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上榜图书
书名:经济学规则
定价:48.00元
作者:丹尼.罗德里克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7-03
页码:230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ISBN:9787508670973
1.系统梳理了经济学的体系,其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是目前经济学界很关注的话题
2.作者为国际发展经济学家。
3.内容新颖,语言轻松,翻译也非常好。
4.诺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鼎力推荐
长期以来,世人对经济学的认识有两种倾向:一是教条主义,以抽象的理论模型为准绳简单推演复杂的经济现实;二是经验主义,以复杂的经济现实来否定理论模型的重要性。经济学家为此也备受诟病。丹尼•罗德里克从经济学模型建构的角度还原什么才是真正的经济学。经济学理论之所有要抽象和简单化,是为了探讨现象背后本质的因素。与此同时,经济学家开发出多种多样的模型,从不同侧面解释经济现实,为我们勾画出一个更加全面的图景。
当然,经济学家也会时不时地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尤其是在公共政策领域。他们误以为存在某种“普适模型”。实际上,他们应该根据具体条件,对模型加以斟酌鉴别,选择适合的模型。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形态和政治偏好不能压倒对现实的体察和推理。
本书既为经济学辩护,也正视经济学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经济学家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方式有其优势,但经济学的灵活性和条件适用性也是它的“阿喀琉斯之踵”。扬长避短,才能地发挥经济学的独特价值。
目录
“比较译丛”序
序言与致谢
导言经济学理论的利用与误用
第一章 模型的用途
模型的多样性
作为寓言的模型
作为实验的模型
不符合现实的假设
数学与模型
简单还是复杂
简单性、实用性和真实性
第二章经济学建模科学
澄清假设
当直觉误导我们的时候
经济科学的进步方式:不同时候用不同的模型
模型与实证模型
模型、与等级
错误与“连错都不算”
第三章如何选择模型
对增长战略的诊断
模型选择的一般原理
验证关键性假设
验证机制
验证直接结果
验证附带结果
再论外部有效性
第四章模型与理论
价值与价值分配理论
商业周期和失业理论
作为解释具体事件的理论
理论其实只是模型
第五章当经济学家犯错时
忽略的错误:2008年金融危机
执着的错误:华盛顿共识
经济学的心理学和社会学
权力与责任
第六章经济学及其批评者
重新思考常见的批评
价值观问题
欠缺多样性?
雄心与谦逊
跋二十诫
经济学家十诫
非经济学家十诫
注释
丹尼•罗德里克,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福特基金会讲席教授。曾任普林斯顿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研究所Albert O. Hirschman。著作有《全球化的悖论》《一种经济学,多种药方》《探索经济繁荣》等。他在经济发展和增长、全球化以及政治经济学领域著述颇丰。
本书作者是世界上真正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本书以迷人的、令人难以置信的详尽笔触,讲述了做一个经济学家意味着什么。本书既解释了经济学家为什么往往是对的,也解释了他们为什么时常犯错误。它是经济学家的必读之书,由此他们的布道才能切中肯綮。对非经济学家来说,它也是必读之书,这样他们才能对经济学、经济学家形成全面理性的认知。
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经济学家,也是的方法学家,丹尼•罗德里克二者兼备。对于向经济学门外汉解释该学科的优势与弱点而言,他的《经济学规则》是的一本著作。
泰勒•科恩(Tyler Cowen) 乔治•梅森大学教授
这本薄薄的书有巨大的冲击力。驱散了笼罩在经济学上空的数理化、程式化迷雾,只不过是它的贡献之一。罗德里克阐明了经济学的巨大优势与显著局限,他的风格既雄辩,又令人愉悦。《经济学规则》一书寓教于乐。经济学家和非经济学家都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包括他们各自需要遵守的“十诫”。读这本书令人不忍释卷,每一页都承载着令人难忘的重要教益。
玛格瑞特•列维(Margaret Levi) 斯坦福大学教授
经济学家对特定建模方式的依恋,如理性、前瞻性的个人与运转良好的市场等,经常使他们忽视模型与现实的明显冲突。耶鲁大学博弈论研究者巴里•奈尔伯夫(Barry Nalebuff)比多数人更贴近现实,但即便是他,也遇到了麻烦。一天深夜,奈尔伯夫和另一位博弈论研究者在以色列上了一辆出租车。司机没有打表,但承诺他们,下车时的收费将低于计价器本来会显示的金额。奈尔伯夫和同事没有理由相信这位司机。但作为博弈论研究者,他们做出这样的推理:一旦到达目的地,司机的议价权将微乎其微,将不得不接受他们愿意支付的价格。于是他们断定,司机的提议是一桩好买卖,于是就这样出发了。到达目的地后,司机要求支付2500谢克尔。奈尔伯夫拒绝,提出支付2200谢克尔。当奈尔伯夫试图谈判时,被激怒的司机锁上了车门,把他们关在里边,并以极快的速度返回到出发点。司机把他们扔到人行道上,并喊道:“现在看看你们的2200谢克尔能把你们带到哪儿!”
