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间说慈悲,三十四讲谈大美。开一代风气之先的艺术大家丰子恺先生,这次以返璞归真之心,讲述四种融汇中西的艺术故事!
根据开明书店经典版本重新编辑。其中《认识绘画》在《绘画与文学》(开明书店/1934年)等著作基础上重新编排,是丰子恺绘画类文章首次结集出版;《认识建筑》在《西洋建筑讲话》(开明书店/1935年)等著作基础上编辑而成;《美的情绪》在《西洋美术史》(开明书店/1928年)"外一种 西洋画派十二讲"基础上重新编排。
整理补充300余幅图片,经过细致得当的编排设计,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便于当下读者更好地理解丰子恺先生的艺术世界。内文采用艺术超感纸,对图片有较好的表现力。祼书脊线装,方便180度平摊阅读。
钱锺书先生在《围城》中曾言:"教授成为名教授,有两个阶段:一是,讲义当著作;二是,著作当讲义。"丰子恺先生的教学和创作生涯亦是如此。从1919年到1943年,丰子恺先生先后任教于上海专科师范学校、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其讲义先后出版为艺术专著——《西洋美术史》(开明书店/1928)、《 西洋建筑讲话》(开明书店/1935)、《艺术丛话》(上海良友/1935年)等——对当时的青年学生是极好的艺术启蒙。
"丰子恺艺术四书"之《认识绘画》《美的情绪》《认识建筑》皆源于此。其中:
《认识绘画》是丰子恺先生绘画类文章首次结集出版,是一本大师级的绘画素养进阶书。为什么学习绘画都要从素描开始?如何判断一幅画的优劣,画得越像就越好吗?为什么说西方美术靠努力就可以,中国美术却全凭天赋?这些问题你在书中都能找到答案。
《美的情绪》中,丰子恺几乎梳理了经典西方美术的所有流派,门外汉看来纷繁复杂的西方美术渊源,在丰子恺笔下却有四两拨千斤的清晰简单。跟随他的讲解,你也能看得懂画,理解美的情绪和精神。
《认识建筑》是对建筑艺术发展的一次全面梳理。为什么古埃及帝王要耗费巨大心力来建造庞大而笨重的金字塔?为什么希腊神殿的柱子上有一道道细沟?为什么早期的基督教堂都建在地下?这些轻松有趣的问题背后,丰子恺先生真正讲述的却是心灵和历史的变迁。
《慈悲的滋味》精选散文58篇、画作59幅,从"人间世""山水间""众生相"三个面向,充分展现了一代艺术大师既洒脱又悲悯的人生情味。在丰子恺笔下,猫儿打架了、看蚂蚁搬家、春困的懒腰都可入画,市井的闲情、孩子们的梦话和窗前的梧桐树也都可以写成散文,正如朱光潜说他,"是个从顶至踵是个艺术家,他的胸襟,他的言动笑貌,全是艺术的,全都是至爱深情的流露"。
丰子恺(1898-1975)
浙江桐乡人,现代画家、文学家、翻译家和艺术教育家。
1914年,入杭州浙江省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绘画,从夏丏尊学习文学。
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对他的思想影响甚大。
191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与同学数人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
1921年,东渡日本学习绘画、音乐和外语。
1922年,回国到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
1924年,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发表了其画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自此中国才开始有"漫画"这一名称。
1925年,成立"立达学会",参加者有茅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铎、胡愈之等人。
1926年,任教于上海艺术大学。
1928年,首部美术理论著作《西洋美术史》由开明书店出版。
1931年,首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
1939年,任教于浙江大学讲师、副教授。
1942年,任重庆国立艺专教授兼教务主任。
1943年,结束教学生涯,专门从事绘画和写作。
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
一生著述甚丰,著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续笔》《缘缘堂新笔》《缘缘堂再笔》,漫画集《子恺漫画》《护生画集》,艺术论著《艺术概论》《音乐入门》《西洋建筑讲话》《艺术修养基础》等,译作《源氏物语》《猎人笔记》等。
艺术的描写,不必详细,只要得到事物的精神即可……(丰子恺)用寥寥的几笔写出人物的个性。脸上没有眼睛,我们可以看出他在看什么;没有耳朵,可以看出他在听什么,高度艺术表现的境地,就是这样!
