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套装上下册)

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沙家櫪 著
图书标签:
  • 定窑瓷器
  • 宋代瓷器
  • 瓷器鉴赏
  • 陶瓷艺术
  • 中国陶瓷史
  • 定窑
  • 文物
  • 艺术史
  • 收藏
  • 工艺美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黄金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5678164
商品编码:25760150359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套装上下册)

定价:598.00元

作者:沙家櫪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35678164

字数:

页码:46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套装上下册)》从定窑瓷器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介绍,内容包括定窑瓷器的起源和发展、定窑瓷器的种类和时代特点、定窑瓷器鉴赏等,内容全面系统,文字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地向读者清晰展示了定窑瓷器的发展脉络、工艺特点、艺术价值、文化内涵、收藏鉴赏等知识!
  书中的很多观点均为作者定制披露,是定窑瓷品收藏爱好者学习和掌握定窑瓷的一本实用专著,同时,还可供各类瓷器收藏爱好者研究其他窑口提供借鉴和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沙历,男,1955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宁波鄞州,字家櫪、飞云轩主人,法国国家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书画院特聘书画师、西子画院名誉院长。沙孟海第五孙,旅法书画篆刻家。

文摘


序言



定窑概况
节 地理环境、窑址分布
第二节 历史记载、文献记载
第三节 历来考古论文及观点
第四节 纪年、准纪年出土报告,款识统计
及表(定窑瓷器的款识及分期)

第二章
定窑工艺的探讨
节 烧造工艺简述
1.定窑的烧造原料
2.定窑的烧造方法
3.装饰工艺的运用
第二节 定窑的釉色、品种
1.定窑青釉(早期的柴窑产品)
2.细腻半透明的乳浊釉
(早期的柴窑产品)
3.纯净细腻的近透明泛青白釉
(柴窑产品)
4.细腻纯净的白釉
5.高度透明的泛青白釉(原始白釉)
6.细腻的象牙白釉(煤窑产品)
7.带有细小颗粒之半透明白釉
8.定窑黑釉
9.定窑紫釉
10.定窑酱釉(柿红釉)
11.定窑窑变釉
12.定窑褐釉
13.定窑红釉
14.定窑绿釉
15.定窑姜黄釉
16.定窑点彩、褐彩
17.定窑钧釉
18.定窑三彩、搅胎
19.定窑黑釉沥线
20.定窑釉上彩
第三节 定窑造型艺术探讨
1.瓶
2.壶
3.罐类
4.碗类
5.盘类
6.杯类
7.盒类
8.炉类
9.文房类器物
10.枕类
11.瓷塑
12.雕瓷
13.其他类
第四节 定窑瓷器的装饰艺术
一、定窑的装饰
1.龙纹
2.凤纹
3.莲花纹
4.牡丹纹
5.婴戏纹
6.池塘鹅纹
7.鱼纹
8.菊花纹
9.博古纹
10.鹿纹
11.鸭纹
12.飞禽纹
13.其他纹饰

第三章
定窑辨伪举例
节 看造型
第二节 看纹饰
1.云龙纹
2.凤纹
3.莲花纹
4.牡丹纹
5.池塘水禽纹
6.鱼纹
7.鹅纹
第三节 看圈足
1.平足
2.玉璧底足
3.玉环底足
4.外撇式足
5.内挖足
6.圈足
7.浅圈足
8.卧足
9.其他式足
第四节 看胎釉
1.含杂质的胎骨(火龙果胎)
2.细腻坚硬的浅灰胎
3.细腻坚硬的灰白胎
4.细腻的暖白胎
5.细腻坚硬的白胎
6.细腻坚硬的糯米胎
第五节 看款识

第四章
定窑问题新探
一、“定州花瓷琢红玉”与唐代定州
花瓷的认识
二、定窑款式与分期的探讨
1.初创期:隋代至唐代中期(6至8世纪)
2.成熟期:中唐至五代(780-960)
3.繁荣期:北宋至金代中期(960-1126)
4.衰败期:金代中期至元代(1127-1280)或明
……


