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装4册)知育书第一辑·良好家教十诫·孩子与时间·资优儿童·如何养育有学习障碍的孩子? 育儿家教

(套装4册)知育书第一辑·良好家教十诫·孩子与时间·资优儿童·如何养育有学习障碍的孩子? 育儿家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迪迪埃·普勒,贝尔纳黛特·盖里泰·埃斯 著,张之简,林晓轩,梅涛 译
图书标签:
  • 育儿
  • 亲子教育
  • 儿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学习方法
  • 儿童心理
  • 特殊教育
  • 资优教育
  • 时间管理
  • 教育理念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犀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807682257
商品编码:2586956079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知育书
开本:32开
用纸:轻型纸
页数:1178
套装数量:4
字数:74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三联御用插画师为这套书量身创作的封面插画惟妙惟肖,为每本书穿上适合它的书衣。每一幅图创作的背后,是插画师一遍遍翻阅这套书的认真劲儿、她对家庭教育的认真思考和对孩子们的满满爱意,

这套书的装帧全部由国内知名设计师担纲,简约不失活泼,干净又温柔满满。出版社特别选择80克荷兰进口轻型纸,柔软易翻,蓬松轻盈,环保便携,为父母们随时随手阅读这套书提供一份贴心。

这套书在法国一经上市,就迅速获得法国读者们的喜爱,登上教育类书的畅销榜。2016年引进推出单本后,火速加印,延烧至今。好书无国界,希望生活书店秉持精益求精推出的这套诚意之作,能够为国内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进步提供更多营养,能帮助更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真正“知育”。


内容简介

“知育书”是生活书店继成功推出“知心书”系列后,由生活书店原班团队推出的高品质教育读本。

这套书写给愿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们。第一辑共四本:《孩子与时间》提供了1001种方法帮助孩子建立时间感;《良好家教十诫》提出了回归理性教育不可缺失的10条教育理念;《资优儿童》用生动的语言告诉育儿父母和教育工作者聆听、走近、帮助天才儿童的正确方法;《如何养育有学习障碍的儿童》立足教育实践,提出有效帮助有各类学习困难症的儿童的方法。

这套书的作者均为法国长期从事学校教育和儿童心理研究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保证了这套书理论基础扎实、案例丰富、可读性强。这套书的译者均由国内知名大学的法语老师担纲,力求“原汁原味”地将作者的思想带给中国的读者们。


作者简介

迪迪埃·普勒

法国成长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医生、精神疗法专家。

法国认知疗法研究所所长。

著有多部重量级教育问题专著,如《从小皇帝到小暴君》《“可以做得更好”》《不失控地表达愤怒》《幸福儿童》《专横的大人》等书都受到众多法国读者追捧,版权输出到多个国家和地区。


贝尔纳黛特·盖里泰·埃斯

法国精神运动科与正音科医生、数学逻辑思维教育学专家。她与弗朗辛?若兰?曼诺尼(Francine Jaulin Mannoni)一起,于1973年创立了数学逻辑活动精神病理学研究协会(GEPALM)。她还组织、提供思维结构发展学的研究与培训,更对逻辑、数学以及认知领域的教育问题有着丰富经验。


让娜·西奥·法金

法国临床心理学家、高智商研究方面公认的*级专家,曾在巴黎及马赛的数家医院担任专职医生,已出版《太聪明所以不幸福?》《资优儿童》《如何养育有学习障碍的孩子?》。

她创建的Cogito’Z中心,是法国Z早的诊断及援助校园学习障碍的诊疗中心。


目录

《良好家教十诫》

1不要胡乱分析心理

人的行为总是有意义的吗?

“他尿裤子!”

“孩子夜惊!”

“她无法无天!”

“他尿床”


2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怎样摆脱焦虑和愤怒?

妈妈们,不要再心怀愧疚!

闹情绪是教育不好孩子的

愤怒!

“我的孩子无法集中精力”


3不要把自己的一套搬到孩子身上

区分自己和孩子的人格

“他不能独立!”

“朱利安要当音乐家吗?”

“只爱体育!”


4要让孩子获得提升

教育孩子要居高临下

青春期危机?

“他还太小!”

