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蕴主编的《纳米材料新特性及生物医学应用(精)》围绕作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结合**前沿汇编而成。这些成果是在**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科技重大专项以及中国科学院先导项目等的支持下取得的。该书的各位作者及所在的研究团队在纳米材料若干新功能的发现及应用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特别是其中4位作者(阎锡蕴、梁伟、汪尔康、顾宁)共同荣获了2012年度**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也因此获得科学出版社的邀约和支持,完成本书。为了全面、准确地反映纳米材料的新特性及其应用研究的*新进展,本书整理、归纳了**外同行的**成果,并引用了大量的文献。 全书共分8章,各章节之间的内容既联系紧密,又有各自的侧重点,读者可以根据需要选读。第1章介绍生物纳米传感体系在体外检测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第2章介绍纳米酶的发现、特点及应用研究;第3章介绍铁蛋白新特性及应用研究;第4章介绍纳米分子探针及应用;第5章介绍纳米载体递送药物的新功能;第6章介绍纳米辅料的药学应用;第7章介绍纳米材料的佐剂效应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第8章对生物医用纳米材料的标准化进行阐述。
阎锡蕴主编的《纳米材料新特性及生物医学应用 (精)》是一部介绍纳米材料新特性及其在医学中应用 的学术著作。全书 分为8章,围绕纳米生物学研究的*新成果,分别介 绍了生物纳米传感体系 在体外检测与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纳米酶的发现及应 用,铁蛋白新特性及应 用研究,纳米分子探针及应用,纳米载体递送药物的 新功能,纳米辅料的药 学应用,纳米材料的佐剂效应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 的应用。*后,还对生 物医用纳米材料的标准化进行了系统的介绍。此外, 展望了纳米材料在今 后医学诊断和靶向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全书的内容均 来源于作者**手的 研究资料以及**外*新*前沿的研究成果。
本书适合不同专业背景从事纳米生物医学研究的 工作者参考,也可作 为大专院校的教学参考书。
于1993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获博士学位,1996年在美国Memorial Sloan—Kettering癌症研究中心完成博士后研究,1997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现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蛋白质与多肽药物所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围绕肿瘤分子诊断及靶向治疗中的关键问题,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已发表研究论文135篇,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8项,成果转化4项。特别是沂十余年来,将生物学与纳米科学相融合,通过与物理、化学和临床医学领域专家合作,发现了纳米材料具有类似天然酶的催化功能。纳米酶自2007年在NanotechNanotech报道以来,在**诸多实验室得到验证并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环境监测、农药监控和污水处理等多个领域。纳米酶的发现和应用研究开辟了模拟酶研究的新领域。该研究成果于2∞7年和201 2年两次入选中国十项重大科学进展,阎博士也因此作为**完成人获得201 2年度**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纳米科学与技术》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生物纳米传感体系在体外检测与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1.1 引言
1.2 金属纳米材料
1.2.1 比色法
1.2.2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法
1.2.3 荧光法
1.2.4 其他方法
1.3 其他纳米材料
1.3.1 碳纳米材料
1.3.2 量子点
1.3.3 磁性纳米材料
1.4 结语
参考文献
第2章 纳米酶
2.1 引言
2.2 生物酶与模拟酶
2.2.1 生物酶
2.2.2 模拟酶
2.3 纳米催化与绿色化学
2.3.1 纳米催化
2.3.2 绿色化学
2.4 纳米酶的发现及特点
2.4.1 纳米酶的发现
2.4.2 纳米酶的特点
2.5 纳米酶的制备与优化
2.5.1 纳米酶的制备
2.5.2 纳米酶的表征
2.5.3 纳米醢的什化
2.6 纳米酶的分类
2.6.1 纳米酶的催化类型
2.6.2 纳米酶的材料分类
2.7 纳米酶的应用
2.7.1 检测肿瘤新技术
2.7.2 检测血糖和尿酸
2.7.3 血清免疫检测
2.7.4 体内无标记示踪
2.7.5 血液循环细胞检测新技术
2.7.6 抗菌作用
2.7.7 环境监测
2.7.8 消毒处理
2.8 结语
参考文献
第3章 铁蛋白新特性及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铁蛋白的结构及生理功能
3.3 铁蛋白纳米粒子的制备
3.4 铁蛋白及其受体的临床意义
3.4.1 铁蛋白受体
3.4.2 血清铁蛋白与疾病
3.4.3 铁蛋白粒子识别并显色肿瘤
3.4.4 铁蛋白粒子与肿瘤治疗
3.4.5 铁蛋白粒子治疗哮喘
3.5 铁蛋白与疫苗
3.6 铁蛋白与生物大分子检测
3.7 结语
参考文献
第4章 纳米分子探针及应用
4.1 引言
4.2 纳米分子探针
4.2.1 核医学纳米分子探针
4.2.2 光学纳米分子探针
4.2.3 超声纳米分子探针
4.2.4 磁共振成像纳米分子探针
4.2.5 多模态纳米分子探针
4.3 纳米分子探针的应用
4.3.1 肿瘤诊断
4.3.2 肿瘤治疗.
