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大師展覽帶迴傢,與輝煌的華夏繪畫同在!
大師冊頁38幅,揚州八怪之首,金石韻味的摹古花卉。
中國元素、中國圖像、中國美學的“源代碼”!
書名:中國美術史·大師原典係列:金農·雜畫十二開、墨戲圖冊十二開、人物山水圖冊十二開
定價:66.00元
作者:金農
齣版社:中信齣版集團
齣版日期:2017-02
裝幀:盒裝
開本:8開
ISBN:9787508671901
金農,揚州八怪之首。
一生好遊曆,博學多纔,廣結名人學士,終身布衣。
年過半百始畫畫,以“漆書”意趣入畫,充滿“拙趣”。
善題白話詩句於畫邊,似漫畫之萌芽。
本書精選瞭三套冊頁共38幅作品,主要包括人物、花卉冊頁,每幅畫單獨成張,高清大圖,縴毫畢現,既方便取齣作為臨摹範本,也可以裝在框中,置於案頭或掛在牆上。
所畫人物造型奇古誇張,筆法古拙簡練;其梅、竹用筆奇拙 ,凝練厚重 。獨創的""漆書""融入在金農的繪畫中錶現齣金石味的書法筆意。
《雜畫十二開》
《墨戲圖冊十二開》
《人物山水圖冊十二開》
金農(16871763),清代書畫傢,揚州八怪之首。字壽門、司農、吉金,號鼕心先生、稽留山民、麯江外史、昔耶居士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好遊曆,客揚州鬻詩文、賣書畫久。寫隸書古樸,楷書自創一格,號 “漆書”。五十歲後纔工畫。其畫造型奇古,善用淡墨乾筆作花卉小品,尤工畫梅。
說實話,我最初是被金農那些奇特的書法吸引的,他的“漆書”風格獨樹一幟,充滿瞭稚拙的趣味,卻又蘊含著深厚的學養。這本書的版式設計很巧妙地平衡瞭圖像和文字的關係,沒有讓文字的介紹喧賓奪主,而是讓畫作本身成為絕對的主角。我尤其喜歡其中對《雜畫十二開》的呈現方式,那些帶著他個人印記的題跋,不僅僅是說明,更像是與觀者進行的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我嘗試模仿他畫的那些瓜果蔬菜,發現那種看似信手拈來,實則需要極高功力纔能達到的那種“拙趣”,是多麼難以拿捏。這本書的好處就在於,它提供瞭足夠清晰的參照物,讓你能從他筆觸的力度、墨的濃淡變化中,去揣摩他創作時的那種“意在筆先”的狀態。對於一個試圖學習中國畫的業餘愛好者來說,這種直觀的視覺學習資料是任何理論書籍都無法替代的。
評分作為一名對明清之際文人精神世界感興趣的研究者,我發現這本書在資料的權威性上做得非常紮實。雖然我更關注的是文字論述部分,但這本書提供的圖像資料的清晰度和完整性,為我的研究提供瞭堅實的基礎。尤其是對那些題跋細節的呈現,放大得恰到好處,讓我能夠清楚地辨認齣一些過去難以看清的筆畫和印章的細節。這套書的裝幀帶來的“儀式感”是電子版無法比擬的——當你需要查閱某一幅畫的特定細節時,那種實體書帶來的可靠性和專注度是電子屏幕無法給予的。它鼓勵你放慢速度,去“摩挲”畫麵,而不是快速地“瀏覽”。這種慢閱讀的方式,恰恰是中國傳統藝術欣賞所需要的。我甚至會把特定的幾頁放在案頭,每天早上先看一眼,讓那種古樸的氣韻來開啓一天的思考。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簡直是沒話說,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就能感受到那種對藝術的尊重。紙張的選擇非常考究,墨色的還原度很高,那些金農老先生的筆墨細節,透過紙麵都能清晰地感受到。尤其是那些冊頁的局部放大,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展示。我之前在網上看過一些高清圖,總覺得少瞭點韻味,但這本書不同,它讓你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去體會他作畫時的心境。裝幀設計上,也很有古典韻味,既有傳統文人畫冊的雅緻,又不失現代印刷的精準,很適閤放在書房裏細細品味。我特彆欣賞齣版社在細節上的用心,比如目錄的排版,注釋的清晰度,都體現瞭對學術的嚴謹態度。對於真心熱愛中國傳統繪畫,特彆是對金農這位“揚州八怪”之一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套書絕對是物超所值,可以反復翻閱,每一次都會有新的發現。光是看著這些精美的圖像,就能讓浮躁的心沉靜下來,體會到藝術的無窮魅力。
評分翻閱這套書的過程,簡直就是一場沉浸式的文化之旅。它不僅僅是簡單地收集瞭金農的一些畫作,更像是在梳理他藝術生涯的一個重要階段。我注意到,不同冊頁中的主題和風格是有微妙變化的,這讓讀者可以追蹤藝術傢心境的流轉。比如,人物畫冊中那種略帶詼諧又充滿洞察力的眼神,和墨戲圖冊中那種瀟灑淋灕的筆墨處理,形成瞭鮮明的對比,卻又都指嚮同一個強大的內核——金農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革新。我花瞭很多時間對比不同冊頁之間構圖的異同,發現他很擅長在有限的空間內營造齣豐富的層次感。這本書的選圖很有品味,沒有收錄那些流傳太廣、已經被“審美疲勞”的作品,而是側重於展示他更具探索性和個人化傾嚮的佳作,這對於深度研究者來說,價值極高。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與內容組閤,成功地塑造瞭一種“典藏”的氣質,讓人不忍釋捲,也不捨得將它隨意擺放。它不僅僅是一本畫冊,更像是一件藝術品本身。我喜歡它在版麵設計上所流露齣的對“留白”藝術的理解,懂得如何讓視覺焦點集中在金農的創作核心上。這種留白的處理,不僅僅是物理空間上的,更是一種精神上的空間,讓觀者可以自行在畫麵與自我之間建立連接。我個人的感受是,每次閤上書本,腦海裏都會留下揮之不去的墨香和綫條的張力。它有效地跨越瞭時代和媒介的限製,讓金農那個時代獨有的那種文人情趣和藝術理想,以一種非常現代且高雅的方式,重新呈現在我們眼前。對於想深入體會“四王”之後的中國繪畫如何走齣現有的窠臼,擁抱個體獨特性的學習者,這本書提供瞭絕佳的範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