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大师原典系列:金农.杂画十二开、墨戏图册十二开、人物山水图册十二开 金农 著

中国美术史.大师原典系列:金农.杂画十二开、墨戏图册十二开、人物山水图册十二开 金农 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美术史
  • 金农
  • 杂画
  • 墨戏
  • 人物山水
  • 绘画
  • 艺术史
  • 中国画
  • 传统艺术
  • 大师原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1901
商品编码:25334827917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把大师展览带回家,与辉煌的华夏绘画同在!

大师册页38幅,扬州八怪之首,金石韵味的摹古花卉。

中国元素、中国图像、中国美学的“源代码”!

书名:中国美术史·大师原典系列:金农·杂画十二开、墨戏图册十二开、人物山水图册十二开
定价:66.00元
作者:金农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7-02
装帧:盒装
开本:8开
ISBN:9787508671901

金农,扬州八怪之首。
一生好游历,博学多才,广结名人学士,终身布衣。
年过半百始画画,以“漆书”意趣入画,充满“拙趣”。
善题白话诗句于画边,似漫画之萌芽。

本书精选了三套册页共38幅作品,主要包括人物、花卉册页,每幅画单独成张,高清大图,纤毫毕现,既方便取出作为临摹范本,也可以装在框中,置于案头或挂在墙上。
所画人物造型奇古夸张,笔法古拙简练;其梅、竹用笔奇拙 ,凝练厚重 。独创的""漆书""融入在金农的绘画中表现出金石味的书法笔意。

《杂画十二开》
《墨戏图册十二开》
《人物山水图册十二开》

金农(16871763),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好游历,客扬州鬻诗文、卖书画久。写隶书古朴,楷书自创一格,号 “漆书”。五十岁后才工画。其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尤工画梅。


