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瑜伽經的核心
定價:58.00元
作者:B.K.S.艾揚格
齣版社:海南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4433810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l艾楊格大師93歲扛鼎之作
l融匯80年的瑜伽實修經驗,艾楊格大師以嶄新見地揭示《瑜伽經》的核心要義
內容提要
本書是艾楊格大師在93歲時完成的著作。在這部著作裏,艾楊格大師將《瑜伽經》中齣現的*重要、*關鍵的核心概念及詞匯萃取齣來,並與《薄伽梵歌》《哈達瑜伽之光》《希瓦本集》等其他瑜伽經典中的對應章節片段進行對比,再給齣精細、深入而全麵地闡釋。
《瑜伽經的核心》是體現艾楊格大師瑜伽思想的*著作,在本書中,艾楊格大師將自己80年瑜伽實修經驗與對眾多瑜伽經典的理解結閤起來,全麵闡釋瞭瑜伽經典中蘊含的哲學核心要義。
這是瑜伽愛好者、瑜伽修習者、瑜伽老師及瑜伽文化及哲學愛好者不可獲缺的寶貴著作,幫我們縱覽瑜伽哲學要義,深入瑜伽文化精髓,構建瑜伽文化根基。同時,通過這本書,我們也能更清晰地瞭解艾楊格80年瑜伽實修的思想曆程,讓我們知道,一個人唯有依靠自我精進,方可自我成就,艾楊格的大師之路就是一條自我精進之路,而這條自我精進之路,要有深厚的瑜伽文化作為根基和鋪路石。
目錄
作者介紹
B.K.S.艾揚格(1918.12.14—2014.8.20)是印度的瑜伽大師,艾揚格瑜伽的創始人。艾揚格被看作是目前世界上的瑜伽導師之一,在西方享有盛譽。艾揚格瑜伽也被看作是當今世界為廣泛練習的一種瑜伽。
在今天,全球有180個艾揚格瑜伽學院,分散在40個國傢。艾揚格大師已獲得多項榮譽,包括聯閤國和平署的科學博士,美國整體醫學會PurnaSwasthya奬、美國傳記研究所的年度瑜伽教育奬等。
文摘
序言
與我之前閱讀的其他幾本關於帕坦伽利的導讀本相比,這本書在引入外部評論和現代科學觀點的兼容性上顯得尤為保守。它似乎堅定地將自己定位為對原典的忠實轉述者,對任何可能“稀釋”其純粹性的現代解釋都持謹慎保留態度。這當然保證瞭文本的純正性,但帶來的後果是,它的論證過程略顯單薄。例如,在探討“調息”(Pranayama)對神經係統的影響時,書中僅僅停留在描述其對心緒的安撫作用,而沒有嘗試去聯係哪怕是最基礎的生理學研究,以佐證其功效的切實性。對於那些需要“證據鏈”來建立信任感,或者習慣於跨學科論證的讀者而言,這種單嚮度的論述方式可能會讓人覺得說服力不足。坦白地說,我期待看到的是一次對話——古老的智慧與當代的認知科學之間進行一場富有建設性的交流,而不是僅僅單方麵地重復那些已經被時間驗證的教條。這種略顯封閉的敘事結構,使得這本書的受眾範圍,似乎被有意無意地限製在瞭那些本身就對傳統哲學抱有無條件信仰的群體之中。
評分這本書的“導讀”部分,占據瞭相當大的篇幅,但其撰寫者的學術背景和視角似乎與正文的翻譯者存在著某種“錯位感”。導讀的筆觸極其學術化,充斥著大量的術語引用和對不同學派立場的細緻辨析,這對於一個非專業研究者來說,閱讀門檻陡然增高。我甚至覺得,這部分導讀的語言風格,更像是寫給研究生或資深學者看的研討會論文摘要,而不是為普通瑜伽愛好者準備的入門嚮導。它似乎過於沉迷於追溯《瑜伽經》在曆史長河中的流變與爭議,卻未能有效地將讀者平穩地引入到文本的核心體驗之中。結果就是,在開始正文之前,讀者可能已經被導讀中繁復的學術考據弄得有些暈頭轉嚮,對即將麵對的“正經”內容産生瞭先入為主的距離感。如果說翻譯的目的是拉近距離,那麼這篇導讀反倒像是在正文和讀者之間竪起瞭一道無形的知識壁壘,讓人在尚未開始實際的修行閱讀之前,就先感受到瞭智識上的壓力。
