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細胞生物學精要(原書第三版)
:220.00元
作者:丁曉燕,陳躍磊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03033015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1.503kg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可供國內包括生物、醫學、農、林、牧、漁等專業的大學生、研究生、教師和科研人員的教學研究使用,也可供對細胞生物學有興趣的非專業人員參考閱讀
本書用簡練的語言係統地講述瞭當代分子細胞生物學的前沿和進展,是熟悉細胞生物學的入門讀物。本書英文版的作者是李譽世界的生物學傢和教育傢。例如,主編Bruce Alberts教授是國際生物化學傢和生物物理學傢,Science雜誌主編,美國科學院前任院長。文字淺顯易懂,圖片豐富多彩,每章結束目寸所提的問題引入思考。與前版相比,第三版的每章新增“我們如何得知”部分,重點介紹如何通過實驗研究來獲得新的科學發現。
內容提要
《生命科學名著:細胞生物學精要(原書第3版)》是美國Garland齣版集團齣版、美國科學院前院長BruceAlberts等八位國際生物學傢共同編寫的EssentialCellBiology第三版的中文譯本,從細胞的不同結構層次和細胞間的相互關係對細胞生物學的內容作瞭係統闡述,既涵蓋細胞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又增添當命科學研究的全新成果。全書共20章,分彆敘述細胞的生長、增殖、分化、凋亡、遺傳、變異、應激、運動、遷移等內容。每一章結束時附有基本概念、關鍵詞、問題和答案,並配有22個圖版和近韆幅插圖。與前兩版不同的是,第三版的每一章中還增添瞭“我們如何得知”部分,講述科學傢如何通過實驗研究來獲得新的發現。
本書可供國內包括生物、醫學、農、林、牧、漁等專業的大學生、研究生、教師和科研人員的教學研究使用,也可供對細胞生物學有興趣的非專業人員參考閱讀。
目錄
英文原版作者簡介
英文原版前言
緻謝
教師和學生的資源
1 介紹細胞
2 細胞的化學成分
3 能量、催化作用與生物閤成
4 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5 DNA和染色體
6 DNA復製、修復和重組
7 從DNA到蛋白質:細胞如何閱讀基因組
8 基因錶達調控
9 基因和基因組如何進化
10 基因及基因分析
11 膜的結構
12 膜轉運
13 細胞如何從食物中獲得能量
14 綫粒體和葉綠體中的能量生産
15 胞內區室及轉運
16 細胞通訊
17 細胞骨架
18 細胞分裂周期概述
19 性與遺傳
20 細胞群落:組織、乾細胞和癌
術語匯編
答案
索引
作者介紹
主編Bruce Albert教授是國際生物化學傢和生物物理學傢,Science雜誌主編,美國科學院前任院長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太抓人眼球瞭,那種簡潔中透露著專業的氣息,讓人一看就知道不是那種嘩眾取寵的暢銷書,而是真材實料的學術著作。我記得當初在書店裏,它就是那樣靜靜地待在那裏,但散發齣的氣場絕對能吸引住所有對生命科學懷有敬畏之心的讀者。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厚度也讓人心中一沉,但翻開扉頁,那清晰的字體和精美的插圖設計又立刻讓人安心下來,感覺閱讀的過程會是一種享受,而不是煎熬。我特彆喜歡他們對每一個章節標題的處理,那種既概括瞭核心內容,又不失文采的措辭,仿佛在邀請你去探索細胞這個微觀世界的奇妙構造。而且,譯者的名字赫然在列,這本身就是一種質量的保證,知道是國內頂尖的學者團隊精心打磨的譯本,心裏就踏實瞭不少,畢竟,理解科學的精確性,譯文的質量至關重要。這種對細節的關注,從裝幀到譯者署名,無一不體現瞭齣版方對這部經典著作的尊重,也讓讀者感受到瞭齣版方的專業水準。這本書放在書架上,簡直就是一種視覺上的享受,代錶著對知識的尊重與追求。
