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大历史 张五常等 著 中国经济 经济类书籍

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大历史 张五常等 著 中国经济 经济类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五常 等 著,高小勇 主编 编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中国历史
  • 张五常
  • 中国经济
  • 历史学
  • 经济史
  • 社会经济
  • 文化经济
  • 学术著作
  • 经济学视角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五缘图书音像旗舰店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1140265
商品编码:18601051141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都与古代不同了,中国也不例外,但古代那些决定国之大事的经济规律并未完全过时。如果我们把古代的粮食、盐等物资替换成现代的矿产等资源;把古代的铜钱和白银构成的金属货币体系替换成现代以国家信用为依托的复杂的金融系统,那么现代各国政府的家底,其实和古代王朝的家底有许多共通之处。

本书从钱粮等经济学的视角来观察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希望在历史的王侯将相、善恶忠奸等视角之外,从经济学的基本规律出发,提供给读者一些关于历史的新颖解读。本书虽然谈论的是古代历史的钱粮故事,古代王朝的仓廪虚实,并不涉及现代社会,但如果读者能够通过阅读,对理解当今世界经济有所裨益,这会让本书具有了一点点现实的意义,编者也将深感荣幸。


作者简介

张五常

香港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先后任教于芝加哥大学、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他进一步发展产权理论及交易费用概念,主张只要产权得到完善界定,即可令资源有效运用。他以《佃农理论》和《蜜蜂的神话》两篇文章享誉学界。自20世纪80年代到香港大学经济系任教,开始在香港报界以产权理论分析时局,在内地和香港两地引发强烈学术反响。曾出版作品:《佃农理论》、《五常学经济》、《经济解释》、《中国的前景》、《中国的经济制度》、《卖桔者言》、《中国的前途》等。

樊纲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转轨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2006-2010年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委员会委员。2004年被法国奥弗涅大学、2010年被加拿大皇家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2005、2008、2010年,连续三次被美国《外交政策研究》与英《观点》杂志评选为“世界受尊敬的100位公共知识分子”之一(2010年为“世界100位思想家”之一)。

高小勇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学消息报》创始人,总编。


精彩书评

1、新锐、独特、厚重、深刻的中国历史与文化读本;

2、经济学泰斗 张五常、著名经济学家 樊纲 联袂作序推荐;

3、一部中国文明史,就是一部经济发展史。用经济学的视角,看中国上下五千年之历史演变,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目录