定窑瓷器:流光溢彩的千年传奇 定窑,中国古代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窑体系,以其精美的白瓷而闻名于世,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套《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旨在深入挖掘定窑辉煌的历史脉络、精湛的工艺技术以及深厚的艺术内涵,为读者呈现一幅全面而生动的定窑瓷器画卷。 上册:溯源寻迹,工艺之巅 上册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溯源定窑的起源与发展。从唐代晚期初步形成,至宋代达到鼎盛,再到元代逐渐式微,本书将细致梳理定窑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与演变。我们将深入探究定窑的地理环境、原料选择、窑址分布,以及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紧密联系。 在工艺层面,本书将详尽解析定窑瓷器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从精细的淘洗、练泥,到巧夺天工的拉坯、成型,再到独具匠心的刻划、印花技法,以及最为人称道的釉色之美,都将一一呈现。读者将了解到定窑白釉的纯净与温润,是如何通过精确的釉料配方和烧成工艺实现的。尤其是其独特的“泪痕”现象,看似瑕疵,实则妙趣横生,其成因的科学解析将为读者带来全新的认识。 本书将重点剖析定窑的装饰艺术,包括深刻、浅刻、划花、剔花、印花等技法。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些技法在不同时期的运用特点,以及所表现出的吉祥纹样、花鸟纹样、人物纹样等,揭示其背后蕴含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寓意。读者将有机会近距离观赏到精美的定窑器物,通过清晰的图版和细致的文字描述,感受定窑器皿的造型之美、线条之韵。 下册:鉴赏之道,传世瑰宝 下册将聚焦于定窑瓷器的鉴赏与价值评估。本书将从器型、胎釉、纹饰、款识、工艺等多个维度,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而实用的鉴赏方法。 在器型方面,我们将介绍定窑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器物,如碗、盘、碟、瓶、壶、枕等,分析其造型特点、功能用途以及审美价值。读者将学会如何通过器物的整体形态,判断其年代、等级和产地。 在胎釉的鉴赏上,本书将深入剖析定窑白瓷独特的胎质特征,如细腻、坚致、略带黄色或牙黄色。同时,将详细解读定窑白釉的颜色、质感、光泽以及流釉现象,帮助读者辨别真伪,区分不同时期的釉色特点。 纹饰是定窑瓷器最具艺术魅力的部分之一。下册将深入解读定窑器物上常见的各种纹饰,包括莲纹、牡丹纹、草龙纹、凤纹、人物故事纹等,分析其构图、线条、风格,以及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吉祥寓意。通过对纹饰风格的细致对比,读者将能更准确地判断器物的年代和风格特征。 款识的辨识也是鉴赏的关键。本书将介绍定窑瓷器中常见的款识类型,包括刻划款、印款等,以及一些特殊的标记,并对其进行详细解读,为读者提供可靠的鉴别依据。 最后,本书还将探讨定窑瓷器的收藏价值和市场走向。通过对历史上著名定窑瓷器的拍卖纪录、重要展览和学术研究的梳理,帮助读者了解定窑瓷器在收藏界的地位,以及影响其价值的各种因素。 精选图版,权威解读 本套图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精选的图版。书中收录了大量来自国内外著名博物馆、私人收藏的定窑精品瓷器高清图片,涵盖了各个时期、各种器型、各种工艺的代表性作品。配合严谨的学术考证和深入浅出的文字解读,力求为读者呈现最真实、最直观的定窑之美。 “探索与鉴赏”的价值 《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不仅是一本关于定窑瓷器的知识读物,更是一本引人入胜的艺术鉴赏指南。它将引导读者从宏观的历史背景走到微观的工艺细节,从专业的学术视角到个人的审美体验,全面地认识定窑瓷器这一璀璨的中华文化瑰宝。无论您是陶瓷爱好者、收藏家,还是对中国古代艺术感兴趣的读者,本书都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定窑世界的大门,让您在流光溢彩的瓷器中,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通过对定窑瓷器深入而系统的研究,本书旨在提升读者对定窑瓷器的认知水平,培养其鉴赏能力,并激发对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它将帮助您在欣赏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定窑瓷器时,不仅能看到其形,更能读懂其魂,体会其背后的历史沉淀与人文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是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定窑瓷器的认知边界。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定窑的印象仅仅停留在“白瓷”和“宋代”这两个标签上。然而,《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却向我展示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定窑世界。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定窑的白瓷,还重点阐述了其黑釉、酱釉等其他釉色瓷器的魅力。我曾以为定窑的釉色只有单一的白色,但读完之后,我才发现,那些深邃如夜空的黑釉,温润如琥珀的酱釉,同样拥有着惊人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书中对这些非白瓷的器物,也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釉料的成分、烧制工艺到其在当时社会的应用,都做了详细的介绍。此外,书中还对定窑在各个时期的器型变化,例如碗、盘、瓶、枕等,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让我看到了定窑工艺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不同时代特征。它让我明白,定窑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远非几个简单的标签所能概括。