評分我一直對印度哲學中的“阿斯蒂瓦”(Asteya,不偷盜的戒律)在現代社會中的引申義有著濃厚的興趣,期待在這本書中能看到一些新穎的解讀。然而,這本書對於“持戒”(Yamas)的闡述,整體上是偏嚮於傳統和字麵意義的解釋,缺乏對當代生活場景的有效嫁接與深入剖析。它更像是一份紮實的、麵嚮入門者的定義匯編,而非一本富有洞察力的哲學思辨錄。例如,書中提到“不妄語”(Satya),但對於如何在職場溝通中處理善意的“留白”與“隱瞞”之間的倫理睏境,並沒有展開深入的討論。這種處理方式,使得這部作品在深度上顯得有些淺嘗輒止。對於那些已經對基礎概念瞭如指掌,渴望將古老智慧應用到復雜現代睏境中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工具箱可能有些過於基礎,缺少瞭能夠應對復雜人際關係和自我懷疑的“高級工具”。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更勇敢地去挑戰和重新詮釋這些韆年不變的原則,使之成為我們當下生活中的“活的”指引,而不是束之高閣的曆史文物。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說實話,有一種奇特的復古情懷,但實用性上卻打瞭摺扣。封麵那種略帶粗糲感的紙張觸感,配上那種深沉的墨綠色調,初看之下確實很有“經捲”的味道,仿佛捧著一本曆經風霜的古籍。然而,當我真正翻開它,試圖長時間沉浸其中時,問題就暴露齣來瞭。紙張的厚度似乎剛好卡在瞭一個尷尬的位置——它不夠厚實,以至於翻頁時容易産生靜電,書頁之間粘連的現象時有發生,尤其是在乾燥的室內環境下,那“嘶啦”一聲翻頁的體驗,極大地破壞瞭冥想般的心流。更令人費解的是,內文的排版,那些引文和注釋的分隔處理得並不清晰,很多時候,你需要在主體文本和腳注之間來迴跳轉,這對於需要精讀特定術語定義的讀者來說,無疑增加瞭閱讀的疲勞度。雖然我理解設計者想要營造一種儀式感,但對於一本旨在指導心智修行的書籍而言,閱讀的便捷性和舒適度,難道不應該被置於更高的優先級嗎?這種“形式大於內容”的設計取嚮,實在讓人有些遺憾。
評分這部書的譯文質量,坦率地說,讓人感到有些……“飄忽不定”。它試圖在保持原著古老韻味和讓現代讀者易於理解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但常常是顧此失彼瞭。有些段落的翻譯簡直是信達雅兼備,那種哲思的深度和語言的凝練,讓人不禁拍案叫絕,仿佛真的觸摸到瞭帕坦伽利思想的精髓。然而,緊接著的下一頁,可能就會齣現一些晦澀難懂、甚至需要結閤上下文反復揣摩纔能勉強領會的句子,讓人感覺像是在走一段崎嶇不平的山路,剛從一個風景絕佳的平颱下來,立刻又跌入瞭一個布滿荊棘的低榖。特彆是對於那些初次接觸《瑜伽經》的讀者來說,這種翻譯上的落差感可能會非常強烈,他們可能需要依賴大量的背景注釋或者其他的參考資料纔能順利地進行閱讀和理解。我尤其關注那些關於“三摩地”和“業力”的論述,在這本書裏,這些核心概念的闡釋力度似乎沒有達到我期望的統一和深入,仿佛作者在某些關鍵環節選擇瞭保守,而在其他地方又過於大膽地進行瞭解釋,這種不一緻性,使得整部作品在學術性和普及性之間搖擺不定,讀起來總覺得少瞭一份定海神針般的篤定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