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南方层序地层与古地理 | 作者 | 马永生,陈洪德,王国力 |
| 定价 | 280.00元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228482 | 出版日期 | 2009-04-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大16开 | 商品重量 | 2.261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是在项目研究成果基础上提炼、集成、深化而成,是近百位研究人员近十年研究成果的结晶。内容包括:地层划分及对比;沉积体系;层序地层特征及控制因素;构造一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沉积盆地演化与层序充填;层序格架与生储盖组合;沉积盆地的叠合、改造及其成藏意义。 本书可供有关研究人员和高等院校的师生阅读使用。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序 前言 章 地层划分及对比 节 震旦系及下古生界 一、震旦纪地层划分和对比 二、寒武纪地层划分和对比 三、奥陶纪地层划分和对比 四、志留纪地层划分和对比 第二节 上古生界 一、泥盆纪地层划分和对比 二、石炭纪地层划分和对比 三、二叠纪地层划分和对比 第三节 中、新生界 一、三叠纪地层划分和对比 二、侏罗纪地层划分和对比 三、白垩纪地层划分和对比 四、古近纪地层划分和对比 五、新近纪地层划分和对比 第二章 沉积体系 节 沉积体系划分及其特征 一、大陆体系组 二、海陆过渡体系组 三、海洋体系组 第二节 沉积模式及演化 一、沉积模式 二、沉积模式演化 第三章 层序地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节 层序界面特征和成因类型 一、层序界面特征 二、层序界面的时空分布特征 三、层序界面的成因类型 第二节 层序划分 一、层序划分标志 二、层序划分 第三节 层序特征 一、海相层序特征 二、陆相层序特征 第四节 层序对比 一、海相层序对比 二、陆相层序对比 第五节 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 一、海相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 二、陆相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 第四章 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节 编图思路及成图单元选择 一、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含义 二、海相盆地构造沉积域单元划分 三、晚三叠世-新近纪构造沉积单元划分 四、编图单元和表示方法 第二节 早古生代海相盆地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一、SSl超层序(早震旦世陡山沱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二、SS2超层序(晚震旦世灯影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三、SS3超层序(早寒武世)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四、Ss4超层序(中晚寒武世)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五、SS5超层序(早奥陶世)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六、SS6超层序(中晚奥陶世)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七、SS7超层序(晚奥陶世五峰期-志留纪)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第三节 晚古生代海相盆地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一、SS8超层序(早泥盆世-中泥盆世早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二、SS9超层序(中泥盆世晚期-晚泥盆世)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三、SSlO超层序(早石炭世)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四、SSl 1超层序(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构造一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五、SSl2超层序(早二叠世晚期-中二叠世)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六、SSl3超层序(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第四节 陆相盆地构造一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一、晚三叠世(TSl~TS3)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二、侏罗纪(TS4~Ts6)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三、白垩纪(TS7~TS8)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四、新生代(TS9~TSll)构造一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与演化 第五章 沉积盆地演化与层序充填 节 中国南方的构造轮廓 一、晋宁阶段:古扬子、华夏板块的形成 二、加里东阶段:古扬子板块转化为华南板块 三、海西一印支阶段:华南板块向陆内构造阶段转化 四、燕山一喜马拉雅阶段:陆内汇聚作用为主的构造阶段 第二节 沉积盆地类型及特征 一、沉积盆地类型划分 二、震旦纪早、中三叠世沉积盆地特征 二三、晚三叠世新近纪沉积盆地特征 第三节 中国南方沉积盆地演化特点和有关问题讨论 第四节 不同类型盆地的层序地层模型 一、克拉通盆地的层序地层模型 二、与离散型边界相关的被动边缘盆地层序地层模型 三、与拉张走滑边界有关的(陆内裂陷)盆地层序地层模型 四、与汇聚边缘相关的弧后盆地层序地层模型 五、与造山碰撞有关的前陆盆地层序地层模型 六、中新生代拗陷盆地的层序地层模型 七、中新生代裂陷盆地的层序地层模型 八、盆-盆、盆-山转换的层序模型 第六章 层序格架与生储盖组合 节 生储盖组合的基本类型及主要特征 一、生储盖组合的分类 二、各类型生储盖组合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层序地层格架中的生储盖组合发育分布规律 一、层序地层格架中的烃源岩发育和分布规律 二、层序格架中的储集层 三、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区域性盖层 第三节 不同成因类型盆地的生储盖组合特征及展布规律 第七章 沉积盆地的叠合、改造及其成藏意义 节 多旋回构造运动与多期油气成藏 第二节 中、古生界盆地的叠合、改造类型 一、叠合盆地及其类型 二、含油气保存单元的分类和评价 三、古生界海相改造型盆地及其分类 第三节 覆盖类型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一、中生代与古生代盆地间不同的覆盖类型及其分布 二、不同覆盖类型的成藏效应 三、古生代及中、新生代内部的盆地叠合及其成藏效应 第四节 改造作用及其对成藏的影响 一、不同方式改造作用的影响效果 二、不同构造阶段的活动特点及其成藏效应 第五节 回顾与前瞻 主要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资料引用体系做得非常扎实,简直是学术研究者的福音。