——泰戈尔
在三十年代,子恺兄为普及音乐绘画等艺术知识写了不少文章,编了好几本书,使一代的知识青年,连我这个中年人也包括在内,受到了这些方面很好的启蒙教育。
——叶圣陶
先生著述之丰,恐怕在中国近代文艺界也是不多的。他是近代中国美术的启蒙者,是美术教育家、文学家、翻译家、漫画家,为我们社会诚诚恳恳做了那么多事。
——华君武
他(丰子恺)的画里有诗意,有谐趣,有悲天悯人的意味;它有时使你悠然物外,有时使你置身尘世,也有时使你啼笑皆非,肃然起敬。
——朱自清
人家只晓得他漫画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灵达处反远出他画笔之上。
——郁达夫
我的脑子里有一个丰先生的形象:一个与人无争、无所不爱、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
——巴金
他的命题是大的,落笔却是别致有趣……丰子恺以简洁、稚拙、不事雕琢的线条勾勒出的那些只属于他的形象,他的画风影响着中国的后辈漫画家。
书卷首 现代精神与现代画派
往往有人指着一幅西洋画,质问这是什么派的画。然而我对于这等疑问,都不能圆满地解答。因为画派一事,不是很浅近的、表面的问题,而是伏在画的内面的一种较深的意义。绘画是以时代精神与文化为背景的,是一时代的人的人生观、自然观、世界观的表现,是画家的思想、人格的表现。故各画派的分别,不仅是表面的差异,不能用一两句话来说明,不是向来不留意于画的人所能一望而知的。所以要获得鉴别画派的能力,必先具有一点绘画鉴赏的素养。这素养越多,对于绘画的理解越深。研究绘画的流派,是兴味深长的一事。在画面的题材的选择、用色、用笔的技巧上,可历历看出画家的精神、人格,及其时代的思想、文化。岂不是有兴味的事么?
要说画派,可以先举一个比方。我们往往在轻巧的东洋货中,可以看出单薄轻佻的日本人的气质。在沉重之西洋货中,也可看出深固坚实的德国人的气质。又在人的服装、态度、举止中,也可看出北方人的厚,与南方人的秀。可知凡表现必有背景。艺术为人的心的表现,当然更加与背景有深切的关系。世界是自然与人的对峙。艺术的历史可说就是吾人的世界观的历史。世界观不同,表现也不同,于是在绘画上就有所谓"画派"。所以要说画派,必须从时代文化说起。
现在请把绘画暂置不提,先回想一想近世纪中的世界变迁的情形:
近世纪世界的大变迁的主因,不外乎三端,即十五六世纪的文艺复兴,十八世纪末的法兰西大革命,与十九世纪的科学昌明。这是谁都晓得的大事,无须我来报告。但在这里也有概括地说一说的必要。
第: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近代文化的第步。在文艺复兴之前的中世纪,人们都沉酣在薄闇的、混沌的生活中。什么都停滞,无生气。到了文艺复兴,忽然觉醒。经济的,社会的,精神的,一齐发达。尤以精神文化方面的自觉为显著的进步。自此开始,人类向了近世文化的光明之路而一步一步地觉醒起来。希腊罗马的古典的复活,宗教感情与古典趣味相交混的似梦的美,陶醉的,理想的,自由,平等等要素,在文艺复兴的时期均强调起来。这精神的跃进,为近代文化的第步。
第二:但人类的真的解放,不能单从上层建筑的"精神"方面着手,故近代文化的第二步就变出十八世纪末的法兰西大革命来。法兰西革命是政治的解放的初步。生活的机关的政治的组织解放之后,就促进生活的解放,即经济的方面的解放。经济的革命的第段,为以前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发达,其第二段,为现今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实现。要之,这个人解放与社会解放,为文艺复兴以后的、近代人类精神上的两大潮流。
第三:近的是十九世纪的科学昌明。科学的发达,及于人类精神上、物质上的影响,非常深大。在物质方面,机械与交通发达造成物质文明,揭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的幕。故十九世纪名曰"经济的时代"。在精神上,科学的研究,养成了近代人的分析的、观察的、实验的、理智的头脑,使对于什么都要用科学研究的态度来研究,观察,分析,批评。把一切的因袭都看破,打倒。故十九世纪又名曰"批评的时代"。"科学万能!"什么事都拿科学来解决。然而拿科学来批评解决人生一切事物,究竟是不可能的。于是终于有"科学破产!"的叹声。因为科学的分析、观察的态度,把以前的因袭、迷信、美丽的梦,一切打破,而人生世界的现实完全暴露,结果在人心中引起了一种危惧、悲哀、不安定的状态。即应用科学的态度于人生一切事物上,结果造成了"定命论""决定论",否定自由意志,一切唯物。这就惹起现代人的厌世观,与破坏的思想,于是一切都不安定,一切都动摇起来,混乱起来。故现代又称为"思想混乱的时代",或"动的时代"。这正是我们目前的状态。
近世纪世界大变迁的三大原因,大约如上述。现在试考察以这等时代精神为背景而表现的艺术,情形如何。
第:文艺复兴之后,个人、社会均解放了,自觉了。故在艺术上,专重精神的激烈的活动,竞尚理想的、陶醉的、享乐的主义,于是产生Baroque(巴洛克)与Rococo(洛可可)的艺术。然而这是幼稚的艺术时代,全不具备现代艺术的条件。只因其为后来的现代艺术的萌芽,故一并叙述于此,以为线索的端绪。何谓现代艺术的条件?请读下项:
第二:法兰西革命以后,方有真的现代艺术的急先锋出现。现代浓烈的色彩,是个人的自觉,社会的要求,现实的精神的觉醒。对于文艺复兴的"情绪的""文艺的"特色,现代为"理智的""科学的";对于文艺复兴的"宗教的""陶醉的"的特色,现代为"实际的""功利的"。要之,现代是"现实""个人""社会"三者的觉醒。法兰西大革命,便是这三要素的强调的第段。中世纪的酣眠,至文艺复兴而觉醒,情知渐渐开明;然其后数百年间,还受王权教权的束缚,到了法兰西大革命,始得自由活动,于是个人的自由解放,自我的主张,主观的强调,社会组织的改变,民众政治的实现,经济机关的劳动者独裁等重大问题,相继而起。当这社会现象的一大转机的关头,艺术上立刻显出现实化、个人化、社会化等现象来,一直衔接于其次的科学昌明的时代。然在革命初期,还是过渡的时代,那时候所起的承上启下的画派,便是所谓"古典派""浪漫派",总称为"理想主义"。这两派,严格地论来,也不能划人现代绘画的范围内,只能说是"现代绘画的先驱"。
第三:入科学昌明的现代以后,前述的现代的色彩愈加浓重起来。所谓艺术的现实化、个人化、社会化,便是"自然主义"。"理想主义"是主观的,只有自己心中的火,心以外的自然都是冷冰冰的客观,只有热情、空想,而不顾实际的世界。到了自然主义,始有艺术的客观化、现实化。在绘画上就有"写实派""印象派"。这就是息止心中的热情的火,而冷静地张开眼来观察现实的客观的自然。这是科学的态度。然而如前所述,科学是已经破产了的,科学是引起"动"与"乱"的。到了科学破产、思想混乱的时代,绘画也在画面上"动"起来了。初用线条来搅乱画面的,是"后期印象派",这是从自然主义的纯客观复归于主观。然这与以前的理想主义的意趣大不相同,有未熟与过熟的分别。从此再进一步,就把形体解散为形的单位,拿这等单位来再造新形,就是"立体派"。拿时间来同空间相乘,相错综,把感觉的经过表现出来,就是"未来派"。终至于不用形,而用"图式""符号",就是极端的"抽象派""达达派"。
概观时代精神的变迁,可知科学昌明是现代大的转机。以现代精神为背景而表现的绘画,也以"自然主义"为本干。先驱于自然主义前面的"理想主义",为其根柢;发展于自然主义后面的"表现主义",为其枝叶花果。
3. 谈论“慈悲的滋味”,我总会想到丰子恺先生的文字。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情感宣泄,而是一种浸润在生活细节中的深刻体会。他笔下的慈悲,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点滴的关怀,是对弱小的怜惜,是对生命的尊重。我记得他曾描绘过一幅小小的画面:一位老妇人在寒风中颤抖,旁边一位路人默默地递上一件衣裳。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承载着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丰子恺先生的文字,就像那件衣裳,温暖而贴心,它能穿透冰冷的现实,直达人心。我常常在读到关于他如何对待小动物、如何理解自然界万物的情景时,被深深地感动。他仿佛能与所有的生命对话,用一颗纯净的心去感受它们的存在,去体会它们的喜怒哀乐。这是一种超越言语的理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共情。读完关于“慈悲的滋味”,我感觉自己仿佛也沾染上了一丝佛性,看待世界的眼光变得更加柔和,对身边的人和事也多了一份理解与包容。生活中的很多烦恼,在慈悲的目光下,似乎都变得微不足道。这套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力量,有时并非来自于轰轰烈烈的行动,而是来自于内心深处那份温柔而坚定的爱。
评分7. 提及“文学漫画”,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丰子恺先生那些看似简单却意味深长的画作。他将文学的深度与漫画的直观性完美结合,创造出了一种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他的漫画,不像时下流行的那些漫画那样追求夸张的情节和搞笑的段子,而是用最简洁的线条,勾勒出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洞察。一幅幅画,寥寥数笔,却能引发人无限的遐思。我常常在一幅画前驻足良久,细细品味其中的意境。他描绘的孩童,天真无邪,却也折射出大人的世界;他描绘的生活场景,平凡如斯,却也蕴含着人生的哲理。这种“少即是多”的艺术手法,正是丰子恺先生的独到之处。他用最少的笔墨,传递了最丰富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思考。读他的漫画,就像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无声的交流,他用画笔揭示着生活的真相,用幽默的方式传递着人生的智慧。
评分6. “认识建筑”,在丰子恺先生的笔下,脱离了冰冷的结构和材料,变成了一场关于空间、光影与人文的对话。他不仅仅关注建筑的外观,更深入探讨建筑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以及居住者的情感。他会将一座古老的寺庙,与它周围的环境,与它所经历的岁月,融为一体来解读。我曾以为建筑只是钢筋水泥的堆砌,但读了他的文字,我才明白,每一栋建筑都有它自己的生命,它默默地诉说着属于自己的故事。他用细腻的观察,描绘出建筑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影响人的心情,如何成为历史的见证者。我特别喜欢他描述一些传统建筑的片段,那些飞檐翘角,那些庭院深深,都被赋予了深厚的人文情怀。他让我们学会了从建筑中读懂人,读懂历史,读懂那个时代的审美和生活方式。这不仅仅是认识建筑,更是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认识人类文明的积淀。
