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原书第7版)》由霍斯特·黑尔著,本书特色: 1.内容充实。全书囊括了工程力学的主要基础知识,内容包括静力学、动力学、以及材料力学,综合性强。 2.繁简适度。全书重于基本原理阐述,简化了数学描述。 3.编排合理。全书将各类学术问题分别编成独立的章节,提供了与各种解题方法相应的示例,并配以适量的习题。 4.体例科学。本书配备了丰富的实例、例题、练习和强化练习,让读者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能够通过大量的练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因此本书*适于作为教材使用,或自学时使用。 5.版式新颖。本书的版式不同于**书籍的编排方式,它充分地利用了版面的空间,使阅读*为轻松。
《工程力学(原书第7版)》为德国Europa Lehrmittel出版公司出版、Horst Herr(霍斯特·黑 尔)著的《工程力 学》一书的中文翻译版,共分为静力学、动力学和材 料力学三部分,详 细地讲述了工程技术类职业从业者**工程力学基础 知识。
本书对理论知识的叙述详实,逻辑严谨,以不应 用高等数学的方法解 决力学问题;同时还提供了很多生产实践经验,以注 意事项和例题、习题 的形式体现出来,这对读者大有裨益。
《工程力学(原书第7版)》适合作为工科大学、 高等职业院校工程力学课程教材,也可作为 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译者的话
第5版至 第7版前言
第4版前言
**版至 第3版前言
静力学
静力学基础
第1课 物理与工程技术的结合
第2课 力和力矩
第3课 物体的自由度
第4课 构件的分离
汇交力系
第5课 共线力
第6课 作用线相交的两个力的合成
第7课 一个力变成两个力的分解
第8课 同一个作用点上多于两个作用力的合成
第9课 静力学**平衡条件
**0课 汇交力系中未知办的确定
一般力系
**1课 一般力系中合力的几何确定
**2课 运用索多边形法对合力的几何确定
物体的转动
**3课 导致旋转运动的力
**4课 一般力系中合力的解析确定
**5课 简支梁支座反力的确定
重心
**6课 运用合力矩定理确定重心
**7课 运用索多边形结构确定重心
**8课 平衡和侧倾
**9课 古尔丁法则
桁架
第20课 静定平面桁架
第21课 运用力多边形几何确定杆力
第22课 运用克列蒙那图几何确定杆力
第23课 运用库尔曼截面法几何确定杆力
第24课 运用里特尔截面法解析确定杆力
摩擦
第25课 摩擦力
第26课 斜面上的摩擦
第27课 直导轨上的摩擦
第28课 滑动轴承中的摩擦
第29课 螺纹摩擦
第30课 绳索摩擦
第31课 摩擦制动器和摩擦离合器
第32课 滚动摩擦
动力学
直线运动的运动学
第33课 匀速直线运动
第34课 非匀速直线运动
不同运动的叠加
第35课 速度的合成
第36课 自由运动轨迹
力与质量
第37课 物体的惯性
第38课 达朗贝尔原理
第39课 瞬时作用力
功、功率、效率
第40课 功和能量
第41课 机械功率
第42课 摩擦功和效率
第43课 重要机械零部件的效率
旋转运动的运动学和动力学
第44课 旋转功率
第45课 转动运动学
第46课 转动动力学
第47课 旋转物体的动能
传动比
第48课 带传动的传动比
第49课 齿轮机构和齿轮箱的传动比
转动与平动的相互转换
材料力学
材料力学基础
第50课 曲柄机构
第51课 材料力学的任务
第52课 应力和载荷
简单静载荷
第53课 拉伸或压缩载荷
第54课 平面挤压与孔壁挤压
第55课 切应力
载荷引起的变形
第56课 拉压胡克定律
第57课 横向收缩
第58课 负荷极限
第59课 热应力及变形功
第60课 剪切和挤压时的变形
弯曲
第61课 弯曲构件
第62课 弯曲应力
第63课 惯性矩和抗弯截面系数的计算确定
第64课 斜弯曲
第65课 悬臂梁的弯矩及剪力分布
第66课 简支梁的弯矩及剪力分布
弟67课 等强度梁
第68课 弯曲变形
扭转
第69课 扭转应力
第70课 扭转变形
失稳临界应力
第71课 压杆稳定性
第72课 弹性失稳(欧拉失稳)
第73课 非弹性失稳(泰特玛亚失稳)
第74课 钢结构中的受压杆件
组合变形
第75课 弯曲与拉伸或压缩的组合
第76课 拉伸与剪切、压缩与剪切,以及弯曲与剪切的组
第77课 弯扭组合变形
动载荷
第78课 蠕变极限、脉动疲劳极限,以及对称循环疲劳极
第79课 疲劳极限的确定
第80课 形态强度极限
第81课 实验应力分析
习题答案
加强题答案
术语表
希腊字母表
标准(按本书内容节选)
材料标号
