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类证治裁--中医临床必读丛书
:29元
作者:清·林珮琴 撰,李德新 整理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8-01
ISBN:9787117067256
字数:506000
页码:58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
内容提要
本书为清代医家林珮琴编者,首刊于咸丰元年,是一部具有较高临床价值的参考书。
全书8卷,设卷首一卷。除卷首为论述医理外,其他各卷主要载内科、杂病、外科、五官科及妇科的各种疾病。每一病下概要而明晰地论述了病因、病机、证候特点、脉象及选用的治法和方。同时每病大多附有医案,提供了自己的临床心得, 其中有的是与他人同治一人,同用一方,而只是量稍加变化 ,收效却相当显著,充分揭示了作者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书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突出了中医“活”的灵魂。同时证候翔备,用精当,全书理法方通融一体。近代医家曾誉之为“实用内科学”、“教科书”,这不难看出它的独到之处。
兹以初刻本为底本,又广搜校本,整理刊行,以飨读者。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暂无相关内容
我是一名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读者,尤其对那些承载着古老智慧的经典著作充满敬意。最近偶然了解到这本书,便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典雅的外封面所吸引,那种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翻开书页,映入眼帘的是古朴而又流畅的文字,虽然有些词汇我需要借助字典才能完全理解,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的感悟。书中关于“阴阳学说”的阐释,是我一直以来都感到有些困惑的地方,但通过这本书,我仿佛找到了一个清晰的脉络。作者将阴阳的相对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等原理,生动地比喻成昼夜更替、寒暑交替,并将其巧妙地应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他指出,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就是阴阳和谐统一的表现,一旦阴阳失衡,就会出现各种疾病。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讲解。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检查方法,而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每一个诊断环节所能获取的信息,以及如何将这些信息融会贯通,最终做出准确的诊断。他用了很多通俗易懂的比喻,比如将“望”比作“观察风景”,将“闻”比作“倾听声音”,将“问”比作“深入交流”,将“切”比作“触摸感受”,让我对这几个看似简单的诊断方法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体会到中医诊断的精妙之处。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虽然我拿到它的时候,恰好是某个研究中医的学者朋友向我推荐的,说它在理论构建上颇有独到之处,我当时就抱着学习的心态入手了。拿到书后,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来研读,尤其对其中关于“气血理论”的阐述印象深刻。作者在解释气血的生成、运行、相互关系以及病理变化时,用了很多新颖的比喻和类比,不像我以前读过的那些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一种动态的生命力。比如,他将气比作驱动人体的“引擎”,血则如同滋养身体的“养料”,两者一旦失衡,就像“引擎”缺油或“养料”腐败,身体的各项机能便会受到严重影响。这种形象化的描述,让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起来,也更容易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辨证论治”部分的讲解,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病症和方剂,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个证候的形成原因、发展规律以及治疗思路。作者强调,中医的治疗并非千篇一律,而是要根据个体差异,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灵活运用方药。他举了很多具体的案例,从这些案例中,我能看到作者是如何层层剥茧,拨开迷雾,最终找到病根,并给出最恰当的治疗方案的。这种严谨而又灵活的思维方式,让我对中医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的兴趣。
评分我一直觉得,中医的魅力就在于它那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对人体细致入微的观察。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给了我极大的启发。虽然我并非科班出身,但一直对中医养生有着浓厚的兴趣。当我翻开这本书时,立刻被它那种古朴而又深刻的文字所吸引。书中对“五行学说”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中医如何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巧妙地融入到人体脏腑功能的理解中。作者将肝、心、脾、肺、肾这五脏,分别与木、火、土、金、水相对应,并详细阐述了它们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他提到,当某一行过于亢盛,就会克制其所克的行;当某一行过于衰弱,就会被其所生的行所耗损。这种微妙的平衡,如同自然界的生态循环,一旦打破,便会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我尤其赞赏书中关于“情志致病”的论述。作者认为,人的喜怒哀乐等情志变化,与脏腑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期的不良情绪,如长期的抑郁、焦虑,会对身体造成实实在在的损害,比如肝气郁结、心血亏虚等等。他提出的调理方法,不仅仅局限于药物,更强调通过调整生活习惯、精神调养等方式来达到身心和谐。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如何保持身心健康有了更系统、更全面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为什么古人说“医食同源”、“药食同源”。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治未病”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一直认为,中医不仅仅是治病,更重要的是如何预防疾病的发生,如何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视角。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体质学说”的讲解。作者根据中医的理论,将人的体质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并详细阐述了每种体质的特点、易患的疾病以及相应的调养方法。比如,他描述了“平和质”的人,身体机能协调,不易生病;也描述了“痰湿质”的人,容易肥胖,易患心血管疾病。这种对个体差异的关注,让我觉得中医的治疗方案是多么的个性化和精细化。他提倡根据不同的体质,采取不同的饮食、运动和生活习惯,从而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自己身体的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也更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天生就比其他人更容易生病。书中还有一部分内容是关于“养生方剂”的介绍,这些方剂都非常注重食材的药用价值和搭配的科学性,很多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经过巧妙的组合,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养生功效。这些实用的建议,让我觉得中医养生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可以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
评分作为一名对养生保健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总是在不断地寻找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身体,更健康地生活的知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首先被书中关于“经络学说”的讲解所吸引,它不像我以往接触到的那些关于穴位按摩的简单介绍,而是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阐述了经络在人体中的作用。作者将经络比作人体内的“交通网络”,将气血比作在这网络中运行的“能量和物质”,一旦网络出现堵塞或异常,就会影响到相关脏腑的功能。他详细介绍了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以及它们与各个脏腑的联系。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提供了一些根据经络理论来调理身体的方法,比如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穴位按摩技巧,以及通过饮食来疏通经络的建议。这些方法都非常实用,并且易于操作,我尝试了一些之后,感觉身体确实有了些许改善,比如一些长期困扰我的颈肩酸痛,似乎有所缓解。此外,书中对“时令养生”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结合中国的节气变化,详细介绍了不同季节人体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调理方法,这让我对“顺应自然”的养生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重视季节对身体的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