评分8. 翻阅这套书,我仿佛在与一位老朋友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丰子恺先生的文字,有着一种独特的亲切感,仿佛他就在我身边,用温和的语调与我分享他对生活、对艺术的理解。他并非高高在上的理论家,而是那个和你我一样,在生活中摸索、感悟的普通人。他的“艺术四书”,让我看到了艺术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让我明白艺术并非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感受、去创造的美好。他谈论“慈悲的滋味”,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更温暖的眼光看待世界;他谈论“认识绘画”和“认识建筑”,引导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提升我们对美的鉴赏能力;他谈论“文学漫画”,让我们领略到一种将深刻思想融入通俗形式的艺术魅力。整套书,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惊喜。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滋养了我的心灵,让我对生活充满了更多的热爱和希望。
评分2. 丰子恺先生的艺术世界,总是能以一种最出人意料的方式,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套《丰子恺艺术四书》便是最好的证明。不同于其他艺术理论书籍的枯燥晦涩,这里的文字带着一种孩童般的纯真和画家般的细腻。他谈论绘画,不是冷冰冰地分析技法,而是将绘画融入生活,用最朴素的语言解释最深刻的艺术理念。我尤其喜欢他关于“漫画”的论述,他将漫画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不仅仅是逗人发笑的图画,更是对人生百态的深刻解读,是承载着情感与哲思的艺术形式。读到“慈悲的滋味”,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善意与理解的世界,他用温和的笔触描绘了慈悲的力量,那种无声的关怀,那种对生命的尊重,让我重新审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认识绘画”和“认识建筑”,也不是简单的科普,而是引导读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欣赏艺术,去发现美隐藏在日常的每一个角落。他鼓励我们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去体会那些隐藏在色彩、线条和结构背后的情感与故事。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丰子恺先生用他的智慧和感性,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门,让我学会了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捕捉那稍纵即逝的美好。
评分1. 翻开这套《丰子恺作品集》,仿佛被一股温暖而宁静的力量所包裹。每一册书页都带着纸张特有的温润触感,即便只是静静地放在书架上,也散发出一种古朴而雅致的气息。我尤其欣赏这种裸脊的设计,它不像那些精装书那样张扬,而是低调地展现出书本本身的质感,仿佛一位饱经风霜却内心丰盈的长者,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来 adorn 自己。在阅读之前,光是抚摸那些粗糙的封皮,感受它们与指尖的摩擦,就已是一种享受。书中的文字,无论是对人生世事的洞察,还是对自然景物的描摹,都带着丰子恺先生特有的悲悯与豁达。他笔下的孩童,天真烂漫,仿佛能从纸页中跳脱出来,带着纯净的笑意;他笔下的生活琐事,被赋予了诗意的光辉,让人在平凡中体会到不凡的美。我常常会在夜深人静时,点上一盏昏黄的灯,捧着其中一册,细细品味。那些看似平淡的文字,却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让我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片刻的安宁。尤其是当读到他描写自然景象的段落时,我仿佛能听到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闻到雨后泥土的清新气息。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是很多刻意雕琢的文字难以企及的。这套书不仅仅是文字的集合,更像是一位智者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它引导我去观察生活,去感受美,去思考生命的意义。