评分

说实话,起初我买这套书,更多的是出于对中国传统工艺的好奇,但《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关于定窑,更像是关于中国古代美学和生活方式的一堂生动课程。书中的内容,从定窑白瓷那“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特质,到其在宋代皇室中的地位,再到后来如何影响了周边国家,这些都描绘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定窑刻花、划花和印花工艺的详细讲解。那些在瓷器上流淌的花卉、禽鸟,每一个线条都充满了生命力,仿佛能听到风吹过花瓣的声音,看到鸟儿在枝头跳跃。书中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窑口定窑产品的对比分析,让我清晰地看到了定窑工艺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它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读到关于元代定窑的衰落和明清时期对定窑的复兴尝试,我不仅看到了一个王朝的兴衰,更看到了中国陶瓷艺术的顽强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件瓷器不仅仅是物质的载体,更是历史、文化、艺术和情感的集合体。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看似普通的器物,去发现它们背后隐藏的无数故事。

评分

这套《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可以说是一场视觉和知识的双重盛宴。我一直觉得,对于陶瓷这种实体艺术品,文字的描述终究是有限的,而精美的图片则是最好的语言。书中收录的图片质量之高、数量之多,令人惊叹。每一件瓷器都经过精心拍摄,光影效果恰到好处,能够将瓷器的釉质、色彩、器型以及纹饰的精妙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角度的特写,比如釉面的流淌痕迹、胎骨的细腻程度、刻划纹饰的笔触感,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我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亲手触摸到那些古老的器物。除了静态的图片,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示意图和历史照片,比如不同时期定窑器型的演变图、窑址的复原图等,这些图文并茂的结合,使得内容的理解更加直观和深入。我曾花了好几个小时,仅仅是欣赏书中的图片,就如同在一家最顶级的博物馆中漫步。而当我结合文字的解读去欣赏图片时,我发现自己对定窑瓷器的理解又提升了一个层次。这本书让我明白,欣赏一件瓷器,不仅仅是看它是否漂亮,更要去感受它背后的工艺、历史和人文。

评分

购买《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这套书,我最看重的是其学术的严谨性和资料的翔实性。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陶瓷史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性地了解定窑的权威性读物。这套书无疑满足了我的需求。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考古发掘报告、传世实物以及相关的历史文献,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比如,关于定窑窑址的最新考古发现,书中都有详细的介绍,这对于了解定窑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以及其地理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同时,书中还对定窑瓷器的断代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这对于我们理解定窑瓷器的演变过程非常有帮助。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于定窑瓷器在外销方面所扮演角色的分析。定窑瓷器作为重要的贸易商品,不仅在中国国内受到追捧,还在亚洲乃至更远的地区留下了足迹,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强大的经济和文化影响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件件瓷器,更是关于一个时代,一段历史,一种文明。它让我看到了定窑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

评分

定窑,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温润如玉、古朴典雅的气质。当我第一次翻开这套《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时,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书中不仅仅是对定窑瓷器表面的描绘,更是深入骨髓地剖析了其历史渊源、艺术成就、工艺特点以及它在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作者仿佛是一位考古学家,又像是一位资深的收藏家,将自己多年来对定窑瓷器的研究心得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白瓷的极致追求,到黑釉、酱釉的别样风情,再到独特的刻划花、印花工艺,每一个细节都被细致入微地解读。书中大量的精美图片,不仅清晰地展示了瓷器的形态、釉色和纹饰,更通过不同角度的拍摄,让读者仿佛能触碰到瓷器冰凉细腻的触感。特别是对于一些传世孤品,作者更是费尽心力,追溯其出土信息、流传过程,甚至推测其当时的用途和所属的时代背景。这种严谨的研究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对定窑瓷器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书中对如何鉴赏定窑瓷器的指导,更是贴心实用,从胎质、釉面、造型、纹饰等多个维度,为我这样的初学者提供了清晰的学习路径,让我不再对那些精美却又充满故事的古瓷感到望而却步。它不仅仅是一本鉴赏指南,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与那些创造了辉煌陶瓷文明的工匠们进行着无声的交流。