“他不想跟外祖母说话”


5不要“吹捧”孩子

预防孩子的自我膨胀

“我不聪明!”

“一个超智儿童?”

“我的女儿很孤独”


6切勿“过度激励”孩子

不要给孩子太多刺激

关于早熟儿童

“她早熟吗?”

“她不够完美!”

7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要懂得怎样让孩子有责任心

“他被排斥了”

“他的外婆刚刚过世……”

“我儿子精神紧张”

“怎样让我的女儿为搬家做好准备?”


8要“对抗”孩子

挫折的价值

“他晚上不安稳睡觉!”

“他碰到阅读障碍!”

“她总是反对!”


9 要惩罚孩子

重建良好的权威

“15个月开始叛逆?”

“我女儿威胁到她弟弟的生命”

“孩子仰慕我丈夫!”


10保持积极心态

教育方式中加入适量的积极心理学

“盯着屏幕时间太长?”

“我一直在惩罚”

“我们感到幸福”


《孩子与时间》

1时间领域

衡量不可觉察的时间 2

逻辑与时间 15


2主观时间,客观时间

我,“小编年史” 26

生活笔记 37

生活笔记中涉及的内容 48

历史长河中我的故事 68

将来—现在—过去,谜一般的三部曲 80

时间段 95

游戏中安排时间:组织思维 110

词典时间 121

动词变位 137

你年龄几何? 148


3 时钟与日历,衡量时间的工具

如何衡量时间? 161

太阳日的8 个时钟 174

无法遗忘的小时I 183

无法遗忘的小时II 209

无法遗忘的一天 229

“小时”之前的词汇 242

今天星期几? 249

五本日历簿 255

“时间角落” 272

时间载体词汇 279

时间“战争游戏” 288


4 时间与数学

关于时间段的操作 300

数学已知条件中的时间性(克洛迪娜?德库尔- 沙莱) 305

数学运算中的时间 320


结束语 时间的光学仪器 355

附 录 让我们狂欢吧! 360

《资优儿童》

1定义的问题

什么是资优儿童? ☆ 023

一个指标:远远超过平均值的智商☆ 023

智力和情感方面的特点☆ 024

资优还是智力早熟?奇怪的斑马! ☆ 027

2资优儿童的人格

情感特点☆ 033

性格特征☆ 033

过分敏感☆ 035

移情,第六感☆ 046

敏锐性☆ 049

资优儿童如何构建自己的身份? ☆ 051

自我形象的构建☆ 051

资优儿童的自我形象,困难重重的构建☆ 057

自我认同过程☆ 061

资优儿童的防御机制☆ 067

用智力操控情感☆ 069

幽默☆ 071

创建保护自己的内心世界☆ 073


3 资优儿童的思维模式

资优儿童以不一样的方式思考☆ 078

共通思维方式的错觉☆ 078

对别人而言是不言自明的东西对资优者而言却并非如此☆ 079

资优儿童只能理解字面意思☆ 083

资优儿童需要理解一切☆ 085

不寻常的逻辑数学推理☆ 087

树状思维☆ 093

资优儿童不知道如何选择确切信息☆ 095

思维的认知结构☆ 097

左脑、右脑☆ 097

左脑占主导地位☆ 098

资优儿童右脑占主导地位☆ 098

直觉、创造性、易感性:当右脑支配时☆ 100

记忆的特点☆ 106

数据传输和处理速度☆ 110

元认知或“我是否知道我所知道的?” ☆ 110

元认知,自我评价并在学校获得成功☆ 114


4 资优儿童与学校

面对资优儿童的学校☆ 119

对学校而言,也很艰难! ☆ 119

学校的错? ☆ 120

资优儿童和学校:很难相遇的两个系统☆ 122

为什么资优儿童的思维方式给学校造成问题? ☆ 125

真正的秘诀:把学校当成合作者☆ 127

如何帮助资优儿童更好地融入校园? ☆ 130

