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大师展览带回家,与辉煌的华夏绘画同在!
大师册页38幅,扬州八怪之首,金石韵味的摹古花卉。
中国元素、中国图像、中国美学的“源代码”!
书名:中国美术史·大师原典系列:金农·杂画十二开、墨戏图册十二开、人物山水图册十二开
定价:66.00元
作者:金农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7-02
装帧:盒装
开本:8开
ISBN:9787508671901
金农,扬州八怪之首。
一生好游历,博学多才,广结名人学士,终身布衣。
年过半百始画画,以“漆书”意趣入画,充满“拙趣”。
善题白话诗句于画边,似漫画之萌芽。
本书精选了三套册页共38幅作品,主要包括人物、花卉册页,每幅画单独成张,高清大图,纤毫毕现,既方便取出作为临摹范本,也可以装在框中,置于案头或挂在墙上。
所画人物造型奇古夸张,笔法古拙简练;其梅、竹用笔奇拙 ,凝练厚重 。独创的""漆书""融入在金农的绘画中表现出金石味的书法笔意。
《杂画十二开》
《墨戏图册十二开》
《人物山水图册十二开》
金农(16871763),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好游历,客扬州鬻诗文、卖书画久。写隶书古朴,楷书自创一格,号 “漆书”。五十岁后才工画。其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尤工画梅。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没话说,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就能感受到那种对艺术的尊重。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墨色的还原度很高,那些金农老先生的笔墨细节,透过纸面都能清晰地感受到。尤其是那些册页的局部放大,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展示。我之前在网上看过一些高清图,总觉得少了点韵味,但这本书不同,它让你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去体会他作画时的心境。装帧设计上,也很有古典韵味,既有传统文人画册的雅致,又不失现代印刷的精准,很适合放在书房里细细品味。我特别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比如目录的排版,注释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对学术的严谨态度。对于真心热爱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对金农这位“扬州八怪”之一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绝对是物超所值,可以反复翻阅,每一次都会有新的发现。光是看着这些精美的图像,就能让浮躁的心沉静下来,体会到艺术的无穷魅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与内容组合,成功地塑造了一种“典藏”的气质,让人不忍释卷,也不舍得将它随意摆放。它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本身。我喜欢它在版面设计上所流露出的对“留白”艺术的理解,懂得如何让视觉焦点集中在金农的创作核心上。这种留白的处理,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上的,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空间,让观者可以自行在画面与自我之间建立连接。我个人的感受是,每次合上书本,脑海里都会留下挥之不去的墨香和线条的张力。它有效地跨越了时代和媒介的限制,让金农那个时代独有的那种文人情趣和艺术理想,以一种非常现代且高雅的方式,重新呈现在我们眼前。对于想深入体会“四王”之后的中国绘画如何走出现有的窠臼,拥抱个体独特性的学习者,这本书提供了绝佳的范本。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是被金农那些奇特的书法吸引的,他的“漆书”风格独树一帜,充满了稚拙的趣味,却又蕴含着深厚的学养。这本书的版式设计很巧妙地平衡了图像和文字的关系,没有让文字的介绍喧宾夺主,而是让画作本身成为绝对的主角。我尤其喜欢其中对《杂画十二开》的呈现方式,那些带着他个人印记的题跋,不仅仅是说明,更像是与观者进行的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尝试模仿他画的那些瓜果蔬菜,发现那种看似信手拈来,实则需要极高功力才能达到的那种“拙趣”,是多么难以拿捏。这本书的好处就在于,它提供了足够清晰的参照物,让你能从他笔触的力度、墨的浓淡变化中,去揣摩他创作时的那种“意在笔先”的状态。对于一个试图学习中国画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种直观的视觉学习资料是任何理论书籍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翻阅这套书的过程,简直就是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之旅。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收集了金农的一些画作,更像是在梳理他艺术生涯的一个重要阶段。我注意到,不同册页中的主题和风格是有微妙变化的,这让读者可以追踪艺术家心境的流转。比如,人物画册中那种略带诙谐又充满洞察力的眼神,和墨戏图册中那种潇洒淋漓的笔墨处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又都指向同一个强大的内核——金农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革新。我花了很多时间对比不同册页之间构图的异同,发现他很擅长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这本书的选图很有品味,没有收录那些流传太广、已经被“审美疲劳”的作品,而是侧重于展示他更具探索性和个人化倾向的佳作,这对于深度研究者来说,价值极高。
评分作为一名对明清之际文人精神世界感兴趣的研究者,我发现这本书在资料的权威性上做得非常扎实。虽然我更关注的是文字论述部分,但这本书提供的图像资料的清晰度和完整性,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对那些题跋细节的呈现,放大得恰到好处,让我能够清楚地辨认出一些过去难以看清的笔画和印章的细节。这套书的装帧带来的“仪式感”是电子版无法比拟的——当你需要查阅某一幅画的特定细节时,那种实体书带来的可靠性和专注度是电子屏幕无法给予的。它鼓励你放慢速度,去“摩挲”画面,而不是快速地“浏览”。这种慢阅读的方式,恰恰是中国传统艺术欣赏所需要的。我甚至会把特定的几页放在案头,每天早上先看一眼,让那种古朴的气韵来开启一天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