4.3.3 其他生物学研究
4.4 结语
参考文献
第5章 纳米载体递送药物的新功能
5.1 制备聚合物胶束的载体材料
5.2 聚合物胶束的载药方法
5.3 聚乙二醇化磷脂胶束
5.3.1 聚乙二醇化磷脂胶束与药物的组装机制
5.3.2 载药聚乙二醇化磷脂胶束的结构解析
5.3.3 聚乙二醇化磷脂胶束输送药物的过程
5.3.4 载药聚乙二醇化磷脂胶束的体内活性
5.3.5 聚乙二醇化磷脂胶束的生物学功能
5.4 结语
参考文献
第6章 纳米辅料的药学应用
6.1 **外纳米药用辅料的研究与产业发展现状
6.2 磷脂类药用辅料
6.2.1 天然磷脂——卵磷脂
6.2.2 合成磷脂
6.3 聚合物类药用辅料
6.3.1 天然聚合物
6.3.2 合成聚合物
6.4 生物制剂类潜在药用辅料
6.4.1 白蛋白
6.4.2 铁蛋白和转铁蛋白
6.4.3 核酸
6.4.4 肝素
6.5 疫苗用药用辅料
6.5.1 无机纳米佐剂
6.5.2 有机纳米佐剂
6.6 其他潜在纳米药用辅料
6.6.1 纳米二氧化硅
6.6.2 纳米氧化铁
6.6.3 纳米银
6.7 纳米药用辅料面临的挑战
6.8 结语
参考文献
第7章 纳米材料的佐剂效应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7.1 佐剂概述
7.1.1 肿瘤免疫治疗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7.1.2 佐剂的种类和特点
7.2 无机纳米材料的佐剂效应
7.2.1 碳纳米管
7.2.2 纳米铝
7.2.3 其他无机纳米材料
7.3 有机纳米颗粒的佐剂效应
7.3.1 甲壳素和壳聚糖纳米颗粒
7.3.2 靶向树突细胞或自然杀伤细胞的乳酸一乙醇酸共聚物纳米颗粒
7.3.3 双亲性聚r谷氨酸自组装纳米颗粒
7.3.4 其他高分子纳米颗粒
7.4 病毒样颗粒、自组装多肽
7.5 肿瘤细胞外排小体
7.6 脂质体及小尺寸蛋白脂质颗粒
7.7 结语
参考文献
第8章 生物医用纳米材料的标准化
8.1 纳米技术的标准
8.1.1 引言
8.1.2 研发及建立纳米技术标准的重要意义
8.1.3 **纳米技术标准化组织
8.1.4 纳米技术标准的研发的现状与趋势
8.2 生物医用纳米材料标准的基本点
8.2.1 引言
8.2.2 明确材料的生物与医学应用前景或具体目标
8.2.3 候选物有关特性或参数的选用及定值
8.2.4 候诜纳米材料的制各或毕产
8.2.5 纳米标准物质的均匀性、稳定性及其检验
8.2.6 生物医用纳米标准物质的生物相容性
8.3 贵金属纳米材料的标准化
8.3.1 引言
8.3.2 贵金属纳米材料的宏量制备技术
8.3.3 金、银纳米材料的生物医用现状及前景
8.3.4 金、银纳米材料的标准化研究
8.4 生物医学磁性纳米材料与结构
8.4.1 引言
8.4.2 磁性纳米材料的命名与分类
8.4.3 磁性纳米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前景
8.4.4 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
8.4.5 磁场中的纳米颗粒组装
8.4.6 基于磁性纳米材料的生物医药制品控制与相关标准
8.4.7 小结
参考文献
索引
彩图
读完《纳米材料新特性及生物医学应用(精)/纳米科学与技术》,我深刻地感受到纳米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在关乎健康的生物医学领域。书中对纳米材料新特性的解读,让我大开眼界,那些原本我们熟知的物质,在微观世界里竟然能展现出如此令人难以置信的性质,这背后蕴含的科学原理既深奥又迷人。而当这些新特性被应用到生物医学领域时,其产生的效应更是令人震撼。书中详细介绍了纳米材料如何在疾病的早期诊断、精准治疗、药物传递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这些应用不仅能提高治疗效果,更能极大地降低对患者的伤害。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纳米材料在癌症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感到兴奋,它预示着未来癌症治疗将更加个体化、靶向化,从而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这本书的专业性和前瞻性都非常突出,它不仅是一本知识的宝库,更是一份对未来医疗的深度展望。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那些渴望了解纳米材料如何在生物医学领域发挥巨大作用的读者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参考。我一直认为,科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不断突破人类认知的边界,而纳米技术正是这一过程中的杰出代表。书中对纳米材料“新特性”的深刻剖析,让我认识到,微观世界的奥秘远超我们的想象,而这些奥秘一旦被揭示并加以利用,便能带来颠覆性的改变。尤其是在生物医学领域,纳米材料的应用前景更是广阔。从纳米药物的靶向输送,到纳米传感器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再到纳米材料在组织工程中的角色,书中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纳米材料在修复受损组织、促进细胞再生方面的研究所吸引,这让我看到了未来医学的无限可能。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称道,它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应用的广度,是理解纳米生物医学领域的绝佳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恰逢其时,填补了我在纳米材料生物医学应用这一细分领域知识上的空白。