如何帮助资优儿童接受学校体系? ☆ 134

面对学校的资优儿童☆ 137

资优儿童典型的学校经历☆ 137

焦虑,不适应的另一面☆ 142

书写、诵读困难、拼写:特殊的障碍☆ 145

寻找适合资优儿童的教学方法☆ 152

学习方式☆ 152

动机☆ 163

注意力和专注力☆ 167

这些儿童需要什么样的学校? ☆ 174

融合学校的主要教学原则☆ 175

可选解决方法☆ 177

帮助资优儿童成功的建议☆ 182


5日常生活中的资优儿童

理解资优儿童的心理机制☆ 189

必须对周围环境进行掌控☆ 190

需要绝对的精确性☆ 191

对失望极低的忍受能力☆ 191

日常生活中资优儿童的行为☆ 192

一切、立即☆ 192

需要感受到界限☆ 193

资优儿童会测试家长☆ 194

讨论和商量的艺术☆ 196

情感入侵:敏感性、羞辱、冲动反应…… ☆ 200

如何帮助资优儿童……并忍受☆ 202

为了孩子,请克制自己☆ 203

小心负罪感☆ 203

设置明确的底线☆ 203

可接受的底线是什么? ☆ 205


6哪些迹象可以让我们辨识出资优儿童?

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资优儿童共有的特征? ☆ 213

早熟的症状有哪些? ☆ 213

婴幼儿时期☆ 213

学龄前儿童☆ 215

什么时候必须接受心理测验? ☆ 216

避免将问题普遍化☆ 217

小心误诊☆ 217

接受心理测验并不一定是为了得出资优儿童的诊断结果☆ 217

要小心谨慎地让诊断更加明确☆ 218

诊断有什么用? ☆ 220

是否需要出于预防目的接受心理测验? ☆ 221

从几岁开始可以接受心理测验? ☆ 222

那么成年人呢? ☆ 223



7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是什么? ☆ 227

智商评估:智力测验☆ 228

智力测验评估什么? ☆ 229

目前使用的智力测验有哪些? ☆ 229

补充心理测验☆ 243

补充认知测验☆ 243

人格测验☆ 243


8我们应该说什么?

是否应该告诉孩子他是资优者? ☆ 247

是否需要将此事告知资优儿童的兄弟姐妹? ☆ 250

是否需要告知学校? ☆ 251

有哪些建议? ☆ 251

对周边的人怎么说? ☆ 254


9资优儿童的心理障碍

病理症状如何出现? ☆ 258

内部因素☆ 259

外部因素☆ 259

最常见的病理症状有哪些? ☆ 261

儿童时期的病理形式☆ 261

传统临床病理结果中资优儿童的标记☆ 262

青少年时期的病理形式☆ 264

资优儿童特殊的病理形式☆ 265

智力抑制☆ 266

抑郁☆ 267

特殊的病理:防御性高智商☆ 277

当青少年突然知道自己是资优者☆ 278

助推效应☆ 279

生气☆ 279

接受☆ 280

一切顺利的人呢? ☆ 281

韧性☆ 282

情感环境☆ 283

治疗☆ 285

兼收并蓄的必要性☆ 286

自我的认知部分☆ 287

资优儿童治疗的陷阱☆ 288


附录 关于心理测验更多的信息

WISC-IV量表的不同情况☆ 294

ICV>IRP ☆ 295

IRP>ICV ☆ 299

补充测验有哪些? ☆ 306

认知-智力测验☆ 306

探寻人格☆ 314

人格整体测验☆ 314

问卷调查☆ 317

《如何养育有学习障碍的孩子?

成 功? Iv


写在前面 学习失败的幽灵 1


1如何学习?

第一章 什么是学习? 27

第二章 孩子的想法和大人的不一样 71

2什么在阻碍学习?