评分4. “认识绘画”在丰子恺先生的笔下,绝不是一项艰深的任务,而是一场充满乐趣的探索。他总能用最生动、最贴切的比喻,将绘画的奥秘展现在我们面前。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意境”的阐述,他认为一幅画的灵魂,不在于技巧的精湛,而在于它所能传达的那种情感共鸣,那种朦胧而又悠远的意境。这与我平日里欣赏艺术的方式有着惊人的契合。我并非专业的艺术鉴赏家,但丰子恺先生的文字,却能让我从一个普通的观赏者,蜕变成一个能品味艺术、理解艺术的“知音”。他谈论写实与写意,谈论色彩与线条,但这一切的讨论,都回归到“美”的本质,回归到“情”的传递。他鼓励我们放下固有的成见,用一颗开放的心去接纳不同的艺术风格,去感受它们各自独特的魅力。读他的文字,仿佛置身于一个热闹的画展,而他则是一位热情洋溢的向导,为我一一解读每一幅作品背后的故事与情感。这种接地气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艺术不再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及的,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分5. 丰子恺先生的“美的情绪”,是我在这套书中最感同身受的部分之一。他笔下的美,并非只存在于宏伟的建筑或精美的画作中,而是弥漫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隐藏在最平凡的事物里。他写到一缕晨光,一片落叶,一只小鸟,都能从中发现独特的美感。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生活。原来,那些被我忽略的风景,那些被我视为理所当然的瞬间,都蕴含着如此动人的诗意。他鼓励我们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去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美好。我发现,自从读了他的文字,我开始更容易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清晨醒来时,看着窗外朦胧的景色;午后,感受阳光透过树叶洒下的斑驳光影;傍晚,欣赏天边变幻的晚霞。这些,都成了我内心愉悦的源泉。丰子恺先生的“美的情绪”,不仅仅是关于美的欣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它教会我,即使在最普通的日子里,我们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浪漫与诗意,让生活变得更加丰盈和有意义。
评分10. 丰子恺先生的“认识建筑”这一部分,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并没有从建筑学的角度去分析每一个梁柱的结构,而是从一个更宏观、更人文的角度去解读建筑。他告诉我,建筑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居所,更是承载着人类历史、文化以及情感的载体。他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古老的寺庙如何与自然融为一体,如何诉说着千年的沧桑;他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民居,如何体现出一种温婉、内敛的生活情调。我曾经认为建筑是一件很“硬”的事情,但丰子恺先生让我看到了它柔软的一面,看到了它与人类情感的深刻联系。他鼓励我们去感受建筑的空间感,去体会光影在建筑中的变化,去想象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故事。这种“读懂”建筑的方式,让我对周遭的环境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开始在行走中,用更细致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每一栋建筑,去想象它们背后可能隐藏的故事,去感受它们所散发出的独特气质。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学习方式,它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也对人类的创造力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9. 丰子恺先生的“美的情绪”这个概念,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觉醒。我一直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需要我去寻找、去定义。但读了他的书,我才明白,美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的感受,是一种由内心生发的情绪。他笔下的美,常常是微小而短暂的,需要我们用心去捕捉,去体会。例如,他描绘孩子玩耍时的那种纯粹的快乐,那种无忧无虑的状态,本身就是一种极美的情绪。又比如,他在 rainy day 里,从窗户看到雨水在玻璃上滑落,那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美感,也深深地打动了我。他引导我去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去感受那些被我们忽略的,但却真实存在的美好。这让我开始更加留意身边的风景,更加珍惜每一个平凡的瞬间。以前,我常常觉得生活有些枯燥乏味,但现在,我发现,只要我愿意去感受,去发现,生活本身就充满了无穷的诗意和美感。这种“美的情绪”的培养,对于我而言,比任何理论知识都来得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