遇充满了温柔的同情。欢乐与痛苦都是人命运花园中的一草一木,有着相同的重量。 在这里,西西弗斯式徒劳是幸福的。当活着的人看见活着,他推动的不只是大地上的石头,更是天空中的玫瑰。 而真正的慈悲,除了面向众生的牺牲,也包括对自我的成全。 |
| 作者简介 | |
| 熊培云 1973年生于江西永修,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文学与传播学。与写作相关的职业有《南风窗》杂志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南方周末》等知名华文媒体专栏作家。现执教于南开大学,作品多次获评中国国家图书馆、新浪网、《亚洲周刊》《新周刊》《文学报》等机构与媒体颁布的年度图书奖。 |
| 目录 | |
| 自序:唯有你与自己共度一生 美好动物 / 玫瑰之名 / 愤怒的草鞋 / 幸福未央 / 圣人与猪猡 / 我的歌声里 / 慈悲的本性 / 牺牲 / 无私心即无公德 / 进攻性的善 / 无私的公德 / 双向成全 / 花朵与命运 / 里的西西弗斯 / 分水岭 / 孤独的星球与人 / 昨日的世界 / 向过去告别 时间与命运 39 | 命运不可知 49 | 钻石与藤蔓 60 | 射杀希特勒 68 | 勇敢的良心 75 | 当痛苦不期而至 81 | 枪响了,你什么都不是 84 | 权力桃花源 87 | 庆祝无节日 90 | 在后主的城池 96 | 若无后世评说 101 | 死去的人依旧年轻 105 | 慈悲的界限 不完整的慈悲 113 | 杀死一个求救者 139 | 一位中亲的隐忍与救赎 143 | 符号杀戮符号 148 | 看老虎吃人,我为何失去了同情心? 153 | 原因的原因的原因不是原因 157 | 也叹中华文化之花果飘零 162 | 鲁迅的逻辑 170 | 我是我的道路、意义与生命 175 | 如何保持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179 | 不完整的慈悲 195 | 被遗忘的人 大地上的玫瑰 203 | 自私的蜜蜂 208 | 疯狂的蚂蚁 212 | 巨龙与沙砾 216 | 在只有直线的世界里 220 | 人类理想总司令 224 | 可怜天下父母心狠手辣 227 | 恐惧症与媒介素养 230 | 他们来了,如蝗虫过境 233 | 孤独的私有制 236 | 萨德与马索克 241 | 弹钢琴的男孩 245 | 光荣时刻 247 | 我为什么远离了文学? 252 | 身体下坡,灵魂上坡 257 | 一个人的电影 261 | 我的命运是一座花园 明日的世界 265 | 琥珀社会,城堡落成 270 | 心有所住,庙不可言 275 | 半数人 279 | 悲观的理由 282 | 那些不能写给今天的,就让它写给未来 284 | 因为无法改变,索性一事无成 287 | 镜与刀 292 | 讲故事的人,今在何方? 298 | 教育的心灵 307 | 每天向每天告别 309 | 消散的精英 313 | 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生活 318 | 活着的人看见活着 附 录 325 | 茨威格的星空 341 | 断臂上的花朵 代 跋 353 | 消散的一切又在心头凝结 |
| 编辑推荐 | |
| 继《自由在高处》之后,熊培云审视社会、回归内心力作 如果说《自由在高处》是让年轻人成为自己的启蒙书,谈的是如何自洽,《慈悲与玫瑰》则在审视自我抵近自我的同时,谈人如何与社会和他者共洽。它既是“自由在高处”精神的承继,又在这种精神内核的承继中展现更深广的外延。其高标独在的风骨和气质,以及基于成全而非压迫、基于建构而非毁损的悲悯情怀,恰如为一切孤军奋战的灵魂所作的书证。 如何获得幸福感以及生之意义?如何在逆境中自处自救并成功突围?个体选择之于人生的境遇有怎样的不同结局?作者引领我们从古今中外众多先贤那里获得启示,从几千年前到当下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撷取种种实例,甚至借用自己和朋友的亲身经历,来为众生不可知的命运提供多种可能的方式。 熊培云的文字,既犀利警醒,亦满怀深情;既有学者的明辩理性,亦有诗人的云端浪漫。给读者以智性启发,审美愉悦。 除了文字、观点本身带给你的冲击,更重要的,《慈悲与玫瑰》一书中诸种意象所呈现出的敞开的多义性,将为你启开延伸阅读之路,让你对那些既成定义重新梳理,唤醒你流连于已有已得的沉迷之心,张开一切感知细胞,在这场智力与意志的交流中觉醒,并以玫瑰为喻,从此踏上漫长的精神之途,和缘遇的众生一道,追寻美好新世界。《自由在高处(增订版)》点击进入《重新发现社会(修订版 文津图书奖作品 年度十大好书)》点击进入《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点击进入《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熊培云沉潜十年心血大作,从中国村庄读懂中国社会》点击进入《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点击进入《慈悲与玫瑰》点击进入《更作品请进入新星出版社旗舰店》点击进入 |
| 文摘 | |
| |
| 序言 | |
第四段:叙事节奏与情绪起伏的过山车体验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简直就像经历了一次情绪的过山车之旅,但这种起伏绝不是廉价的煽情,而是源于内容本身所携带的巨大情感密度。开篇时,那种略带疏离感的冷静叙述,构建起一个略显萧瑟的背景,让人带着一丝不安进入故事;随着情节的推进,笔锋开始转向,对某些个体命运的深入挖掘,让人心头一紧,那种压抑感逐渐积累,让人几乎喘不过气来。然而,正当情绪达到低谷时,作者总能在关键时刻插入一抹明亮的光亮——也许是一段对人性光辉的赞美,也许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意象,这种张弛有度的处理,使得整部作品在沉重中保持着一种昂扬向上的基调。这种对读者心理承受力的精准拿捏,显示出作者极高的文学掌控力,它让你流泪,但绝不让你绝望,最终引导你走向一种更为坚韧的理解。
