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泽平,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分析师,中国金融40人论坛特邀研究员、中国新供给50人论坛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兼职研究员等。曾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室副主任。曾在《人民日报》《经济研究》等报刊发布文章近百篇,专著《宏观经济结构研究》收入“当代经济学文库”。
导论
**篇 房地产周期的基本规律与**经验:一线房价只涨不跌的神话
**章 中国房地产周期研究
**节 房地产周期的决定因素: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第二节 房地产长周期的阶段性特点:理论逻辑与**经验
第三节 中国房地产周期:过去、现在与未来
第四节 房地产政策工具的影响机制分析与**比较
第五节 增速换挡期德日台韩的房市走势及启示
第二章 人口迁移的**规律与中国展望:城市的胜利
**节 人口迁移的主要理论逻辑
第二节 **上人口迁移规律:城市的胜利
第三节 中国人口迁移趋势:步入第二阶段,向大都市圈集聚
第四节 中国人口迁移展望:集聚与分化
第三章 从**经验看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人口发展趋势:人口控制VS城市规划
**节 城市人口集聚的基本逻辑与**经验
第二节 北京、上海人口增长仍有较大潜力
第三节 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约束与人口规模
第四节 北京、上海人口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五节 完善北京、上海人口调控政策和城市规划
第二篇 房地产市场风险:十次危机九次地产
第四章 **历次房地产大泡沫:催生、疯狂、崩溃及启示
**节 美国1923—1926年佛罗里达州房地产
泡沫
第二节 日本1986—1991年房地产泡沫
第三节 中国1992—1993年海南房地产泡沫
第四节 东南亚1991—1996年房地产泡沫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
第五节 美国2001—2007年房地产泡沫与2008年次贷危机
第六节 历次房地产泡沫的启示
第五章 中国房地产泡沫风险有多大?
**节 什么造就了中国一二线城市房价只涨不跌
的不败神话:城镇化、居民收入和货币超发
第二节 **房价:居于世界前列
第三节 房价收入比:一二线城市偏高,三四线城市基本合理
第四节 库存:去化压力比较大的是三四线中小城市
第五节 租金回报率:整体偏低
第六节 空置率:三四线城市高于一二线城市
第七节 房地产杠杆:居民杠杆快速上升但总体不
高,开发商资产负债率快速上升
第六章 这次不一样?——2015m2016年中国房市泡沫与1991年日本、2015年中国股市比较
**节 中国一线城市房地产泡沫程度很高:与日本和香港比较
第二节 与过去比:此轮一线城市房价上涨的新特点
第三节 与日本1986一1991年房地产大泡沫比
第四节 与2015年中国股市大泡沫比
第五节 一线城市房价泡沫的影响与风险
第七章 保汇率还是保房价:来自俄罗斯、东南亚和日本的启示
**节 房价和汇率的理论关系
第二节 “俄罗斯模式”:弃汇率、保房价
第三节 “日本模式”:保汇率、弃房价
第四节 “东南亚模式”:弃汇率、弃房价
第五节 来自三种模式的启示
第三篇 房地产政策与制度:短期调控和长效机制
第八章 德国房价为什么长期稳定、在**独善其身?
**节 德国房价长期稳定、在**独善其身
第二节 德国住房供给:居住导向的制度设计,总量充足、市场多元
第三节 德国住房需求:货币政策盯住通胀,住厉
金融政策长期保持中性,城市体系均衡 第四节 启示
第九章 中国房地产调控二十年:问题、反思和抉择
**节 1998—2001年:房改启动市场
第二节 2002—2004年:抑制房地产市场过热
第三节 2005—2007年:稳定住房价格
第四节 2008—2009年:刺激住房消费
第五节 2010—2013年:遏制房价上涨
第六节 2014—2016年9月:借稳增长和去库存,再度刺激
第七节 2016年9月至今:长短结合,促进健康发展
第八节 历次房地产调控的反思
第十章 谁是房地产盛宴的*大受益者:房价构成分析
**节 从宏观来看,土地出让金和税收占房价的八成
第二节 从中观城市来看,土地出让金和税收占房价的六成左右
第三节 从微观企业来看,土地出让金和税收约占房价的六成左右
第十一章 地王之谜:来自地方土地财政视角的解释
**节 地王频出和高房价背后的制度因素:土地财政
第二节 土地财政的历史和成因
第三节 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的核心
第四节 客观认识土地财政的积极作用
第五节 正视土地财政带来的待解问题
第六节 改革完善土地财政
第十二章 供需错配、人地分离:一线城市高房价、三四线城市高库存的根源
**节 人口迁移趋势:大都市圈化
第二节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背离
第三节 解决之道:从短期调控到长效机制,从限制需求转向供给侧改革
第十三章 房产税会推出吗:从历史和**视角推断
**节 房地产税改革的**经验与**必要性
第二节 个人住房房产税推出需要具备六大前提条件
第三节 房产税的历史和效果