第三章 认知障碍 93

第四章 心理障碍 当孩子的心理不适妨碍学习之时 163

3成功之路

第五章 父母首当其冲 199

第六章 动力?动力?你说动力? 219

第七章 成功是为了谁?成功是为了什么? 229

第八章 提出诊断 259

第九章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283

结束语 305

保持联系 306

鸣谢 307


精彩书摘

要懂得怎样让孩子有责任心


世事艰难,父母希望尽量让孩子免遭辛劳,这是人之常情。当前的危机更强化了这种自然而然的保护态度。然而,要小心过度保护。“过度”会夸大现实世界的复杂性,降低孩子的自我评价,令他怀疑自己独自生活的能力,因为他总是在别人的帮助下生存的。过度保护会降低孩子的自信心,加强他陷入生活坎坷时束手无策的无力感。再者,如果父母把一切困难及错误都归结为环境造成的,被过度保护的儿童可能产生外在“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 ),即把责任推卸给外在力量。如果孩子受到的教育认为不公来自外部世界和他人,那么他们会拒绝承认有时候生活的不幸是自己造成的。

拒绝过度保护孩子,就是告诉他,他来到这个世界不只是“受害者”。这种信念是深深嵌入所谓经典心理学当中的:孩子是脆弱的,只能被生活的曲折伤害。创伤当然是有害的,这不言而喻。然而不能忘记,最具有适应能力的正是经历过很多坎坷的人!这绝不是要把孩子放在火上烤,让他变得坚强起来,而是要回归理性:让他度过一个受呵护的安全的童年,同时也经历一些现实的风雨。在第一个案例中,我们看到所有父母的第一反应:保护自己的孩子。“他被排斥了”

我8岁的儿子参加了一个进行集体运动的儿童团体,这个团体已经运行了一年。我发现儿子受到排斥,洗澡时被欺负( 往他眼睛里抹洗发液,还嘲笑他)。到现在为止,他还是很高兴地去训练,但是我担心这样的举动会让他感到厌恶。他很少提及这些麻烦,我担心如果我插手的话会让事情进一步恶化。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是一个典型的孩子应当得到保护的情景。这位妈妈的担心很有道理,但是不能夸大孩子从不太友好的伙伴那里受到的委屈,同时也不能不阻止这些行为,因为长此以往,这些傻里傻气的行为会变成真正的骚扰。

让小孩子“ 举报”他们受到的欺负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很不幸,确实有些孩子不自觉地成为“ 儿童破坏者”:虽然这不是他们的责任,但是有些缺少教养的“ 小皇帝”喜欢拿别的孩子当出气筒。他们体会不到他人的感受,不懂得尊重别人。我建议,把这些行为告诉监护人,如果后者回应“ 让小孩子自己解决”,那么就运用我主张的另一理论:我接诊时屡见不鲜,儿童的最大不幸往往是同龄人的侵犯造成的,这种侵犯远远超过成年人施加的伤害。在这一点上,请勿脱离现实:儿童世界也有“ 坏人”,需要我们父母进行教导,哪怕不宜夸大这一现实。当然,不能过早地给某些孩子贴标签:任何人都有改正和进步的机会。但是不能罔顾现实:有朝一日因教育的局限,缺少教养的孩子可能成为“ 小皇帝”或者破坏者,他们为了寻开心,毫不犹豫地欺凌别的孩子。

现实生活当中,应当怎么处理这种状况呢?

首先确认情况属实,要求负责监护的成年人找出“欺负人的小孩”。

接下来要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告诉他,“不是所有人都是善良的,不是所有人都是客客气气的”,他应该变得更强势一点儿,不能受人欺负。如果他性格过于敏感,对社会交往中不可避免的冲突准备不足,那么在他上学之后,应采取两种态度:其一是保护他,不去抹杀或贬低孩子的敏感个性;其二是鼓励孩子直面困难处境,这样做有可能导致他把自己局限在逃避行为里面。通常而言,社会恐惧症之所以产生,不仅由于当事儿童经历过创伤事件,也缘于父母的过度保护。过度保护造成幼儿“对现实的否认”。提防别人,同时不惧针锋相对,这才是应有的态度。





前言/序言

教育,让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感到惶恐。我们的孩子渐渐对生活充满渴望,这可真不赖!但是我们很难去遏止他们的某些欲望和需求!我经常听到那些惊慌失措的父母说,他们不知道该拿孩子怎么办才好。你在本书中将读到,父母们对教育的想法、期待和要求往往是脱离实际的,并且会引发深切焦虑和愤怒情绪。我们为人父母者承受着各种压力,有来自社会方面的,有言之凿凿的“儿童心理学”造成的,也有儿童自身产生的。因此,我们的教育过程充斥着所谓的“应该怎么做”“要怎么做”,正是这些情绪的滋扰让我们面对教育时无法处之泰然。当负面情绪占据上风时,我们便失去理智。当面临某些特定局面需要做出明确回应时,负面情绪会阻碍教育准则的确立。父母的紧张更加剧了教育的困难程度。

