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写作十二讲阎连科的文学讲堂二十世纪中华书局9789888488056

百年写作十二讲阎连科的文学讲堂二十世纪中华书局978988848805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阎连科
  • 文学讲堂
  • 百年写作
  • 中华书局
  • 现当代文学
  • 文学史
  • 写作技巧
  • 文学评论
  • 散文
  • 小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联合书店专卖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香港)
ISBN:9789888488056
商品编码:18553956635

具体描述

出版日期2017年08月語言版本中文(繁)頁數252 頁版次第 1 版裝幀

平裝 

本書為閻連科先生在香港科技大學講授文學寫作課程的講義合集,共分為十九世紀、二十世紀兩卷。本卷的十二講內容,向讀者展現了十九世紀中外文學寫作,尤其是小說寫作在結構、技法、風格、內容、思想體驗等諸多方面的發展和特色。本書面向大學學生及社會上的文學愛好者,語言生動,深入淺出,并在每一講後均附有作者配合該講主題的中外名家名篇推薦閱讀,便於讀者能夠更直觀地對講義內容進行感受與理解,並體驗文學的魅力。


作者簡介:

閻連科,中國當代作家,被譽為「荒誕現實主義大師」。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香港科技大學冼為堅中國文化客座教授。著有《日光流年》《堅硬如水》《受活》《為人民服務》《丁莊夢》《風雅頌》《四書》《炸裂志》《日熄》等十餘部長篇小說,及短篇小說、散文等。其作品被譯為日、韓、越、法、英、德、意大利、西班牙、以色列、荷蘭、挪威、瑞典、捷克、塞爾維亞等20幾種語言,已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版外文作品近百本。

主要獲獎獎項:
1998年 獲第一屆魯迅文學獎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2001年 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2005年 獲第三屆老舍文學獎優秀長篇小說獎
2012年 入圍法國費米娜文學獎短名單
2013年 入圍第五屆布克國際獎短名單

獲馬來西亞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
2014年 獲弗蘭茨·卡夫卡文學獎,成為繼村上春樹後第二位獲此殊榮的亞洲作家
2015年 《受活》獲日本「Twitter」文學獎
2016年 再次入圍英國布克國際獎短名單
《日熄》獲香港「紅樓夢獎」(又名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

2017年 第三次入圍布克獎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文学作品的详细介绍,不包含您提到的《百年写作十二讲阎连科的文学讲堂》的内容。 --- 《现代文学的迷宫:二十世纪的文学思潮与探索》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乃至世界文坛上涌现出的各种重要的文学思潮、流派及其代表作家。它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的脉络,理解文学如何应对剧烈的社会变迁、思想革命以及技术革新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开端与觉醒 (1900-1930s)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如何作为一场彻底的文学革命,打破了旧有的叙事模式和审美规范。我们首先会考察白话文运动的社会背景和语言学意义,它不仅是工具的转换,更是思想解放的先声。 重点分析了早期白话小说中对传统道德的质疑与对个体生命经验的关注。例如,鲁迅先生的作品如何以其深刻的批判性,揭示国民性的“病灶”,并尝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微光。他的杂文与小说,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批判精神的基石。接着,我们将转向“新感觉派”的兴起,探讨他们如何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技巧,如意识流、多重视角,来捕捉都市生活带来的眩晕感与碎片化的体验。这种对形式的探索,标志着中国文学开始真正走向世界文学的对话场域。同时,我们也会审视“创造社”等文学团体对文学本体性与审美纯粹性的追求,他们与“新月派”在艺术理念上的交锋,共同塑造了早期现代文学多元且充满张力的格局。 第二部分:战火与现实的重塑 (1930s-1950s)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政治格局的动荡,文学的使命感与现实关怀达到了新的高峰。本章聚焦于“左翼文学”的兴起及其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注。作家们不再满足于个人的心理描摹,而是将笔触深入到工厂、乡村,直面阶级矛盾与生存困境。我们详细解读了茅盾、老舍等人在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分析他们如何平衡艺术的完整性与政治的现实性。 抗日战争时期,文学的民族性主题被推向极致。作家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通过各种形式的作品鼓舞士气、凝聚人心。战后,文学的叙事开始转向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个人命运在宏大历史中的沉浮的探讨。例如,对“乡土文学”回归的分析,不仅是地域性的回归,更是对土地与人民的本质关系的重新确认。这一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对理想主义的执着与对现实残忍的深刻洞察。 第三部分:时代转折与文学的断裂与重建 (1950s-1970s) 这一阶段的文学研究,需要细致地梳理社会思潮对文学创作的巨大影响,以及文学语言和题材的“特定化”倾向。我们探讨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论框架及其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分析了“十七年文学”中那些歌颂新生活、塑造英雄形象的作品,并考察了其在艺术手法上的继承与创新。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文学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局限性与“断裂”。通过对这一时期部分被边缘化或“解冻”作品的审视,我们可以看到作家们在严格的框架内,如何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段,努力保留文学的复杂性和人性的深度。 第四部分:先锋、反思与重构 (1980s-2000s) 改革开放为文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自由,开启了“文学的黄金时代”。本章将重点研究“先锋文学”的爆发,分析以先锋派作家为代表的文学实践,他们如何通过颠覆传统叙事、解构经典意义,来挑战人们既有的认知结构。意识流的回归、荒诞派手法的运用,以及对语言本身的实验,极大地拓宽了中国文学的表现领域。 随后,我们将转向“反思文学”和“伤痕文学”的深刻影响。这些作品不再回避历史的伤痛与个人记忆的创伤,力求从个体经验的层面,对过去几十年进行深刻而诚实的对视。这种对“真实”的不同维度的挖掘,构成了八十年代文学思想的纵深。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消费社会的兴起,文学创作的主题也变得更加分散和个人化。我们分析了“新写实主义”对日常琐碎生活的细致描摹,以及“女性主义写作”的崛起,这些作品着重于性别、身体与社会空间的复杂关系,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多元的视角。本书的收尾部分,将简要概述世纪之交的文学趋势,探讨在网络化和大众媒介冲击下,传统文学身份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可能性。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流畅的叙事风格,引导读者穿梭于二十世纪文学的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之间,理解文学如何记录、质疑并重塑我们身处的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能窥见不同时期中国文学的脉络和演变。二十世纪,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作为时代的镜子,也必然反映着这些剧烈的震荡。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思想到革命文学的激荡,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多元探索,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思想旨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清这些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那些重要的文学思潮是如何在此消彼长中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认识的中国文学。阎连科老师作为一位杰出的当代作家,他对历史的理解和梳理,一定不会是枯燥的学术堆砌,而是充满了文学的温度和洞察力。我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每一个文学现象背后的人文关怀,以及他对中国文学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这本书就像是一张藏宝图,我迫不及待地想跟随它的指引,去探索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宝。