我一直对纳米技术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潜力深感着迷,而这本书恰好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不仅系统地介绍了各种新型纳米材料的结构、制备方法及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更重要的是,它将这些基础知识与实际的生物医学应用紧密结合。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利用纳米材料开发高灵敏度的生物传感器,用于早期疾病的筛查和诊断;如何设计靶向性强的纳米药物载体,实现药物的精准递送,从而提高疗效并降低副作用;甚至还探讨了纳米材料在组织工程、再生医学等前沿领域的应用前景。我特别欣赏书中在讨论生物医学应用时,不仅关注技术的先进性,也充分考虑了临床的实际需求和可行性。每一个案例的分析都力求详实,从机理到实践,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对书中内容的可靠性充满了信任。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称道,它既有基础理论的铺垫,又有前沿应用的展示,是任何对纳米医学感兴趣的读者不容错过的佳作。
评分我被这本书的封面所吸引,那闪烁着科技光芒的纳米颗粒,仿佛预示着一个全新的世界。当我翻开它,便被书中对纳米材料奇妙特性的描述深深打动。原来,在微观世界里,物质的表现可以如此不同寻常。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枯燥的理论,更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现了这些新特性如何在生物医学领域大显身手。从癌症的靶向治疗,到基因的精准传递,再到再生医学的突破,每一个应用都让我惊叹不已。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纳米机器人治疗的设想感到兴奋,想象着那些微小的机器人在体内游走,精准地完成治疗任务,这简直就是科幻小说中的场景,而这本书却告诉我,这一切正在逐步变为现实。它让我看到了科技进步的巨大力量,以及纳米技术为人类健康带来的无限希望。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涵盖了纳米材料的基础知识,更将这些知识与最前沿的生物医学应用紧密结合,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纳米材料新特性及生物医学应用(精)/纳米科学与技术》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纳米科学这个奇妙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科技的最新进展充满好奇,而纳米技术,特别是它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更是让我着迷。书中对纳米材料“新特性”的细致解读,让我了解到,在微观尺度下,物质的性质会发生多么惊人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又是如何被科学家们巧妙地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当这些知识与“生物医学应用”相结合时,便展现出了令人振奋的图景。书中关于纳米材料如何实现精准药物递送、提高疾病诊断灵敏度、甚至如何助力组织再生等内容,都让我对未来的医疗充满了信心。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每一个应用的深入分析,它不仅仅展示了技术的先进性,更强调了其为人类健康带来的实际益处。这本书的专业性和前瞻性兼具,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科普佳作。
评分这本书是一次令人兴奋的纳米科学探索之旅,特别是它聚焦于生物医学领域的创新应用。我一直对纳米技术的巨大潜力感到好奇,而这本书则为我提供了一个清晰而深刻的理解。书中关于纳米材料“新特性”的阐述,让我明白,在微观尺度下,物质的行为方式与宏观世界截然不同,这些“反常识”的特性是如何被科学家们巧妙地发掘和利用,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将这些基础研究与“生物医学应用”这一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主题紧密联系起来。从精准的药物递送,到高效的疾病诊断,再到具有革命性的再生医学,书中描绘的场景让我对未来医疗充满了无限的憧憬。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每一个应用案例的详细解读,它不仅展示了技术的先进性,更强调了其潜在的临床价值和实际可行性。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惊叹,它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纳米生物医学新世界的大门。
评分我是一名对前沿科技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偶然间看到了这本《纳米材料新特性及生物医学应用(精)/纳米科学与技术》。书名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它精准地捕捉到了纳米技术中最令人兴奋的两大亮点:新特性和生物医学应用。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并非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集,而是以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纳米科学原理展现在我面前。书中对纳米材料新特性的阐述,让我对“尺度效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原来,物质在微观尺度下,其物理化学性质可以发生如此巨大的改变,这种改变又如何被巧妙地应用于实际问题中,着实令人拍案叫绝。