很不幸,我接诊过的众多儿童证实了我多年前提出的假说:这些儿童所患的功能障碍,十之八九源于教育缺失,而非情感缺失。20世纪的办法很简单:儿童受到所有他所需的照顾,便顺利地长大了。没必要关心儿童的独特性,没必要给他自信,没必要对他表现关爱从而让他更加坚强,没必要对他表达爱意从而帮他树立自尊。那时,很多孩子所接受的教育过于严厉,

父母们极少流露真情。刻薄一点儿说,有些孩子遭受了太多挫折,而得到的受太少了。“这是为你好”,这句人人皆知的话把良好教养的教条强加在孩子身上,却往往不能考虑到孩子的独特性:人们常常为孩子考虑,却不一定真正尊重他们。幸运的是,后来的父母们懂得去“爱”孩子了,但是在过度消费化和“个人至上”的社会环境下,有的父母忘记了把现实的“挫折”教给孩子。当父母之爱把挫折教育抛于脑后,便造成一种与情感缺失同样有害的教育缺失。很多儿童不缺爱,缺的是应对生活中不测风云的武器。

为什么我们总是止步不前呢?

阅读最新的教育学著作时,我感到很不安:其中既有合理的见解,也有让父母愈加无所适从的心理学论调。同样,在电视和电台节目中,我听到回归合理的父母权威的建议,但是其中援引的“心理学”理论却往往反而使这些建议令人费解!我们仿佛回到多尔托1的黄金时代:在法国,教育仍然极为重视精神分析学的正统性,既重“具体分析”,又掺杂有关俄狄浦斯的晦涩解释,充斥着对立性冲突,追求儿童行为表象之下的隐藏“ 意义”……

儿童精神病学的自负同样让我感到担忧。有的孩子被草率诊断为“智商超群”,有的孩子被诊断为“过于亢奋”,还有那些少不了用药的病理学名词:“双相障碍”“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我不否认儿童中存在精神性障碍,但是那种滥用药物的做法把一些家长吓坏了——他们可能为日常生活中的烦恼找到了一个新答案:我的孩子生病了!

教育缺失理论不是唯一的答案,但它应该被优先考虑,然后再去诊断儿童可能存在的心理障碍。我在本书里汇集了家长就诊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绝不能把儿童视为潜在的恶魔,且试图对之进行矫正!儿童非善非恶,他“正处于”变化中,如果教育环境中只有爱而没有挫折,就和过去的只有挫折而没有爱一样有害。我们要回归有爱的合理教育:不要把一切理智化,要体贴而实际地回应孩子的态度。合乎情理,就是重新关注儿童,关注他的感受和真实境遇;就是面对儿童注定不成熟的行为而回归理性。

走向更加理性,同样也是清醒认识我们自己的情绪。

在每一章的结尾,我都重新提及思维、情绪和教育态度之间的联系。希望本书能够帮助你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紧张是自己造成的,它源于某些需要质疑的信条。因此,我们要训练自己的思维,使自己在面对孩子有时紊乱的行为时,能够摆脱常常让我们无力应对的情绪。



