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985年9月,王世襄编著的《明式家具珍赏》经香港三联书店、文物出版社联合出版,填补了此门学问过去只有外国人有专业著、中国人却没有这一令人遗憾的空白。一年之后,该书的英文版、法文版已经问世,德文版今年亦将付梓,在台湾亦已正式出版中文本,它得到了中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王世襄之所以完成这样一部煌煌巨著,是因为他具备一些非常难得的条件。所谓难得的条件并不是说他有坚实的文史基础和受过严格的科学训练,因为这只能算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化必须具备的条件。难得的是他能实事求是,刻苦钻研,百折不挠,以惊人的毅力,扎扎实实的劳动,一点一滴,逐步积累创造为撰写此书所需要的各种条件。
内容简介
《明式家具研究》汇集了作者四十余年的研究积累和研究精华,创建了明式家具研究体系,系统客观地展示了明式家具的成就,并从人文、历史、艺术、工艺、结构、鉴赏等角度完成了对明式家具的基础研究。
朱家溍先生赞誉《明式家具研究》“是一部煌煌巨著”,“是一部划时代的专著”。
《明式家具研究》享誉海内外,被誉为明式家具的“圣经”,中国古典家具学术研究领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奠基之作。
作者简介
王世襄,号畅安,祖籍福建,1914年5月25日在北京出生。母亲金章,是著名的鱼藻画家。1938年,获燕京大学文学院学士。1941年又获该校文学硕士学位。1943年至1945年,在四川李庄任中国营造学社助理研究员。1945年10月至1946年10月,任南京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平津区助理代表,在北京清理追还在战时被劫夺的文物。1946年12月至1947年2月,被派赴日本任中国驻日代表团第四组专员,交涉追还战时被日本劫夺的善本书。1947年3月至1948年5月,在北京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1948年6月至1949年6月,由故宫博物院指派,接受洛克菲勒基金会奖金,赴美国、加拿大参观考察博物馆一年。1949年8月至1953年6月,先后在故宫博物院任古物馆科长及陈列部主任。1953年6月至1962年9月,在中国音乐研究所任副研究员。并于1961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讲授《中国家具风格史》。1962年10月至1980年10月,任文物博物馆研究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1980年11月至今,任文化部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同时,亦为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主要著作《清代匠作则例汇编》(佛作·门神作)1963年自刊油印本,1969年香港中美图书公司铅印本。《竹刻艺术》1980年4月人民美术出版社。《髹饰录解说》1983年3月文物出版社。《明式家具珍赏》1985年9月三联书店香港分店、文物出版社联合出版。《中国古代漆器》文物出版社、外文出版社合作出版。《明式家具研究》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出版。
目录
王振铎题签
启功题签
朱启玲题签
袁荃猷七十小像、王世襄题诗二首
凡例
序
第一章 明式家具的时代背景和制造地区
第二章 明式家具的种类和形式
甲、椅凳类
壹·杌凳
贰·坐墩
叁·交杌
肆·长凳
伍·椅
陆·宝座
乙、桌案类
壹·炕桌
贰·炕几、炕案
叁·香几
肆·酒桌、半桌
伍·方桌
陆·条形桌案--条几、条桌、条案、架几案
柒·宽长桌案--画桌、画案、书桌、书案
捌·其他桌案
丙、床榻类(附:脚踏)
壹·榻
贰·罗汉床
叁·架子床
附:脚踏
丁、柜架类
壹·架格
贰·亮格柜
叁·圆角柜
肆·方角柜
戊、其他类
壹·屏风
贰·闷户橱(包括联二橱、联三橱)、柜橱
叁·箱
肆·提盒
伍·都承盘
陆·镜架、镜台、官皮箱
柒·天平架
捌·衣架
玖·面盆架
拾·火盆架
拾壹·灯台
拾贰·枕凳
拾叁·滚凳
拾肆·甘蔗床
第三章 明式家具的结构与造型规律
甲、基本接合
乙、腿足与上部构件的结合
丙、腿足与下部构件的结合
丁、另加的榫销
戊、试谈明式家具的
造型规律
第四章 明式家具的装饰
甲、选料
乙、线脚
丙、攒斗
丁、雕刻
戊、镶嵌
己、附属构件
第五章 明式家具的用材
甲、木材
乙、附属用材
丙、木材及附属用材文献资料
第六章 明式家具的年代鉴定及改制问题
甲、关于年代鉴定问题
乙、关于家具的改制问题
附录
一、名词术语简释
二、明式家具的"品"与"病"
三、《鲁班经匠家镜》家具条款初释
四、明式家具实例增补
