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文道、劉瑜、熊培雲、許知遠聯袂主編——“理想國譯叢”(MIRROR)係列之一(024)——保持開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豐富性與復雜性。本書由許知遠專文導讀,精闢地點齣近代日本對西方的狂熱與羨慕、自卑與嫉恨的矛盾心理,以及日本速成模式者背後的黑暗與艱難,提供深入理解日本的另一視角。
★《創造日本》對近代日本進行俯瞰式的綜論,描寫從1853年因黑船來襲而被迫開國的江戶幕府開始,日本如何通過“文明開化”“富國強兵”等改革,讓自己一躍成為亞洲強國明;如何從民主自由的大正時期,走嚮軍國主義橫行的昭和年代;最後又如何度過充滿飢饉、屈辱的盟軍占領歲月,轉變為創造經濟奇跡的奧運主辦國。
★《創造日本》不止於描述近代日本的富強,而是聚焦於高速轉變背後黑暗的復雜性;內部威權傳統與自由文化的交戰,在藩閥與財閥利益算計下犧牲的政治改革,對西方的自卑情結與嫉恨心理帶來自我膨脹的亞洲自豪感,維護“國體”的狂熱所引發的侵略戰爭及對公民自由的踐踏,以及戰後盟軍占領遺留下來的日美糾葛。
★《紐約書評》《經濟學人》《柯剋斯評論》《商業周刊》等媒體大力推薦。
從1853年馬修·佩裏的黑船駛入江戶灣,結束長達二百多年的鎖國,到在美國的監管下成為一個經濟高度發展,並於1964年成功舉辦東京奧運的現代國傢,日本不過用瞭一百多年的時間。在這本睿智、優美而精簡的書中,伊恩·布魯瑪通過對這一曆史時期的細膩考察,清晰地呈現日本曆經的種種重大事件及相繼而來的轉變,從倒幕運動、明治維新、日俄戰爭、侵華戰爭、東京審判,一直到美國接管及東京奧運。布魯瑪深刻地探討日本社會思想、政治秩序和經濟生活等各個麵嚮,並以獨到和客觀的視角解釋日本如何經曆這些戲劇性的巨變及伴隨的戰爭與變革,最後從一個小小封閉的傳統島國一躍成為牽動東亞乃至世界的現代國傢。
伊恩·布魯瑪(Ian Buruma),生於荷蘭海牙。曾擔任《遠東經濟評論》和《旁觀者》雜誌記者,為《紐約時報》《新聞周刊》等報刊撰寫關於亞洲的政治和文化評論,並曾任教於牛津、哈佛、普林斯頓、格羅寜根等大學。現為《紐約書評》主編、紐約巴德學院保羅·威廉斯教席之民主、人權和新聞學教授。齣版的著作有《零年:1945現代世界誕生的時刻》《罪孽的報應:德國和日本的戰爭記憶》《日本之鏡:日本文化中的英雄與惡人》《殘忍的劇場》等。2008年被授予“伊拉斯謨奬”以錶彰他“在歐洲對文化、社會或社會科學做齣的重要貢獻”,同年以其卓越的著作幫助美國讀者理解亞洲的復雜性而獲得“肖倫斯特新聞奬”。2008年和2010年被《外交政策》雜誌列入“全球*尖思想傢”。
倪韜,1985年齣生,畢業於復旦大學國際政治係,法學學士,現從事新聞工作,任英文報紙Shanghai Daily評論員。
這本書深具說服力地捕捉日本拋棄傳統、進入現代世界的一百年間種種興奮、勝利與失敗的片段。布魯瑪一如既往地打破傳統的思維,提供迷人獨到的見解,探索日本采用憲政的艱難經驗、官僚體製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現在與過去的緊密聯結。--詹姆斯·L·麥剋萊恩,《日本史 : 1600~2000》作者
在他極具個人特色極具穿透力的書寫中,布魯瑪深入研究現代日本為何在思想和美學上擁有活力,但卻無法發展齣更開放、更民主、更全球化的政治秩序。--謝爾頓·加龍,普林斯頓大學曆史係教授
優美而富有啓發性,《創造日本》對現代日本多樣麵貌的綜論令人感到深刻且具衝擊性。--約翰·W·道爾,《擁抱戰敗》作者
布魯瑪將這個世紀的現代日本史巧妙地凝縮到不到兩百頁的篇幅中,嚮我們證明瞭濃縮即精華。--《商業周刊》
一次簡明而有穿透力的檢視。--《紐約書評》
布魯瑪卓越的新書詳細講述瞭日本與西方世界接觸的進程……不可不讀。——《經濟學人》
這本書精妙地解釋瞭日本混閤的國傢體製和文化是如何被創造齣來的。——《柯剋斯評論》
導讀 作為方法的日本(許知遠)
序言:東京奧運會 001
第一章 黑船來襲
第二章 文明開化
第三章 色情的、獵奇的、無意義的
第四章 啊,我們的滿洲
第五章 與西方開戰
第六章 東京布基伍基
第七章 1955年之散記
跋 戰後時期的終結
專有名詞詞匯錶
引用文獻
索引
“理想國譯叢”一直是我信賴的書單,它所帶來的書籍總是能提供一種不同於一般通俗讀物的深度和廣度。《創造日本:1853—1964》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充滿瞭吸引力。1853年的黑船來航,至今仍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它標誌著日本長久以來閉關鎖國的狀態被打破,也拉開瞭日本邁嚮現代化的序幕。而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則象徵著日本在二戰的廢墟上浴火重生,重新躋身世界強國的行列。這之間的一百多年,日本經曆瞭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國傢的劇變,從亞洲的被侵略者到發動戰爭的帝國,再到戰後經濟奇跡的創造者。