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文房四谱32种(六版) 文房四譜32種(六版) 台版原版 米芾 世界書局

【中商原版】文房四谱32种(六版) 文房四譜32種(六版) 台版原版 米芾 世界書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米芾 著
图书标签:
  • 文房四谱
  • 书法
  • 米芾
  • 中国书法
  • 艺术
  • 文化
  • 古籍
  • 台版
  • 世界书局
  • 字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世界書局
ISBN:9789570603774
商品编码:25411592250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文房四譜32種(六版)
开本:16开
用纸:轻型纸
页数:570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文房四谱32种(六版) 文房四譜32種(六版)
書籍簡介
本书所收三十二种五十二卷中,包含:宋米芾撰《评纸帖》、元费着撰《蜀笺谱》、清张燕昌撰《金粟笺说》、宋晁贯之撰《墨经》、宋何薳撰《墨记》、元陆友撰《墨史》、明沉继孙撰《墨法集要》、清梁同书撰《笔史》、清朱彝尊撰《说砚》、清计楠撰《端溪砚坑考》、《石隐砚谈》、《墨余赘稿》等,书中另附有论墨拓及装潢书三种,是难得一见收录全备的。
作者介紹
米芾(1051年-1107年),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北宋书法家、书画理论家、画家、鉴定家、收藏家。
產品信息
ISBN:9789570603774丛书系列: 艺术丛编规格:平装/ 570页/ 16k/ 14.8 x 21 cm / 普通级/ 单色印刷/ 初版出版地:台湾本书分类: 艺术设计 > 书法 > 书法欣赏作者: (宋)米芾等/撰 出版社: 世界书局 出版日期:2009/11/01语言:繁体中文
好的,下面是为您构思的一篇关于【中商原版】文房四谱32种(六版) 文房四譜32種(六版) 台版原版 米芾 世界書局 这本图书的简介,但内容将专注于介绍文房四宝的历史、文化意义、艺术价值以及相关的古代文献,而不涉及该特定版本书籍的具体内容。 --- 墨韵丹青:中国文房四宝的千年传承与艺术精髓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不仅仅是书写和绘画的工具,更是中华文化精神的载体,是士人雅士精神世界的物化象征。它们承载着从殷商甲骨文到魏晋风骨,从唐诗宋词到明清绘画的千年文脉。理解文房四宝,即是触摸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 笔之魂:毛颖之妙,气韵生动 中国之“笔”,其精妙之处在于其“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的特性。早期,我们曾使用竹管、兽骨作为书写工具,直至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毛笔才逐渐定型。优质的毛笔,通常以兽毫(如羊毫、狼毫、兔毫)为原料,配以竹制或木制的笔杆。笔头的选材和制作工艺,直接决定了书写的力度、墨色的浓淡变化和线条的粗细控制。 一支精心制作的毛笔,其“尖、齐、圆、健”四德缺一不可。它不仅关乎书写者对工具的驾驭能力,更体现了“以笔取神”的哲学思想。每一笔的提、按、顿、挫,都凝聚着书写者的心性与学养。从钟繇的沉稳内敛,到王羲之的飘逸洒脱,再到颜真卿的雄浑开阔,笔法中的气韵变化,构成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核心。 墨之韵:松烟漆烟,色泽万象 墨,是凝聚了天地灵气的黑色精华。古人用松烟、油烟等为主要原料,以动物胶为粘合剂,经过反复的研磨、蒸煮、熏烟、晾晒等复杂工艺制成。上好的墨锭,色泽乌黑如漆,质地坚实,香味醇厚。 墨的制作是一门精深的学问。以徽墨为代表的经典墨品,其纹理和香气便是其身份的标志。书写时,墨锭在砚台上研磨,松烟或漆烟的颗粒均匀分散于清水中,形成丰富的层次感。墨色的浓淡变化,不仅是视觉上的对比,更是情感表达的载体。浓墨如漆,可以表现庄重与力量;淡墨洇开,则能营造空灵与悠远之境。通过墨色的变化,书画家得以在二维平面上展现出三维的空间感和丰富的情绪层次。 纸之雅:宣纸之韧,承载千秋 “纸”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传播的进程。中国的造纸术,尤其是以安徽宣纸为代表的精良纸张,因其独特的原料(如青檀树皮、稻草、竹篾等)和特殊的制作工艺,形成了卓越的物理性能。 优质的宣纸,轻薄而富有韧性,吸水性强,却不易洇散过度,这为书法的线条提供了绝佳的“呼吸”空间。其“润墨不散,着墨易显”的特性,使得书写或绘画时,墨色能在纸上自然晕染,形成丰富的“墨分五色”的艺术效果。唐诗宋词的流传,明清绘画的保存,无不依赖于纸张的坚韧与耐久。纸,不仅是记录的媒介,更是艺术作品得以永恒留存的物质基础。 砚之用:端溪之美,研磨之境 “砚”,作为文房四宝中唯一具有“石”性者,其地位尤为重要。它不仅是研磨墨块的器皿,更因其材质和雕刻工艺,成为了一方案头雅玩。端砚、歙砚、洮河砚、陶砚等,各具特色,材质和产地决定了它们的审美价值和实用性。 以端砚为例,其石质细腻温润,发墨效果极佳,颗粒细微,可使墨汁研磨得均匀而富有光泽。砚台的形制,从简单的圆形到仿古的鼎、瓦形,再到精美的仿生造型,无不体现了古人对实用美学的极致追求。在“磨墨”的过程中,书写者得以静心凝神,进入一种冥想的状态,这是从准备到创作的过渡,也是心灵与工具的第一次深刻对话。 文房四谱:古代士人的修身之学 “文房四谱”的概念,不仅指向了这四种工具的实用价值,更深入到古代文人“修身养性”的哲学层面。这些工具的优劣,直接关乎文人创作的心境与效率。对文房四宝的鉴赏和收藏,是古代士大夫阶层审美趣味的重要体现。他们对笔毫的选择,对墨锭的考究,对纸张的偏爱,乃至对一方砚台的呵护,无不流露出对文化传统的敬畏与对艺术的虔诚。 从《文房四宝记》到后世对这些工具的诸多论述,无不强调工具的“人化”过程——工具的选择与使用,是书写者人格的外化。它们是中华文明得以薪火相传的关键载体,是连接古今、沟通天地的无声桥梁。研究文房四宝的历史与文化,实则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一次深刻回溯与体悟。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水平,配得上“珍品”二字。我平常很注重阅读体验,市面上很多书籍为了追求速度和成本,印刷质量总差那么一口气。但这本《文房四谱32种》完全没有这种“廉价感”。纸张的韧性极好,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不会轻易出现折痕或磨损。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图版的处理,那些描绘砚台、墨锭、纸张纹理的插图,线条清晰,层次分明,几乎能看出石材的细微肌理和纸纤维的走向。我特别对比了六版与之前版本的区别,感觉在图文的对应上更加精准和丰富了,可能是因为随着时代发展,新的考古发现和更精密的扫描技术被应用了。这让我在研究不同时期“墨”的配方和色泽变化时,有了更直观的参照物。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集合,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彰显了一种对传统审美和匠人精神的坚持。