我习惯于在阅读时交叉验证信息来源,这本书的脚注和文末的引文列表之详尽,让我省去了大量查找原始资料的时间。它仿佛是一张由无数前辈学者智慧汇集而成的网,而作者巧妙地将这张网梳理清晰,并用自己的核心观点串联起来。尤其是在探讨一些历史遗留的争议性问题时,作者能够清晰地追溯到最早提出该观点的文献,并分析了后续研究是如何修正或推翻它的,这种对历史脉络的梳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献功底。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已经不仅仅是一本参考书,它更像是一个研究工具,每当我在查找某个特定地质时代或构造事件的权威解释时,它总能迅速提供一个权威且经过多方论证的结论,极大地提高了我的研究效率。
评分从装帧设计来看,这本书的纸张选择非常考究,那种略带哑光的铜版纸,使得复杂的彩色地质图件和照片的色彩还原度极高,细节清晰可见,这对于依赖视觉信息的地理学研究者来说至关重要。很多专业书籍为了控制成本会使用较差的纸张,导致墨色发虚,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即便是最细微的纹理和色阶变化都能被忠实地呈现出来。此外,书脊的装订也十分牢固,可以完全平摊在桌面上,这在需要对照不同页码进行学习或工作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不用担心书本合拢或损坏。拿到这本书,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制作环节上投入的精力和对最终产品质量的坚持。这种对“物”的尊重,最终转化成了读者在使用过程中的愉悦体验,让人愿意收藏并反复使用,而不是束之高阁。
评分坦白说,我并非地质学专业科班出身,对这些专业术语一开始感到有些畏惧。然而,这本书在专业性和易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作者似乎非常体谅非专业读者的感受,在引入关键概念时,总会给出非常形象的比喻或者清晰的背景介绍,就像一位耐心的导师在身边指导。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关键的地层单位和生物化石的描述都非常细致,即便是跨学科的读者也能很快抓住重点。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并非一本高高在上的“教科书”,而是充满了作者个人的思考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在某些争议性的地质事件解释上,作者并没有采取一锤定音的态度,而是呈现了不同的学术观点,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非常值得称赞。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学术著作,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点燃求知的火焰。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复古感的油墨印刷质感,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尘封已久的科学文献。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分量,也足以说明内容之厚实。我本来是抱着学习一些基础知识的心态翻开的,没想到里面的图表和插图竟然如此精美且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尤其是那些手绘的剖面图,线条流畅,信息量却大得惊人,一看就知道作者在这上面倾注了多少心血。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探险,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到遥远的古代地质时期,感受那种沧海桑田的变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复杂地质现象时所采用的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被深深地吸引进去,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大小适中,段落间的留白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这在专业书籍中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可以说,光是这份装帧和设计感,就足以让它在我的书架上占据一个非常显眼的位置,成为我时常拿出来翻阅的对象。
评分我最近在琢磨如何将手头的科研项目与区域构造演化联系起来,正好一位前辈向我推荐了这本书,说它在理论深度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最欣赏这本书的逻辑构建,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和数据,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层层递进的分析框架。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宏观的地质背景与微观的岩石学特征完美地结合起来,每一个推论都有扎实的证据支撑,让人信服力十足。特别是关于沉积环境的重建部分,书中运用了大量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并非是抽象的理论模型,而是来源于实际的野外考察数据,这极大地增强了理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指导意义。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南方”这一特定地理区域的地质历史有了一种全新的、立体的认识,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是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对于那些希望从基础理论深入到前沿研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库,它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思考路径,帮助你搭建起自己的学术大厦的底层逻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