辑一:还历史一个经济学真相

轻重之说与古代国家“干预” 003

中国古代真是小政府吗 006

古代吏制中的“经济人”假设 011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 015

交子制度的前前后后 023

九品中正制的兴衰 030

官商同乐 035

《官商同乐》拾遗 040

传统契约文书中的产权 043

我国兵器发展史上的“李约瑟难题” 048

《明史》中的启示 054

辑二:历史人物的另一面

“田忌赛马”断想 063

从吕不韦寻租说起 067

有感于晏子改规则 070

杜甫的无奈选择 073

北宋为什么变成了南宋? 077

崇祯悲剧启示录 083

梁启超之公司观 090

从王莽、海瑞、吕日周的浪漫说起 095

告老还乡 099

辑三:现实中国的经济学考量

为什么我们的是大政府? 107

没人支付成本的改革 111

吕日周:海瑞式的失败 116

对吕日周改制命运的思考 121

关于“夜经济”的一些话题 125

家族式企业:血缘对法制的替代 131

南海目击与假设 136

地下钱庄的生存空间 144

南水北调:水权交易市场“官督商办”如何? 152

云南之旅的观察 158

环境: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制度 164

住房:我的面包和盐 171

“安乐死”制度缘何难产? 176

从渊源与流变看大学改革 181

学券制的宪法意义 188

善行:另一种非市场配置 192

辑四:无处不在的经济学规律

国家谓何? 199

选举权中的经济学 202

乞丐的存在渊源 207

缠足的另一种解释 211

两个故事的背后 215

税费古今谈 221

解析单位制 225

当铺的“设置效应” 232

再谈“设置效应” 235

入世的佛教与出世的经济学 239

历史经验:大规模传染病的经济后果 245

“写条子”的西点军校 252

法国“圈地运动”的失败 255

布朗故事与民工小学 260

从所罗门王的故事到机制设计理论 266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创作的一份图书简介,旨在介绍一部与《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大历史》(张五常等 著)不相关的中国经济类书籍。 --- 时代浪潮与制度演进:中国近现代经济转型中的结构性挑战 探寻百年兴衰的内在逻辑,重估制度变迁对发展的影响 作者: 李明 著 出版社: 华夏文汇出版社 字数: 约 58 万字 装帧: 精装 / 32开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一部宏观叙事的通史,而是聚焦于自清末民初至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在经历剧烈社会动荡、政治变革和意识形态冲突中的微观机制与制度选择。作者李明教授,以其深厚的经济史学功底和严谨的实证分析方法,试图解答一个核心命题:在外部冲击与内部张力并存的复杂环境中,中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出传统农业社会桎梏,并最终确立起一套适应自身国情的经济发展框架的? 全书以“结构性转型”为主线,辅以大量的原始档案、统计数据和地方志资料,将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分析视角,从传统的要素投入或政策分析,转向制度的内生演化与适应性重构。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计十二章,结构严谨,论证扎实。 上卷:从王朝衰亡到国家重建——转型期的制度碎片与摩擦 上卷着重考察了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经济在“失序”状态下,不同经济主体如何进行生存博弈并形成新的权力结构。 第一章:士绅、土地与剩余的分配困境 (1900-1920) 本章深入剖析了晚清地方财政的瓦解与绅权对剩余占有的固化效应。不同于传统观点将重点放在中央集权削弱上,作者通过对苏南、川西等地地权结构细致的计量分析,揭示了地方士绅阶层如何通过宗族网络和地方武装,有效地阻碍了资本和劳动力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为后续的经济发展留下了深刻的“藩篱”。 第二章:民国时期金融市场的碎片化与“双轨制”的形成 民国政府试图建立现代中央银行体系的努力,与地方军阀、外国银行以及民间票号之间的复杂关系构成了这一时期的核心矛盾。本章重点分析了“法币改革”的内在缺陷,并非单纯的政策失误,而是根植于国家信用基础的薄弱和地方自主性经济体的强大惯性。作者提出了“信托赤字”的概念,用以解释为何在权力真空地带,民间信用网络会取代官方金融体系,成为区域经济循环的主要润滑剂。 第三章:民族资本的困境:技术引进、市场壁垒与“依附性增长” 民族工业的兴起常被誉为中国经济的亮点,但本书更关注其结构性弱点。通过对棉纺织、面粉加工等代表性行业的个案研究,李明教授指出,民族资本在与外国资本的竞争中,不仅面临技术代差,更受到国内基础设施(如铁路、港口)的垄断性制约。这种“依附性增长”模式,使得民族工业的发展路径高度依赖于特定政治集团的庇护,缺乏内生扩张的动力。 第四章:农民的经济行为:灾荒、债务与对革命的经济动员 本章突破了将农民视为被动接受者的传统视角。作者运用社会学和经济学的交叉研究方法,分析了1920年代至1940年代,极端气候事件(如大旱、瘟疫)如何与高利贷和地租结构叠加,形成系统性的“生存危机”。革命力量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这种生存危机提供了一种比现有制度更可靠的“风险对冲机制”的基础之上。 第五章:计划试验与资源配置的早期探索 (1949-1957)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政府在资源配置上进行了多样的尝试,包括对苏联模式的引入,以及对传统合作社经验的继承。本章对比分析了“一五计划”的成功经验(重工业的集中投入)与在轻工业和农业领域采取的过渡性措施,强调了早期决策中对“速度”与“平衡”的权衡艺术。 下卷:制度重塑与结构性张力——从“公有制化”到“改革前夜” 下卷着眼于1958年以后的关键十年,重点探讨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效率、激励机制以及适应性方面的结构性难题。 第六章:人民公社的“非市场化”激励机制研究 本书对人民公社制度的分析,侧重于其在激励结构上产生的扭曲。作者指出,当报酬分配与个体劳动贡献脱钩后,如何维持生产积极性成为一个核心挑战。通过对特定时期(如大跃进后期的调整期)的生产队微观数据分析,论证了“工分制”设计中的内在不一致性如何导致了集体行动的困境。 第七章:双重价格体系与短缺经济的形成 在计划体制下,国家通过“统购统销”和“调拨”确定了计划价格,而实际物资流动往往通过非正式渠道或“黑市”实现。本章深入分析了这种“双重价格体系”如何系统性地扭曲了投资信号和消费偏好,造成了资源在不同所有制主体和地区间的梗阻,并催生了寻租行为的普遍化。 第八章:地方政府的“财政分割”与中央权力的制衡 不同于将计划经济视为铁板一块的描述,作者细致描绘了1960年代后半期,地方政府如何在中央权力分散的时期,利用其对特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特别是“社队企业”的前身)的控制权,建立起事实上的“财政邦联”。这为后来的改革开放中,地方政府成为“发展型政府”奠定了资源基础和治理经验。 第九章:技术模仿、内生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停滞 在缺乏市场竞争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环境下,技术进步主要表现为对外部技术的模仿和吸收。本章利用生产函数模型测算,证明了在特定历史阶段,由于缺乏有效的知识传播和激励机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出现了明显的边际递减,这是体制僵化在技术层面的具体体现。 第十章:集体经济的边界:社队企业的萌芽与制度的柔性 在国家计划之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非正规经济活动(如社队企业、家庭副业)的兴起,被视为制度压力下的“微观适应”。本书认为,这些自下而上的经济实践,在提供收入多样化的同时,也积累了关于打破要素流动的经验,成为日后农村改革的“试验田”。 第十一章:知识精英的“人力资本重置”与经济思想的回归 本章关注了特定历史时期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压制,以及改革开放初期,大量经济学、管理学人才重新回归社会核心层所带来的“知识红利”。作者强调,制度的松动,首先需要社会对“专业知识”价值的重新认可,这是经济理性回归的前提。 第十二章:结构性张力的释放:从制度惯性到改革路径的选择 总结全书论点,作者认为,中国的经济转型并非一次突发的“休克疗法”,而是在长期积累的结构性张力(土地制度的残留、价格扭曲的惯性、地方政府的资源动员能力)相互作用下,选择了一条“渐进式、增量式”的改革路径。