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點穴撼龍經》以道光十四年京都琉璃廠本為底本,結閤其它多種版本,精心校勘而成,是清菊逸山房校刊的《地理點穴撼龍經》、《秘藏疑龍經大全》二書的閤印本。《撼龍》十二捲,乃是楊公辨九星形體吉凶、行度大法而作;《疑龍》三捲,楊公辨枝乾行度、結作大法、穴象真僞而作。後人皆知師楊公,而泥於僞說僞法,不能貫通全旨,詳參互證,以緻不知九星要旨。《地理點穴撼龍經》注者寇宗謹為清代風水大傢,有感於當時的堪輿學界惑於僞說僞法而偏離楊公真傳,因此考證三年,遍摘諸傢成法正論,為《撼龍經》、《疑龍經》二書作注,詳論書之大綱細目,以楊公之語,注楊公之書,闡明楊公堪輿學真義;並配以多幅古圖,發明楊公要旨。其中一字一例,無不即流溯源,去僞存真,誠韆金不易之寶,世所難求也。
莫道高山龍易識,行到平洋失蹤跡。
藕斷絲連正好尋,退卸愈多愈有力。
高龍多下低處藏,四沒神機便尋得。
祖宗父母數程遙,誤得時師皆不識。
此平田龍法。脈從高山撤落田疇,如水波魚鱗,動跌踚數十裏,易失蹤跡。惟氣到始有脊湧起,如藕斷絲連,時露毛脊。此總要水分兩邊,界神明白方真。尋龍者從發脈處尋起,看那田角正對來脈,此角便是龍脊。踏脊而行,又看兩邊夾送若何。若兩邊角顯,中脊角隱,便是“開麵開肩”;上田連兩邊角俱高,中脊微低,便是有“蓋胎夾胎”;中角從闊處收歙而來,又從歙處開放齣去,便是有“陰陽生成”。此後總從田脊略高處尋去,如是退卸,愈換愈細,或奔溪澗江河,或人村落鬧市,或趨湖泊田塘,或齣曠段田洲,更為有力。然祖宗父母,遠在數十百裏,不比山龍顯而易見.故必步履遍到,細心檢點,始得真神機。“四沒”字固當闕疑,大意說平田穴法,中脊旁舒,兩翼層層擁來,俱有嚮前之勢者,見龍之分;而行到圓唇中間,彈齣兩角收上,如月魄之倒覆轉者,證其氣之止而水之閤,總要坐下略高。後之脈路,以束氣處為憑;前之口唇,以明堂聚處為憑。穴對肘掙,界清獲轉,朝案有情,亦為真機。
凡到平洋莫問蹤,隻觀水繞是真龍。
念得龍經無眼力,萬捲珍藏也是空。
“凡到”二句,人皆以為平洋妙訣,不知上四種,各有細法,如何不問蹤?即以水為龍,而水有隨龍夾送,有逆龍兜氣,有逆插關穴;又有一邊大水,一邊小水,一邊死水,一邊活水;有一道單傳,有雌雄兩道,有四水交會;有乾水,有枝水;水又有一二轉、三四轉者;轉處分去又為漏道,不分方為息道,可概目為真龍乎?此蓋楊公慨世之不識平洋諸法者,不問是水龍,是平原平坡平田,開口便說此兩句,而於來曆真機,全然不問,是毫無眼力者,雖讀盡龍經,亦隻付之空談而已。
自序
序
簡目
凡例
客問九條
地理五訣捲一
五行總論
正五行
三閤五行
卯水長生在五行
雙山五行
元空五行
嚮上五行
元關同竅歌
論八方天馬方位
藉馬法與藉祿同
四局馬例
貴人例
正祿例
三吉六秀並催官貴人
貴人方位
九宮水法歌
九宮水法補遺
雙山五行二十四嚮分金
風水論
八山總論
學地理入門法
覆驗舊塋法
看大地法
看小地法
地理總論
地理五訣捲二
龍訣
尋龍易曉訣
凶龍圖
吉龍圖
左鏇右鏇陰陽龍水論
騎龍訣
十二龍理氣歌
火局龍水生旺四格
水局龍水生旺四格
木局龍水生旺四格
金局龍水生旺四格
龍分支乾、大乾、小乾、乾中支、支中乾總論
認乾龍支龍貴龍法
趨生趨旺
貧龍
賤龍
貴龍
富龍
支中乾龍結局法
地理五訣捲三
穴訣
穴訣並言
木星穴
火星穴
土星穴
金星穴
水星穴
凶穴
橫龍穴訣
地理五訣捲四
砂訣歌
砂法指明
木星貴人
火星貴人
土星貴人
金星貴人
水星貴人
福星貴人歌
臨官貴人歌
坐祿貴人歌
沐浴、冠帶、臨官貴人歌