而书中关于生物医学应用的章节,更是让我看到了科技如何直接服务于人类健康。从纳米药物的研发,到纳米医疗器械的创新,再到纳米技术在疾病诊断方面的突破,每一个应用都充满了想象力和可行性。这本书不仅拓展了我的知识视野,更激发了我对科学研究的向往。它让我明白,科学的进步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深入的探索,最终造福于人类社会。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来审视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巨大潜力。书中对于各种新型纳米材料的介绍,不仅限于它们的结构和性质,更重要的是,它详细分析了这些材料是如何被设计和制备出来,以满足特定的生物医学需求。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纳米材料在生物成像和诊断方面的应用感到震撼。利用纳米材料的独特光学和磁学性质,我们可以实现对人体内部微小病灶的精准探测,甚至可以监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这对于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书中也探讨了纳米材料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创新应用,如何克服传统药物递送的局限性,实现药物的靶向释放,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这些内容都让我对未来的医疗模式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生动,虽然涉及大量专业知识,但作者通过丰富的图示和生动的案例,让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纳米材料如何在生物医学领域发挥关键作用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这本《纳米材料新特性及生物医学应用(精)/纳米科学与技术》的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设计深深吸引了。封面上那些流光溢彩、仿佛蕴含着无限能量的纳米颗粒,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我一直对科学的最新进展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深刻改变我们生活、甚至可能重塑人类健康的领域。纳米技术,这个听起来就充满未来感的词汇,一直是我关注的焦点。而这本书将纳米材料的“新特性”和“生物医学应用”这两个如此吸引人的主题结合在一起,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非常期待能够深入了解,那些微小的、我们肉眼无法察觉的纳米颗粒,究竟拥有怎样颠覆性的新能力,又将如何在医疗领域掀起一场革命。是能够精准靶向治疗癌症的纳米机器人?还是能够修复受损组织的纳米支架?亦或是能够大幅提升药物疗效的纳米载体?这些都是我脑海中闪过的种种可能性,也正是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的地方。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像我一样渴望了解前沿科学的读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平台。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让我的思绪在这浩瀚的纳米世界里遨游,去探索那些未知的奥秘,去感受科技进步带来的无限可能。我深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集合,更是一扇通往未来世界的窗口,引领我窥探那些令人激动人心的新发现和新应用。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许多物质,在纳米尺度下竟然会展现出如此令人惊叹的全新特性!就拿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金属来说,到了纳米级别,它的导电性、导热性,甚至光学性质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书中对这些“反常识”的物理化学性质的解释,条理清晰,深入浅出,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领会其精髓。尤其是关于纳米材料在催化、传感、储能等方面的应用,书中给出了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这些微观世界的奇迹是如何被巧妙地运用到宏观世界的各个领域的。比如,在新能源领域,纳米材料如何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如何使锂电池更加持久耐用;在环保领域,纳米材料又如何有效地吸附和降解污染物。这些生动的例子,让抽象的科学原理变得触手可及,也让我对纳米材料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纳米材料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章节印象深刻,它详细阐述了纳米材料在生物体内如何被识别、如何被代谢,以及如何避免潜在的毒副作用。这对于保障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安全应用至关重要。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更在于它激发了我对科学的敬畏之心和对探索未知的热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