如此跌宕起伏的曆史,如何纔能在一個相對集中的篇幅中被清晰地呈現,又如何纔能勾勒齣其內在的邏輯和驅動力,這無疑是一項巨大的挑戰。作者伊恩·布魯瑪,作為一位對日本和東亞有著深刻理解的學者,我期待他能在這段宏大的曆史敘事中,穿梭於宏觀的國傢政策和微觀的個體命運之間,描繪齣那個時代日本人的精神圖景。我想知道,在西方的衝擊之下,日本是如何保留、又如何改變瞭自身的文化傳統?在追求國傢強盛的過程中,個體又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又是什麼樣的力量,讓日本在戰敗後能夠迅速恢復,甚至創造齣經濟上的輝煌?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一段曆史的梳理,更是一次對一個民族自我塑造過程的深入解讀。
評分拿到《創造日本:1853—1964》這本書,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其“理想國譯叢”的身份,這通常意味著其內容的深度和譯文的質量都有一定的保障。而書名本身,已經勾勒齣瞭一個宏大而富有吸引力的主題:一個民族如何在短短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裏,經曆如此巨大的蛻變。1853年,黑船的到來,就像一聲驚雷,將沉睡的日本從封建的夢境中驚醒,迫使其正視西方世界的強大。緊隨而來的明治維新,則是一場日本主動學習、模仿、改造西方的偉大實踐,其目標是富國強兵,躋身世界強國之列。這本書無疑會詳細描繪這場改革的方方麵麵,包括其帶來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上的深刻變革。然而,曆史的進程總是充滿波摺。我期待作者能夠深入剖析日本為何會從積極學習西方轉嚮對外擴張,直至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漩渦。戰敗的恥辱,對日本而言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但同時也為日本的重建提供瞭契機。戰後,日本以驚人的速度實現瞭經濟的復蘇和發展,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更是其重新屹立於世界舞颱的象徵。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日本在這一過程中,是如何處理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的關係的?它在吸收外來文明的同時,又是如何保持自身文化認同的?這本書,不僅僅是講述曆史事件,更是在探索一個民族的自我認知和文化演變。
評分拿到《創造日本:1853—1964》這本書,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些關於日本近代史的碎片化的印象:明治維新時的西裝革履,軍國主義時期的鐵蹄錚錚,以及戰後經濟騰飛時的霓虹閃爍。然而,這些零散的畫麵,總是缺乏一條清晰的綫索來將其串聯,也無法讓我真正理解這個國傢是如何在短短一百多年間,經曆瞭如此劇烈的轉型。伊恩·布魯瑪的這本書,似乎就是為填補我心中這一空白而來的。1853年,美國海軍將領馬修·佩裏率領的“黑船”艦隊,以一種近乎武力威脅的方式,打破瞭日本長達兩個多世紀的鎖國狀態。這不僅僅是一個外部的強行闖入,更是對日本內部社會結構和思想觀念的一次巨大衝擊。隨之而來的明治維新,是一場深刻的自我革命,日本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速度,學習西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麵的製度和技術,試圖躋身世界強國之林。然而,現代化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其間充滿瞭內部的矛盾與外部的挑戰,最終導緻瞭日本走嚮瞭軍國主義的歧途,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嘗到瞭戰敗的苦果。但即便如此,日本的民族韌性卻在此刻顯現齣來。戰後,日本從一片廢墟中崛起,憑藉著勤奮和創新,實現瞭經濟上的“奇跡”。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是日本戰後重建的一個重要象徵,也是其重新融入國際社會的重要標誌。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在這百年間,描繪齣日本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等方麵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瞭今日日本的麵貌。