文筆砂
庫櫃砂
天馬砂
印盒砂
紗帽、襆頭、席帽砂
蛾眉砂
旗鼓砂
案砂
先弓砂
朝拜砂
羅星砂
吉凶砂形圖
地理五訣捲五
水訣歌
水法指明
四局旺去迎生救貧水法圖
四局生來會旺救貧水法圖
四局自生藉庫消水救貧水法圖
四局自旺衰方去水救貧水法圖
四局帝旺歸絕救貧水法圖
四局貴人祿馬上禦街救貧水法圖
四局祿存消水救貧水法圖
殺人大黃泉水法圖
倒衝墓庫殺人大黃泉圖
衝祿小黃泉之圖
生水破旺圖
旺水衝生圖
交如不及圖
亦為交如不及之圖
生嚮衝冠帶圖
生嚮衝臨官圖
旺嚮衝冠帶圖
地理五訣捲六
嚮訣歌
嚮訣並言
火局龍水配閤立嚮論
水局龍水配閤立嚮論
金局龍水配閤立嚮論
木局龍水配閤立嚮論
地理五訣捲七
嚮嚮發微
壬山丙嚮子山午嚮十二水口吉凶斷法圖
辯di十二圖放水法
癸山丁嚮醜山未嚮十二水口吉凶斷法圖
辯di十二圖放水法
艮山坤嚮寅山申嚮十二水口吉凶斷法圖
辯di十二圖放水法
甲山庚嚮卯山酉嚮十二水口吉凶斷法圖
辯di十二圖放水法
乙山辛嚮辰山戌嚮十二水口吉凶斷法圖
辯di十二圖放水法
巽山乾嚮巳山亥嚮十二水口吉凶斷法圖
辯di十二圖放水法
丙山壬嚮午山子嚮十二水口吉凶斷法圖
辯di十二圖放水法
丁山癸嚮未山醜嚮十二水口吉凶斷法圖
辯di十圖放水法
坤山艮嚮申山寅嚮十二水口吉凶斷法圖
辯di十二圖放水法
庚山甲嚮酉山卯嚮十二水口吉凶斷法圖
辯di十二圖放水法
辛山乙嚮戌山辰嚮十二水口吉凶斷法圖
辯di十二圖放水法
乾山巽嚮亥山巳嚮十二水口吉凶斷法圖
辯di十二圖放水法
地理五訣捲八
山地平洋總論
平陽穴論
平洋地補砂案貴人法
平洋地富貴丁壽四法
平洋貴人祿馬論
平洋真訣
平洋穴法共三十五圖
大唐黃妙應先師地理神經
跋
《地理五訣》一書成書於清乾隆丙午年間,是堪輿學典籍中的扛鼎之作。編撰者為趙玉材先生,字九峰,是乾隆時期地理風水學的巨匠。趙九峰先生有感於當時社會上風水地理學“立法種種,各持一傢,是分門愈多而道理愈晦,地理失傳”,於是遍考先賢著作,撰成此書,言語顯近,通俗易懂,以期“大小鹹宜,而便於人者也”。《地理五訣》共八捲,捲一論五行及羅盤;捲二論龍脈生旺死絕形象;捲三論穴之陰陽富貴貧賤;捲四論砂形貴賤得位失位;捲五論水之吉凶進神退神;捲六論四局朝嚮龍水配閤;捲七論二十四山嚮十二種水口吉凶判斷法;捲八論平洋地理風水要訣。本次整理的《地理五訣(繪圖校正集新堂藏版)》,以曆代版本中內容zui全麵的福建集新堂光緒刻本為底本,並收入清末掃葉山房本精美的繪圖,便於讀者按圖索驥,進行深入的研究。本書內容完善、校勘精當,確是三閤派地理風水通俗入門和值得精讀的著作。
作者:(清代)趙九峰 注釋 解說詞:鄭同
趙玉材,字九峰,清代直隸省磁州(今河北省磁縣)人,生卒年月不詳。史載其能文善畫,尤工花鳥,是當時地理風水的宗工哲匠,是中國古代堪輿學史上彪炳韆鞦的人物。主要作品有《地理五訣》,《陽宅三要》等,均為堪輿學典籍中的扛鼎之作。
鄭同,易學學者、編輯,周易工作室的創辦人兼策劃人,多年來一直從事易學與術數的研究,著有《一本書讀懂易經》、《梅花易數講義》等。現從事易學圖書的編輯齣版與推廣工作。先後主持點校齣版易學圖書50餘種,另點校《四庫全書術數初集》、《四庫全書術數二集》、《四庫全書術數三集》、《古今圖書集成術數叢刊》等,廣受國內外易學界的好評。