中国美术史纲要:从新石器时代到当代艺术的辉煌历程 本书聚焦于中国艺术的宏大叙事,系统梳理了自远古文明肇始至二十一世纪当代艺术思潮涌动的数千年历史脉络。它并非仅仅是一部作品的简单罗列,而是一部深入剖析艺术观念变迁、社会文化背景影响以及技法演进规律的深度研究著作。 本书的结构遵循时间发展的逻辑,将中国美术史划分为若干关键的历史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以其独特的时代精神和审美取向为核心进行阐释。 第一编:史前与早期文明的曙光(约公元前10000年—公元前221年) 这一部分着重探讨了中国艺术的“起源之谜”。我们将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入手,分析几何纹饰、动物形象所蕴含的原始信仰与生活图景,例如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独特风格如何奠定了中国早期造型艺术的基调。随后,笔锋转向青铜时代的礼器艺术,重点剖析商周时期狞厉的兽面纹(饕餮纹)如何服务于王权与神权,探讨了礼制对早期工艺美术的决定性塑造作用。同时,本书不会忽视同期玉器的精雕细琢,分析其在丧葬文化与等级制度中的地位。秦代的兵马俑群像作为早期写实主义的巅峰,被单独辟章进行详细的考古学与艺术史学解读。 第二编:中古时期的精神升华(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公元前221年—公元589年) 秦汉时期的艺术特征被定义为“气势恢宏与叙事性增强”。我们细致考察了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对世俗生活、历史故事的生动描绘,以及其如何承载了“孝治天下”的儒家伦理。 魏晋南北朝是艺术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期,佛教艺术的全面输入与本土化成为核心议题。本书将详细分析云冈、龙门石窟的造像演变,从早期对印度犍陀罗风格的模仿,到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力求的“秀骨清像”的中国式审美转换。同时,文学思潮对绘画的影响在此阶段尤为显著,士人阶层对山水画的自觉追求开始萌芽,顾恺之的“传神论”被置于理论高度进行探讨。 第三编:盛世的定型与成熟(隋唐五代,公元589年—公元960年) 唐代艺术的特点是博大精 মনোন与兼容并蓄。本书将分别论述盛唐时期壁画艺术的辉煌,如敦煌莫高窟中的经变画如何展现出极强的空间感和世俗化倾向,以及吴道子“吴带当风”的笔法对后世的影响。在人物画方面,阎立本、周昉等大家的作品被用作研究唐代社会风俗和服饰制度的第一手资料。五代十国时期,区域性艺术风格的独立发展得到凸显,尤其是南方山水画开始摆脱人物的束缚,独立成科,为宋代山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第四编:宋代的理性与人文主义(宋、辽、金、元早期,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 宋代被视为中国古典艺术的“黄金时代”,其审美趋向是内敛、精致、追求理性和格物致知。 山水画的巅峰:本书深入剖析了“北方山水”的雄浑(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与“南方山水”的秀润(如巨然、董源的笔墨意趣),并详细阐释了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等“南宋院体”如何通过“边角构图”表达南宋偏安一隅的复杂心境。 文人画的兴起:苏轼、米芾等提出的“意在笔先”理论,标志着绘画从摹古、写实转向表达主体精神的文人画体系的确立。 工艺美术的世俗化:宋代瓷器的审美高度,特别是汝窑、哥窑、定窑等五大名窑的烧制技术与审美风格,被视为宋人生活哲学的物化体现。 元代艺术则带有强烈的“遗民情结”。本书将重点分析“元四家”(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如何通过“写胸中丘壑”来寄托对故国的怀念与对道家哲学的回归,他们的笔墨语言对后世江南文人画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第五编:明清的复古、创新与学院化(公元1368年—公元1911年) 明清时期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和对立统一的特征。 明代早期,“浙派”的雄健笔墨与“吴门画派”(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的文人雅致形成对话。晚明时期,徐渭、陈淳等人的泼墨大写意风格,挑战了传统图式的规范,展现出强烈的个性解放色彩。 清代则出现了对传统的“集大成”与“程式化”趋势。“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力图集前代之大成,形成严谨的笔墨规范,代表了官方和正统的学院派审美。与此同时,“四僧”(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则以其强烈的个性和反叛精神,在水墨语言上进行了极大的探索,石涛“我自心中生”的宣言是理解清代艺术个性化表达的关键。 本书最后还会简要概述清末民初在“中西拉锯”背景下,中国画坛所经历的初步变革与挑战。 全书通过对考古发现、传世名作、重要理论文献的交叉印证,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立体且富有深度的中国美术史图景,理解不同时代艺术家们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如何思考“美”的本质与“道”的表达。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没话说,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就能感受到那种对艺术的尊重。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墨色的还原度很高,那些金农老先生的笔墨细节,透过纸面都能清晰地感受到。尤其是那些册页的局部放大,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展示。我之前在网上看过一些高清图,总觉得少了点韵味,但这本书不同,它让你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去体会他作画时的心境。装帧设计上,也很有古典韵味,既有传统文人画册的雅致,又不失现代印刷的精准,很适合放在书房里细细品味。我特别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比如目录的排版,注释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对学术的严谨态度。对于真心热爱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对金农这位“扬州八怪”之一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绝对是物超所值,可以反复翻阅,每一次都会有新的发现。光是看着这些精美的图像,就能让浮躁的心沉静下来,体会到艺术的无穷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与内容组合,成功地塑造了一种“典藏”的气质,让人不忍释卷,也不舍得将它随意摆放。它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本身。我喜欢它在版面设计上所流露出的对“留白”艺术的理解,懂得如何让视觉焦点集中在金农的创作核心上。这种留白的处理,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上的,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空间,让观者可以自行在画面与自我之间建立连接。我个人的感受是,每次合上书本,脑海里都会留下挥之不去的墨香和线条的张力。它有效地跨越了时代和媒介的限制,让金农那个时代独有的那种文人情趣和艺术理想,以一种非常现代且高雅的方式,重新呈现在我们眼前。对于想深入体会“四王”之后的中国绘画如何走出现有的窠臼,拥抱个体独特性的学习者,这本书提供了绝佳的范本。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是被金农那些奇特的书法吸引的,他的“漆书”风格独树一帜,充满了稚拙的趣味,却又蕴含着深厚的学养。这本书的版式设计很巧妙地平衡了图像和文字的关系,没有让文字的介绍喧宾夺主,而是让画作本身成为绝对的主角。我尤其喜欢其中对《杂画十二开》的呈现方式,那些带着他个人印记的题跋,不仅仅是说明,更像是与观者进行的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尝试模仿他画的那些瓜果蔬菜,发现那种看似信手拈来,实则需要极高功力才能达到的那种“拙趣”,是多么难以拿捏。这本书的好处就在于,它提供了足够清晰的参照物,让你能从他笔触的力度、墨的浓淡变化中,去揣摩他创作时的那种“意在笔先”的状态。对于一个试图学习中国画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种直观的视觉学习资料是任何理论书籍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

翻阅这套书的过程,简直就是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之旅。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收集了金农的一些画作,更像是在梳理他艺术生涯的一个重要阶段。我注意到,不同册页中的主题和风格是有微妙变化的,这让读者可以追踪艺术家心境的流转。比如,人物画册中那种略带诙谐又充满洞察力的眼神,和墨戏图册中那种潇洒淋漓的笔墨处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又都指向同一个强大的内核——金农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革新。我花了很多时间对比不同册页之间构图的异同,发现他很擅长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这本书的选图很有品味,没有收录那些流传太广、已经被“审美疲劳”的作品,而是侧重于展示他更具探索性和个人化倾向的佳作,这对于深度研究者来说,价值极高。

评分

作为一名对明清之际文人精神世界感兴趣的研究者,我发现这本书在资料的权威性上做得非常扎实。虽然我更关注的是文字论述部分,但这本书提供的图像资料的清晰度和完整性,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对那些题跋细节的呈现,放大得恰到好处,让我能够清楚地辨认出一些过去难以看清的笔画和印章的细节。这套书的装帧带来的“仪式感”是电子版无法比拟的——当你需要查阅某一幅画的特定细节时,那种实体书带来的可靠性和专注度是电子屏幕无法给予的。它鼓励你放慢速度,去“摩挲”画面,而不是快速地“浏览”。这种慢阅读的方式,恰恰是中国传统艺术欣赏所需要的。我甚至会把特定的几页放在案头,每天早上先看一眼,让那种古朴的气韵来开启一天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