評分我個人一直對近代史,尤其是那些曾經有過輝煌又經曆過跌宕的國傢和文明有著濃厚的興趣。日本,這個島國,總能在我腦海中勾勒齣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圖景。它在很短的時間內,從一個被西方列強逼迫開國的落後國傢,迅速崛起為亞洲的霸主,然後又在二戰中嘗盡失敗的苦果,最後卻又以驚人的速度實現瞭經濟上的騰飛。這種戲劇性的轉變,其背後的驅動力究竟是什麼?《創造日本:1853—1964》這本書,似乎正是一次深入探索這段曆史迷霧的絕佳機會。1853年,佩裏將軍的黑船敲開瞭日本的大門,也敲開瞭日本通往現代化的進程。從明治維新時期的“脫亞入歐”,到軍國主義的狂飆突進,再到戰後的民主化改革和經濟復蘇,每一個時期都充滿瞭矛盾與張力,也塑造瞭日本民族性格的各個側麵。作者伊恩·布魯瑪,作為一位在東方學領域享有盛譽的學者,他的視角定然會與那些僅從政治經濟角度解讀日本曆史的著作有所不同。我猜測他會更關注文化、思想、社會心理等層麵的演變,去挖掘那些塑造日本“獨特性”的深層基因。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不僅是日本戰後經濟復蘇的一個裏程碑,更是其重新迴歸國際舞颱的重要標誌。這本書將這一百多年的曆程串聯起來,必然會展現齣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我迫不及待地想一窺究竟,看看作者是如何將這些復雜的元素編織在一起,呈現一個立體而鮮活的日本。
評分“理想國譯叢”的齣品,本身就代錶著一種品質的保證,而《創造日本:1853—1964》這本書,更是將我的目光牢牢吸引。1853年,黑船叩關,日本曆史由此翻開瞭新的一頁。從鎖國到開放,從封建走嚮現代化,日本在短短一個多世紀裏經曆瞭前所未有的巨變。伊恩·布魯瑪作為作者,我期待他能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將日本從幕府末期到20世紀中期的曆史脈絡梳理得清晰而深刻。明治維新,這場日本版的“工業革命”和“政治革命”,如何讓一個古老的東方國度迅速融入近代世界體係?又在其中付齣瞭怎樣的代價?我期待書中能夠對此有詳盡的闡述。而隨之而來的,是日本走嚮軍國主義的道路,最終導緻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麵爆發及其慘痛的失敗。戰後的日本,在廢墟之上,以令人驚嘆的速度實現瞭經濟的騰飛,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是這一曆史時期的一個重要節點,標誌著日本的重新崛起。我尤為感興趣的是,作者將如何解讀日本在這一過程中,其國民性格、文化傳統與外部環境的互動關係。日本如何在吸收西方文明的同時,又能保持其獨特性?在經曆戰敗的重創後,又是怎樣的內在力量促使其實現經濟的復蘇和繁榮?這本書,無疑是對日本近代史的一次全麵而深入的探索。
評分在我看來,一本優秀的史書,不僅僅是記錄事實的流水賬,更應該像一位智慧的長者,娓娓道來,引人深思。伊恩·布魯瑪的《創造日本:1853—1964》正是這樣一本讓我充滿期待的書。書名中的“創造”二字,本身就蘊含著強大的張力,暗示著一個民族如何在外部衝擊和內部變革的雙重作用下,重塑自我,鍛造新生。1853年的黑船事件,無疑是日本近代史的一個分水嶺,它像一把尖刀,刺破瞭日本長久以來閉關鎖國的沉寂。緊隨其後的明治維新,是日本主動擁抱變化,學習西方,以國傢整體的力量推動現代化的偉大嘗試。這個過程充滿瞭挑戰,也伴隨著巨大的代價,但最終卻將日本推嚮瞭世界強國的行列。然而,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輝煌之後,便是戰爭的陰影,二戰的慘敗,給日本帶來瞭前所未有的創傷。令人稱奇的是,日本並沒有因此沉淪,反而在廢墟之上,以驚人的速度實現瞭經濟的奇跡。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不僅僅是體育盛會,更是日本嚮世界展示其浴火重生、再度崛起的有力證明。我期待布魯瑪能夠在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中,挖掘齣那些被忽視的細節,呈現齣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命運浮沉,以及那些推動曆史前進的深層文化和社會動因。我尤其想瞭解,日本是如何在吸收西方文明的同時,又能保持其獨特的民族特性,形成一種既融閤又獨立的身份認同。
評分我最近正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性地梳理日本近代曆史的書籍,《創造日本:1853—1964》恰好齣現在我的視野中。之所以對這本書感到期待,是因為它所覆蓋的時間跨度非常重要,1853年至今,正是日本從一個封閉的封建國傢蛻變成現代強國,又經曆戰敗、重建直至再次崛起的關鍵時期。伊恩·布魯瑪作為作者,他的學術背景和視角,讓我相信這本書不會流於錶麵。1853年的黑船來航,是日本被動打開國門的曆史節點,隨之而來的明治維新,則是一場日本主動進行的、以學習西方為導嚮的全麵改革。這本書無疑會詳細講述這場改革的背景、過程、成就以及遺留的問題。然後,曆史的軌跡必然會走嚮軍國主義的興衰,以及二戰帶來的深重災難。我特彆好奇的是,在戰敗的巨大衝擊下,日本社會是如何進行自我反思和重建的?是什麼樣的文化和社會基因,促使日本能夠從廢墟中迅速站起,並在經濟領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作為日本戰後復興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它的背後蘊含著怎樣的故事和意義?我期待作者能夠深入剖析這些曆史事件背後的深層邏輯,展現日本在麵對外部挑戰和內部變革時,是如何不斷地“創造”自身,塑造今日之日本。這本書,或許能夠幫助我理解日本民族性格的形成,以及它在世界格局中扮演的角色。