說實話,我對“五訣”這個概念非常感興趣,它意味著這是對一套完整理論體係的梳理與歸納。地理風水講究形法、理氣、巒頭,三者缺一不可,而“五訣”很可能就是將這些龐雜的知識點提煉成瞭便於記憶和實踐的框架。我最頭疼的就是那些復雜的術語和相互牽製的理論,每次閱讀都像在破譯密碼。我希望這套書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路綫圖,引導我從基礎的陰陽五行、砂水交閤開始,逐步深入到如何精準“點穴”——這個被認為是風水之最的技藝。如果能通過圖解的形式,把“龍、穴、砂、水、嚮”的相互關係闡釋得井井有條,那麼這本書無疑就是我工具箱裏最實用的利器,而非束之高閣的理論堆砌。
評分作為一名對傳統建築與環境心理學有所涉獵的業餘愛好者,我更關注的不是迷信色彩的部分,而是古代人如何通過對環境的精微觀察,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境界。楊筠鬆的理論之所以流傳韆古,正在於它將地理環境的優劣與居住者的福祉緊密地聯係起來,這本質上是一種對生態環境的早期認知。我尤其期待“撼龍經”部分,它想必是關於如何識彆和追蹤“龍脈”走嚮的精髓所在。龍脈的起伏變化,其實就是地質構造和能量流動的具象化錶達。我希望通過學習,能夠提升自己對地形地貌的敏感度,理解不同地塊的能量特徵,從而在現代的規劃設計中,也能找到一些古老的智慧啓示。
評分我對這種“全書圖解全2冊”的配置感到滿意,這錶明編者意識到瞭知識本身的深度和廣度,知道必須用詳盡的圖示來輔助理解。很多老舊的術數經典,因為缺乏現代化的排版和插圖,導緻學習麯綫過於陡峭,讓人望而卻步。我這次購買,就是希望能跳過那些晦澀難懂的文字障礙,直接通過圖例去感受“勢”的流轉和“形”的微妙變化。想象一下,對照著清晰的穴位圖,去實地考察不同的山川形貌,那種將書本知識與現實環境進行對照印證的樂趣,是任何網絡教程都無法替代的。這套書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它就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位沉默的、經驗豐富的風水老師傅,伴我行走於天地之間。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很有古韻,深邃的墨綠色調和繁復的紋飾,初看就給人一種莊重、神秘的感覺,仿佛真的能從中窺見古人的智慧結晶。拿到手裏沉甸甸的,裝幀和紙張的質感都透露著一種對傳統的尊重,這對於我這樣一個癡迷於傳統文化和術數典籍的愛好者來說,是極大的加分項。我特地挑選瞭帶圖解的版本,因為單純的文字描述對於這些深奧的地理風水理論來說,實在是太過抽象瞭。我希望能夠通過清晰的圖示,將那些關於“穴位”的形態、龍脈的走嚮,以及如何運用五行來判定吉凶的復雜概念,轉化為更直觀的理解。雖然我尚未深入研讀內容,但僅從其外在的呈現來看,它已經成功地在“閱讀體驗”上建立瞭極高的標準,讓人對接下來的探索充滿期待。這種對傳統學術的敬畏感,是很多現代齣版物所缺失的。
評分我接觸過不少關於堪輿學的書籍,很多都是現代人臆測或粗淺解讀的産物,讀起來總覺得搔不到癢處,或者為瞭迎閤市場而過度玄乎。但這本書的標題和署名——特彆是提到瞭“故宮藏本”和“楊筠鬆”,立刻抓住瞭我的注意力。這暗示著其內容源自更權威、更久遠的底本,而非坊間的二手資料。我更看重的是這種傳承的脈絡。在我看來,地理堪輿的精髓在於對自然規律的深刻洞察和經驗的總結,而不是一套僵硬的口訣。因此,我期待在這套書中,能夠看到那些被曆代大師們反復驗證、沉澱下來的底層邏輯,而非僅僅是流於錶麵的吉凶判斷。如果能藉此理解古代擇址安葬的真正考量,那這份投入就值迴票價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