评分

我之所以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在于它似乎提供了一个“讲堂”式的学习体验。这不同于冷冰冰的学术论文,或者过于概括的文学史介绍,而是更像一次与文学大师面对面的交流。阎连科老师将自己多年的阅读、思考和创作经验,浓缩成十二堂精彩的讲座,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呈现方式。我希望通过这十二堂课,能够系统地了解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主要发展脉络,掌握一些关键的文学理论和批评视角,并且能够以更敏锐的眼光去解读文学作品。我期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思想的启发,一种艺术的熏陶,甚至是被激发新的创作灵感。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文学史的书,更是一次关于写作、关于文学精神的深度探寻之旅,一次与阎连科老师共同构建二十世纪文学图景的学术漫游。

评分

我个人对文学史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作家个人经历和创作历程的好奇。很多时候,一部伟大的作品背后,是作家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思考、创作的缩影。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家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如何进行艺术抉择,又是如何突破创作瓶颈的。阎连科老师对这些作家的解读,想必会超越简单的作品分析,而是深入到他们作为个体在时代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他会如何看待鲁迅的孤独与呐喊?又会如何理解曹禺戏剧的深刻与悲悯?我期待着他能用他特有的、带着作家独有敏感度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这些文学巨匠们鲜活的形象,让我们不仅仅是认识他们的作品,更能理解他们作为“人”的复杂性。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与伟大灵魂对话的机会。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信息,“中华书局”和“9789888488056”,都给我一种可靠和专业的印象。中华书局在出版中国古典和现代文学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声誉,能由他们出版的书籍,质量上通常都有保证。而ISBN号则是一个明确的标识,表明这本书是经过正规出版流程的。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文学评论或文学史著作,不仅要有深刻的思想,还要有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清晰的表达方式。阎连科老师的学识和在文学界的地位,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质量充满信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既通俗易懂又兼具学术深度的方式,将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呈现出来,让更多的读者,包括像我这样的文学爱好者,能够从中受益。我期待它能成为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参考书,陪伴我在文学的海洋中不断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我的,那种复古的风格,带着一丝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一眼就能联想到那个波澜壮阔的世纪。拿到书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是那种读起来很舒服的触感,不是那种过于光滑或者廉价的印刷品。我一直对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史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站在时代浪尖上的作家们,他们的思想碰撞、艺术探索,总能带给我很多启发。这本书的标题“百年写作十二讲”就预示着它会是一次深入的梳理和解读,而“阎连科的文学讲堂”更是让我充满期待,毕竟阎连科老师本人就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参与者和观察者,他的视角一定是非常独特且深刻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文学往事,让我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理解那些作品诞生的土壤,以及它们为什么能对后世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光是想象一下,就能感受到那些文字中蕴含的力量,以及作者在梳理这些内容时所付出的心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