五、美国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
六、山西民间家具三种
七、明铁力翘头长供桌
八、求知有途径无奈老难行
图版检索
插图目录
后记
再版后记
作者简历
《明式家具研究》
再版的意义
这部书的装帧简直是一件艺术品。三联书店的精装本,手感温润,捧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厚重感。书页的材质挑选得极好,那种略带米黄的纸张,在灯光下散发出一种宁静的古典美,翻页时发出的沙沙声,仿佛能带你穿越回那个明代文人雅士的静谧空间。细节之处彰显了出版者的诚意与对传统的尊重,无论是书脊的烫金工艺,还是封面设计上那种简洁而不失韵味的布局,都透露出一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审美境界。它不仅仅是一本研究家具的书,更像是一件可以摩挲、可以珍藏的工艺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雅致的风景线,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经沉浸在对那个时代工艺精神的敬畏之中。这种对物料和工艺的极致追求,本身就是对“明式”精神的一种呼应和传承,让人心生欢喜,觉得物有所值。
评分对我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它为“鉴赏”领域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参照系。在很多关于老家具的讨论中,总有些模糊不清的界限和流于表面的赞美,但王先生的研究,提供了一套近乎科学的鉴别标准。他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风格的辨析,其精准度令人叹服。这种体系化的构建,极大地提升了普通爱好者进入收藏领域的门槛,让“欣赏”不再是玄学,而是基于对形制、比例、材性的理性认知。每当看到一件看似相似的器物,心中总会不自觉地进行对照和检验,书中的标准已经内化为一种筛选和判断的本能。这种知识的“内化”过程,是任何浮光掠影的介绍所无法比拟的,它真正赋予了读者“慧眼”。
评分阅读王世襄先生的文字,最大的享受在于其深厚的学养和近乎苛刻的实物观察。他的笔触,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术语堆砌,而是带着一种匠人对工具的理解,对材料个性的洞察。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他对每一件家具背后故事的追索,从榫卯的结构到木料的纹理,无不被他看得透彻而细腻。比如他描述一件条案的结构时,那种逻辑推演的严密性,让人仿佛亲眼目睹了木匠当年的精妙构思过程,理性中蕴含着极高的审美趣味。这种研究方法,将“技艺”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它不再是简单的分类和描述,而是对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深度挖掘,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对传统文人生活方式的深刻体悟。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宁静而缓慢的“在场感”。它不是那种需要快速翻阅以获取信息的情景小说,而更像是与一位博学的前辈,在清冷的黄昏时分,围炉夜话,细细品鉴一件传世之作。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发现,就像对着一件复杂的雕刻作品,目光总会在不经意间,被某个巧妙的转角或者不显眼的细节所吸引。这种缓慢的节奏,恰恰是欣赏古典艺术所需要的。它教会我们停下来,去感受那些被时间打磨过的物件所承载的沉静力量,去体会古人“一器一物皆有法度”的匠心,从而对抗现代生活中的浮躁与速成。
评分从艺术史的宏观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意义是奠基性的。它成功地将“家具”这一常常被置于工艺美术边缘的领域,提升到了与书画、陶瓷并驾齐驱的艺术品地位。王先生的研究,不仅关注了造型美学,更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社会结构、文人趣味乃至生产技术的演变。它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高地,使得后来的所有相关讨论,都无法绕开他所建立的框架。这不仅仅是一部家具志,更是一部关于明代生活方式与审美趣味变迁的综合性断代史,其深度和广度,至今仍是学界难以逾越的高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典范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