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展示 |
| 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启功楷书技法 |
| 作 者: | 怀远 |
| 定价: | 12.50 |
| ISBN号: | 9787540440251 |
| 出版社: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 开本: | 16 |
| 装帧: | 平装 |
| 出版日期: | 2007-11-1 |
| 印刷日期: | 2007-11-1 |
| 编辑推荐 |
| 内容介绍 |
| 认识怀远先生已经有一些时间了。 那时候,我还在一所师范学校任教,怀远(那时候好像不叫这名)先生展示的一个书法册页,让在场所有的人眼睛一亮:这不是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吗?怀远连连解释,说这是临摹,是习作,献丑了。已经不记得怀远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走的。这一走,可就走过了二十七个年头。 不期而遇的相见,总有说不尽的沧桑。大家好容易从依稀的旧事中寻出当年的音容只影时,不免唏嘘,双手重握之间,两鬓都已飞霜了。我问这些年来先生都在做什么,欧阳询的书风可还 在醺染那曾经的习书之人?先生没有说什么,静静的磨墨、濡笔,一盏清茶饮罢,书联一对:一曲梵乐缘心乐,千载书香伴茶香。 都说茶悟道了,还须再问其它?把玩这十四字的内涵、结体、风韵,整个活生生启功老先生的书法再现啊! 怀远先生说,过去的这些日子,前十二年在习练颜真卿、柳公权、“二王”、米芾。“颜筋柳骨嘛,习书,要承传统,守法度,必须在这里起步才行呢!米元章用笔的灵动,‘二王’结体的潇洒,都是不可或缺的呀!”怀远叙事,其言其笑,淡定如水,又如徐风拂过,满堂清爽。“后十五年基本上在练启功老的书体了!” 怀远的创作室“三妙轩”,有一幅大横轴,为启功老的自作诗八首,启老也曾书写过的。怀远书创悬示,竞与真迹无二。另有一幅作品,是怀远书《兰亭序》,那份大器的风雅,除了上承羲之遗风,更见启功书韵张力,其功夫之高远,已远非常人所能比肩了。据说,这些年,怀远书写兰亭。已数十巡;而临启老之书千字文,楷、行、草三体,各逾百遍。所以才有今天的“瘦润清肥,稔然指掌”。 |
| 作者介绍 |
| 目录 |
| 轻车驭风行 直奔景深处(代序) 绪论 启功生平与艺术成就 第一章 启功楷书的风格特点 第一节 汉字:中华民族的智慧创造 第二节 楷书的渊源 第三节 集合众美的启功楷书 第二章 启功楷书的结字技法 第一节 书法以结字以上——结字的黄金律 第二节 启功楷书结构安排 第三章 启功楷书的运笔方法 第一节 以适用为核心的执笔方法 第二节 以清爽为特色的点画安排 第三节 以瘦劲为风骨的用笔特点 第四章 启功楷书的章法布局 第一节 楷书章法概述 第二节 启功楷书作品赏析 第三节 临习作品分析 |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
作为一本技法丛书中的一员,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它最打动我的地方,恰恰在于它打破了传统书法教学的刻板印象,展现出一种充满生命力的现代教学思维。它没有将书法视为高高在上的艺术殿堂,而是将其还原为一种可以被分析、被掌握、被传承的“技术体系”。我发现自己在使用这本书学习的过程中,焦虑感明显降低了,因为所有的目标都被分解成了可量化的、可达成的短期任务。书中的一些章节,甚至涉及到如何通过日常的练习来培养“眼力”和“手感”,这些看似虚无缥缈的训练方法,在书中被赋予了科学的练习路径。这本书更像是一份详尽的“书法修炼手册”,指导我如何系统地、持之以恒地精进技艺,而非仅仅是提供一堆漂亮的字样供人临摹。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色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初次翻阅,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在细节处理上的匠心独运。比如字体排版的疏密有致,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即便是初学者也能感受到一种清晰的脉络感,不会被密密麻麻的文字信息所淹没。而且,纸张的质感也相当考究,墨色印制得浓淡适宜,读起来既不伤眼,又能真实地感受到笔触的力度变化,这对于学习书法技法至关重要。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过渡时所使用的那些雅致的插图,那些似乎是从古籍中撷取出来的纹饰,为原本严肃的技法学习增添了一份人文气息。这本书的整体设计语言,透露出一种对传统美学的尊重与现代审美的融合,让人在学习技法的过程中,也能享受到一种视觉上的愉悦体验,这无疑是提升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加分项。
评分对于我这个动手能力稍弱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的实践指导部分无疑是最大的亮点。它提供的那些分步解析,细致到每一个转折、每一个点画的提按顿挫,都配有清晰的图例。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力度控制的讲解,书中用渐变的色块来模拟毛笔在纸上压力变化的过程,这种直观的表现手法,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高效得多。我尝试着跟着书中的示范帖进行临摹,发现它对“气息”的把握指导得尤其到位,告诉我们如何让笔画连贯起来,形成一气呵成的感觉。坦白讲,我试过好几本字帖,很多都只是提供了范本,但这本书像是把写字时的“心法”也一并传授了,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孤军奋战,而是有了一位无声的陪练在身边指导。
评分这本书的广度也让人印象深刻,它似乎不满足于仅仅教授一种固定的书体或风格,而是巧妙地在技法讲解中融入了对书法史脉络的探讨。我从中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书家在特定技法上的侧重与演变,这使得学习过程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探索的乐趣。例如,在讲解楷书结构时,它会适时地引用一些魏碑或唐楷的经典案例进行对比分析,让读者明白同一个笔画在不同风格中应如何调整其形态和姿态。这种“以点带面”的教学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楷书整体面貌的认知,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范本,而是能够更灵活地吸收和运用所学。这对于想要形成自己独特书风的进阶学习者来说,简直是宝藏。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阐述部分,简直是为我这种半吊子书法爱好者拨开云雾的指路明灯。很多以往困扰我的书法概念,比如“中锋行笔的微妙变化”或者“结体的欹侧平衡”,在这里都被拆解成了非常具体、可操作的步骤。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没有故作高深的术语堆砌,而是像一位耐心的老先生在耳边细细讲解,充满了实践经验的沉淀。我记得有一次对着一个字形怎么也写不出那种韵味,后来对照书里对某个笔画起收势的图解和文字描述,猛然间就通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怎么写”,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这样写”,这种对内在逻辑的挖掘,让我对所学技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机械地模仿,而是开始思考笔墨背后的意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