《静待花开:与孩子一同成长的智慧》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育儿早已不再是简单的衣食住行,它是一场心灵的对话,一次生命的传承,更是一门精深的艺术。我们深知,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珍宝,他们怀揣着无限的潜能,等待着被温柔地唤醒。本书《静待花开:与孩子一同成长的智慧》正是为所有渴望与孩子建立深厚联结,引导他们健康快乐成长的父母们量身打造的一本育儿百科。我们拒绝简单粗暴的“成功学”模式,也摒弃刻板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从真实的生活场景出发,深入探讨现代家庭教育中的核心命题,以期帮助您成为一个更从容、更有智慧的父母。 第一章:点亮内在的火花——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与潜能 我们常常焦虑孩子是否“赢在起跑线”,殊不知,真正的起跑线,在于点燃孩子内心对知识的渴望。本章将带领您探寻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奥秘。我们将告别“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是倡导一种“引导式”的学习方式。您将学会如何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并围绕这些兴趣点构建丰富的学习体验。无论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还是充满挑战的游戏,亦或是亲自动手实践的科学实验,我们都将为您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让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是充满乐趣的探索。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入剖析“资优儿童”的特质,并非指代那些天赋异禀的孩子,而是强调每个孩子都具备独特的潜能,只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发掘和培养。您将了解到,资优并非某种刻板的标签,而是一种持续发展的状态。我们将探讨如何识别孩子在某些领域的卓越天赋,并提供相应的引导策略,帮助他们充分发挥优势,同时也不会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我们将引导您理解,培养一个“资优”的孩子,更在于培养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热情。 第二章:时间的游戏——与孩子共同把握成长的节奏 时间是生命中最宝贵的资源,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维度。本章将聚焦于“孩子与时间”这一议题,帮助您理解孩子不同年龄段对时间的感知和运用方式,并学会如何与之和谐共处。我们将打破“挤占时间”的思维模式,而是倡导“尊重时间”的育儿理念。 您将学习到如何为孩子规划合理的作息时间,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而非强迫性的束缚。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时间的流逝,理解“早睡早起精神好”的道理,认识到“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价值。我们还将深入讨论如何平衡孩子的学习、玩耍和休息时间,确保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此外,本章还将引导您思考“当下”的重要性。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是否常常忽略了与孩子共度的每一个珍贵瞬间?我们将鼓励您放下手机,全身心地投入到与孩子的互动中,用高质量的陪伴,为孩子留下美好的童年回忆。您将学会如何通过积极的沟通和有效的引导,让孩子学会珍惜时间,并从中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第三章:爱与界限的艺术——构建和谐健康的家庭关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良好的家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本章将深入探讨“良好家教”的本质,强调爱与界限并存的育儿之道。我们将抛弃简单化的“管教”或“溺爱”二元论,而是倡导一种尊重、理解与支持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您将了解到,真正的良好家教,并非一味地制定严苛的规矩,而是通过言传身教,向孩子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清晰而温和的沟通,与孩子建立有效的界限,让他们理解规则的意义,并学会自我约束。同时,我们也会强调父母的爱与支持是孩子最坚实的后盾,让他们敢于尝试,不怕犯错。 本章还将特别关注“父母的榜样作用”。我们常说“身教重于言传”,父母的言行举止,在孩子心中留下的印记远比任何说教都深刻。您将学习如何通过自身的积极行为,影响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我们还将探讨如何处理家庭中的矛盾与冲突,以及如何与伴侣共同协作,形成一致的育儿理念,为孩子营造一个稳定和谐的成长环境。 第四章:理解与陪伴——走进“学习障碍”孩子的内心世界 “学习障碍”并非智力低下,而是一种特定的学习方式差异。本章将以极大的同理心和专业性,为那些拥有学习障碍孩子的家长提供支持与指导。我们将打破社会上对学习障碍的误解和偏见,帮助您理解孩子的独特之处,并学会如何与之有效沟通。 您将了解到,学习障碍可能表现为多种形式,例如阅读障碍(Dyslexia)、书写障碍(Dysgraphia)、计算障碍(Dyscalculia)等。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障碍的成因、特征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让您对孩子的状况有更全面的认识。 本书将重点在于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策略,帮助您成为孩子学习道路上的得力助手。您将学会如何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利用多感官学习的优势,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知识。我们将提供一系列的辅助工具、学习技巧和康复训练建议,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建立自信心。 更重要的是,本章将强调情感支持的重要性。拥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往往更容易感到挫败和自卑。您将学习如何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爱与支持,鼓励他们坚持不懈,并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价值。我们将引导您理解,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被理解,被爱。通过积极的陪伴和有效的引导,即使是学习障碍的孩子,也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 结语:成长的旅程,因爱而精彩 《静待花开:与孩子一同成长的智慧》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陪伴。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为您打开一扇通往更深层次育儿理解的大门,让您在这个充满挑战与喜悦的育儿旅程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从容与力量。 成长的道路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完美答案,只有因材施教的智慧,和一颗永不放弃的爱心。让我们一起,静待花开,与孩子一同领略生命中最美的风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育儿界的“黑科技”,我最近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它不是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是充满了实战经验和深刻洞察。首先,它对“良好家教”的定义进行了颠覆性的重构。以前总觉得教育就是分数和规矩,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良好家教是关于建立内在驱动力和健全人格的。书中很多案例都特别接地气,比如如何处理孩子对电子产品的过度依赖,或者如何巧妙地引导孩子面对挫折,而不是直接给答案。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规则与自由”之间的平衡时所展现出的智慧。它没有要求父母成为完美的圣人,反而鼓励我们在不完美中寻找最适合自己家庭的节奏。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管教”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压制,而是一种充满爱意的引导和赋能。这本书对于那些深陷育儿焦虑、找不到方向的父母来说,简直是心灵的“定海神针”。

