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书法作品,吴昌硕和王福庵堪书,余正和吴莹 编的《西泠印社记》是1914年,西泠印社成立十周年 ,作为首任社长,吴昌硕亲自撰书的。**杭州西湖 孤山上的同名石碑,就是根据这件作品刻的,一直被 西泠印社视若珍宝。本书收入吴昌硕、王福庵书的《 西泠印社记》。吴昌硕,西泠印社首作任社长。
吴昌硕,(1844一1927),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等,浙江安吉人。中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诗、书、画、印”四*的一代宗师,晚清民国时期**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并称为“清未海派四大家”。吴昌硕的艺术别辟蹊径、贵于创造,*擅长写意花卉,他以书法入画,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章法融入绘画,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他以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笔力敦厚老辣、纵横恣肆、气势雄强,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虚实相生、主体突出,画面用色对比强烈。
正文
我一直对传统文化中的“匠人精神”抱有浓厚的兴趣,《西泠印社记》无疑满足了我这份好奇。书中对于治印过程的细致描述,以及对历代印人技艺的梳理,让我领略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湛与严谨。从选材、设计、下刀,到最后的修饰,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心血与智慧。作者不仅讲述了“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讲述了“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么做”。他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治印风格进行了清晰的辨析,让我能够区分出其中的细微差别,并理解这些风格形成的历史原因。更难得的是,书中并非一味地强调技艺的难度,而是更侧重于印章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旨趣。读这本书,我仿佛接受了一场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启蒙教育,对“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它让我认识到,一件看似微小的印章,也能蕴含如此丰富的文化信息和艺术价值,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所在。
评分《西泠印社记》的叙述方式,可以说是一种“以景衬人,以事见情”的高明手法。作者巧妙地将西泠印社的自然风光、亭台楼阁,与社中名家及其艺术成就融为一体。当我读到描绘社址风光时,脑海中便会浮现出那山水相依、曲径通幽的景致,仿佛亲身置于其中,耳畔回响着古人吟诗作赋的雅韵。接着,随着笔锋一转,便会引出与这景致息息相关的某位印学大家,讲述他与西泠印社的渊源,以及他留下的传世印章。这种写法,使得冰冷的史实变得鲜活生动,不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充满了画面感和故事性。书中的每一方印章,不再是静态的器物,而是拥有灵魂的艺术品,它们承载着主人的思想、情感,甚至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作者对这些印章的解读,深入浅出,既有专业的鉴赏,又不失人文关怀,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从中品味出艺术的妙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走过了一段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对中国印章艺术的认识,由浅显变得深刻,对西泠印社的文化价值,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我想说,《西泠印社记》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印章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士人精神”的注解。作者在字里行间,无形中勾勒出了一幅明清以来文人雅士的生活图景。他们远离尘嚣,以印为乐,以文会友,在方寸之间寄托情怀,抒发志趣。书中所提及的许多印章,其尺寸之小,内容之精,都令人叹为观止。但真正打动我的,是这些印章背后所蕴含的独特审美和哲学思考。作者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捕捉,展现了文人对于“格调”的追求,对于“物我合一”境界的向往。它让我看到,在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如何通过艺术来安顿自己的精神世界,如何在物质的束缚中寻求心灵的自由。这本书没有刻意去拔高和神化,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这些文人的生活方式和艺术追求呈现出来。读来让人倍感亲切,也引发了深思:在如今这个功利至上的社会,我们是否还能保有这样一份纯粹的艺术追求,这样一份超脱的士人情怀?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可能,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评分《西泠印社记》给我最大的感受,便是其“人”的温度。书中所描写的每一个印人,每一个印章,都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被置于一个生动的生活场景中,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描摹,细致入微,从他们的生活习惯、性情品格,到他们治印的理念、艺术风格,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我仿佛能看到那位书法大家在灯下精心雕琢印章的场景,也能感受到那位诗人在印面上寄托的淡淡愁绪。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这本书充满了人文关怀,也使得印章艺术不再是冰冷的技艺,而是承载着个人情感和时代印记的独特载体。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一些治印趣事的记述,这些小故事充满了生活气息,也展现了古代文人的幽默与智慧。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的传承,不仅仅是技法的传递,更是精神的浸润,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连接。读罢此书,我对西泠印社以及那些为之贡献的先贤们,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评分初读《西泠印社记》,便被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书页间流淌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印记,更是文人墨客的雅趣与情怀。我并非篆刻专家,也对印学研究涉猎不深,但这本书以一种极为平易近人的方式,将西泠印社这片承载着中国印学辉煌的土地,鲜活地展现在我面前。它并非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讲述着社团的创立、发展,以及那些与印章结缘的大家风范。从那些流传千古的印章背后,我仿佛看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深沉热爱,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执着。读这本书,我感受到的是一种精神的滋养,是对“文人精神”的重新认识。它让我明白,艺术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思想的沉淀、人格的体现。那些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清雅、孤高、淡泊,都如同一股清流,涤荡着我浮躁的心灵。它让我开始思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是否还能找回那份属于文人的从容与静谧。这本书是一扇窗,让我窥见了中国传统艺术一个鲜为人知的角落,也让我对“西泠印社”这三个字,有了更深刻、更感性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