评分

这本新得手的《文房四谱32种(六版)》简直是文玩爱好者的福音,虽然我拿到手的是台版原版,但那种扑面而来的墨香和纸张的质感,立刻让人心神宁静下来。我最近沉迷于研究古代文人的生活哲学,总觉得要想真正体会古人的风雅,就得从他们日日相伴的器物入手。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考究,那种传统印刷的厚重感,不是现在随便印印就能比拟的。我翻阅了其中关于“笔”的章节,对不同时期笔毫的选择和制作工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似乎非常细致地考证了历代名家对笔性的描述,引用了大量一手史料,这对于我这种想要动手尝试古法制笔的人来说,简直是宝库。特别是对于不同地域、不同动物毛发制成的笔在书写触感上的差异,描述得入木三分,让人仿佛能隔着书页感受到那份独有的笔锋回弹。书中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编者对文化传承的敬畏之心,绝非敷衍了事之作。

评分

与其他工具书相比,这本《文房四谱32种》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详实的考据和对文化脉络的梳理。它没有停留在对器物外形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时代背景下,文房用品功能性的演变,以及它们在士人阶层社交活动中的作用。比如,书中对“奁具”(古代文人携带的工具箱)的介绍,就详细阐述了它如何成为身份和品味的象征。而且,这本书的细节之处处理得极其到位,让我这个细节控非常满意。例如,对不同时期“砚滴”的造型变化、材质偏好,都有清晰的图例和文字说明,这对于研究古代审美变迁的学者来说,提供了极佳的物证。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集学术性、艺术性和收藏价值于一身的力作,阅读它,就是在与千年的文脉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个人来说,更像是一场精神上的“洗礼”。我发现,当我们真正去了解笔墨纸砚这些日常之物背后的复杂工艺和深厚历史时,提笔写字这件事本身就变得神圣起来。在介绍“纸”的部分,我被那些古代造纸的繁复工序深深震撼了,从竹材的处理到晾晒成形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完美的追求。作者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述了这些过程,读起来丝毫不枯燥,反而让人心生向往。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书桌上的现代用品,反思在追求效率和便捷的当下,我们是否遗失了对器物“灵魂”的关注。这本书成功地将工具的使用,升华为一种生活态度的阐释,引导读者去体会“慢工出细活”的真正价值。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深深敬意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够系统梳理“文房”体系的权威著作。市面上的书大多零散地介绍一两种器物,往往停留在表层。然而,这本书的格局显然要宏大得多,它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文房”生态系统。我尤其欣赏它那种兼顾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的平衡。比如在谈到“印章”的材质和篆刻技法时,不仅引用了古籍的记载,还穿插了一些现代修复师的实践经验,这使得内容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与现代审美的接轨。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老到的师父,一步步深入到文房用品的世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对于想要深入研究古代书画用品的收藏家或者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知识基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