评分

这套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我常常会沉迷于书中对定窑工艺的细致描绘,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古老的窑场。作者在描述烧制过程时,不仅关注技术的细节,还注重人文的关怀,比如对窑工们辛勤劳作的描绘,对他们精湛技艺的赞美,都让我感受到了深厚的历史情感。书中对定窑的“芒口”现象的解释,更是让我印象深刻。那种不施釉的口沿,看似不完美,却传递出一种朴素而真实的东方美学。作者通过对这一细节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定窑瓷器在追求极致美学的同时,也保留了一种对自然材质的尊重。我喜欢书中对定窑瓷器与当时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描述,比如那些作为文房用具的瓷枕,那些作为日常饮具的碗盘,都让我感受到了定窑瓷器融入寻常百姓生活的温度。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件艺术品,只有与生活紧密相连,才能焕发出最持久的生命力。

评分

这套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所蕴含的文化深度和艺术情怀。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定窑瓷器的工具书,更是一本能够触动灵魂的读物。作者在书中,常常会将定窑瓷器的艺术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相结合,比如对“中庸之道”的体现,对“天人合一”的追求等等。这让我意识到,定窑瓷器的美,不仅仅在于其物质形态,更在于其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书中对定窑瓷器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描写,以及它如何成为文人雅士钟爱的器物,都让我看到了定窑瓷器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定窑瓷器在不同时代所引发的文化思潮的探讨。它让我看到了定窑瓷器如何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如何影响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陶瓷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评分

《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的章节设置非常合理,逻辑清晰,内容循序渐进。从宏观的历史背景介绍,到微观的工艺细节剖析,再到具体的鉴赏方法指导,每一个部分都环环相扣,相互补充。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定窑釉面研究的章节。作者不仅对不同时期定窑釉色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还探讨了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比如釉料配方的调整、烧制温度的控制等等。这让我对定窑釉面的“白”、“润”、“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此外,书中对定窑器型的演变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北宋时期规整大气的设计,到南宋时期趋于小巧秀丽的风格,再到元代吸收外来文化影响后的变化,都进行了清晰的梳理。这种系统性的研究,让我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定窑瓷器的发展脉络,而不是零散地认识几件孤品。这本书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知识体系的构建,它帮助我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定窑知识框架。

评分

《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书中关于如何辨别定窑瓷器的真伪,有着非常详细和实用的指导。作者从胎质、釉面、底足、款识等多个角度,列举了大量生动的案例,并给出了具体的鉴别方法。对于我这样没有太多实践经验的收藏爱好者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书中还对市面上常见的定窑仿品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它们与真品的区别所在,这对于我们避免“踩坑”具有极大的帮助。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露胎”和“施釉”的细节描述,以及如何通过观察这些细节来判断瓷器的年代和工艺。作者的讲解非常通俗易懂,即使是没有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够轻松理解。它让我意识到,鉴赏一件瓷器,不仅仅是看它的美,更要去理解它背后的工艺和技术,去感受它所蕴含的匠心。这本书让我对鉴赏这门学问有了全新的认识,也为我未来的收藏之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评分

《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的语言风格,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舒适的阅读体验。它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和深度,又不失文学的流畅和优美。作者在描述定窑瓷器的特点时,常常会运用一些形象的比喻,比如用“泪痕”来形容釉面,用“暗花”来形容刻划纹饰,这些生动的词语,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我曾不止一次在阅读过程中,因为某一句精辟的描述而停下脚步,反复品味。书中对定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的梳理,也做得非常清晰。从北宋定窑的鼎盛,到南宋定窑的转型,再到元代定窑的变迁,作者都能用条理清晰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进程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定窑的“芒口”现象的探讨。这个看似小小的工艺特点,背后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技术演变,作者对此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让我对这个细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普及读物,更像是一本能够引发思考、启迪智慧的艺术评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