评分

作为一个拥有一个“天赋异禀”但又时常感到被误解的孩子的家长,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对“资优儿童”的刻画细致入微,完全打破了我之前对“天才”光环的美好幻想,直面了他们可能面临的社交隔离、完美主义倾向和学习倦怠等真实困境。作者没有把他们神化,而是将他们视为需要更精细化、更个性化支持的群体。书中提供的建议非常具有前瞻性,比如如何为他们设计“非线性的学习路径”,以及如何帮助他们找到真正能激发他们热情的领域,而不是被成人世界的期待所裹挟。我最大的收获是认识到,资优并不等于全能,他们同样需要情感支持和应对挫折的技巧。读完后,我对待孩子的好奇心和偶尔的“出格”行为,都多了一份理解和尊重,少了一份强加的规范。

评分

这本书对我们家来说,简直是一剂“解毒良方”。我的孩子在学习上遇到过一些持续性的困难,我们尝试了各种补习班和方法,收效甚微,焦虑感越来越重。直到接触了关于“学习障碍”这部分的论述,我才恍然大悟,我们一直用错了“靶子”。作者没有把学习障碍简单地归结为“不够努力”或“智力不足”,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类型的障碍背后的神经学机制和学习策略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大量的、经过验证的辅助策略和环境调整建议。比如,如何通过视觉辅助来弥补听觉处理的不足,或者如何将复杂的任务拆解成“微小胜利”。这种科学且充满同理心的指导,让我终于放下了自我责备和对孩子的苛责。它教会我,养育有学习障碍的孩子,更像是一场需要耐心的“侦探游戏”,去发现那个隐藏的“正确钥匙”,而不是用蛮力去开锁。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风格非常沉稳有力,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用一种近乎哲学家的姿态,探讨了教育的终极目标。与其他强调“快速见效”的育儿指南不同,它更像是一本关于“育儿哲学构建”的手册。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思考我希望我的孩子最终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它引导我去审视自己教育理念的根基——是基于恐惧、社会压力,还是基于对生命潜能的尊重?其中关于“品格塑造”的部分尤其震撼,作者强调,任何技巧和知识的传授,都必须建立在孩子拥有坚韧、正直和同理心的基石之上。这种自上而下的、强调内在构建的论述方式,让人在读完之后,不光是掌握了几种方法,更是完成了一次心智上的升级,让人对未来育儿之路充满了笃定和宁静。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在时间管理上挣扎的家长量身定做的“时间胶囊”。我们总是在抱怨孩子时间观念淡薄,或者自己被日常琐事追着跑,这本书却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可操作的框架来重塑我们对“时间”的认知。它不仅仅是教孩子看钟表那么简单,更深入探讨了“时间感”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规划能力和责任感的。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延迟满足”的讨论,它不是用惩罚性的方式来推迟快乐,而是通过设计有趣的“时间挑战”和“短期目标”,让孩子主动体会到规划带来的成就感。我尝试了书中介绍的一个小技巧——让孩子参与制定一周的“高光时刻”,结果发现他开始主动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以确保能留出足够的时间来迎接那些“高光时刻”。这种从外在约束到内在驱动的转变,是很多育儿书里难以达到的深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