这种路径选择,是特定制度碎片化和地方经验的综合产物,而非单一中心决策的结果。 本书价值: 《时代浪潮与制度演进》是一部严肃的经济史著作,它避开了对政策功过的简单道德评判,而是致力于挖掘制度变迁背后的经济逻辑与结构性制约。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近现代经济复杂性的全新分析框架——一个由内生制度摩擦、地方性治理经验与外部冲击共同塑造的演化过程。对于希望深入理解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潜力和制度韧性的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而言,本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石性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不能仅仅停留在当下的数据和政策层面,而需要将其置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去审视。《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大历史》恰恰满足了这一需求。书中对中国经济发展脉络的梳理,势必会涉及从古代到近现代的诸多关键转折点。我期待看到作者们如何运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去解读那些历史事件背后的驱动力,比如朝代的兴衰与土地制度、赋税政策的关系,或者商业贸易的繁荣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对于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变革,书中应该会有详尽的论述,包括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对中国经济结构的破坏,以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崛起。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核心挑战是什么,以及这些挑战是如何被应对或未能被有效应对的。这种宏观的历史视角,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对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整体认知,避免陷入碎片化的信息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作者阵容——张五常等。张五常教授以其独到的经济学见解闻名,他对于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尤其深刻。因此,我对这本书在分析中国历史时,如何运用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充满了期待。我猜想,书中很可能会深入剖析中国历史上那些重要的经济制度,例如土地制度的演变、货币体系的改革、以及官营与民营经济的界限等。这些制度的变迁,无疑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同时,我也期望书中能够对中国经济中的一些长期性问题,如地域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效率等,进行历史性的溯源和经济学的解释。这本书的篇幅和内容想必会非常扎实,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史实罗列,更是一种基于经济学原理的深度解读。阅读这样的书籍,不仅能增长历史知识,更能提升分析经济现象的逻辑能力。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厚重”与“深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大历史”这个书名,就预示着它将是一场关于中国经济发展脉络的宏大梳理。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解读中国历史的方式,不仅仅是事件的发生顺序,更重要的是事件背后的经济逻辑和驱动力。例如,在分析古代中国的经济时,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农业生产技术、土地所有制度、以及早期商业贸易活动如何塑造了当时社会结构和国家权力。对于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的转型,我猜想书中会着力分析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挫折,以及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变化。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能帮助读者建立起一种历史纵深感,理解中国经济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累积和演化的结果。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以及其中蕴含的经济规律,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就感觉厚重,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透着一股严谨的气息。我一直对宏大叙事型的历史读物情有独钟,尤其是结合经济学视角来解读,这让我对《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大历史》充满了期待。张五常等著这个作者组合本身就极具吸引力,他们在中国经济学界和史学界都享有盛誉,相信这本书一定能提供不同于以往的独特见解。翻开目录,看到那些章节标题,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探寻那些塑造了中国经济发展轨迹的关键事件和制度演变。我尤其对书中可能会探讨的古代中国的经济组织形式、农业社会的经济基础,以及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如何应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的分析感到好奇。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像是一张宏观的经济蓝图,它试图用经济学的理性之光,照亮中国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揭示那些深藏在事件背后的经济逻辑。我预感,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的过去、现在乃至未来,都会有更深刻、更立体的理解。

评分

拿到《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大历史》这本书,最吸引我的还是它“中国大历史”这个宏大的主题。历史的厚重感加上经济学的分析视角,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绝不是一本普通的“快餐式”读物。我预感,它会带领我穿越千年,去审视那些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经济事件。比如,书中是否会探讨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模式在长期稳定中扮演的角色?抑或是分析漕运、盐铁专营等国家垄断性经济活动对社会的影响?而到了近现代,书中对于中国是如何从一个农业大国向工业化迈进的历程,应该会有深刻的洞察。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如何解释中国经济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周期性波动,以及这些波动背后隐藏的经济规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帮助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用经济学的思维,去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曲折与成就,以及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经济挑战,其实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