第四节 其他**和地区房产税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后记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跟着一位顶级经济学家进行了一次漫长而深入的私人辅导课,虽然过程略显枯燥,但收获是实实在在的。它对宏观经济政策对房地产的溢出效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追踪,比如央行加息或量化宽松对住房抵押贷款利率的传导机制,讲解得极其透彻。我个人对“供给侧刚性”如何影响周期长度的分析特别感兴趣,作者用历史数据论证了规划审批制度、土地供应的周期性,如何人为拉长了市场的调整时间,使得每次衰退都显得尤为痛苦。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典型的学院派,精准、克制,不带多余的情感色彩,这恰恰是我所欣赏的。它迫使你跳出日常的新闻噪音,从更长远的结构性角度去审视这个行业。对于年轻的金融从业者来说,这本书是理解资产负债表驱动的行业运作模式的绝佳教材。
评分坦白讲,我原本以为这本《房地产周期》会是一本比较晦涩难懂的纯学术著作,没想到它在阐述复杂理论的同时,还保持了相当的叙事流畅性。它不是那种只关注美国或欧洲市场的典型读物,而是广泛借鉴了全球多个地区的经验教训,比如亚洲新兴市场的快速城市化与信贷泡沫的关联,这让它的视野显得非常开阔。我特别喜欢它在讨论泡沫破裂时,对“债务的去杠杆化”过程的详细描述,那种痛苦的、漫长的去金融化过程,书中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经济危机的真实重量。当然,如果你期待书中出现关于如何挑选“下一个热门板块”的“干货”贴士,那你会大失所望,因为它根本不提供这种短期预测。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建立一种系统的、历史的、跨学科的思维模式,教会你如何识别风险的根源,而不是简单地追逐热点。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慢思考”的框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总是被短期的市场波动牵着鼻子走,但《房地产周期》强迫你后退一步,去理解驱动这些波动的基本力量——人口结构变迁、长期利率走势、以及金融监管的松紧。我发现书中对“住房自有率”与“金融稳定”之间复杂关系的探讨极具洞察力,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涉及到社会政策的权衡。虽然书中部分章节对计量经济模型的依赖性较高,可能会让一些非量化背景的读者感到吃力,但即便是跳过那些复杂的公式,只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推演,也足以让你对房地产投资的风险收益比有一个全新的认知。这是一本能够改变你看待资产配置方式的书,它教会你耐心,教会你尊重经济规律的不可抗拒性。读完后,看待新闻里关于房价涨跌的消息,总会多了一层冷静的滤镜。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在地产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量身定做的,读完之后,很多过去凭直觉做出的判断,现在都有了扎实的理论支撑。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预期管理”那一章,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即市场参与者的群体性非理性预期是如何自我实现的,这对于理解泡沫的形成和破裂至关重要。它不像市面上很多畅销书那样,上来就给出一些模棱两可的“秘诀”,而是非常务实地探讨了供需失衡背后的制度性和金融性因素。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偏不倚的学术态度,既不盲目唱多,也不一味唱衰,而是冷静地剖析机制。唯一的遗憾是,它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特别是疫情对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结构性冲击的探讨稍显不足,或许是因为成书时间的原因吧。但即便如此,它提供的分析工具,足以帮助我们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这本书的深度,是那些只谈论“地段”和“概念”的普及读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哎呀,终于把这本《房地产周期》读完了,感觉脑子都被各种数据和理论填满了。这本书对宏观经济与房地产市场的交织分析得真是入木三分,尤其是它对历史数据回溯和模型构建的严谨程度,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我特别喜欢它关于“库存周期”和“信贷扩张”如何共同驱动市场波动的论述,清晰地勾勒出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循环图景。书中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案例的对比分析也很有启发性,让我意识到房地产市场的地域差异性是多么显著,绝非一概而论。不过,说实话,有些章节的数据图表密集得让人有点喘不过气,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理解其中的复杂数学模型确实需要花上不少功夫。总的来说,这是一本硬核的参考书,对于想要深入理解房地产市场底层逻辑的人来说,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宝典,但如果你只是想找本轻松的入门读物,那可能要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而不是简单的预测工具,这一点我非常认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