可见,标准的博弈论很难预测真实世界的变化。奈尔伯夫和他的同事也许运用一点点归纳法,打一开始就能明白,在现实中人的行为方式与理论家的模型中那些机械的理性人根本不一样!
在今天,他们也许不会做出同样的误判,因为实验研究已经普及化,而且博弈论研究者也更能理解在哪些情况下他们做出的标准化预测会出错。我们看看“后通牒博弈”,其中的算计能让人联想起这起出租车交易。假设两个人必须就如何分配100美元达成一致,甲提出建议,乙只能选择接受或拒绝。如果乙接受,双方根据达成的共识分配;如果乙拒绝,二人就都一分不得。如果甲乙都是“理性”的,甲将几乎把100美元都分给自己,只留给乙很小的一部分,如1美元,而乙将表示赞同,因为象征性的一点儿钱也比没有好。但在现实中,博弈的结果大相径庭。大多数甲方给乙方留的钱在30—50美元之间,低于30美元的建议通常都会被乙方拒绝。标准的博弈论几乎不能预测这一结果,这就是经济学家转向其他模型的原因之一。行为经济学方面的一些研究包含了公平考量,因而更具实用性,与现实中的后通牒博弈更为相符。
我一直对经济现象背后的驱动力感到好奇,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经济新闻层出不穷,但往往难以抓住核心。读了《经济学规则》之后,我感觉像是获得了一副看清世界经济迷雾的眼镜。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结论,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案例,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比如,他讨论了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不是简单地认为技术进步必然导致失业,而是分析了其中的复杂性,以及社会如何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来适应这种变化。这种分析的深度和广度,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非对称信息”这个概念的解释,它揭示了为什么市场并非总是那么理性,以及一些看似不公平的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经济逻辑。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经济学并非是遥不可及的学问,而是深刻地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理解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运行的机制,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评分这本书我读了大概一半,感觉真的是颠覆了我以往对经济学的认知。一直以来,总觉得经济学是那些晦涩难懂的公式和图表,离普通人的生活很遥远。但罗德里克这本书,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经济学背后隐藏的逻辑和原则展现在我们面前。他不是在教你如何成为一个经济学家,而是让你明白,为什么我们现在的经济世界是这个样子,以及这些“规则”是如何形成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全球化”这个概念的拆解,不再是简单的“好”与“坏”的二元对立,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群体在其中的得失,以及国家政策如何扮演了重要的调和剂角色。这种 nuanced(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开始审视自己一直以来的一些固有看法。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人,不像传统的学术著作那样枯燥,反而充满了洞察力和一些有趣的例子,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甚至会让人时不时地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钱颖一教授主编的这个译丛,果然名不虚传,选书的眼光和译者的功力都非常到位,让我对后续的书也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场关于经济学思想的“导览”。罗德里克教授不是要向你灌输什么僵化的理论,而是邀请你一起探索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如何形成并影响我们世界的。他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释为什么经济学中有不同的流派,以及这些流派的观点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碰撞和演变的。这让我觉得非常宝贵,因为我们往往只接触到某个经济学家的观点,而这本书帮助我们建立了一个更宏观的视角,理解不同经济思想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比如,书中对于“市场失灵”的探讨,就展现了不同经济学家是如何看待市场局限性以及政府干预的必要性的。这种辩证的思考方式,让我觉得受益匪浅。而且,书中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经济学解读,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历史的进程也受到经济规律的深刻影响。整本书读下来,感觉思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评分作为一个对经济学知之甚少的人,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非常难以读懂。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就像是在听一个精彩的故事。作者巧妙地将复杂的经济概念融入到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中,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这些概念。比如,他对“机会成本”的解释,不是干巴巴的定义,而是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选择场景来阐述,让人瞬间就明白了它的意思。而且,这本书并没有回避经济学中的争议和复杂性,而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去呈现,让我看到了经济学并非是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不断探索和修正的过程。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理性选择”的讨论,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在做很多决定的时候,其实都在进行着某种程度的经济计算,即使我们自己没有意识到。这本书让我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开始关注身边发生的各种经济现象,试图去用书中提到的“规则”来理解它们。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我总觉得经济学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功利化。但《经济学规则》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规则”二字。作者并没有试图构建一套宏大的经济理论体系,而是提炼出一些普遍适用的经济学“规则”,然后用生动的例子来解释这些规则如何指导我们的经济行为。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激励”的部分,作者通过各种生动的例子,展示了激励机制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会在激励的驱使下做出选择。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理性”行为,其实是被精心设计的激励所引导的。另外,书中关于“稀缺性”的讨论,也让我重新认识到资源分配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我们需要经济学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本书的逻辑清晰,论证有力,而且语言非常流畅,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位智慧的长者娓娓道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