评分第五段:时代意义与个人成长的深刻指引 抛开文学性不谈,这本书对我们这个时代个体如何安身立命,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精神指引。它探讨的“自由”并非是绝对的、无约束的放纵,而是一种在认清世界真相后的主动选择与责任承担。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剖析了在高速发展和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如何避免精神上的“内卷”和“异化”。它鼓励读者去培养一种内在的独立性,去建立一套坚固的、不依赖外部评价的价值体系。我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感觉自己看待周围世界的方式似乎发生了一些微妙而根本的转变,不再轻易被表面的喧嚣所裹挟,反而能更清晰地洞察到事物背后的本质结构。这本书更像是一位智者站在高处,以悲悯的目光俯瞰世间,并诚恳地为每一个迷失方向的旅人指明方向。它不仅是阅读体验,更是一次对自我精神疆域的拓宽与重建。
评分第二段:对文字驾驭能力的惊叹与结构之美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叹服,简直像一位技艺高超的雕塑家在精心打磨一块璞玉。句子结构的多变性令人拍案叫绝,有些长句如同古典乐章般层层递进,逻辑严密,一气呵成,将复杂的思想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而另一些短句则干净利落,掷地有声,如同精准的镜头切换,瞬间将场景或情绪聚焦。我特别留意了作者是如何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的,那些意象的选取总是恰到好处,既不流于俗套,又极富画面感和穿透力。例如,书中某处对“沉默的重量”的描绘,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的写作范例。更难得的是,尽管主题深刻,但全书的阅读体验却非常流畅,没有丝毫晦涩难懂的滞涩感,这足见作者对语言节奏的精妙掌控。它不是那种堆砌辞藻的炫耀性写作,而是每一词每一句都为表达核心思想服务,服务于构建那个宏大而又私密的精神世界,读起来酣畅淋漓,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欣赏一场精心编排的语言盛宴。
评分第三段:哲学思辨与现实关怀的完美融合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连接宏大哲学命题与日常琐碎现实的桥梁。它没有沉溺于纯粹的理论空谈,而是将那些关于“存在的意义”、“个体的自由边界”等深刻议题,巧妙地植入到具体的场景和人物的困境之中。我发现,作者似乎总能在看似不经意的地方,抛出一个足以颠覆既有认知的观点,让你不得不停下来,在脑海中与作者进行一场无声的辩论。这种思辨的力量是温和而强大的,它不是强行灌输,而是通过精妙的叙事引导读者自行探索。这种对“思”的尊重,使得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随笔或论述文集。它像是一剂清醒剂,在充斥着快餐式信息的时代,提醒我们慢下来,去追问那些真正重要的问题。这种将知识的深度与情感的温度完美结合的能力,是许多当代作家所难以企及的。
评分第一段:对“玫瑰”的深层思考与情感共鸣 这本书的标题“慈悲与玫瑰”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张力,仿佛将两种看似对立的意象并置,引人深思。我读完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笔下的“玫瑰”并非仅仅是浪漫或柔弱的代名词,它更像是一种在残酷现实中依然坚持绽放的生命力,一种对美好、对理想的执着坚守。那种“慈悲”的情怀,也不是空泛的道德说教,而是渗透在字里行间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怀,是对社会不公现象不加修饰的直面。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描绘个体如何在污浊环境中保持精神洁净的段落,仿佛自己也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洗礼。作者的叙事节奏很独特,时而如涓涓细流般娓娓道来,将那些微小的、容易被人忽略的情感细节捕捉得极为精准;时而又如惊雷炸响,直指核心,让人不得不正视那些我们习惯性回避的社会痛点。这种在细腻与磅礴之间的自由切换,使得整部作品的层次感极为丰富,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期待,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暗示或深刻的隐喻。它让人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思考真正的勇气和温柔究竟意味着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