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绝大多数人或多或少的都有“拖延”的习惯。下班的路上,想好了晚上的计划,回家一开门却瘫坐在沙发上;期末考试的前一个月就列出了详细的复习计划,可每当闹铃响起时,都点击关闭继续睡去……每次兴致勃勃列出的计划,总被自己的“拖延”毁于一旦。李世强著的《别让拖延症毁掉你》将提供多种方法,帮助你解决93%的人所患有的拖延症:分析判断“拖延”与“拖延症”;把借口从自己的字典中有效剔除;铲除心底的惰性,拒绝拖延;重拾自信,相比完美,完成更加重要。 李世强 著 李世强(笔名:木子、小刀), 自由撰稿人,曾任某互联网公司主编。对企业管理、心理学、历史等方面颇有研究,喜欢旅游,曾游走多国了解各地历史人文、风俗动态,希望能以独特视角解读不同的人生。曾出版:《遗失的古国》《受益一生的60个心理学实验》《曾国藩:魔力不倒翁的生存寓言》《激发潜能的心理暗示》《现在你受的苦,必将照亮未来的每一步》《不错谈判力:通过谈判得到你想要的一切》等数十部作品。其中,《受益一生的60个心理学实验》受到读者广泛好评,《曾国藩:魔力不倒翁的生存寓言》等在网上广受欢迎,为五星推荐作品。 现代的生活当中,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拖延的习惯。没有长时间的拖延,也会有短时间的拖延。例如 “这个事情一会儿再做吧”,这样的想法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但人人内心中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这样的拖延,是“拖延症”吗?当我们准备开始大谈特谈“拖延”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需要解答一个所有人心里的疑惑。人人都有拖延,难道说人人都有拖延症吗?其实,我们有时候的拖延并非是“症”。如,我们有时是因为事情排不过来,把另一件事情往后推一推,又或是因为事情太多,当感到疲劳时,希望暂停,休息一下,然后继续工作。这样的“拖延”,难道也算是一种“症”吗?当然不是,那么,我们怎么区别拖延和拖延症呢?其中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看它有没有让你感到烦恼。对有些人来说,并没有感到“拖”是一个问题,他们喜欢生活过得轻松一点。他们做事情并不急于求成,他们只是希望能够花费多一些时间在一件事情上,能够让它精益求精。又有些人,他们或等老实说,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找到一些立竿见影的“攻略”,能够立刻把我从拖延的泥潭里解救出来。但读完之后,我发现它并没有给我一个“快速解决拖延”的魔法棒,反而是让我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反思。作者在书中提出的很多观点,乍一听可能不是那么“有用”,甚至有点“反直觉”。比如,他会让你去关注拖延时的感受,而不是立刻去“对抗”它;他会让你去拥抱不完美,而不是追求那个遥不可及的完美。我一开始觉得,这不就是“躺平”吗?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理解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他强调的是,只有先理解了拖延的本质,才能找到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他分享的那些案例,让我看到,很多所谓的“高效人士”,他们也曾饱受拖延的困扰,但他们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调整和尝试,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节奏。这本书让我明白,改变拖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需要耐心和自我关怀的过程。它让我放下了对自己的严苛要求,开始以一种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拖延。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为什么会拖延”的深度挖掘。我一直以为拖延就是“不想做”,但作者在书中细致地分析了各种深层次的原因,比如害怕失败、害怕成功后的压力、完美主义的束缚,甚至是潜意识里对某些任务的抗拒。这些分析太到位了!我以前总是在想“我该怎么开始”,这本书却让我思考“我为什么迟迟不愿意开始”。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对任务的恐惧,其实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不确定,或者对未知的一种逃避。作者提出的“小步快跑”的方法,以及如何分解任务,听起来简单,但结合了他对拖延心理的剖析,就变得非常有说服力。他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把任务分成小块”,而是告诉你“当你觉得任务压倒你的时候,想想看,它到底是在害怕什么?”这种引导性的提问,让我自己去挖掘问题的根源,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答案。书中的一些小练习,也很有启发性,让我能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一点点地去改变自己。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与其说是解决拖延症的“方法”,不如说是对自我的一种理解和接纳。作者在书中并没有贩卖焦虑,也没有刻意去渲染拖延的“可怕”,而是以一种温和、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探索和认识自己的拖延模式。他反复强调,拖延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而关键在于如何与之共处,而不是彻底消灭它。他的一些关于“动机”和“奖励机制”的讲解,让我对如何建立积极的行动循环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之前总是想着“我必须做”,但这本书让我学会了“我能做到什么”,并且将注意力放在那些我能控制的、微小的进步上。书中的很多章节,都让我感到一种被理解的温暖,仿佛作者知道我所有的挣扎和困惑。这让我不再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而是开始有了改变的勇气和信心。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在生活中实践的书。
评分读《别让拖延症毁掉你》,感觉就像是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迷宫般的拖延症世界里,为我指点迷津。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没有空泛的理论,也没有生硬的道理,而是充满了作者的亲身经历和大量的真实案例。这些故事非常接地气,我常常在里面看到自己的影子,然后发出“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这样!”的感慨。作者非常擅长用故事来阐述观点,他会先描述一个拖延的场景,然后层层剥开,分析背后的心理机制,最后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我特别喜欢他对于“完美主义”的解读,以往我总觉得这是个褒义词,但这本书让我看到,过度追求完美,反而成为了拖延的温床。作者提出的“完成比完美更重要”的理念,虽然听起来简单,但对于我这样容易陷入细节纠结的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模式,认识到拖延不仅仅是时间的浪费,更是对自我潜能的一种扼杀。
评分这本《别让拖延症毁掉你》真是让我眼前一亮!拿到书的时候,我还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市面上关于效率、时间管理的书不少,但总觉得差了点什么。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挺吸引人的,没有那种过于官方或者说教的感觉,反而有一种亲切的、仿佛是朋友在和你聊天的味道。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的文字风格吸引住了。他没有用那些复杂的心理学名词或者晦涩的理论来堆砌,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讲述了很多身边都能看到、甚至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拖延的场景。读着读着,我忍不住笑了出来,感觉就像在照镜子,书里写的那些“我就是这样!”的时刻太多了。而且,作者并不是简单地指出问题,而是非常深入地剖析了拖延的根源,比如对失败的恐惧、完美主义作祟、或者仅仅是缺乏清晰的目标等等。他的一些观点,像是什么“拖延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或者“我们往往不是因为懒,而是因为对任务产生了负面情绪”,这些都让我茅塞顿开。我之前一直以为拖延就是纯粹的懒惰,现在才明白,原来背后还有这么复杂的心理活动。这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理疗愈,让我开始理解自己的拖延,而不是一味地指责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