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系列:陈忠康
:300.00元
作者:陈忠康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0396252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陈忠康》为中国书法家陈忠康的作品集。收入陈忠康书法作品55幅,以及其艺术自述、创作思考文章。本画册比较集中呈现了艺术家近年的艺术创作动态及成就,是当代书法爱好者、研究者的参考书。
目录
艺术自述
书法随笔
艺术作品
宋·蔡襄《自渔梁驿至衢州大雪有怀》
清·邓石如联
明·董其昌题跋
明·董其昌题跋
好雨远山联
对联
静坐晓行联
极清观自联
芭蕉蟋蟀联
古人咏牡丹诗三首
古人咏鸥诗句
古诗四首
集唐人罗隐、雍陶诗句
括苍山人《初雪》
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
宋·吴文英《满江红·云气楼台》
清·龚自珍《咏史》
清·黄景仁《登干佛岩遇雨》
三国·曹植《赠丁仪王粲》
宋·黄庭坚《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
宋·黄庭坚《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
宋·黄庭坚《咏李伯时摹韩干三马次子由韵简伯时兼寄李德》
宋·黄庭坚词二首
宋·黄庭坚《论书》节选
宋·黄庭坚诗
宋·黄庭坚诗
宋·黄庭坚诗两首
宋·黄庭坚诗两首
宋·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宋·欧阳修《采桑子》二首
宋·欧阳修词三首
宋·苏轼《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宋·苏轼《和文与可洋川园池·过溪亭》
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书学太白诗》
宋·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宋·杨万里《五更过无锡县,寄怀范参政尤侍郎》
宋人诗二首
宋人咏梅诗五首84.
唐·杜甫《卜居》
唐·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之一
唐·杜甫《堂成》
唐·杜甫诗四首
唐·李白《关山月》
唐·李白《行路难》
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唐·李世民《赋得临池竹》
唐·柳宗元《早梅》
唐·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唐·王维诗四首
唐人诗四首
题笺四品
唐·许浑诗句集联
萱草诗三首
元·虞集题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
创作思考
主动的临摹一以我的“获”字学习史为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所呈现的陈忠康先生,不仅仅是一位技艺精湛的书法家,更是一位具有深厚人文情怀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常常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古朴、典雅的文人气质,这与他长期的阅读、思考和生活经历息息相关。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陈忠康先生作为一个人,其思想、品格是如何渗透到他的艺术创作之中。或许,可以通过一些访谈、文章,或者他本人的创作手札,来窥见其内心世界,理解他艺术创作背后的精神驱动力。这种人文性的探讨,能让读者更立体、更全面地认识这位艺术家。
评分我非常欣赏陈忠康先生作品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宁静致远的东方美学意境。他的书法,似乎能够瞬间将观者带入一个远离尘嚣的纯净世界,感受一种内敛而又深沉的情感。这种意境的营造,绝非偶然,而是艺术家多年以来在生活、在艺术上的长期积累与感悟。书中对于其作品的赏析,如果能够深入剖析其意境的来源,例如是否受到山水画、诗词歌赋的影响,或者是在某种特定的生活体验中得到启发,那将极大地丰富我们的阅读体验,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陈忠康先生的艺术世界。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系列:陈忠康》是一本集学术性、艺术性和鉴赏性于一体的优秀图书。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陈忠康先生艺术成就的宝贵平台,也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和思考中国传统书法的当代价值与发展。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会受到书法爱好者的欢迎,也会引起更广泛的文化艺术界人士的关注。作为一名读者,我迫切地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更深入地领略陈忠康先生的艺术魅力,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从中获得更多的启发与享受。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陈忠康先生的艺术生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并非一日之间便能达到如今的高度,背后一定付出了无数的汗水与坚持。书中可能收录了他早期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他如何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如何一步步形成自己的面貌。这种成长轨迹的展现,对于许多正在学习书法或者对艺术创作感兴趣的读者来说,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成功的艺术家并非天赋异禀,更多的是日复一日的勤奋与对艺术的虔诚。每一个时代的艺术家,都有其独特的时代印记,而陈忠康先生的作品,又如何体现出当下中国文化的精神风貌,这一点也十分令人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欣赏艺术的机缘,更是一次学习和提升自我的契机。陈忠康先生在书法领域的造诣,是无数后学者的榜样。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他严谨的学习态度,他对于技法的精益求精,以及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书中如果能包含一些他对书法学习方法、创作心得的阐述,那将是无价之宝。我渴望了解他如何处理学习古人与形成自我风格之间的关系,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展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
评分我对于陈忠康先生作品中笔画的力度和墨色的变化十分着迷。他的笔触,时而雄浑有力,如刀劈斧砍,时而又细腻温润,如行云流水,这种强烈的对比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视觉张力。而墨色的运用,更是出神入化,枯笔飞白,浓墨点染,无不恰恰好处,将文字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高质量的图片,真实地还原这些细节,让我能够近距离地感受他笔下的“万毫齐力”和“笔底生花”。如果书中还有对不同作品墨色处理方式的细致分析,那对我来说将是极大的收获。
评分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陈忠康先生一幅幅气势磅礴的书法作品。每一笔都充满了力量,每一画都凝聚着情感,仿佛能够听到笔墨在宣纸上跳跃的铿锵之声。我特别注意到他对于二王一脉的传承与创新,既有魏晋风骨的飘逸洒脱,又不失宋人尚意的洒脱恣意。他的行书,尤其令人心动,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温润而又坚韧的气质,节奏明快,笔势连绵,却又不失严谨的法度。观赏他的作品,仿佛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与古人的墨迹在精神层面产生共鸣。书中对作品的排版和选取也十分用心,既有大幅的代表作,也有一些细节的特写,让读者能够细致地品味笔画的起承转合,墨色的浓淡枯润。这不仅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尤其关注陈忠康先生对于书写材料和工具的运用。好的材料能够更好地承载艺术家的情感与思想。书中是否会介绍他常用的毛笔、墨、纸、砚,以及他对这些材料的独特选择和理解?我深信,对于一位功底深厚的书法家而言,对工具的熟稔和对材料的体悟,是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细节的呈现,能让读者更加贴近艺术家的创作过程,理解其艺术追求的每一个环节。我个人对篆刻也颇感兴趣,不知道书中是否也会涉及到陈忠康先生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抑或是他如何看待印章与书法的关系。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展示陈忠康先生的艺术作品,更在于能够引发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陈忠康先生的作品,是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时代精神,使其焕发出勃勃生机?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理解他对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理解,以及他如何将当代人的审美情趣融入到古老的笔墨之中。这不仅仅是关于书法技巧的探讨,更是关于如何在当代语境下,重新激活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课题。
评分我拿到这本《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系列:陈忠康》时,心中涌起了对这位当代书法家的好奇与敬意。陈忠康先生的名字,在当代书法界早已如雷贯耳,他的作品以深厚的功力、独特的风格和对传统的深刻理解而著称。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全方位了解陈忠康先生艺术世界的重要窗口。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深入探究他笔下的世界,感受他文字的力量,领略他作为一位艺术家所蕴含的文化温度。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纸张的质感、印刷的精细,都透露出出版方的用心,这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陈忠康先生作品的集合,更能是他艺术理念、创作心路历程的展现,让我得以窥见其艺术生涯的独特轨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