評分初次捧讀,我最大的感受是內容組織邏輯的嚴謹與流暢,完全沒有一般教科書那種生硬的堆砌感。作者在構建細胞生物學的知識體係時,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建築師,層層遞進,從基礎的分子結構到復雜的細胞通訊網絡,每一步都鋪墊得恰到好處。我尤其欣賞它在解釋那些抽象概念時所采用的類比和圖示,很多我過去一直模糊不清的理論點,通過書中的闡釋瞬間豁然開朗。舉個例子,關於膜運輸的章節,那些動態的分子機器是如何協作的,文字和圖畫結閤得天衣無縫,讓人仿佛能親眼目睹這些納米級的“工人”是如何辛勤勞作的。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不是因為看不懂,而是因為被內容本身的精妙所摺服,忍不住要多品味一會兒。這種行文風格,既保持瞭科學的客觀嚴謹,又充滿瞭引導探索的激情,讓人忍不住想一口氣讀完,又捨不得讀得太快,生怕錯過瞭任何一個細微的精妙之處。對於一個希望係統建立起細胞生物學框架的學習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學習路徑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範本。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教你知識點”,更在於“培養你的科學思維”。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深入探討瞭“為什麼”和“如何發現”的過程。我特彆留意瞭那些曆史背景和實驗設計的介紹部分,這些內容往往是其他入門讀物會略去不談的,但在本書中卻被給予瞭足夠的篇幅。通過瞭解經典實驗是如何設計、如何一步步驗證理論的,讀者纔能真正理解科學研究的本質——懷疑、假設、驗證。這種帶著批判性思維去閱讀文本的體驗,是無價的。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被動接受信息,而是在和那些偉大的科學傢們並肩探索未知的邊界。這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極大地激發瞭我對前沿研究的興趣,讓我不再滿足於知道“是什麼”,而是渴望瞭解“為什麼會是這樣”,以及“未來還能如何發展”。這種對科學精神的傳承,纔是這部經典作品真正的魅力所在。
評分我將這本書視為一個寶貴的參考工具,而不僅僅是一次性的學習讀物。書中的插圖和圖錶質量高到令人發指,每一個圖形都不是簡單的裝飾,而是信息量巨大的濃縮精華。我發現,即便是隔瞭很長一段時間再去迴顧某個章節,僅憑那些精美的示意圖,我就能迅速迴憶起復雜的分子機製和細胞結構。這種高信息密度的視覺呈現,是任何電子版資料難以比擬的——畢竟,實體書的印刷質量和排版固定性,保證瞭這些關鍵圖錶的可靠性和精確性。很多時候,我並不需要從頭到尾閱讀,隻是翻到某一頁,目光落在那個關鍵的流程圖上,所有的疑問便煙消雲散。這本書的耐讀性和參考價值,絕對值得被放在案頭,作為隨時可以取用的“知識的錨點”,它經得起反復的翻閱和推敲,每一次重溫都能發現新的理解層次。
評分作為一名非科班齣身,但對生命科學領域抱有極大熱情的愛好者,我得說這本書的語言難度麯綫設計得相當人性化。雖然它是麵嚮專業讀者的,但通過精心設計的結構和詳盡的解釋,即便是像我這樣需要反復查閱背景知識的讀者,也能逐步跟上節奏。它沒有因為內容的深奧而變得高高在上,反而有一種循循善誘的親和力。每一次遇到專業術語時,作者總是能找到最恰當的方式進行定義和解釋,很少齣現那種“你必須先知道A纔能理解B”的斷層感。我曾經嘗試過其他一些同類著作,常常在開頭就因為術語的密集轟炸而感到挫敗,但這本書卻像一位耐心的導師,總能在你快要迷失方嚮時,為你點亮一盞清晰的指路明燈。正是這種對讀者學習麯綫的體貼入微,讓這本書得以跨越專業壁壘,真正進入更廣闊的閱讀群體視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