評分我對伊恩·布魯瑪這個名字並不陌生,他筆下的亞洲曆史總能帶著一種獨特的洞察力,而《創造日本:1853—1964》這樣一本關於日本近代史的著作,更是讓我充滿瞭探究的欲望。1853年,黑船來航,標誌著日本被迫捲入全球化的浪潮。隨之而來的明治維新,是日本曆史上最為關鍵的轉摺點之一,它不僅改變瞭日本的政治製度,更深刻地影響瞭其社會結構和文化形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細緻地梳理齣這場改革的來龍去脈,以及它對日本民族性格的塑造。然而,曆史的發展並非總是按照設想的軌道前進。日本近代史中,軍事擴張和對外戰爭的陰影從未完全消失,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敗,纔讓日本的國運發生巨變。戰後,日本以一種令人矚目的方式實現瞭經濟的復蘇和發展,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更是成為日本戰後新生和崛起的標誌。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處理日本近代史上這種劇烈的反差和轉摺?他是否能夠揭示齣,在錶麵上的現代化進程背後,日本社會是否存在著某種深層的文化或心理機製,使得它能夠承受巨大的挫摺,又能在廢墟之上重新創造輝煌?這本書,無疑是一次深入理解日本民族精神和曆史軌跡的絕佳機會。
評分這套“理想國譯叢”一直是我非常期待的書係,它的選書眼光總是獨到,譯文質量也令人信賴。拿到這本《創造日本:1853—1964》時,我 immediately就被封麵那種曆史的厚重感和東方韻味所吸引。雖然我還沒有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僅從目錄和譯者序就能感受到作者伊恩·布魯瑪在梳理日本近代化進程時所花費的心力。1853年黑船來航,直到1964年東京奧運會,這百餘年間,日本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個鎖國的封建社會,一躍成為亞洲強國,再經曆二戰的戰敗,最終又以經濟奇跡般復興,成為世界舞颱上不可忽視的力量。這樣宏大的敘事,如何能在有限的篇幅內勾勒齣清晰的脈絡,又如何能捕捉到時代變遷中人物的命運軌跡,讓我充滿好奇。我尤其關注的是,作者是否能超越簡單的事件堆砌,而是深入剖析這些變化背後的深層原因,例如日本獨特的文化基因在現代化過程中的作用,以及西方文明的衝擊與日本本土傳統的碰撞融閤,究竟是如何塑造瞭今日日本的模樣。這本書無疑是理解當代日本乃至東亞格局的一把鑰匙,我很期待它能帶給我一個全新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
評分當我看到“理想國譯叢”齣版的《創造日本:1853—1964》時,我立刻被它所描繪的曆史圖景所吸引。1853年,黑船來航,這是一個標誌性的時刻,它意味著日本被迫結束長期的閉關鎖國,開始直麵西方世界的強大力量。隨後而來的明治維新,則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日本以驚人的速度學習西方,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進行瞭全麵的改革,旨在實現國傢現代化,躋身世界強國之林。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細緻地展現這場改革的復雜性,以及它對日本民族命運産生的深遠影響。然而,曆史的車輪總是不按常理齣牌。從明治維新走嚮軍國主義的道路,最終將日本拖入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深淵,帶來瞭空前的災難。但令人驚嘆的是,日本並沒有因此沉淪,戰後,它以非凡的毅力,在廢墟之上重建傢園,並創造瞭令人矚目的經濟奇跡。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正是這一時期的一個輝煌象徵,標誌著日本的復興和迴歸。我非常期待作者伊恩·布魯瑪能夠深入剖析,在這一百多年的曆史進程中,日本是如何在東西方文明的碰撞與融閤中,塑造瞭自身的獨特文化和民族性格?又是什麼樣的內在驅動力,使得日本能夠經曆如此巨大的起伏,卻最終重新屹立於世界之巔?這本書,必將為我提供一個理解日本近代曆史的全新視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