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
说实话,一开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入手了这本《和声学教材》,毕竟和声这东西听起来就有点“硬核”,担心会枯燥乏味。但实际翻开之后,惊喜远大于预期。作者们显然是深谙教学之道,将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和声原理,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在讲解和弦的功能时,并没有一味地列举各种公式,而是通过对不同和弦连接产生的听觉效果的细致描述,让我们能“听”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我特别赞赏书中对于“解决”这个概念的强调,它不仅是理论上的需要,更是音乐流畅性和情绪连贯性的关键。书中通过大量的例子,展示了各种不协和音程如何通过“解决”到协和音程,从而产生出优美的乐句和丰富的色彩。我尝试着跟随书中的指导,练习一些基础的和弦进行,然后尝试加入一些简单的旋律。刚开始可能还显得有些生硬,但随着练习的深入,我逐渐体会到了和声编配带来的“魔法”——同样的旋律,配上不同的和声,所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属和弦解决到主和弦,就能带来一种“回家”的安心感;而有时候,一个带有色彩变化的属七或属九和弦,又能营造出一种更加复杂和张力十足的情绪。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每次阅读都能有新的发现,让我对音乐的理解又深了一个层次。
评分对于一个想要系统学习作曲,但又不知从何下手的音乐爱好者来说,这本书《音乐自学丛书 作曲卷 和声学基础教程(下册)》简直就是一份“秘密武器”。这本书的编排非常合理,从最基础的音程、和弦概念,逐步过渡到更加复杂的转调、模进以及对位技巧。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于“动机”和“乐句”的处理方式。它不仅仅教你如何写出一个好听的旋律,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你如何发展一个动机,如何将简单的旋律片段组织成有逻辑、有生命力的乐句。在和声方面,这本书的讲解也相当深入。它不仅仅停留在告诉你哪些和弦可以放在一起,而是更侧重于讲解和弦的功能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张力”与“解决”。书中大量的乐例,很多都来自于古典音乐的经典作品,这让我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能欣赏到大师们的杰作。我尝试着模仿书中的一些范例,用自己写的一些简单旋律进行和声配器,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原本只是零散的音符,在恰当的和声支持下,立刻拥有了生命力,变得更加动听。这本书让我明白,作曲不仅仅是灵感的爆发,更是技巧的运用和对音乐规律的深刻理解。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真正音乐创作的大门,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评分这本《音乐自学丛书 作曲卷 和声学基础教程(下册)》对我而言,简直是打开了音乐创作的一扇新大门。在此之前,我对和声的理解仅停留在一些模糊的概念和零碎的乐句模仿,总觉得自己的作品缺乏那种“厚度”和“层次感”。拿到这本书,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学习方向有多么局限。从基础的调式色彩、动机发展,到更复杂的转调技巧、不协和音程的处理,这本书都循序渐进地进行讲解,逻辑清晰得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耳边耐心指导。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每个概念时,都会附带大量的乐例,这些乐例并非枯燥的理论片段,而是来自许多经典的音乐作品,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理论是如何在实际创作中发挥作用的。而且,书中对一些常见作曲误区的剖析也相当到位,比如在进行转调时容易出现的“断裂感”,或者在色彩运用上容易产生的“单调乏味”,作者都给出了非常实用的解决办法。通过学习,我尝试着将这些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小练习曲中,惊讶地发现,原本听起来有些平淡的旋律,经过恰当的和声铺垫,立刻变得生动起来,情感也更加饱满。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它教会我如何去“听”音乐,如何去“思考”音乐,让我从一个被动的听众,逐渐成长为一个能主动构建音乐世界的创作者。
评分作为一名对音乐创作充满热情,但基础相对薄弱的自学者,这本书《音乐自学丛书 作曲卷 和声学基础教程(下册)》无疑是我的“救星”。在学习过程中,我遇到的最大的困境是如何将脑海中闪现的旋律,转化为有血有肉的音乐。之前尝试过一些零散的学习资料,但总感觉缺乏系统性,学完后仍然是一头雾水。《作曲卷 和声学基础教程(下册)》恰恰弥补了这一点。它从最基础的声部进行规则讲起,比如平行五度、八度的禁止,以及如何在不同的调式下保持声部的独立性和流动性。书中对这些规则的讲解非常细致,并且配有大量的实例分析,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违反规则和遵守规则所带来的听觉差异。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并没有将和声仅仅作为一项枯燥的技术来教授,而是将其与音乐的情感表达紧密结合。它教我如何运用不同的和弦色彩去烘托旋律的情绪,如何通过巧妙的和弦连接来制造悬念和惊喜。我开始尝试用书中的方法来分析我喜欢的乐曲,惊讶地发现,那些让我心动的旋律背后,原来有着如此精妙的和声设计。这种“解构”式的学习方式,让我不仅学会了“怎么做”,更理解了“为什么这么做”,极大地提升了我主动创作的能力。
评分我一直对音乐的“内在结构”充满好奇,渴望能理解那些动人的旋律背后隐藏的奥秘。这本书《和声学教材 谢功成 马国华 童忠良 赵德义著 人音出版社》正好满足了我的这份好奇心。它以一种非常严谨但又不失趣味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和声学这一复杂的学科。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色彩”的描绘。书中不仅仅是告诉你有哪些和弦,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去感受不同和弦在不同语境下所产生的独特“色彩”和“质感”。比如,当我们听到一个降E大调和弦,它可能带来的庄重感;而一个增六和弦,则可能暗示着一种戏剧性的转折。书中通过大量的乐曲片段,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能够一边阅读,一边“听”出和声的魅力。而且,书中对各种“连接”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从基础的三度叠置,到复杂的属功能延展,再到非功能性的和弦运用,这本书都给出了清晰的讲解和实践指导。我尝试着跟着书中的例子进行练习,开始的时候可能还有些生疏,但随着练习的深入,我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耳朵变得“敏锐”了,能够分辨出和弦连接的细微差别,并且开始尝试自己设计一些和弦进行。这本书就像是我的“和声探测器”,让我能够更深入地洞察音乐的精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