从一名实际操作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对“理想化模型”建立过程的细致描述。它没有回避力学分析中“假设”的重要性,反而花了相当的篇幅去探讨在不同工程条件下,如何合理地选择简化模型,比如忽略空气阻力、假设材料均匀性等。这种对前提条件的清醒认知,对于一个未来要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人来说,比掌握几百个公式更重要。书中关于边界条件设定的讨论尤其精彩,它直观地展示了现实世界中的支撑、铰接是如何在数学上被精确转译的。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知识体系构建得非常“圆润”,从最基本的力、矩的概念开始,通过一系列的定理推导,最终指向复杂的结构分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如果非要挑剔,也许是印刷成本较高,纸张的触感比起一些更轻薄的教材略显厚重,但这也许是承载如此厚重知识的必然代价吧。
评分这本教材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知识迷宫。初次翻开它,那些密密麻麻的公式和严谨的理论结构,一度让我感到有些畏惧。我记得有一次为了理解一个复杂的应力分析问题,我反复查阅了好几遍书中的例题和图示,才勉强摸到门道。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深度和广度都非常扎实,每一个基本概念的引入都经过了精心的铺垫,不像有些资料那样直接跳到结论。尤其对那些对力学有志于深入研究的学生来说,它提供的理论基础无疑是坚实的基石。然而,这种深度也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难度,特别是对于初学者而言,可能需要花费比预期更多的时间去消化吸收。我个人认为,如果能配合一些更直观的视频讲解或者更贴近实际工程案例的拓展阅读,这本书的教学效果会更上一层楼。它更像是一本为未来工程师准备的“武功秘籍”,需要勤奋和毅力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精髓。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习题设计,明显是为培养具备扎实基础的专业人才而量身定制的。我注意到,难度较大的习题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个章节的知识点,比如将静力学中的约束理论与动力学中的振动分析结合起来。这种综合性的训练,极大地锻炼了我构建完整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我记得在准备一次重要的期末考试时,我几乎把书后所有的挑战性习题都做了两遍以上,每一次都有新的体会。这种“刻意练习”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它帮助我建立了一种面对未知工程问题时,能够系统性分解和逐步攻克的信心。相对而言,对于那些仅需要了解基本概念的非力学专业学生,这本书的某些细节可能会显得过于繁琐,直接阅读后面的应用章节可能会是更有效率的选择。它更像是一本“工具箱”,里面装满了最高精度的分析工具,等待使用者去学习如何操作。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场与严谨逻辑的“对话”。它的行文风格非常克制和精确,没有太多煽情或过于口语化的表达,每一个句子都直指核心的物理意义。在讲解动量守恒和能量原理时,作者的论证层次分明,从宏观的系统分析逐步深入到微观的质点运动,逻辑链条几乎找不到任何可以被质疑的漏洞。我发现,很多我之前在其他地方感到模糊不清的概念,通过这本书的系统阐述后,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例如,关于虚功原理的介绍,它没有仅仅停留在数学表述上,而是巧妙地结合了力在位移功的几何意义进行解释,让抽象的变分法变得可以触摸。当然,这种极致的严谨性也使得它的阅读节奏相对缓慢,你很难像读小说一样一口气读完一个章节,需要随时停下来,在草稿纸上演算推导,确保每一个步骤都跟得上作者的思路。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是经典的教材,但在视觉呈现上看得出还是下了不少功夫的。那些剖面图和受力分析图绘制得非常清晰,线条的粗细和角度的标注都恰到好处,这在理解那些三维空间中的力系平衡问题时,起到了决定性的辅助作用。我特别欣赏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自测与思考”部分,这些问题往往不是简单的套用公式,而是要求读者进行逻辑推理和参数讨论,这极大地激发了我主动思考的欲望。有一次,我为了解答其中一个关于材料极限承载力的开放式问题,甚至查阅了其他几本相关的材料力学书籍进行交叉验证,这种探索的过程远比单纯做习题来得更有成就感。唯一的遗憾是,某些比较前沿的计算方法和软件应用技巧,在书中体现得相对较少,感觉更侧重于经典的解析方法,这在如今高度依赖数值模拟的工程实践中,或许可以稍作补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